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汉中:聚力推进“五个农业”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21 08:19)
文章正文

中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实施“七个提升工程”为统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立足生态优势、特色农业两个基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有机农业培育工程,提升“土特产”品质。 一是扩大有机农业规模。大力推广“仿生态种养”、“畜—沼—菜()循环”、“稻渔综合种养”等生产模式,支持粮油、茶叶、食用菌等生产经营主体率先发展有机农业,带动柑桔、猕猴桃、中药材等产业梯次发展,构建有机绿色产业集群。建设洋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持续擦亮洋县有机农业品牌,带动全市有机产业突破发展。目前,全市累计认证有机农产品16大类112种,有机农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二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坚持“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制定修订有机和绿色农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指导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加工,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全要素、全过程标准应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确保有机农产品可追溯覆盖率100%。 三是延长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工总量,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先后开发有机米、有机茶等新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全市231家龙头企业中有102家取得有机产品生产资格,有机农业总产值达17.8亿元。

二、实施品牌农业培优工程,放大“土特产”优势。 一是构建农业品牌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味见汉中”、“汉中仙毫”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汉中大米”、“城固柑桔”、“略阳乌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全省首个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味见汉中”已有82个企业、162个产品授权使用,产品销售额达16亿元,“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38.71亿元。目前,全市有中国驰名农业商标6个、注册地标品牌28个、注册涉农商标7535个,“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农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二是健全品牌运营机制。加强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完善准入标准,实行定期审核与动态管理机制。鼓励主体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认证“两品一标”等,规范品牌创建标准。健全区域公用品牌信用背书体系,推进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品牌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是强化品牌市场营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借助农交会、农高会、丝博会等各类展会,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展示推介活动。鼓励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柜、专店、专区,树立品牌形象。支持企业利用京东、淘宝、抖音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拓宽品牌营销渠道,树一个品牌、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市农产品品牌专营店达到124家,销售额21.59亿元。

三、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做强“土特产”支撑。一是提升设施水平。改造提升城市郊区、集镇周边老旧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以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等为重点的设施化精品蔬菜生产基地7万多亩。布局一批工厂化、集约化食用菌生产设施,设施食用菌生产规模达2.7亿袋。加大招商引资和设施配套,在平川县区打造300万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大力推广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工厂化等模式,加快发展生态高效设施渔业,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7万立方米。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大跨度、宜机化、喷滴灌自动化等设施完善的钢结构大棚,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畜禽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应用节水、节料、节能设施设备,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8.77%。实施养殖池塘升级改造、池塘尾水净化工程,普及苗种繁育、循环水养殖、精准饲喂等设施设备,提升渔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发展稻渔综合种养9.3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稳粮富民目标。 三是完善配套功能。加快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在全市建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56个,集中育秧能力达11万亩以上。实施中心城区现代化畜禽定点屠宰生产线项目,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能力。以鲜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为主,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832个,在重要物流节点和农产品主销区建设3个冷链物流集配中心。

四、实施智慧农业应用工程,提高“土特产”能级。一是建设智慧平台。整合各类农业数据平台,建设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用集成、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融合应用。推进农业大数据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提升智慧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力推村级电商网点全覆盖。全市70%以上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0.65亿元。二是发展智慧种养。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等智能装备,全市建设智慧养殖基地27个。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投入品施用精准化、田间管理在线化。全市建成智慧农业示范项目100多个,建成特色产业智能化生产线2000余条。三是开展智慧服务。建成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作业监测等信息化服务。加快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技术装备应用,开展耕整地、播种、初加工等环节的农机精准作业。加快遥感监测、物联网测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提升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监测能力。

五、实施观光农业精品工程,做长“土特产”链条。一是发掘资源禀赋。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依托全市110多万亩油菜种植,打造“中国最美油菜花海”金色IP;依托柑桔、猕猴桃、草莓等精品果园和生态茶园,打造农旅融合观光基地100余个;依托留坝、佛坪、宁强、镇巴等 县良好生态优势和浓厚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集群,打造“汉家乐”品牌民宿。二是培育多种业 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发展“农耕体验型”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微菜(果、花园,建设农耕体验基地7个;发展“茶旅融合型”观光农业,加快生态茶园和配套景观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认定58家生态茶园和11条茶乡精品线路,建设茶旅融合园区20个;发展“种养结合型 ”观光农业,依托食用菌、果业、稻渔基地等,开发种养体验、休闲垂钓等项目,提升综合效益。发展“文化聚集型”观光农业,深入挖掘汉中山水、农耕、饮食、红色文化等,打造国家级“ 一村一 品”示范镇村22个。发展“休闲康养型”观光农业,立足特色产业、田园风光等资源,打造集住宿餐饮、会展培训、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农业康养综合体。三是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事景观、观光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组建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满足多元化、多样化的休闲观光需求。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精品乡村旅游线路20条。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约860万人次,经营收入约5.8亿元,超过20万群众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增收致富,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多赢”效益正加速释放。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