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留坝模式”已经成为了校园足球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秦岭南麓腹地的小县城为国字号输送了邹梦瑶、师晓敏等多位好手。“留坝模式”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却依然在负重前行。
作者丨张宾
图片丨来自网络(除署名外)
(摄影:王越洲)
十月初的营盘村,山上的秋叶黄了,与山脚下的足球场构成了一幅旖旎的风景画。秋雨绵绵,让这幅画卷平添一番诗意。
这里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海拔近1600米。过去就是一个穷山沟,在留坝县也属于最偏僻的村落之一。如今营盘村已经拥有了6个标准足球训练场和1个可容纳2000人的标准足球比赛场,变成了营盘国际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去年,这里曾经接待过中国女足的来访。
10月5日,几场热身赛同时上演,高一、高二年级女足的较量不时引来阵阵喝彩声。20岁出头的女教练周苗尖细的声音响彻全场。她不时叮嘱弟子们注意防守落位。“李慧娟”这个名字频频被双方教练提及,这个本地姑娘速度出众、球感一流,是己队进攻核心,也是对方重点关照的对象。
训练赛,她们都穿上了印有号码的比赛服,比一天前的训练正规了很多。在训练中,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球衣。留坝中学副校长张素洋透露,正规的比赛服平常不舍得让孩子们穿,都由学校统一管理。她们穿的球鞋更是五花八门,有很多不知名的小牌子。
一个值得补充的细节是:无论是日常的训练,还是有裁判吹哨的训练赛,场边没有任何补给,没有矿泉水,遑论功能性饮料。
球场是一流的,不仅有人工草皮,还有真草球场;风景令人陶醉,被群山包裹,氤氲的雾气就在半山腰飘荡。但球员们身上的装备是寒酸的,凸显了她们身上最重要的标签——大山里的孩子。足球是她们的梦想,也是她们改变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
她们中间涌现出邹梦瑶、师晓敏、赵欣悦、刘晓乐等国字号选手,还有近70个孩子靠足球考进了大学。一个热爱足球的前校长,一个教足球的数学老师,一个陕西足协派过来的前职业球员,再加上一群痴迷足球的孩子们共同缔造了独特的“留坝模式”,为体教结合探寻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如今,足球已经成为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最闪光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孩子靠足球走出了大山,留坝县也拥有了一流的足球基地,但困境并没有就此消失。为了梦想,负重前行,依旧是“留坝模式”的真实写照。
足球真的是数学老师教的
主教练李旦(左1)、留坝县政协副主席陈军(左2)、留坝县中学副校长张素洋(右1)
我的一位曾经客居陕西的朋友将留坝县称之为“世外桃源”。它地处秦岭南麓,历史上即为南北通衢,素有“秦汉咽喉”之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美誉。
整个留坝县总人口只有4万多人,县城仅1万余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地教学质量欠佳,能够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孩子凤毛麟角。
2009年,留坝县中学时任校长陈军决定发展校园足球。数学老师张素洋曾经在陕西省青年队踢过球,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走专业道路,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他回到留坝县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
在学校的泥巴操场上,留坝县中学的校园足球模式正式起步。为了应对教师们的消极态度,陈军将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们聚拢到一个班里面,由张素洋的爱人担任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而张素洋是数学老师兼足球教练。
陈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思路,赶上了好的机遇。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下发后不久,留坝中学、城关小学等学校建起了标准化的足球场,为校园足球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陈军还主导打造了校园足球文化节,让全校的师生都参与其中。校园足球文化节不仅有足球联赛,还有足球主题征文、足球主题绘画比赛、足球啦啦操表演等项目。他还组织教职工参与足球相关课题调研,比如追踪踢足球的孩子成绩是否会下滑等等。
周苗是张素洋早期培养出来的苗子,大学毕业后重返母校执教。“当时留坝中学还是土操场,一下雨全是泥。那个时候,我们穿的还是那种胶鞋,一下雨我们的鞋就陷在泥里面,拔出来只有袜子没有鞋。”周苗回忆起最初的那段岁月。
专业教练扎根大山夯实师资力量
到了2014年,作为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留坝中学开始组建足球特色班,每个年级都建立了校队。就在这一年,留坝县迎来了专业足球教练员李旦。
当时已经退役走上教练岗位的李旦在陕西青年女足执教。他受陕西足协的委派,前往汉中进行三个月的足球教练培训。他被留坝中学的足球气氛所感染,从此选择扎根大山。这个在辽宁大连长大的汉子,如今将家安在了西安市,事业的重心却是秦岭深处。
陈军透露,李旦刚刚来到留坝中学任教时,工资只有4000多元,完全是因为对足球的一腔热爱才选择留在了大山深处。从李旦教练开始,留坝中学逐渐夯实了教练团队。目前留坝中学已经拥有了近十名专业足球教练员,李旦担任主教练,也有外聘的优秀教练,还有周苗这样自己培养的年轻教练员。“我从不担心其他学校来我们这里挖学生。”张素洋的言外之意是,留坝中学足球教练水平冠绝陕西省,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其他学校的教练水平难以与他们相抗衡,挖角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最初阶段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我看到陈局长(陈军,后来担任留坝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如今已经是留坝县政协副主席、体育运动中心主任)跟张校长非常热爱这项事业,我们就达成了共识,主要针对农村的孩子。2014年我刚来的时候,张校长没事就开车拉着我到山沟沟里去转。我们就这样招了一批孩子,全是当地孩子,零基础。”李旦回忆道。
李旦就是带着这一批孩子拿了陕西省冠军,还向省队输出了队员,一点点打出了名气。2015年,12岁的师晓敏入选女足U14国家集训队,开始让外界关注到这群大山里踢球的孩子们。今年,来自留坝中学的邹梦瑶、赵欣悦、刘晓乐入选了女足U20国家集训队。
刘晓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她来自河南。“当年陕西为了组建队伍,从河南引进了一批小孩。他们没有办法安插,娃要上学,你不能把娃的学籍都丢了,就找到我们协作了。”张素洋介绍了刘晓乐的情况。
有了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如今留坝中学校队的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足球是高淘汰率的项目,我们本身县小人少,基数少,可选的材料少,人家跟我们合作,给我们搞一批人来,我们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学校现在有好多河南的、甘肃的,还有广西的、云南的。”张素洋说。
深耕多年终缔造出独特的留坝模式
留坝中学已经为国字号输送了多名国脚,除了师晓敏、邹梦瑶、赵欣悦、刘晓乐,男足的廖阳曾入选U18国家集训队。
师晓敏、邹梦瑶、赵欣悦、刘晓乐目前均效力于陕西长安竞技女足。本赛季,年仅17岁的邹梦瑶在女子足协杯的比赛中攻入6球,并列最佳射手。
“邹梦瑶是勉县(隶属于汉中市)人,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她婆(外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十年前我在全市比赛时发现了她,当时她还是一名小学生,最后弄到留坝火烧店小学。她从小天赋就比较好,后来越踢越好,对上了路子。她性格也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见人喜欢。”张素洋对邹梦瑶不吝赞誉。
除了少数几个入选了国字号并走上了职业化道路,大多数孩子靠考大学离开了大山。“我们今年一个考上了北师大,三个考上了北体大,一个考上同济大学,一个考入西北大学。这个(成绩)一个学校是不可能做到的,真的不可能,我们做到了,很厉害。”李旦丝毫不掩饰骄傲之情。
“以球健体、以球促智、以球树人”,这是陈军发展校园足球的核心理念,他们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培养职业球员并不是留坝中学的首要任务,将孩子培养成材,以足球为阶梯帮助他们找寻到人生的出路更为重要。
张素洋介绍了一个与女排国手朱婷同名同姓的女孩子的情况,“多年来,她一直是替补、捡球的。性格不合群,心理上有些问题。训练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少一个人,她躲在角落里在那哭呢。性格就是特别内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她最后也考上了山东的聊城大学。当她考上大学之后,她小学时的老师都不敢相信。”
如今成为“队宠”的李慧娟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就是留坝本地人,刚开始接触足球是因为比较喜欢,后来慢慢发现它能帮助我,就是帮助我考大学,能考个好大学。”
梦想照进现实之前仍需破壁
如今的留坝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各设有一个足球班,总有246名学生,其中10多名学生被抽调至陕西省的各级专业梯队中。
整个留坝县已经形成了校园足球“1352”框架,即打造1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分区打造3所省级示范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占阳光体育活动量的5成,辐射2所幼儿园探索幼儿足球。
从2017年开始,留坝县建设了营盘国际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除了专业足球场,还包括运动员公寓、百米食堂、书吧等设施。十一长假,留坝中学的孩子们就集中在这里集训,连绵的秋雨和骤降的气温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训练热情。百米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有荤有素有汤,还有汽水。从我的亲身体验来看,这里的餐标远低于恒大足校、鲁能足校。不过,张素洋表示,这里提供的餐饮远远好于孩子们的日常标准。每到饭点,百米食堂都是人头攒动,孩子们也都比较珍惜盘中餐,几乎看不到浪费的情况。
基地的硬件设施让人忘记了这里是大山深处,但孩子们的装备、补给以及餐饮状况还是将我们拉回了残酷的现实——他们依旧是大山里的孩子,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尽管这里面的很多女孩子已经打出了名堂。9月份在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U15组总决赛中,留坝中学是唯一支闯进全国总决赛的县级中学球队,并最终拿到了第十四名的成绩。
“你们昨天看到了,我们女生训练的时候穿得五花八门。对,因为我们学校没有经费。我们每次外出比赛打完之后,都把衣服全部收回来,洗干净,叠好放好,下次比赛的时候再发给大家。她们训练时穿的衣服,都是自己买的,有的是参加夏令营发的衣服,没法统一。我们的比赛服都是统一收的,都在学校里放着,平时舍不得用,因为这次用完了,下次比赛就没服装了。”面对来访的记者们,张素洋敞开心扉。
他直言,从教练配备方面,留坝中学并非草台班子,但整个保障方面仍然让他们头疼。“9月份所有孩子刚刚做完体验,都是小孩自己掏的钱。10月份,我们的年度保险就到期了,没有钱就没办法。”张素洋透露,伤残保险对于踢足球的孩子们非常重要,他在之前吃过这方面的亏,因为保险无法覆盖所有医疗费用,他至今还背着几万块钱的债务。
作为主教练,李旦更为担心孩子们比赛情况,因为受到疫情和经济的制约,留坝高中男足没有出去打一场比赛。“我们学校10个教练,200多名学生,县上拨款可能拨了10万块钱吧。我们前一段去苏州比赛,两个队最少要30万。你没有钱就没有比赛,想提高肯定是不行的。”说完这些,李旦小声补了一句,“教练员几个月没发工资,这咱都不提。”
另外,我特意问了一下张素洋校长,留坝中学为长安竞技女足输送了四名球员,是否从中收到了培养费?他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留坝模式”创造了奇迹,足球成为了照亮大山里孩子们前行之路的那一束光,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留坝女足,听说了“留坝”这个名字。但残酷的现实依然提醒我们,即便是在足球领域,寒门想出贵子也绝非易事。
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校园足球发展故事,但远远谈不上是一则童话故事,因为它没有童话故事那么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