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宏军 杨杰
摄影/于德水 张爱图 华卿 杨杰 立山 李甦 许文昆
执行/立山
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嵩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中国史前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交流格局,使得嵩山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岳。”司马迁的这一记述,得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成果的证实。嵩山脚下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夏的建都之地。最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曾经赞美嵩山道:“嵩山好景几千秋,云雨自飞水自流。”
观星台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观星台建筑遗址是一座由周公测景台、周公祠和观星台组成的完整院落,除这三项主要建筑外,尚有照壁、戟门、帝尧殿、螽斯殿等。
周公测景台是中国古人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的仪器。周公祠之后,就是宏伟壮观的观星台。观星台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公元1276—1279年),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中岳庙
五岳古建筑规模之最
登封市区东部、嵩山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有一座被誉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古礼制建筑群——中岳庙。因其宏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古建筑,中岳庙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山自古就是祭祀圣地,而中岳庙则是古代祭祀中岳活动的最早基地。清乾隆年间按照北京故宫的规制,对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所以中岳庙也就有了另一个美誉——“天中小故宫”。
嵩山也是道教圣地,自古便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之处。传说周朝时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他与浮邱公同居嵩山修炼。另外,传说老子也曾在嵩山著《道德经》。东汉道士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都得道于嵩山。北魏时期,嵩山又有著名道士多人,如成公兴、寇谦之、李谱文等,其中寇谦之在嵩山创立了北天师道,由此嵩山成为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汉三阙
汉代艺术的瑰宝
从《诗经》可知,阙在周代就已经出现。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古建筑物的标志性建筑。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而城阙还有察看敌情的功用。汉阙是反映汉代历史与文化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存东汉时期、保存比较完整而且价值较高的石阙共有七处,而嵩山独占其中三处,即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嵩山汉三阙不仅位置集中、保存完整,而且是现存七阙中仅有的三座完整的庙阙,其余四处均为墓阙。
嵩山汉三阙中的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现存最完整汉阙中最古老的一座。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南600米处的中轴线上,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1961年,太室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室阙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上面雕刻的50多幅画像。其中三幅为鲧的画像,鲧是夏禹的父亲,画像反映了嵩山一代祭鲧的遗风。
嵩阳书院
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这些古代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是封建国家培育人才、传播文化和各方学者思想交锋的场所。
2001年,嵩阳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为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更名为嵩阳观,成了道教的活动场所。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于此刻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嵩岳寺塔
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嵩岳寺塔堪称嵩山现存古塔中价值最高,它是中国现存建造最早的砖塔。1961年,嵩岳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寺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塔的平面为12边形,以青砖、黄泥逐层砌筑而成。塔身15层,总高36.78米。这座雄伟的古塔是中国最早的、创造性采用筒体结构的、唯一为12边形的古塔。嵩岳寺塔为佛塔中密檐式砖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都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少林寺
少林功夫与禅宗祖庭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起源要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这一年,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因为寺院位于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南朝刘宋年间,另一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他就是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泛海至广州,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首传禅宗,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后世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最广,至今仍延绵不绝。
禅宗祖庭与少林功夫可谓少林寺的两大“标签”。自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禅宗便逐渐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同义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家眼中,参禅是正道,武术乃是末技,僧众练功习武为的是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禅宗以禅定功夫为根基,泯灭争强好胜之心,摒弃尘俗烦扰之念,才使得武僧们习惯于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练功,所以历史上的少林武僧往往可以步入武学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林武术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武术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所以少林武术又被称为“武术禅”,即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少林功夫的极致即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出来就是“外不着相为禅”。外不着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
会善寺
高僧辈出的名刹
2001年,会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善寺是嵩山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授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会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善寺西有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形阁楼式砖塔。
会善寺高僧辈出,玄同、净藏、一行等皆出该寺。其中,一行身份十分特别,他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还被誉为推算日月、量度山海的“管天”高僧。一行俗名张遂,其祖父张公谨知天文精算术,在他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张遂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被封为梁王。武三思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武三思要与张遂交朋友,张遂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被逼无奈,只得逃往嵩山会善寺落发为僧,法名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