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齐鲁记》近日收官。
纪录片充分利用山东各地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新成果,结合历史文献,系统梳理了齐鲁大地上的人类起源以及文化交流融合,立体呈现了齐鲁大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
让我们跟随《寻古中国·齐鲁记》的镜头,踏上一场溯源之旅。亲身走进齐鲁大地的历史,共同探寻山东这片沃土深藏的古老故事与不朽精神。
壹 文明曙光
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寻古攻略:
考古发掘现场→史前生活场景复原→大汶口遗址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核心遗存。它以惊人的完整性,重现了远古华夏文明的技术、制度与生活。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地处大汶河畔,在今年6月正式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步入公园,大片精心保护的考古发掘现场,以及生动再现的史前房屋、墓葬、陶窑等场景,直观地呈现了早期先民的生活图景。这些珍贵的遗存,为深入探索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形态与社会性质,提供了实物见证。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尤以两件器物极具代表性:其一是作为大汶口文化鲜明标志的八角星纹彩陶豆,豆身绘有神秘八角符号,被学者解读为太阳崇拜或宇宙观的象征。
其二是造型别致可爱的红陶兽形壶,巧妙融合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这两件国宝级的文物原件,现珍藏在山东博物馆。
移步大汶口遗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种类繁多的珍贵文物。透过这些穿越时空的器物,远古先民的生活画卷得以生动铺陈,印证着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绵延不绝的辉煌历程。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处文化地标,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为每一位寻访者提供了一场深刻而独特的文明溯源之旅。
贰 龙山文化
济南|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到39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核心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而得名。
城子崖遗址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独立发现、发掘和命名的史前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在此出土的磨光黑陶,证实了黄河下游存在独立发展的本土文化,打破了西方“中华文明源自西亚”的学说。
在遗址展示区,裸露的夯土城墙剖面揭露出距今4500年前的“三城叠压”奇观。下层龙山文化城、中层岳石文化城、上层周代城垣,犹如地质年轮般镌刻着中华文明连续演进的史诗。
漫步城子崖博物馆,复原场景中先民制陶狩猎的身影跃然眼前。展柜内陈列的红陶鬶沸腾着远古炊烟,黑陶高柄杯流转着仪式光影,白陶壶凝结着信仰符号。这些陶器,以斑斓的物证无声铺展着四千年前的社会图景。
出土于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厚度仅0.2-0.3毫米的龙山文化代表作——“蛋壳黑陶高柄杯”,被赞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内,向世人昭示龙山时代登峰造极的工艺智慧。
龙山文化,这缕从黄河下游升起的文明曙光,以山东城子崖为史诗原点,将黑陶淬炼成破译华夏基因的密钥,证明着中华文明从未断裂的生命力。
叁 强齐称雄
淄博|齐文化博物院
寻古攻略:
齐文化博物院→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稷下学宫遗址
作为西周最重要诸侯国之一的齐国,疆域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大部分区域。淄博市临淄区的齐文化博物院即是展示齐国八百年辉煌历史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齐文化博物院展出的文物中,战车、战马、古币、青铜器、陶俑……都彰显着齐国“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强大军事力量。
镇馆之宝“错金银青铜牺尊”,这盏通体镶嵌金银丝云纹的牛形酒器,牛鼻环铭“国子”二字,佐证《周礼》“诸侯六耦”田猎制度。
目前,考古勘探和发掘已经证实了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就是稷下学宫遗址所在地,郭沫若口中“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策源地。
这座古代智库,曾汇聚孟子论辩的雄辞、邹衍推演的五德、慎到挥洒的法理。百家争鸣,不仅为齐国霸业注入智慧薪火,更在中华文明轴心期点燃了“百花齐放”的精神燎原。
齐文化博物馆中对稷下学宫场景的复原
这个最初“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贫弱之国,通过“因其俗,简其礼”“官山海”等变革走上崛起之路,又以创办“稷下学宫”,为中华文化注入活力。
肆 周礼在鲁
济宁|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寻古攻略:
鲁国故城遗址→周公庙→孔庙
鲁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是周公长子伯禽所建的鲁国都城,作为鲁国政治中心长达873年。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是迄今经过系统勘探的唯一一个贯穿西周和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遗址。
这座故城的规划布局,堪称中国古代礼制城市规划的经典范本。它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的规范,呈现“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遗址现存城墙约4000米,城门遗迹仍依稀可辨,诉说着昔日的恢宏。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发掘现场
在故城西南角,坐落着祭祀周公的鲁国太庙——周公庙。庙中供奉的,正是奠定周代礼乐根基的周公。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其子伯禽封鲁后“移风易俗”,周礼得以在这片鲁国大地深深扎根,开枝散叶。
圣人孔子在忠实践行周礼的鲁国国都生活了很长时间,从小对周礼耳濡目染,而周公也成为孔子的崇拜对象。
孔庙杏坛,是后人为纪念孔子“杏坛讲学”而修建。相传孔子于杏坛设教,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将庙堂之上的“礼”传播至乡野民间。
伍 山河见证
泰安|泰山景区
寻古攻略:
玉皇庙古登封台→玉皇庙无字碑→岱庙
自秦始皇在首次在泰山封禅,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告天受命”的圣地。
图|小红书 白日梦想家-
泰山极顶玉皇庙内,静静矗立着一座古登封台。相传,这里正是秦始皇当年举行庄严“封天”之礼的原址,开启了帝王封禅泰山的千年传统。
玉皇庙门前,一方神秘的四面体“无字碑”默然伫立。何人立此?所为何事?千古之谜至今未解。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推断,此碑或为汉武帝所立。登临此处,仿佛踏着秦皇汉武的足迹,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泰山南麓的岱庙东御座大殿前,一方珍贵的残碑诉说着更古老的传奇。碑文虽已斑驳,但仍可辨识出“臣去疾、臣请矣、臣”七个完整字迹,以及“斯昧死”三个残字。这是秦始皇东巡泰山、刻石颂功的现存实证,凝聚着他一统天下、昭告功业的雄心。
两千多年岁月流转,泰山的峰峦云海、古木苍石,静默地见证着王朝兴衰更迭、世事沧桑变迁。直至今日,它依然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来自四海八方的攀登者。
⛰️⛰️⛰️
从大汶口的文明曙光,到城子崖的龙山精魂,从齐都临淄的霸业宏图,到鲁都曲阜的礼乐华章,直至泰山之巅的天地回响……
这是一条穿越六千载时光的溯源之路。它沿着考古铲下揭示的印痕,循着典籍文献中的墨迹,为我们揭开齐鲁血脉中传承的生生不息、包容创新、崇礼尚德和自强奋进。
走进遗址、走近文物、登上山峰……不妨走入齐鲁大地6000余年的历史中,亲手触摸华夏文明的根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