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王中: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下)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30 15:13)
文章正文

王中: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下)——历史与未来

2020-05-12 17:30

文 / 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上)——缘起与局限 (点击查看前文)

- 前言

- 公共艺术的相关概念缘起与本质特征

- 当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局促现状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下)——历史与未来

-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历史解读

-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型与未来发展

- 结语

该文完整版刊登于《建筑实践》2019年11月“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特辑,请扫文末二维码购买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历史解读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与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个人为基本成员的欧洲公共领域不一样,其在发生形态上基本与市民社会无涉,而主要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社会变革这些政治主体相关。”

一、1949年前中国城市雕塑与“公共意识”的建构:

20世纪上半叶,在南京、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出现的一批公共建筑和公共陵墓已是公共性的萌芽。民国时期,由于新的国民政府构建国家意识的需求,以及求学归国艺术家的本土意识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公共雕塑在城市中逐渐兴起。其中,上海城市公共意识源于租界的空间追求,而 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由中国人出资建造的公共纪念碑与雕像与日俱增,反映出 民众由租界雕塑中对个体性的颂扬转向集体意识的合众诉求。

1927年,中国公共事务的解决方式就从过去分化的区域、社会意志统合到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方式中来。例如1927年的“大上海计划”、1929年的“首都计划”,以及随后展开的系列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包括城市广场建设、“孙中山”塑像的空间艺术建设等)。上海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在清末、民国前半期表现为受租界影响的、由地方精英和资本家阶级领导下统合民众层的共同性和公共性,在这段时期也转变成了国民统合的共同性与公共性。国民党政府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纪念铜像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特点,同时又体现出这种 社会公共性向国家公共性的转换

1924年落成的上海租界欧战纪念碑(来源于上观新闻)

1917年建立于浦东中学的“工界伟人”杨斯盛铜像(来源于浦东政协)

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楼门前广场上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来源于搜狐)

但其实,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建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社会的公共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纪霖先生曾说: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与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个人为基本成员的欧洲公共领域不一样,其在发生形态上基本与市民社会无涉,而主要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社会变革这些政治主体相关。”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制度的重构成为中国近代以及民国时期公共空间的关键所在。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雕塑与“公共性”: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虽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城市雕塑的建设观念仍然是 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主题为主导,两个主要案例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建造十大建筑的雕塑群系列。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市雕塑代表着国家意识和政治象征,而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群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雕塑艺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新建了一批大型建筑,围绕其建设而规划的一批雕塑项目,成为我国雕塑艺术事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两侧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人民公社万岁”雕塑(来源于雅昌艺术网)

三、中国改革开放到新千年:

改革开放带来了民主制度的恢复,但文化艺术领域仍由保守主义和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城市雕塑工作的重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城市雕塑中的国家意识形态。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美协筹备的雕塑会议、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的落成、国外考察掀起的城市雕塑热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的成立等重要事件,都使公共雕塑逐渐超越单件作品,走向城市环境。这是雕塑离开“架上”、走向“公共”的首次萌芽,但仍带有浓厚的精英式主观色彩和国家意志。它涉及了 不可回避的“市民社会”和“公共性”问题,因为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如果在雕塑中突出的只是国家的意识,而忽略市民社会的诉求,那么其公共性也就很难体现。

1979年袁运生创作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来源于搜狐)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意识逐渐提高、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85新潮观念的冲击,公共艺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环境艺术初步转型,试图把雕塑、壁画、建筑、街道、园林等整合成一个更加相互关联的统一空间环境,涉及到了 公共艺术中不同专业协调合作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因中国社会重大转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公共空间商业化趋势明显增强,艺术开始倾向大众,强化世俗化和平民价值观的理念,趋于更加多元的发展。设计中对文化环境的考量被加强,叙事方式也逐渐从宏大转入大众,从只可远观的架上走向空间体验。同时, 当代艺术对新媒介的探索以及对“公共性”的追求,使公共艺术进入了初步的发展阶段。

随着世纪末互联网传播力的增强,及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新千年之后中国公共艺术逐渐进入到全面开花的阶段,包括交流、讲座、出版、研讨、教学、大展以及案例的实现等等。

山西大运高速公路雕塑(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型与未来发展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型期间,一些落成项目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促进了区域的文化生长,超越传统艺术领域的范围,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可能。”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互联网等媒体的信息量加大、当代艺术对公共性的追求,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的需求等,中国公共艺术的研究以逐渐升温的态势跨入新的世纪,公共艺术的研究出现了 探求其核心观念的潮流。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给本已高温的公共艺术研究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些颇有分量的相关理论书籍及以公共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当代艺术展逐渐出现。公共艺术研究热潮的影响甚至超出了艺术领域,直达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景观等学科,不同诉求重点的研讨会和相关活动都促进了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发展。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型期间,一些落成项目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促进了区域的文化生长,超越传统艺术领域的范围,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可能。下面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背后的理论支撑,来说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新趋势。

上海世博会中公共艺术与建筑结合(来源于网络)

一、从机场壁画到北京地铁——观念的转型,艺术激活空间:

1979年10月, 首都机场壁画的完成成为现代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因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出现了装饰化女裸体,引发了一场社会辩论雷暴——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术作品引起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争议,其意义远超画面本身,由此引起的社会辩论涉及到 艺术与公共的相互关系,触发了人们对壁画、雕塑、建筑、环境的思考。

2008年奥运会之后,在城市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期,北京的地铁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承载一个民族文化自觉和意识的“文化形象”极受重视,而地铁站是人流大量集聚的城市公共空间,故北京地铁公共艺术规划建设被迅速推进。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希望借由场域引导民众心中的城市文化意象,使城市成为社会的生动博物馆。同时,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开始认识到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团队试图以此来实现公共艺术的转型—— 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和公共领域:在传承北京文脉、发扬城市精神的同时,营造出一个“区域—站点—线路”相辅相成的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北京地铁日客运量远超剧院、博物馆和美术馆,地铁站公共艺术成为了城市文化最直观的载体。

长春地铁2号线西环站(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徐冰“木 · 林 · 森”计划——扩张当代艺术的外延:

“木 · 林 · 森”计划来自于环保项目,由艺术家实施,再被稀释到艺术、公益、慈善、教育、网络等多个领域,充斥诸多可能。艺术家为肯尼亚集资恢复森林绿化设计了一套系统:首先邀请肯尼亚儿童用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通过网络及美术馆展出,这些图画被拍卖、购藏,所得资金转入资助肯尼亚环保项目的基金账号。“2美元在纽约只能买一张地铁票,但在肯尼亚可以种10棵树。”—— 徐冰的计划来自于现代网络服务功能和地区间的经济落差,用最少的人力消耗,让资金从其它地区不间断流向肯尼亚,恢复森林。

“这不是传统视觉概念与样式的绘画或雕塑,不是对现实的‘艺术再现’,也不是由‘现成材料’组合的装置,而是一个 以社会学角度建构新的综合形式或系统来呈现的平民化艺术计划项目。”在徐冰看来,“木 · 林 · 森”系统中,包含着人与自然、知识传授、艺术创造、关爱与关怀、沟通互利种种因素,呈现出艺术创作各种可能的开放性思维。正如孙振华所言,“ 传统艺术存在精英化的倾向, 当代艺术与其区别之处就在于社会责任的回归、社会批判、对人与城市的关注。‘木 · 林 · 森’计划将艺术的范围拉开了,让艺术承担了更多的东西,这种难度也会刺激艺术家走得更远。”

徐冰《木 · 林 · 森》计划实施现场(来源于网络)

结语

“或许,艺术回归社会与日常生活,在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同时,影响其价值取向,才是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

城市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的栖息地,已成为人类精神的外化。它是文明、文化,又是人类生活自身。 公共艺术就是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探讨城市空间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公共艺术是城市空间和人类生活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中介。它利用这种互动关系营造空间的多元属性,从而赋予大众不同的空间亲历和多元的生活体验。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可以结合国家级城市设计框架,导入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造;可以用扩大的艺术手段结合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介入公共空间,与人文历史保持开放的对话;可以结合城市家具打造极具个性的城市功能设施;还可以是动态、开放、互动的展演,留存历史的文化事件;又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艺术或游戏娱乐方式进入大众;更可以是新生活方式的孵化器。公共艺术存在于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中,或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或以艺术为媒介建构、反省人与环境及社会的关系。或许, 艺术回归社会与日常生活,在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同时,影响其价值取向,才是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

众空间众行顶的公众使用(图片由众建筑提供)

退化公园内的网络相亲角(图片由退化建筑提供)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建筑实践》2019年11期“观点”板块

【相关期刊】

《建筑实践》2019年11月刊

“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特辑

点击图片,了解阿那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