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很多山东人可能都不知道,山东的“山”,指的是哪座山?不是泰山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17 04:51)
文章正文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作者:地理三体说
编辑:地理三体说

近些年来“山河四省”经常被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是这四个省都位于北方、彼此接壤,而且四地之间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也都更为相似。

而提到四省的名字由来,很多人都知道河南河北的“河”是指黄河(现在是漳河),山西的“山”是太行山,那山东的“山”又是指的哪一座呢?

泰山



有人会说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可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显然不符合古代命名的标准。

太行山

也有人会认为是太行山,可河北也在太行山以东,为何不称河北为山东呢?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还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

山东的“山”不是泰山?

每当人们提到山东,第一印象就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因为它见证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再加上历代帝王的封禅,便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因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山东的“山”极有可能就是泰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古代在起地名的时候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一般是按照地理环境作为依据。

例如河南河北是以黄河为分界,湖南湖北则是以洞庭湖来作为划分。

同理,山东山西的划分自然也是以某座山来作为区分。



而泰山位于山东中部,并不处于和周边省份的交界处,所以它不可能成为山东的“山”。

既然不是泰山,那有没有可能是太行山呢?

毕竟它横亘在我国北部,而且绵延八百里的山脉是非常适合作为地区分界线的。



但从现在的地图上来看,太行山主要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经过;

和山东没有任何的联系,它来代表山东的“山”似乎也不太合适。

那么山东的“山”究竟是哪座山,山东这个名字又是如何来的呢?

山东原来泛指崤山以东

山东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当时“山东”的范围非常大,指崤山以东的广泛地区。



崤山地处洛阳市洛宁县,是秦岭东段的支脉,呈现西南-东北走向。

山脉长度达到160公里、宽度约40-50公里,主峰青冈山的海拔为1902米。

古代时它和函谷关并称为“崤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崤山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一直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许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这里。

例如春秋时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未果,被晋襄公在崤山设伏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大败让秦国元气大伤。

正是因为这场大败,秦国在崛起后特地崤山当作重点战略目标。

将这里和函谷关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拒山东六国来犯,并最终成就霸业。



自此以后,秦人就将崤山以东的广泛地区都称为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也被秦国人称为山东六国。

范雎像



魏国人范雎成为秦国宰相后提到自己的过往,明确说:“臣曾在山东生活”,这时候的山东就是一个泛指。

既然原来的“山东”只是一个泛指,那么为何它现在会变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了呢?

这段时间山东的“山”又是指的哪里呢?

山东省的由来和地域划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东的概念也再度发生了变化。

东汉时的山东已经开始指太行山以东,而不再是崤山以东。



到了唐朝时,山东的地区范围就基本已经确定下来。

那就是太行山东边的地区,包括了现在山东、河北以及河南北部地区。

唐初李世民为了能提升李氏的正统地位,专门让高士廉编著《氏族志》来打压以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两大氏族所在地则在如今的河北。

宋朝时采用“至道十五路”的行政区划分,而“路”就相当于如今的省。



当时山东地区则被命名为京东东路,金灭北宋后又改为山东东路。

而当时山东东部的行政区域就是如今山东省大部和江苏部分地区,这时的“山”就是指八百里太行山。

到了元朝,我国第一次使用了行省制度。



当时设立了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也是山东和山西这两个省名字的由来。

不过当时山东、山西都没有作为行省存在,毕竟宣慰司只是介于省和路之间一种行政机构,属于中书省管辖范围。

这也导致了山东地区的建设出现了问题,大片地区都被荒废。

明朝时朱元璋对这样的划分方式非常不满,于是就将中书省拆分;



以太行山为界建立山东、山西布政司,并且鼓励民众前往山东发展,山东的名称也从这时彻底确定。

随着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山东境内的运河和海运得到了快速发展。

也吸引了大批的百姓前往山东的沿海地区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山东风俗习惯。



清朝几乎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所以山东省的名字在几百年的口口相传中逐渐流传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既然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分界线,那为何山东境内并没有太行山的山脉呢?

河北的“横插一腿”

河北原来的名字都是京师直隶,因为它的面积就是将首都北京包围住了。



但随着朝代更迭、直隶的管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到了民国时期,张作霖也将名字改为了河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多次根据经济情况以及各省的风俗文化,对各省的行政地区进行了调整和改变。



最终在1952年正式确定了如今山东山西被河北横插一脚的面貌。

尽管现如今的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的分界线,可它却指代的是山东、山西两省中的“山”。



由此可见山东的“山”,先后代指“崤山”和“太行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指的是崤山,山东则是崤山以东的广泛地区。

而从东汉到唐朝时“山”又变成了“太行山”,山东则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同样只是一个泛指。

而从宋朝之后则确定为太行山,并且山东也逐渐成为了特定的行政区域。



其实“山东之山”的演变,是空间视角的逐渐变化。

秦汉时期的都城都在关中平原,因此主要以秦岭为参照,将崤山以东的广泛地区称之为山东。

到了唐宋时期,华北平原则成为了行政和经济中心,山东也逐渐从崤山变成了更为广阔的太行山。



尤其是到了元朝之后,北京成为了全国的首都,而这里距离太行山更加接近。

所以就会将它当作区域划分的重要地标,山东也开始逐渐由泛指成为了特定的行政区域。

结语

其实像山东这样不断变更代指区域的名词并不少,例如“关东”这个词所代指的地区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一开始它在秦汉时期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可到了明朝时因为主要敌人来自于东北地区,所以关东又变成了山海关以东地区。

其实我国有很多以地理位置命名的省份和城市,深挖其来历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连接点。

而且通过名字也可以探究出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

就像广东和广西的“广”字是指哪里?也值得深挖和关注哦!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