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层面正式批复了,全国40多个重点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的性质、功能、人口上限及发展边界。在此次规划中,备受瞩目的“国家中心城市”概念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细的“分层级中心城市”体系。经过官方批复,仅有五座城市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核心地位,它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天津。
在中国的城市定位中,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城市已不再被提及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对其的期待和描述中,也未再使用这一称谓,而是获得了次一等“大区中心”的定位。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有人认为这一变化的背后,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城市的综合实力尚未达到预期,强行拔高其地位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损害规划的庄重性和权威性。例如从经济总量来看,西安的GDP排名并不靠前,甚至不及苏州和南京,也落后于佛山。郑州的GDP排名虽然稍好,但并未超过无锡。尽管在资金总量方面,西安和郑州的排名稍有改善,但仍然未能进入前列。与此同时,深圳、杭州和苏州等城市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表现出色,实力雄厚,国际影响力巨大。然而这些优秀的城市并未被赋予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香港回归都快30年了,它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经济、金融、航运和商贸中心,海外对华的投资有65%需要通过香港中转。以深圳与香港为例,无论从经济总量、财富总量、对外开放还是国际影响力等角度看,它都应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而杭州、南京等城市同样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格。
在新的规划中,天津和重庆依然被明确标定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但它们的实力却显得有些不足。从经济总量来看,天津的GDP排名已退居至内地第12位,而重庆在资金总量上更是未能达到深圳的一半,仅在内地排名第8。官方规划的制定国家在考虑城市的地位时,更注重其综合能级和战略地位,而非单纯的经济规模。例如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有人提出天津实力较弱,应考虑调整其直辖市地位,但若真的撤销,那么南北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此外还需考虑东西部发展差异,以及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