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是一部分析中国企业失败原因的书籍,其中包含了多个企业的失败案例。《大败局1》聚焦改革开放至20xx年间的一些创业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在特殊的背景下开创了辉煌的事业。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肆意飞奔。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这些当年驰名中国的大企业,它们是如何从顶峰跌落低谷的?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暗藏着哪些失败基因?企业负责人可谓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为何最终一败涂地?
有时代的原因,有政治制度的掣肘,有个人性格的推动⋯.原因不一而足,但看着这些历史,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学到东西。
秦池1993年,姬长孔到秦池担任厂长
1994年,年销售过亿
1995年,成为标王
1996年,销售达9.5亿并再次成为标王
1997年,媒体爆出《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系列新闻,当年销售下滑至6.5亿
1998年,姬长孔调离秦池,当年年销售仅3亿…
央视梅地亚中心广告标王 3.2 亿元的价格,是出自秦池公布的 1997 年预计销售额 15 亿元,但问题在于,秦池所在的小县城,哪里来的这么多产能?
这引起了很多记者的疑惑,经过一批调查记者的摸底,发现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 3000 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这样的报道,对刚刚蝉联标王的秦池来说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传媒的集体轰炸,年轻的秦池陷入巨大的危机却又做不出任何有效地应对,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公众视野中消逝。这就是第一代标王的故事。
感悟
1️⃣企业管理中,老板或领导自上而下传递意见很常见,但员工自下而上反馈意见却很难。例如,史玉柱在危机时不听任何建议,秦池的姬长孔面对广告大师的蛊惑一意孤行。
刚开始老板必须要跑一线,了解一线的反应,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逐渐不跑一线了,但真正在一线员工的声音老板又不肯听。
2️⃣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还是产品质量,没有那么大的头戴了大帽子是要栽跟头的。
瀛海威1995年,瀛海威成立,挂在中科院下,张树新和她丈夫姜作贤为股东
1996年,中国兴发集团(国家经贸委属下)投资瀛海威,占60%股份
1997年,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并开通全国大网,开设 8 个城市的分站,宣布将耗时 3 年投资千万推出《网络中国》。同时,国家邮电部门启动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入网价格大调整;随后,瀛海威月收入大幅下降
1998年,持续亏损,兴发集团与张树新冲突爆发,张树新被迫辞职,随后15名中高层辞职
1999年,瀛海威由兴发集团全面掌控
2000年,瀛海威在中国互联网影响力调查中的排名跌至131位。兴发集团提出可以以零收购的方式收购瀛海威。张树新筹集收购款,却遭到瀛海威股东的拒绝
感悟
记者、策划人出身的张树新很快让瀛海威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并领跑中国互联网长跑队。但,为炒作新闻热点而炒作,不考虑市场规律,却成为了瀛海威做很多事情的作风。一个项目提出来,没人认真研究市场,做市场预测,不去探究其市场推广的可能性,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从上面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并没有哪一件突发事件使得瀛海威倒塌,它的失败是潜移默化的。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死抱住所谓的技术创新,而忽略市场需求。
瀛海威早期的市场培育、战略宣传都是正确的,否则需求无法转化为市场。
但 1996 年底,中国互联网市场开始有了变化,瀛海威却没有进行战略上的相应调整,还是一味炒作,沉溺于品牌形象的宣传,网站的技术结构、服务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调整,以至在应该得到回报的时期却给了后来者以追赶的机会。
1998 年,继张树新之后的中国网络业界已悄然潜入了新英雄,王志东、丁磊、张朝阳等等,瀛海威逐渐成为了历史。
对于一家像瀛海威这样身处产业最前沿的领跑型企业而言,其最大的危险是它似乎比客户更“知道”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的领导者往往把一些进程中的意外,看成是对自己的预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侮辱而加以拒绝。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意外倒可能是发展的真正的方向。他们没有牢记这样的格言:企业不是要高傲的创造或者改造市场,而是要千方百计的满足市场。这些企业也是《大败局》中分析的失败案例之一,但具体细节未在搜索结果中提供。
三株、太阳神、亚细亚1994 年,济南三株公司成立,三株口服液研制成功,年销售额达到 1.25 亿
1995 年,利用其四级营销体系挺进农村市场。在人民日报刊出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因广告问题被广东省卫生厅吊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暂停在广东的宣传
1996 年,销售额达 80 亿,其中 60% 来自农村市场。三株在全国共有 600 个子公司,2000 个县乡镇级办公室,内部部门林立,层次繁多
1997 年,开始向多行业发展,吞下 20 多家制药厂,投资超 5 亿元。销售额比上年锐减 10 个亿。吴炳新在年终大会上痛陈“ 15 大失误“,三株危机曝光
1998 年,在消费者诉三株的案件中,三株一审败诉,多家媒体密集报道;产品销售急剧下滑,部分工厂停工
1999 年,二审胜诉,但此时三株的 200 多个子公司已全面停业,几乎所有工作站和办公室全部关闭
2000 年,三株企业网站消失,全国销售停止
表面看,三株的倒塌是由于那场消费纠纷案件,但是一个年销售额高达 80亿的企业,为何如此脆弱?
其实,在危机发生之时,三株已是内功虚弱的“强人”,仅仅遭遇轻轻一击,便委顿失神,陷入可怕的“病危期”。
这里有几个原因:
• 超常膨胀的组织队伍,难以及时应变
创业之初的三株,是“长颈鹿”结构:细长的颈部支起高昂的头,使之中心能够高瞻远瞩,而大区、省级指挥部是精干的身躯,地及子公司一插到底是灵活的四肢。整个体型略显修长,但结构紧凑仍然健步如飞飞。
•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企业演变为躯干臃肿的“恐龙”
省级与地级变成了效率不高的中间管理阶 山层,县乡办事处和工作站变成了行动迟缓的手足,由于陷入大量琐碎的管理事务,高度集中的小脑袋也不再灵敏。
感悟
1️⃣三株的行销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常规产品广告+企业形象包装+“让专家说话,请消费者见证”的专家义诊模式+农村包围城市。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一家不安分的企业,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而这种成功,也诱发了企业家超常规的膨胀雄心。
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狂热的人海战术,与卫生/工商/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形成经济共同体等等。三株与政府、传媒、市场以及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种种不协调。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他们变成了经济秩序的破坏者,忘却了品格道德的功利者。最终他们自己葬送了自己。
2️⃣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而诚实,似乎并非指某个人的秉性,而更在于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共同的素质,一种生存的基因。
3️⃣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太阳神似乎每一位杰出的领导者都遵循这样的“惯例”:一旦他们征服了一个难题,他们往往对已经到手的成功失去兴趣而寻找下一个更大的挑战。而这样的“惯例”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被人津津乐道。
这是他们杰出之所在,可也常常是他们走向滑铁卢的开端。
事件
1987年,黄江保健品厂成立并生产“生物健”口服液
1988年,生物健获得中国运动营养金奖。技术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生物健”。随后,黄江长更名为“太阳神”并推出全套 CI 系统
1990年,销售额达到2.4亿,市场份额高达63%;元老级高层换为有才华的年轻人
1993年,销售额达到13亿。开始多元化,一年内上马20多个项目,对外投资3.4亿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在央视直播中播放形象广告,该广告拍摄费高达150万;成为中国最大的300家股份制企业之一
1995年,香港上市首日即跌破招股价,下跌22%
1996年,上市后首次公布业绩,股票被大量抛售。企业首次出现亏损,高达1100万
1997年,怀汉新辞去总裁职位
1998年,太阳神销量持续下降
2007年,进入直销领域
感悟
1️⃣在短缺经济状态中成长起来的新型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步入持续发展的时候,往往潜意识的产生扩张冒进的冲动,自以为无所不能:
2️⃣微观精明,宏观盲视,不注意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向和预期
自信过度、危机淡漠,容易忽略市场变化,以为是自己在决定市场的走向
理想宏大、盲目扩张,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什么都能做,容易盲目追求多元化
3️⃣产品开发乏力,市场创新能力不足,是太阳神在保健品市场节节败退的原因。
4️⃣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则最终把太阳神推下万丈深渊。
在追求高速发展时,企业没有进行专业化体系的建立,没有注重建立规范的投资审核、操作与跟踪、评价、监控体系,导致了混乱及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南德集团1982年,牟其中与人合股成立中德商店
1983年,从重庆弄了一批座钟销往上海,被认定为投机倒把入狱1年
1984年,创办中德实业
1985年,国家紧缩信贷,中德面临破产
1987年,成立南德经济集团
1989年,组织罐头、皮衣等与俄罗斯“以货易货”换飞机
1992年,中俄飞机贸易成功,牟其中声称赚了8000万到一个亿
1993年,提出“中俄美大三角”理论,宣称要在满洲里投资100亿开发边贸口岸
1994年,南德股份成立,牟其中任董事长
1995年,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4位;同年,由于资金紧缺,做信用证融资,并骗开信用证,涉骗金额7507万美元
1996年,《大陆首富发家史——牟其中》出版。同年,牟其中因护照被扣未能出国
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紧急通报认定南德集团“经营不善,高风险高负债”;《大陆首骗牟其中》出版;同年,宣称要做芯片,被专家认为不可能
1999年,因涉嫌信用证诈骗被捕
2000年.59岁的牟其中被判无期,南德集团瘫痪
感悟
1️⃣南德公司°是一个靠贷款维系着的吸氧型企业,牟其中所宣布的那些“智慧型项目”都是向银行求贷的理由之一。
2️⃣牟其中对自己的定位是政治家,他的所想和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一个企业家应该想的和做的。过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超越其身份和能力的政治谋划热情,已经让晚期的牟其中沉浸在一种虚幻的政治家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牟其中一直无法获得正统舆论的公开认同。在他整个经商生涯中,他的角色错位一直存在,搞不清自己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其结果是造成各方面的尴尬及企业支持力量的真空。
企业家所持有的政治姿态及角色,取决于企业生存所需要的合适的生态空间。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政治立场或姿态,都是需要理由的。对于企业家来说,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如何让企业获取最大可能的资源和社会支持。
亚细亚1989年,1.2万平米的郑州亚细亚开业
1990年,营业额达到1.86亿,成为全国大型商场第35位。此后3年,营业额每年增速为30%以上
1991年,海南亚细亚酒店开办,10个月后倒闭
1992年,中央电视台采访郑州亚细亚,并拍摄纪录片《商战》,引起巨大反响
1993年,扩股并开始连锁经营
1994年,全国多家分店开业并亏损
1996年,北、上、广、成多家店开业,但都很快下滑到警戒线;亚细亚五彩广场开业当天,销售额只有100多万,天津亚细亚倒闭
1997年,王遂舟辞职,多家分店相继停业
1998年,部分商场停业或转由当地合作方控股。亚细亚集团对外宣布负债6.15亿,资产负债率168%
2000年,亚细亚五彩广场破产;郑州亚细亚面向全国重新招商
2005年,亚细亚商场债权拍卖,无人举牌而流拍
2009年,郑州亚细亚商场正式拆除
感悟
1️⃣王遂舟°在商场形象塑造及商业活动策划方面,堪称高手。可是对于管理却始终提不起兴趣。在华丽高贵的外衣下,亚细亚的经营管理却颇无章法,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一炮而红,使得年轻的王遂舟对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能力十分自负,形成了“重名声,轻实效”华而不实的经营作风。
2️⃣亚细亚的管理者缺少职业化、系统化的训练,缺少对国际最新商业趋势的系统了解和清醒认识。在对连锁概念一知半解、缺乏起码的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全面出击、无度扩张,最终导致了亚细亚的失败。
3️⃣为企业家者,“识天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杰出的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家以及失败的企业家相比,其根本的差异仅仅在于,一个有预感未来的能力,一个有现实的把握能力,一个则是过去的临摹者,仅此而已。
北京玫瑰园1992年,昌平县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与飞达房地产共同建设“玫瑰园”别墅区,董事长刘常明
1993年,利达行支付 8000 万港币购买了玫瑰园的开发权,邓智仁接手
1995年,先后投入资金 9000 万港币,进展不顺利,开始举债,聘梁振山任总经理
1996年,梁希森带资装修,前后债权高达 2.38 亿。同年,邓智仁梁振山矛盾爆发
1997年,债务高达 6.5 亿,进入破产环节
1998年,正式破产
1999年,拍卖,梁希森获拍
2000年,重新开盘…
感悟
1️⃣社会关系复杂,漠视道德,没有游戏规则,导致开发工作一拖再拖。
2️⃣拿到地的人没有想认认真真造别墅,而是想设个局,炒楼花然后溜之大吉。接手后才发现,多处批文违规,项目的合法地位有待重新确定。借款也是通过非正常渠道筹措的高利息款项。
3️⃣香港人员不熟悉内地房地产市场和大陆资金运作的门道,生搬硬套香港规律,在大陆行不通。
这些案例提供了关于企业失败的宝贵教训,包括管理决策、市场定位、资金管理、政府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失败,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避免类似错误的参考。
归根结底,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所有的天意或宿命,其实都是企业家性格的投射。
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败局》也被称作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实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