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豪杰 通讯员 周雯 程卫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四川省气象工作者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模式,开创全省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新局面。
40年来,四川省气象局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气象服务,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构建气象现代化综合探测体系,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深耕气象文化建设,为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战鼓擂响催人奋进,东风劲吹扬帆远航。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描绘着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气象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气象局建立了以天气、气候业务为主体的基本气象业务体系,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雷电防护和农经网等业务服务;组建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形成以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为板块的服务系统。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得到拓展,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取得更加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为重大决策、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活动、发展战略研究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专项保障服务;为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重大社会活动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气象现代业务建设深入推进。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电话自动答询、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成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覆盖面日渐广泛,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持续深远。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以及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的建设;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设有所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从人工目测、手动“开炮”到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快速发展;作业方式从土炮作业向飞机、高炮、火箭、地面碘化银发生器等作业方式升级;作业服务从抗旱减灾向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多个领域拓展,实现了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规范集约化发展,人影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过程中,四川省气象局始终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理念。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依托气象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广泛开展防雷技术、气象短信、声讯电话和气象影视服务,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百姓的职责,为推动气象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找到实现途径,在防灾减灾、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至今,四川省气象信息化历经人工转发气象电报、计算机通信到宽带网络的演变,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初步实现了集约化的业务系统发展格局。
1978-1985年
气象部门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编辑、转发气象电报,交换无线电传广播、电信电报等气象信息。
1985-1986年
建成微机转报系统,实现报文自动编辑、有地址报的自动应答和人工干预改错,淘汰人工编辑、转发气象电报等操作方式。
1987-1990年
建成以VAX11/750为核心的区域通信枢纽(CQS)。
1991-1994年
建成以VAX4400小型机为核心的、DECnet为基础的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
1995-1999年
完成“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9210工程)建设。全省建成气象卫星双向接收站(VSAT小站)13个,气象卫星单收站(PCVSAT小站)152个。
1996-2003年
建成以四川省气象局局域网系统为核心,西南各省、市(州)气象局和四川省内各市(州)、县气象局相联结的窄带广域网系统。
2003-2007年
建成以地面宽带为主的全省-市广域网络系统,全省完成气象信息传输从窄带向宽带网络过渡,并以此开展气象办公自动化、视频会商会议系统等业务应用研发。
2007-2012年
建成涵盖省、市(州)、县三级的气象信息广域网系统及全省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完成气象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建立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及公共服务等业务系统的气象数据集散中心。
2012-2018年
建成双宽带互为备份的全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成浮点运算速度达每秒26万亿次的IBM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为数值预报业务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
2018年
完成基于电信和移动MSTP的省、市(州)、县三级广域网系统建设,大幅提升数据传输和平台支撑能力;为全省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等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现代化综合探测体系建成
全省气象部门形成以地面观测、高空探测、雷达观测为主,农业、大气成分、GNSS/MET水汽、雷电、卫星等多要素观测为辅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业务。建成地面自动气象站5193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0部,农业气象观测站45个、土壤水分观测站19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1个、GNSS/MET水汽观测站6个、气溶胶观测站4个、酸雨站10个、雷电监测站32个,风云三号卫星接收站2个、风云四号卫星接收站1个。
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技术保障体系。运行监控、维护维修、装备供应和计量检定四大功能进一步强化,建立了雷达、气象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观测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控系统。
(1)地面观测
2001年,建成10个第一批自动气象站;2009年,全省地面站升级为自动气象站。截至2018年,全省建成自动气象站5193个,其中,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56个、地方自动气象站3个、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028个,地面观测系统日益完善。
(2)天气雷达
20世纪90年代末期,陆续完成711雷达数字化改造,实现计算机数字拼图。
从2004年起,凉山州西昌市建成全省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随后,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陆续在成都、宜宾、绵阳、南充、广元、达州、乐山、康定等地市建成。
(3)高空探测
1970年至1980年,成都市(温江)、甘孜藏族自治州、西昌市、宜宾市、达州市、红原市6个高空站使用59型探空仪-701型二次测风雷达综合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使用59型探空仪-经纬仪综合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2004年7月至2010年,7个高空站陆续升级为GTS1型电子探空仪和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综合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4)风廓线雷达
2005年建成成都市新都区、新津县风廓线雷达。
2014年至2017年,中央和地方在九龙县等地投资建成10部风廓线雷达。
(5)卫星
2016年,建设完成德阳市罗江区风云三号(FY-3)地面直收站建设;2018年,完成罗江区风云四号(FY-4)地面直收站建设,卫星云图时效提高到6分钟。
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气象部门积极推进气象科研机制和体制创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在高原气象、数值预报技术、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7项。
开展青藏高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西南大气涡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理论与技术研究,相继建成青藏高原主体狮泉河大气综合观测基地、东坡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什邡大气边界层观测站、成都平原温江边界层观测站;结合气象业务观测站网,建成了沿30°N东西剖面、100°E南北剖面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关键区大气综合观测体系,青藏高原气象专项科学试验成效显著,高原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形成规模。
2010年至今,连续8年开展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每年6月至7月,在西南涡活动及其天气影响区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站网,有效应用于西南区域模式降水预报、区域数值预报、卫星遥感反演等研究。
高原外场观测试验数据研编业务化,相继启动了《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西南低涡年鉴》研编业务,填补了我国西南低涡基础工作以及高原天气系统年鉴的空白,在高原气象的科学研究、业务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报预测水平逐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气象预报业务建设成效显著,构建了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各项预报协同发展的具有四川特色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气象预报业务流程更加集约、高效。围绕“省级强化气象预报业务组织和产品支撑,省、市(州)、县三级强化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预警能力”的思路,合理调整各级预报业务部分的分工和职能,突出各级优势形成合力;推进气象预报业务流程改革,建立省、市(州)级共织“一张网”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
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快速成长。建设西南区域3公里至9公里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针对四川省内复杂地形暴雨、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显著提高,在全国同类数值预报模式性能评价中排名第二。
现代科技与气象预报业务深度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预报业务支撑平台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研发人工智能工具箱,探索新时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新形式。
气象预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天气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晴雨预报技巧稳居全国前五,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气候预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延伸期(11-30天)、月、季、年客观化气候预测业务,实现了客观化气候预测业务体系的无缝隙链接;形成省级制作、市级订正和县级释用的气候预测业务布局;制作发布全省各市(州)、县的延伸期强降水、强降温过程预测产品。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由原来单一的气候分析、服务和评价工作发展为以气候服务、气候评价为基础的多样化形式;提高了气象灾害实时监测评估、重大气象灾害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研究、全省气候标准制定等业务领域的服务时效和业务水平。
气象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一直伴随着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回顾40年栉风沐雨,精神文明的种子已在这个和谐、奋进的部门开出一朵朵馨香的花朵。
四川省气象局编印全省气象部门文明创建工作手册,对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文明单位硬件环境、创建工作标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制定省、市(州)、县三级气象局气象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硬件条件标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各级台站按照标准体系加强规划设计,打造规范、标准、先进、高雅的气象文化环境和文明创建环境。
同时,广泛调研,及时发现各重点创建单位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内容;加强跟踪指导,将工作基础较为扎实的德阳、南充、苍溪等市(州)、县气象局作为文明创建工作样板单位;引导创建单位强化其特色和优势,显现出良好的品牌效应。
把“以创建促业务”作为文明创建的落脚点, 四川省气象局创新载体和方法,从点滴做起,深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取得成效;多次组织道德模范报告会、宣讲会,请身边的道德模范“现身说法”,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成立11个职工文体分会,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