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张静涛 宋海娟)初夏时节,邯郸紫山风景区草木葱茏,细风吹过,山花含笑、湖光泛金。来自邢台沙河的游客潘先生和朋友一起撑起天幕,支开野餐桌椅,在这片“生态绿洲”中尽情享受惬意休闲时光。
“真想不到这里几年之前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当听到这里是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而来,潘先生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曾几何时,以紫山、九龙山、响堂山为代表的邯郸西部太行山余脉,为这座全国知名的重工业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尽的煤炭和石灰建材,但也因掠夺性开发致使山林损毁、地表沉陷、生态恶化,而设施落后的采矿企业,又带来粉尘飞扬、车辆遗撒等二次污染,逐渐为城市脊背留下巨大“疮疤”。
而如今,这些地方已变身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鱼游兔走、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家园。
因地制宜,矿山复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受够了苦日子,当地政府下决心放弃粗放的“靠山吃山”发展模式,主动揭疤疗伤,还林于山、还绿于民,系统性推进工矿废弃地整治。
让满目疮痍的废旧矿山重披“绿装”谈何容易,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缺水。为解决这一难题,紫山所在的丛台区积极推进邯郸西部生态补水工程,将引自母亲河滏阳河的“源头活水”充盈覆盖整个紫山区域。
“这股水不仅为紫山带来了勃勃生机,更能够润泽附近10余万居民,西部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也得到有效遏制。”邯郸市丛台区紫山核心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卫雅斌说。
修复后的紫山面貌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有了水源,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还离不开尊重自然规律。据卫雅斌介绍,“紫山修复过程中,我们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为保证树木成活率,紫山修复时引入了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榉树、国槐、栾树等树种,在下层配以灌、草、藤的复层结构,开展微景观设计,进而营造完整植被生态系统,并聘请专业生态园林公司进行管护。
如今,紫山植树超80万株,新增绿地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由16%跃升至96%,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肺”。世界地球日前夕,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从全国遴选出31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汇编为《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一)》,紫山矿山成功入选。
比起缺水,更棘手的问题是“灭火”。武安市的九龙山,历经60多年过度煤矿开采,不仅造成岩石裸露、渣石遍地,还累积形成了一座占地约100亩、高约70米的煤矸石渣山堆。由于其内部处于自燃状态,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活火山”。
“九龙山生态修复中,我们通过渣石外运、注水降温、分层碾压和黄土覆盖等办法,彻底消除了它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加上我们在渣山周围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被,真正实现了黑色渣山变绿色‘宝山’。”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王书平介绍说。
九龙山西南约20公里的峰峰矿区响堂山曾是露天石料采矿区。经多年开采,这里形成了白茬山、渣堆、采矿平台等采矿痕迹,地形地貌景观受到严重破坏。
这样的石头山上,怎么种树呢?“我们通过分级削台、砌沟筑坎,客土回填、引水上山,削坡平整、造林绿化等措施,让沟壑变平川、矿山批‘绿装’。”峰峰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边介绍边指向曾经的山体治理痕迹,远处植被错落有致、绿得深浅各异,形成犹如梯田一般的独特景色。
多方合力,多方受益
“我为紫山捐资添绿”“三千人共战九龙山,誓让天地换新颜”……走在山林间,曾经“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生态修复治理,改变的是山体面貌,激活的是民生、经济与生态的“三重红利”。在邯郸,生态修复的“乘数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如今的紫山,不光人喜欢,动物们也喜欢。紫山内建成了水域面积近400亩的紫云湖,地表水水质由原先的3—5类提升至2—3类。曾经销声匿迹的绿水鸭、雉鸡、獾等野生动物变得常见,白鹭、苍鹭等近百种鸟类在此觅食栖息。
现在的九龙山,山绿了、水清了,不仅成为武安本地居民喜爱的郊野公园,更变身邯郸市民娱乐、休闲的网红打卡点。户外露营训练基地、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冰雪轮滑训练基地、山地马拉松训练基地,这些都为山地休闲运动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
峰峰矿区将裸露山体治理与磁州窑文化结合,打造了磁州窑大型山体浮雕,地质灾害点变身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区域文化旅游地标。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附近原本单纯靠耕种吃饭的村民有了旅游、餐饮等更多行业选择,腰包越来越鼓。紫山附近的和顺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强介绍说:“紫山引水工程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还让我们享受到了游客外溢的红利。今年‘五一’假期,农场游客人数达到了四五千人,直接经济收入近20万元。”
“农场正准备扩建,通过增加设施农业,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可采摘。也带动更多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起富裕。”黄强说。
紫山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探索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矿山修复模式,在全省统筹推进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让残山披绿装,把疮疤变美景。“‘十四五’以来,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转型利用等措施,使13万余亩历史遗留矿山披绿焕颜,重新焕发了生机。”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四级调研员牛勃说。与此同时,河北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生态游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