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印记·庐江小康生活实录丨脱贫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描绘特色样本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12 22:02)
文章正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安徽庐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地处江淮丘陵地带的庐江,北接省会合肥,东临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庐江的各级公务员队伍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被反复提及:“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组官方数据清晰的说明了当地在脱贫攻坚上的付出与回报:截至2020年末,庐江累计实现91212人(含动态调整人数)脱贫,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840元增加至2020年的12101元,增长4.26倍,年均增幅23.01%;2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建档立卡时的村均0.61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村均45.14万元,增长了74倍;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4895户……

事实上,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庐江县坚持“以扶贫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抗洪抢险的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绣花的功夫落实落细每项工作”,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虽然答卷的展示数字为主,但在密密麻麻脱贫数字的字里行间,悄悄藏着许多庐江脱贫路上的成功秘诀。

养殖走上脱贫路,药材种出致富花

对于庐江盛县桥镇神墩村村民徐国法来说,脱贫攻坚不但让家庭温饱不愁,还能结余出钱来治疗夫妻二人的疾病。

2001年,徐国法被确诊患上慢性肾炎,逐渐无法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治病花光了积蓄,当时家中还有孩子嗷嗷待哺。没多久,家中大小事务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身上。

天不遂人愿。2013年,徐国法的妻子也被查出患有慢性肾炎。在2015年徐国法又被查出惠有尿毒症,每周要做三次透析,为治病先后举债近十五万元。这对于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随着脱贫攻坚战疫的打响,徐国法一家的生活终于迎来的转机。2014年,当地把徐家列入建档立卡户,成为村两委的重点帮扶对象。

“村里扶贫干部基本上每个月都回来一次了解情况,千方百计想办法,帮我争取帮扶项目,偶尔会送一些日常用品。还帮助申请对我家进行了危房改造,原先的三间破瓦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

徐国法回忆道:“2016年11月,合肥华泰集团在我们村成立了一个医疗救助基金项目,村两委第一时间找到我家。还有那个“351”、“180"健康扶贫政策,每年帮我跟我妻子免去了数万元医疗费,现在我每个月医药费就一百多,不到两百。”

如今,徐国法通过小规模的家禽、家畜养殖,逐渐摆脱了原本困窘的局面。

徐国法告诉记者,村两委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办起了养殖业,盖起一个小房子当养殖场,还有专人来教养殖技术。今年徐国法养了一百多只鸡,一百多只鹅,年前已经售罄。之前最多的时候养了200余只大白鹅,十几头猪和几只山羊。现在徐国法和家人保证自家这一年的吃穿用度没问题。此外,徐国法的儿子在外面打工,一年还可以收入几万块钱。”

“现在肯定比以前好太多了,之前生病身体不行,医药费都要跟别人借,现在搞养殖自己家的温饱不愁,好的话还能存不少钱。2017年,我家成功脱贫,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之后就想继续搞好我家的养殖场。”徐国法说道。

据盛桥镇神墩村扶贫工作队长赵庆贺介绍,徐国法所在的这个村子曾是庐江县2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总人口6461人,2016年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户的这个人均收入,由建档立卡时的2800多元到2020年底达到了1.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0达到了2020年的50多万元,脱贫效果显著。

赵庆贺透露,神墩村的村集体经济能增长到50多万元,主要通过整合我们村集体的70多亩土地,承包给一个大户进行搞水产养殖,20多亩稻虾综合种养殖,投入这个基地中去收取租金。2020年,神墩村还申请了资金170多万,利用当地一个废弃的小学建成了黄蜀葵烘干房,由制药公司提供指导服务,将黄蜀葵进行粗加工后卖给制药公司,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赵庆贺所说的黄蜀葵,是一种中药材,根、叶、花和种子都可用于制药,其花更是肾病药物“黄葵胶囊”的主要原料。

2020年初,盛桥镇以“药材企业+基地 +合作社+ 农户”模式,在神墩村和七里村,共建成了千余亩黄蜀葵种植扶贫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参与黄蜀葵种植、采摘,优先满足当地贫困人口务工需求。目前,依托黄蜀葵产业,该镇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辐射带动该镇神墩、七里5个村500余户20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就业30余人,其中150户贫困户320人参与到了黄蜀葵产业发展中

赵庆贺介绍,神墩村所有烘干的干花售往庐江县一个大的中药材公司,已经签订了大订单合同。“我们收老百姓的湿花9毛钱一斤,烘干以后卖给制药公司,21块钱一斤,烘干、保鲜、包装由制药公司提供指导服务。今年我们准备动员全村的散户种植。做水稻-亩地一年到头忙到头,纯收入四五百块钱,黄蜀葵种得好的话,一般一亩地收入就能达到一千三四百块钱,这个也好动员,对当地经济也有帮助。”

纤细渔网,网住脱贫特色路

纤细的渔网,让石头镇居民任远芳远离了贫困。

石头镇素有“中国渔网之乡”之称,当地充分利用这一“金字招牌”,成立了石头镇渔网协会,新建了占地12亩的渔网扶贫产业园,组织了8个渔网企业结对帮扶8个村,设立了8个渔网就业扶贫车间。

早年间,任远芳的丈夫常年生病,2014年任远芳又被查出来肝硬化,一直要吃药,家里当时孩子小,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生病之后日子就更加拮据了。2014年,任远芳家成为建档立卡,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5年就脱贫了。

短短一年就实现脱贫,得益于上文所述的渔网加工产业。

任远芳说,现在她在这个当地渔网扶贫产业园里上班,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块钱,之前只靠在家种地,一年忙到头也没什么钱。渔网产业园刚创办,村里的干部就到我家来推荐我去那里上班。现在不仅比以前挣得多了,还就在家门口上班,农忙的时候请假,等农忙完就来上班,两不耽误。任远芳的孩子现在也在外面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三四万块钱。

走进石头镇渔网扶贫车间,只见五颜六色的网布、网线、网坠、钢条等原材料堆满库房,干活的人以妇女和老人为主,裁剪下料、缝制网布、钢条弯圈、连接网框……一道道工序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有条不紊。

2018年,石头镇利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00万元建成占地12亩的渔网产业园,并将该产业园租给企业使用,年租金30万元。石头镇将500万元的项目资金收益权分类量化到周边的石头社区、同心村、三拐村和邱岗村等四个村的贫困户。

石头镇6个行政村2个行政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124户,2858人,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

镇现有800多家从事渔网加工,10家渔网龙头企业,其中6家具有自主出口经营权,3800多台各类渔网织机,1万3千多人就业。2018年,石头镇争取了县第七批扶贫项目资金500万元,自筹资金70万元,当年建成了占地12多亩近4000平方米的渔网就业扶贫产业园,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有机结合。

线上+线下,产业结合电商打造扶贫品台

直播农村生活,售卖农作物……

随着互联网深入人们的生活,手机电脑成了农民们的新“农具”。

庐江本地土特产品丰富,让这些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去,是一条积极稳妥的路子。庐江县通过联合电商平台,促进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其中,庐江县农业农村局开发上线了农产品交易软件——小鲜农。

通过小鲜农,自家散养的鸡鸭鹅,鸡蛋、鸭蛋、鹅蛋,黄鳝、泥鳅、小龙虾,猪、牛、羊,粽叶、野生茶……在消费扶贫平台上,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只需添加微信小程序“小鲜农网扶贫”,想要购买的农产品可配送到人们家中。

在“小鲜农网”平台上,帮扶责任人帮助贫困户发布自种自养农产品销售信息,平台根据订单情况上门现金收购,在全县范围内免费配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快递邮寄,若是家禽,可代为宰杀加工。

2020年是小鲜农扶贫小程序发力的一年。在小鲜农小程序上进行销售的所有产品,小鲜农网都免费地进行配送,一天时间,最多能达到2000多单,他们招聘了十几辆车,几十名工作人员,能够在客户下单后的12个小时以内将这些产品从贫困户手中收上来,再安全地送到客户手中。

庐江县润生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是“线上扶贫”的一个亮点。

润生园在2018年相响应庐江县商务局关于电商扶贫的号召,成立了专门的庐江县电子商务扶贫产业园,针对性地解决电子商务扶贫方面的重难点问题。覆盖庐江县17个乡镇,群众参与度较高,经济效益大概在每年4000万元左右。

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贫困户苏杰,与园区签订代销协议,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代销金额达13208元,其家中的自有农产品土鸡、乌鸡销售一空,既减轻了贷款与债务负担,也减轻了疫情带来的经济困扰。

润生园还投资培养出了一批电商企业,鼓励入驻企业招聘贫困人员用工,为入驻企业网上销售出谋划策,做入驻企业的坚强后盾。

润生园相关负责人吴斌介绍,庐江县本土的产品是非常多的,具体来说,庐江县白湖镇的荸荠和大米,矾山镇的蓝莓,汤池镇的茶叶和火龙果、金丝皇菊,庐城镇的玫瑰花,金牛镇的大扁糖等,都是庐江县的农特产品,在线上都享有较高的人气度。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庐江聚焦“精准”二字,结合经济底子厚、产业基础优的县情,把脱贫工作与全县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大局,为脱贫攻坚取得最后的胜利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好路子。

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标题:《印记·庐江小康生活实录|脱贫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描绘特色样本》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