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黄河奔涌,法治清流正润泽万千气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河南气象普法以“多维协同、系统推进”为总纲,创新构建党政引领、文化浸润、精准施策、数字赋能、长效治理“五位一体”普法新体系,将法治基因深植社会治理肌理。
党政引领 推动责任落实“有机制”
在河南,气象普法已不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汇聚各方力量的“大合唱”。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法工作。2022年,省委将领导干部学习气象法律法规纳入“能力作风建设年”重要内容,省委组织部印发专项工作提示,明确要求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必修课程。省政府专门发文强调“加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气象普法从部门行动升级为政府工程。
全省18个省辖市迅速响应,洛阳、信阳、新乡等地将气象普法融入“先锋讲堂”“美好大讲堂”等干部教育品牌;郑州、济源等地在干部研修班开设专题课程,累计覆盖超10万名党政干部……从省委党校的主体班课堂到市县党校的教学计划,从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到基层干部研修班,河南气象法治教育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
自2006年起,河南省气象局将每年3月定为“气象部门法律法规宣传月”。2022年,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将气象部门宣传月定位提升为“河南省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月”。从此,省气象局以“横向链接、纵向延伸、多方互动”为核心理念,连续四年与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省司法厅、省文旅厅等部门联合发文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做优做强气象普法品牌,将气象法规宣传深度嵌入“八五“普法重点任务。因普法成效突出,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被通报表扬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是全国气象系统仅有的两家之一。
文化浸润 推动法治宣传“有阵地”
如何让气象普法真正服务发展大局?河南的答案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将法治宣传嵌入社会治理关键环节,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宣传“微阵地”。
以“一河一渠”(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轴线,河南构建起“十字形”气象法治文化示范带,将法治宣传嵌入地域文化肌理。在黄河之滨的郑州花园口法治教育基地,气象法规与治黄历史交融;焦作天河法治主题公园内,互动展板与气象科普长廊吸引市民驻足;信阳新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与气象防灾法治教育深度融合……
目前,全省按照“一廊一墙两专三微”(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书籍专柜、宣传专栏,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标准,建成近40个气象法治文化示范点,年均接待群众超80万人次,真正实现法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兰考气象公园以焦裕禄精神为引领,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金色气象法治文化阵地”;南阳主动融入南水北调重大工程战略,打造“绿色气象法治文化阵地”,将水源保护与气象法规宣传结合;信阳主动融入大别山振兴发展战略,打造“红色气象法治文化阵地”。
这些阵地不仅是普法窗口,更成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2023年,4个示范点参评全省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驻马店市气象局法治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省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精准施策 推动普法教育“有重点”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河南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普法,构建全覆盖法治网络。
从“部门主推”到“政府主导”,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河南对“关键少数”作用的深刻认知。面向党政领导干部,省气象局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省委组织部牵头录制《认识天气气候规律,科学应对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灾害》,上线“河南干部网络学院”,课程点击量在全省近4000门课程中位居前列;《领导干部气象灾害防御手册》成为全省各级干部的案头必备,气象法治意识逐步内化为决策者的治理思维;省气象局领导带队赴20余个省级机关和市县开展专题讲座,推动气象法规与地方发展规划深度融合。
为了推进青少年成为法治建设的未来力量,河南创新开展“科普+普法”双普教育。由院士专家领衔的“全国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直播覆盖2000多所中小学近50万学生。创新打造以校园志愿气象观测站、10+1气象课堂、智慧气象教室为主体的“一站一课一室”校园气象科技教育新模式,其中,“10+1气象课堂”入选全国十大气象科普活动,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亮丽名片。参与过气象课堂的郑州中学生王雨欣说:“以前觉得法律条文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气象灾害案例学习,我不仅记住了《气象法》中‘公民有获取气象信息权利’的规定,还教会家人暴雨天如何避险。”
“气象普法既让我们农民端稳了饭碗,也握紧了法律盾牌。”种粮大户李建国感慨道。河南是农业大省,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在田间地头播撒法治种子:多次联合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普法套餐;兰考、柘城等农业大县开展“田间课堂”,普法志愿者通过“大喇叭广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普及暴雨、大风等灾害防御知识,用科普助力防灾减灾。这种“贴近式普法”不仅打通了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更通过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减少了因气象灾害引发的社会矛盾。
数字赋能 推动智慧普法“有平台”
近年来,河南省气象局紧跟技术浪潮,以“互联网+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普法矩阵,让法治宣传突破时空限制。
2020年,河南省气象局拍摄《红旗渠畔百年老站》微视频,获司法部、国家网信办和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举办的第三届“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活动优秀奖。2024年,围绕《“小”法论“大”事》主题,省气象局在全省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制作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等情景化内容,推动普法内容向生活场景深度渗透。驻马店市气象局聚焦防雷安全监管,以《“小”验收 防“大”雷》还原企业防雷检测全流程;许昌市气象局拍摄的以案释法短视频《天气预报发布须有“道”》在“法润许昌”公众号上发布,进一步扩大了普法宣传的覆盖面;信阳市气象局则采用情景喜剧形式,在《“气象达人”要小心,发布视频说气象》中直观展现气象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
在扩大数字普法覆盖面的同时,河南省气象局注重强化公共场所普法效能。通过在交通枢纽、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布设电子显示屏,构建“云端存储+本地播放”的智能播控系统,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提示与法律知识宣传的协同推送。这种“指尖普法”与“屏端普法”的无缝衔接,既保障了应急信息的即时触达,又形成常态化普法传播机制,使法治宣传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场景。
长效治理 推动普法宣传“有成效”
河南省气象局以法治思维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气象普法与网络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2024年,省气象局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启动“净网·气象”专项行动,锁定违规账号、删除虚假信息,并联动应急管理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将澄清谣言的话题推至4342万次阅读量。这一案例的快速处置,正是河南气象普法“长效治理”成效的集中体现——建立“监测—分析—研判—执法—处罚—复盘”的全链条闭环机制,让法治力量穿透网络空间的迷雾。
以此为切入点,河南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气象牵头、行业协同”的治理模式。2024年,省气象局《依法规范气象信息传播“小切口” 推动社会治理“大效能”》入选全国气象部门“十大优秀管理创新工作”。
如今,从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养成到田间地头的防灾意识提升,从黄河流域的法治文化示范带到数字云端的智慧普法矩阵,法治精神如同黄河之水般润泽着中原大地,推动社会治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