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陕西瓦窑头建筑遗址确定为目前最早的秦雍城时代建筑遗址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5-08 18:11)
文章正文

陕西瓦窑头建筑遗址确定为目前最早的秦雍城时代建筑遗址

封面新闻 2023-06-20 17:45 88596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雍城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秦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南,由城址、秦公陵园、中小型墓葬及城外离宫遗址、祭祀遗址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6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秦雍城城址区东端的瓦窑头建筑遗址,被确定为目前发现的秦雍城时代最早建筑遗址。在该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上的刻划符号,可能是物勒工名的早期形态。

遗址远景

出土器物标本500余件

或为府库建筑遗址

瓦窑头建筑遗址规模大,残存面积近2000平方米,屋顶覆盖有瓦,是春秋中期规模大、等级较高的单体建筑。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22年6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春秋时期大型建筑遗址1座,仅存基础部分,出土器物标本500余件。

和秦雍城中部宫庙区的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遗址相比较,瓦窑头建筑遗址偏居城址区东端,布局结构简单,无回廊、散水等设施,建筑材料不及前者尺寸大、工艺水平高,原建筑应该非宫庙类建筑。遗址规模、形制结构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秦咸阳城府库建筑遗址相似,这两处遗址均为秦的府库建筑遗址,时代分别为春秋早期偏晚、秦代,由此推测,此遗址也是一处府库建筑遗址。

半圆形瓦当

南北向建筑发掘长度96.5、宽14.16米。建筑基础由3道南北向平行的夯土墙组成,夯墙之间堆积有大量建筑材料,北部较南部高,厚度0.1~0.2米,主要为春秋时期槽形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等。建筑材料堆积层下有踩踏面,为建筑使用时的室内地面,北部较南部高0.65米。考古研究人员推测南北向建筑原来连为一体,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建筑整体北部较南部高0.65米。

泥范

建筑下压有时代稍早的遗迹,暴露出来的有红烧土面1处、水井2口、灰坑1座。红烧土面附近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制作车马器的泥范及制作骨器的鹿角、牛角等原料。为了遗址未来的保护展示,未向下进行大规模发掘。

泥范

鹿角

同时发现东周、汉代、唐宋至明清遗迹

器物上或为物勒工名的早期形态

遗址中还发掘出时代晚于建筑的东周时期灰坑6座、灶坑3座;汉代灰坑4座、墓葬2座;唐宋至明清时期房址4座、道路2条、水井1口、水渠1条、灰坑16座。

遗址出土器物以春秋时期建筑材料为主,均为泥质灰陶,主要有槽形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等,在建筑材料表面发现大量刻划符号,数量达183件。槽形板瓦一端宽,一端窄,瓦面略呈弧形,两侧向上圆角折出,切割痕迹明显,截面呈凹槽形,表面饰绳纹。筒瓦瓦背饰以凹弦纹隔开的绳纹带及素面带,相间分布,瓦沟素面。刻划符号既有文字“五”“十”“又”“工”“木”“火”等,也有难于辨认的符号。部分文字或符号出土有多件,形制相同。刻划符号长1.3-6.6厘米、宽1-5.4厘米。这些刻划符号可能是物勒工名的早期形态。

刻划文字、符号

瓦窑头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及瓦当等建筑材料,制作工艺较为原始;板瓦、筒瓦两侧边部凸凹不平,切割痕迹明显;槽形板瓦瓦面带有弧度,两侧圆角折出;筒瓦瓦沟泥条盘筑痕迹明显,与瓦当相接处有手指抹痕。出土的刻划符号部分与秦雍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的相同,表明二者时代相近。马家庄一号建筑群的时代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为春秋晚期。结合秦国迁都雍城的时间,“徳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确定瓦窑头建筑遗址的时代为春秋中期早段,稍早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发现和确定的秦雍城时代最早的建筑遗址。

通过考古发掘,对瓦窑头建筑遗址的规模、形制结构、时代、性质有了清楚的认识,修正了该遗址为雍城最早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的观点,为了解研究秦雍城城市设施、布局、沿革及东周时期建筑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遗址保护展示创造了条件。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