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29 11:38)
文章正文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景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0月17日


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


目   录

前言…………………………………………………………5

(一)目的和意义…………………………………………6

(二)编制依据……………………………………………7

(三)适用范围……………………………………………7

一、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形势………………………8

(一)主要气象灾害………………………………………8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0

(三)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13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4

(一)指导思想……………………………………………14

(二)规划原则……………………………………………14

(三)规划目标……………………………………………15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16

(一)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16

(二)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22

四、气象灾害防御方案……………………………………29

(一)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防御方案……………………29

(二)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防御方案…………………29

(三)气象灾害一般防御区防御方案……………………30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30

(一)防灾减灾指挥系统…………………………………30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32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32

(四)气象灾害防御………………………………………33

六、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37

(一)防台防汛抗旱工程…………………………………37

(二)气象灾害监测工程…………………………………37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38

(四)防雷工程……………………………………………38

(五)应急避险工程………………………………………38

(六)警示标志工程………………………………………39

(七)信息网络工程………………………………………39

(八)应急保障工程………………………………………39

七、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40

(一)加强组织领导………………………………………40

(二)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0

(三)强化法制建设………………………………………40

(四)完善各类制度………………………………………41

(五)健全投入机制………………………………………41

(六)依托科技支撑………………………………………41

(七)加强部门联动………………………………………42

(八)提高防灾意识………………………………………42

(九)强化监督实施………………………………………43


前   言

气象灾害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70%以上,由气象原因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万公项,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800多亿,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宿迁属暖温带鲁淮气候区,受近海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种类多,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雨涝、干旱、大风、连阴雨、冰冻、雷电、浓雾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候系统的复杂变化,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对生态、环境、资源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但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进一步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增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要求,制定《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本《规划》由宿迁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009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提出了未来十年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

未来几年是宿迁全面加速发展时期,在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安全保证体系建设,提高人类认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对于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构建“和谐宿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准则,科学编制《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加快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

2.《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江苏省城市防洪条例》、《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江苏省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等;

3.《宿迁市气象管理办法》、《宿迁市中心城市防洪规划》等;

4.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适用范围

规划适用范围:宿迁市区域内。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15—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一、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气象灾害

宿迁地区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和危害重等特点。影响宿迁的气象灾害多达10余种,其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干旱、低温冻害、寒潮、高温热害以及连阴雨等;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暴雨、大风。从时间范围看:春季有低温阴雨,初夏有暴雨洪涝,盛夏有高温干旱,秋季有寒露风以及连阴雨,冬季有低温冻害和寒潮;从地域范围看,自北向南都可能发生多种气象灾害;从危害的广度来看,农、林、牧、渔、交通、工业等各业均受其害。

1.暴雨。根据宿迁市1981-2010年30年资料分析,暴雨主要分布在3-10月份,而1-2月和11-12月均无暴雨出现。通过统计还发现,30年期间宿迁市66%~76%的暴雨日多出现在6~8月的汛期。宿迁市30年期间四个站点中暴雨日数最少的是泗洪,共发生暴雨的日数为76日,而暴雨日数最多的是泗阳为98日,市区和沭阳的暴雨日数均为89日。30年期间发生大暴雨日数最多的是市区为23日,最少的是泗洪仅有13日,泗阳和沭阳的大暴雨日数分别是19日和20日。宿迁市暴雨、大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均具有单峰特征,峰值均出现在7月。

2.干旱。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境内出现的干旱可分为春旱、初夏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五种类型,其中以春旱、秋旱发生的概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危害也最大。春旱时段为3月上旬至5月中旬。在此期间有一段时间自然降水偏少,蒸发量大,影响春播及三麦、油菜的生长发育,春旱平均5年三遇。秋旱时段一般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这一时期正值三麦大面积播种季节,遇有秋旱,不利于麦子的出苗、全苗,同时影响旱谷秋熟作物的正常生长。秋旱平均5年三遇,旱期久长,旱情严重,危害更大。其中最严重的是1973、1997年。1973年自10月1日至次年1月上旬一直未下透雨,严重影响秋播作物出苗、全苗。

3.高温。宿迁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5-9月,高温日7月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50.2%,其次是6月和8月各占总次数的22.9%,5月和9月最少,各占总次数2%。其中泗洪最容易出现高温,沭阳出现高温的频率最低。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1967年(市区33日,泗阳21日,沭阳20日,泗洪33日),次大值出现在1966年(市区26日,泗阳22日,沭阳18日,泗洪30日)。

从图1中分析,1961-2010年宿迁市区高温日的逐年分布图中可以看出,50年间高温日数呈现明显的年际特征。高温日数出现的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高温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为33天,而1963年、1970年、1974年、1985年以及2008年全年均没有出现高温,其年际变化最大可达33天。并且高温日数较多年份的次年,高温日数将会明显减少。


图1 宿迁市区高温日逐年分布图

4.大风。大风是指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每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形成灾害。它是宿迁境内一种常见多发的气象灾害。宿迁地区春、夏两季大风日最多,分别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0.8%和26.0%;秋、冬两季较少,分别占14.9%和18.3%。夏、秋季节多雷雨大风,冬、春季节多寒潮大风。大风多具有危害性,夏季常同暴雨、冰雹并发,致灾尤为严重。

5.雷电。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雷暴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雷击灾害多发生于夏季。雷击能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森林起火,破坏电力、通讯、电脑设施,酿成空难事件等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雷击灾害是宿迁境内较为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宿迁地区年平均日数可达30.3天。最多的是1964年达51天,最少的是1989年为13天。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7月份雷暴日最多,平均为11天,1月份雷暴日最少。夏季雷暴日占全年雷暴日的74.8%。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

1.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现状

成立了宿迁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宿迁市气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成立了由104名乡镇气象协理员、1400多名村(居)气象信息员组成的信息发布、灾情收集上报、气象科普宣传队伍,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气象灾害社会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主动防灾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已经建成了由4个国家气象站、1个闪电定位仪、4个大气电场仪、1个湿地生态站、1个移动气象台、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11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梯度风观测站,2个小气候观测站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建成由有线和无线通讯以及气象、水利等部门建成的连通省市县、分级管理、集中控制的计算机广域网等组成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组成了由气象兴农网、电子显示屏、96121、气象预警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及电视、广播组成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成卫星通讯、数字专线、省市县高速气象通讯网。省市县视频会商系统、气象卫星综合应用系统,有效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近年来,全市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我市经济特别是农业、林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依托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气象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初步建立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转发和传递上级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实现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

2.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85亿元,全面实施了东调南下新沂河整治、骆马湖中运河堤防加固、淮北大堤江苏段加固、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奎濉河近期治理等5项流域性工程。目前,全市流域性、区域性河道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淮河水系防洪标准接近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市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沭阳、泗阳、泗洪三县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20年一遇,城市河道排涝标准接近10年一遇,农村河道排涝标准接近5年一遇。

3.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是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二是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完善。农村雷电监测、湖上气象要素、高速公路大雾等的监测能力不足。各部门与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信息尚未做到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能力较低。预警信息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

三是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还没有全面落实,一些建(构)筑物缺乏必要的抵御重大气象灾害的装置和设施。一些堤防、排涝泵站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气象与特色农业、林业生产及其病虫害发生规律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充分,缺少防范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四是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重大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较弱,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尚未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常识的宣传还不够,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尚未完全建立公共财政保障的公共气象业务工作体系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三)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在过去10年里,我市经历的极端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暴雪、连续高温、干旱、强雷电、低温雨雪冰冻、持续雾霾等天气。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等天气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气象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气象灾害防御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具体目标: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制度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使大部分特别危险、危害特大,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气象灾害重灾区得到有效治理;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和研究,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到2020年,使我市气象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实现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量减少40%、人员伤亡减少50%,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一)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

1.暴雨。如表1所示,宿迁地区常年(1981-2010年)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90.7-101.1天,年平均降水量898.3-961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56.4%,尤以7、8两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可占全年的43.3%。冬季降水量少,且主要以雪或雨夹雪的形式出现。夏季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在我市经常出现,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也时有发生,其中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1989年6月7日沭阳,日降水为284.7毫米。

表1 宿迁地区1981-2010年降水量统计表

30年气候值

 

市区

 

泗阳

 

泗洪

 

沭阳

 

年均降水

 

898.7mm

 

961mm

 

898.3mm

 

918mm

 

年均雨日

 

91.9天

 

95.7天

 

101.1天

 

90.7天

 

年均暴雨日

 

3.8天

 

4天

 

2.8天

 

3.6天

 

年均大暴雨日

 

0.8天

 

0.7天

 

0.5天

 

0.6天

 

日最大降水

 

190.9mm

 

189.6mm

 

198.1mm

 

284.7mm

 

2010-09-08

 

1997-07-18

 

1997-07-18

 

1989-06-07

 

暴雨的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暴雨日数、极端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灾情记录。通过分析,将以上三个影响因子通过权重分别为0.3、0.4和0.3计算得到暴雨洪涝危险性等级。如图2所示,宿迁市大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等级中等,其中宿城、宿豫西北部为高危险区。

图2 宿迁暴雨洪涝危险等级分布图

2.大风。如表2所示,宿迁市常年(1981-2010年)年平均风速为1.8-2.4米/秒,其中市区最大为2.4米/秒。各季中以春季风速最大,平均为2.2-2.9米/秒,秋季风速最小,平均为1.5-2.1米/秒。根据2004-2010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宿迁市出现大于17米/秒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1.6-3天。

表2 宿迁地区1981-2010年风速统计表

30年气候值

 

市区

 

泗阳

 

泗洪

 

沭阳

 

平均风速

 

2.4m/s

 

2 m/s

 

2.2 m/s

 

1.8 m/s

 

2004-2010年大风日数

 

3天

 

1.6天

 

2.3天

 

3天

 

2004-2010年极端大风风速

 

27 m/s

 

20.4 m/s

 

20.3 m/s

 

23.9 m/s

 

2006-04-18

 

2009-08-26

 

2005-06-15

 

2005-05-14

 

宿迁市境内的大风大致可以分为冷空气大风、雷雨大风、冰雹大风以及低压造成的东南大风等。冷空气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雷雨大风和龙卷风以出现在夏季为主,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破坏严重;冰雹大风以春夏居多。

大风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极大风速、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大风灾情记录。通过分析,将以上四个致灾因子权重系数分别定为0.2、0.2、0.3、0.2,计算得到大风灾害危险性等级。如图3所示,全市骆马湖和洪泽湖周边乡镇大风危险等级较高,其它地区危险等级中等。

 
 

 

图3 宿迁大风危险等级分布图

3.干旱。干旱是宿迁市常见的气象灾害,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发生的频率为70%,其中春旱相对较少,影响较大的是伏旱和秋旱。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干旱强度和发生概率。将两个影响因子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计算得到干旱危险性等级。如图4所示,两湖及周边干旱危险度相对较低,而泗洪西南岗地区和沭阳东北部相对较高,其它地区均为中等级别。

图4 宿迁干旱危险性等级分布图

4.高温。如表3所示,宿迁市常年(1981-2010年)平均气温14.1-14.8℃,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年平均日数为55.5-63.5天,多出现在5月到9月。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年平均日数为4-8.6天,主要出现在6月到8月,其中泗洪气温高于35℃的日数多达8.6天,极端最高气温41.3℃,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泗洪。

表3 宿迁地区1981-2010年高温统计表

30年气候值

 

市区

 

泗阳

 

泗洪

 

沭阳

 

平均气温

 

14.5℃

 

14.8℃

 

14.8℃

 

14.1℃

 

>30℃日数

 

55.5天

 

56天

 

63.5天

 

58.2天

 

>35℃高温日数

 

4.6天

 

5天

 

8.6天

 

4天

 

极端最高气温

 

38.5℃

 

38.3℃

 

41.3℃

 

38.9℃

 

1996-06-15

 

2002-07-15

 

2002-07-15

 

1988-07-08

 

高温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将两个影响因子分别通过权重系数为0.5和0.5计算得到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如图5所示,泗洪、宿城西部地区为高温高危险区,沭阳东部为低危险区,其它地区均为中等危险区。

图5 宿迁高温危险等级分布图

5.雷电。宿迁市常年(1981-2010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4天。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7月份雷暴日最多,平均为11天,占全年雷暴日的36%。8月份次多,平均为7.7天,占全年雷暴日的25%。1月份雷暴日最少。

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电闪频率、雷暴日数、闪电日数和雷电灾情记录。以上四个因子设定权重分别为0.5、0.1、0.1和0.3,经计算得到雷电灾害危险性等级。如图6所示,泗洪南部和泗阳南部为雷电高危险区,沭阳西北部为低危险区,其它地区雷电危险等级中等。


图6 宿迁雷电危险等级分布图

6.低温冰冻。如表4所示,宿迁市低温冰冻主要集中在冬季,全市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均61.5-78.5天。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10℃的日数主要出现在1月份,年均0.5-2.6天,其中沭阳多达2.6天,宿迁市极端最低气温-20.7℃,出现在1993年1月17日泗洪。

表4 宿迁地区1981-2010年低温统计表

30年气候值

 

市区

 

泗阳

 

泗洪

 

沭阳

 

平均气温

 

14.5℃

 

14.8℃

 

14.8℃

 

14.1℃

 

-10℃日数

 

1.1天

 

0.5天

 

1.4天

 

2.6天

 

极端最低气温

 

-16.5℃

 

-14.8℃

 

-20.7℃

 

-18℃

 

1991-12-29

 

1991-12-28

 

1993-01-17

 

1991-12-30

 

低温冻害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低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和结冰日数。将以上三个影响因子权重系数分别设为0.3、0.4和0.3,经计算得到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如图7所示,沭阳东北部地区低温冰冻的危险等级高,泗阳和泗洪东南部为低危险区,其它地区危险等级中等。


图7 宿迁低温冰冻危险等级分布图

(二)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

1.暴雨。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区划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包括暴雨日数、极端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灾情记录等因子。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宿迁地区河网密度等地形条件,宿迁境内平原广阔,河网密布,境内两湖(洪泽湖、骆马湖)四河(京杭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及众多溪流河汊,水域面积占22.4%,河网越密集越利于暴雨的排泄,总的来说,宿迁南部靠近洪泽湖区域敏感性为低级,其他地区均为中等级别。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暴雨洪涝密切相关的农业种植面积比例和人口密度,农业种植面积比例越大,暴雨洪涝造成的灾害越严重;而人口密度越大,暴雨洪涝带来的影响越大,通过综合比较和分析,两个影响因子确定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7和0.3,最终得到了承灾体易损性等级分布。

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宿迁地区经济密度指标,经济密度越大,社会应对暴雨洪涝灾害能力越强。

最终将以上四个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分别以权重为0.4、0.2、0.3和0.1计算得到宿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分布,图8为结合GIS信息绘出的宿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整个宿迁市的西北部为暴雨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等风险区,而泗洪南部地区风险度最低。

图8 宿迁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图

2.干旱。干旱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程度,其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干旱强度和发生概率。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地形、水系状况和土壤质地。宿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西南、西北有局地岗丘,其余皆为平原,大部地区海拔在40米以下,最高海拔71.2米,最低海拔2.8米,宿迁大部分地区河沟稠密,能够有效地缓解干旱灾情,泗洪西南岗地势略偏高,易发生干旱,敏感性较高。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干旱密切相关的农业种植面积比例和人口密度,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农业生产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干旱易损性级别较高;此外,干旱灾害对人民生活也会造成影响,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干旱易损性级别较高。通过综合分析,两个因子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7和0.3,最终计算得到宿迁易损性等级分布。

最后通过将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以权重为0.4、0.3、0.3计算得到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如图9所示,沭阳东北部、泗洪西部均为干旱高风险区,宿城的西北部和洪泽湖地区为干旱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则为干旱的中等风险区。

图9 宿迁干旱风险区划图

3.高温。高温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宿迁的城镇化规模和地形特征。一般来讲,城市化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强,敏感性等级较高。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高温密切相关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人口越密集,高温灾害越容易造成较大影响;此外,高温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经济密度较大的地区,其高温易损性等级较高。将两个因子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计算得到高温承灾体易损性等级。

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以权重为0.6、0.2和0.2计算得到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图10为宿迁市高温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宿迁市区和泗洪的西部地区高温风险相对较高,沭阳的东北部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图10 宿迁高温风险区划图

4.大风。大风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最大风速、极端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大风灾情。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宿迁地区的城镇化规模和地形特征。城镇化规模较大,各类建筑及大型建筑较多,对风速影响较大,因此城镇化规模较大的地区,对大风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此外,宿迁地区北骆马湖,南洪泽湖两大湖泊地区对大风的敏感性较强。通过权重为0.5和0.5计算得到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分布。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大风密切相关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经济越发达,大风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因此经济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大风易损性等级较高;此外人口密集区,大风灾害也易造成重大损失。综合分析,将两个因子权重系数分别定为0.5和0.5,得到大风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等级。

最终将以上三个方面以权重为0.4、0.2和0.4计算得到大风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图11为宿迁市大风风险区划。可以看出,风险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在骆马湖、洪泽湖周边及沭阳西北部,沭阳东南部及泗阳东北部风险相对较低,其余地区为中等风险区。

图11 宿迁大风风险区划图

5.雷电。雷电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电闪频率、雷暴日数、闪电和雷电灾情。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宿迁地区的地形特征以及水系的影响。通常来讲,地势越高,越容易孕育雷灾;同时靠近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水体越近的地方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越大。宿迁地势平坦,河网稠密,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两湖泊,综合来说,宿迁西南丘岗和两湖周边地区为雷电灾害较敏感区域。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雷电密切相关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人口越密集,雷电引起的伤亡可能性就大;此外,雷电灾害对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大。通过综合分析,将两个因子权重分别定为0.5和0.5,计算得到雷电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等级。

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宿迁地区城镇化指标,城镇化程度越高,社会应对雷电灾害能力也越强。

最终将以上四个方面分别以权重0.5、0.1、0.2和0.2计算得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如图12为宿迁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可以看出,风险度最高的地区主要在宿城、宿豫西部地区、泗洪南部地区,沭阳的东北部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图12 宿迁雷电风险区划图

6.低温冰冻。低温冰冻风险区划主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低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结冰日数和积雪日数。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宿迁地区的地形特征。宿迁地势平坦,靠近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水体地区敏感性较弱。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与低温密切相关的农业密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低温冰冻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农业密度大的地区其易损性等级越高;人口越密集,低温冰冻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越重;此外,低温冰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重大影响,经济密度较大的地区,其易损性等级较高。将三个因子权重分别定为0.4、0.3和0.3,经计算得到低温冰冻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等级。

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以权重0.5、0.2和0.3计算得到低温冰冻灾害风险区划等级,图13为宿迁市低温冰冻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沭阳的北部地区为低温冰冻高风险区,泗洪东南部和泗阳南部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图13 宿迁低温冰冻风险区划图

四、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按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区划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御区,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防御方案

气象部门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灾害探测系统。3-5年内自动气象观测站密度达5×5公里,根据灾害种类,进行灾情预评估服务;在建立城乡规划、建设工程时要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重点防御区近期达标率100%;各级政府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根据灾害种类和救灾工作实际需要,成立灾情评估、预测预报、人员抢救、医疗救护、工程抢险、转移安置、交通运输、资金保障、物资保障、安全保卫、救灾捐赠、宣传动员、恢复重建等工作组;确立分级应急启动标准,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处理、安全防护和应急终止的各项工作,确保应急顺利进行;认真执行目击报告制度,各乡镇气象信息站以及乡镇、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

(二)气象灾害次重点防御区防御方案

3-5年内自动气象观测站密度达10×10公里,根据灾害种类,进行灾情预评估服务。城乡规划、建设工程要在规划编制时参考气象灾害的风险性;次重点防御区中期达标率100%;政府需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确定相关部门职责,做好应急准备;各乡镇气象信息站以及乡镇、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

(三)气象灾害一般防御区防御方案

3-5年内自动气象观测站密度达10×10公里,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城乡规划、建设工程要考虑气象灾害风险性;一般防御区中期达标率80%,远期达标率100%;当地政府需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确定相关部门职责,做好应急准备;各乡镇气象信息站以及乡镇、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

(一)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1.市应急办突发应急平台建设

市应急办作为市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统一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支撑应急预案实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急平台包括应急日常值守、预案管理、信息接入与整合、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功能。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各自分立、互不相通的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以应急办为中枢,面向各职能部门提供统一服务、综合应急的指挥系统,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全面履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同时,应发挥气象部门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逐步构建气象灾害“数字预案”。

2.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

市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指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有完善的监测设施,完备的防汛防旱预案和洪涝、干旱灾害处置应急措施,并及时向市政府领导报告和传达省防指的各项指令,按指令对有关防洪抗旱工程进行调度,联络、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乡镇抗洪抗旱抢险救灾等工作。乡镇、村(社区)、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防旱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单位的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工作。

3.部门防灾减灾系统建设

当监测到可能有重大灾情发生时,应及时成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临时指挥部,临时总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市气象局,临时分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各县(区)气象局。指挥机构要迅速反应,根据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单位布置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应逐步建立气象多灾种预警指挥中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减少或避免因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