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特别策划丨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气象+旅游”前路可期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24 15:36)
文章正文

记者观察: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气象+旅游”前路可期

2023年,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复苏,以研学、康养、冰雪、夜间游等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这其中,天气气候不仅是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更可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资源。顶层设计早有所考虑,从《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均关注到“旅游”,明确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以及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驱动下,“气象+旅游”成为又一新“风口”。那么,地方政府、气象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它的“后劲”又在哪儿?记者尝试在11月27日举行的首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上寻找答案。

露营观光,如何玩得尽兴?

与美景“有期而遇”

约上三五知己,搭一顶帐篷,铺一桌美食,坐在休闲椅上聊聊天……户外露营正成为越来越时髦的“打卡”项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亿元。

既然是户外,如何在安心之地与美好天气“有期而遇”?自然少不了和天气打交道。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旅游气象服务首席王秀荣指出,当地的气温、降水、湿度、风速、光照等信息和气候季节变化特征,都将影响露营舒适度,以及露营地自然景观的美观度。

图为浙江金华山露营基地 黄泽振 摄影

观星,是夜晚露营的热门项目。在晴好天气年均约300天、光污染等级低至三到四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优势被发挥到极致。宁夏在全国率先打出“星星的故乡”文旅品牌,推动“星星酒店”等产业快速发展,最佳观星景区的游客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在观星游爆火的背后,宁夏气象部门开展了观星气象指数研究,确定云量、光污染、大气视宁度、能见度、人体舒适度等影响观星的要素,建立个性化、亲民化的适宜度等级服务用语库,编制了国内首个观星气候适宜度评估报告,推出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最佳观星景区榜单。

“气象服务让更多人提前有效获知观星信息,地方政府也能凭此以星空这一‘免费’却又最宝贵的资源吸引‘流量’。”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主任纳丽指出,在打造旅游气候资源特色品牌的同时,旅游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这一观点,得到江西武功山户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茜的高度认同。

萍乡武功山景区是全国驴友露营的首选地,以高山露营体验式旅游为主要特色。今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武功山金顶区域露营营地总接待人数达3.7万人,各类帐篷入住率超98%。

“对于山岳型景区来说,天气事关安全生产和旅游体验,是景区运营的重点关注因素之一。”吴茜介绍,景区近年来和当地气象部门开展合作,在景区内设置了气象监测、负氧离子监测等设备,并设立安全应急部门联系专线,及时关注山区天气变化,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恶劣天气预警信息。游客还能通过景区线上预订平台,查询景区实时天气,灵活调整出行计划和行李装备,获得“安全感满满”的旅游体验。

无论是露营地的建设,还是露营风景路线的选取,都需要相关气象服务作为技术支撑。如何将其中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是未来营地主理人和气象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在日前召开的气象旅游发展大会上,“气象+露营”利好消息持续释放: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将永久落户全国首个山地露营气象服务试点——浙江金华山;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优质旅游气象景观、优质露营地、优质观星地等;气象部门发出全国露营气象服务联合倡议,希望全国气象部门积极与地方政府、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探索以社会需求为牵引、以露营服务为示范的合作模式,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

康养旅居,怎样住得舒心?

跟着天气来养生

“候鸟老人”,是记者在此次大会上多次听到的词语,用以形容临近冬季去海南等地过冬、到了春夏之际又回到北方避暑的老年人,如候鸟一般季节性迁徙。

为何会有这样的群体出现?康养需求,是驱动老人流动迁徙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气候环境,在对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皮肤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康复起作用的同时,也有助于调适心理。”王秀荣指出,气候康养的价值主要分为预防、保健以及治疗三方面,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候鸟”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栖息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跟着天气走。但这里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怎么找?

气象部门无疑是这份权威指南的最佳提供者。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创建了一批批“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生态品牌,筛选出气候舒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配套设施和服务完善,以及适宜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的区域,为公众挑选适合自己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

类似的康养品牌,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铺开——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打造全国首个“气候康养示范基地”;全国首个“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成为陕西省商洛市的金字招牌,助力“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叫响;湖南培育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气候旅游胜地”和“气候康养示范基地”两个气候生态价值品牌百万级规模项目……

图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风景 黄志强 摄影

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各地品牌,传递出一个信号:气候康养潜在需求巨大,如今已走进大众视野,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新风尚。

气候康养成为新风尚,与其具备的治疗价值密不可分。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中可能有3%至4%出于医疗康养目的进行旅游。

在中国,建成全国首家“气象医养中心”的浙江磐安,已走在前面。

2022年,磐安县气象局与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浙江省求是药膳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一个月的气象医养志愿者活动,10名患有高血压等气象敏感性基础疾病的60岁以上志愿者参与其中。研究发现,此次活动后,在志愿者80余项健康指标中,有50余项指标趋好,20余项指标恢复正常。

“气象条件是医养资源开发的重要催化剂。”健康气象服务研究基地联合主任、磐安县气象局局长刘学华介绍,在开展全国首个气象医养志愿者活动之前,气象部门就编制了全省首份《气候康养报告》,为“气象+医养”提供技术支撑。康养报告数据、指标等被县文广旅体局、县科技局等应用于招商引资推介材料中。据县投资促进中心统计,2021年以来,全县共签约康养项目5个,投资67.7亿元。

“气象部门在康养领域的探索愈加深入,各地对气候康养的支撑力度也是越来越大,要注意持续保护其赖以发展的资源。”王秀荣认为,应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价、挖掘、开发气候康养资源,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完善气象服务保障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做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樵村野蔬,何以留得住客?

因“天”制宜转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指出,新时代旅游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当前,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62%的旅游用户去乡村旅游3天至4天。

2023年1月,“北京喜迎初雪”昌平气象景观采风活动直播现场。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乡村旅游首先依仗的,就是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当地自然风光,把资源转化成项目吸引游客,通过“三票(门票、饭票、住宿票)”获取收益。但要想让自家村子从万千乡村中脱颖而出,更需因“天”制宜——

原来可遇不可求的蓝眼泪,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的蓝眼泪景观服务预报下,变得有迹可循。平潭北港因此获评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民宿年收入平均超3000万元。

独特景观带动了更多产业的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世斌举例,“一艘船10个人,每人150元船费,出去看一次‘蓝眼泪’15分钟,相当于15分钟就有1500元的收入,旺季时渔民一晚能增加多少收入?”经济效益一目了然。随着蓝眼泪景观服务预报吸引来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当地旅游总收入达63.49亿元。

气象美景能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打卡,而缺乏美景的乡村地区,如何在乡村旅游中突围?

土特产,成为另一张“王牌”。很多人离开城市来到樵村渔浦,就奔着农家乐的村酒野蔬而来。

这也正是气象旅游发展的关键切入点,在气象旅游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气象旅游发展离不开气候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要实现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关注到产品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品质、价格和可及性等要素。

这一方面,气象部门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从大会上也能略窥一斑。记者发现,不少地方展示的土特产上都贴着气候品质认证的“身份证”,品质好不好,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明白。

这样的“身份证”,是中国气象局赋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一大举措——开创“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服务。“天气气候条件是农产品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农产品开展精细化气候品质评价,可量化厘定农产品气候资源禀赋,气象部门多年相关实践表明,这项工作可有效提升农产品的气候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生态服务室主任范晓青说。

随着一个个农产品被赋予“新身份”,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增值作用逐步显现。

在重庆,气象服务显著提升巫山脆李经济效益、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销售单价实现6倍增长;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紫皮蒜获评2023年“气候好产品”,助力紫皮蒜价格同比上涨20%;新疆麦盖提灰枣获评“气候好产品”,价格从每公斤4.5元提高至8.5元……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在申报“中国天然氧吧”时,将农产品相关资源及发展举措作为亮点,2023年就有69个地区走这条路径。例如,河北崇礼打造“崇礼彩椒”“崇礼蚕豆”,依托优势农产品参评地理标志,建设休闲景观农业园区,发展农家乐,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河南淅川打造软籽石榴、黄金梨等优质林果基地产品,发展特色林果采摘、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休闲农业。

2023年8月,游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富万村富蔓生态葡萄园采摘巨峰葡萄。颜桂海 摄影

首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从中不难发现,近年来许多地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探索者,从气象旅游的“新兵”成长为“尖兵”。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气象力量正赋能旅游多元细分行业和领域,共建气象旅游新生态。从“观潮”到“弄潮”,“气象+旅游”乘着东风,前路可期。(吴卉 李悦)

“气象+旅游”,专家这么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高开高走、加速回暖,旅游经济保持了量的预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2024年,旅游经济将稳步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出境旅游和中远程客源将会大幅度增长,周末100公里一日游和节假日200公里的过夜游,仍将是客流的主要特征,并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格局和旅游消费的时间分布。暑期研学、避暑、康养、冬季避寒、冰雪已经形成明显的消费热点,连同夜间旅游共同推动了新业态的发育成长。

随着内生性增长和繁荣发展新阶段的到来,跨界而来的市场主体将会获得更多成长机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

气象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分为几个方向:

一是气象助力生态产品系统发现,研究制订并颁布实施气候生态产品名录,助力(区域)生态产品综合名录的编制等,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气象助力生态产品调查评价,加强气候生态产品调查评价,开展气候生态产品开发区划等,重点解决“在哪”问题。

三是气象助力生态产品预测预报,预测预报气候生态产品的数量质量、气候影响等,提出可能的气象应对方案,重点解决“时间”问题。

四是气象助力生态资源开发方向路径选择,重点解决“去哪”问题。

五是气象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风险防控,加强预测预报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的应对,重点解决“风险”问题。

六是气象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纠纷调处,参与生态资产产权界定及产权、产品质量纠纷调处等,重点解决“纠纷”问题。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中青旅联盟秘书长徐晓磊:

随着气候变化,旅游业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呈现“一高一低”态势——旅游业的内在禀赋就是低碳产业,其外在呈现是碳汇资源高富集行业。

未来,气象和旅游双向赋能将是个长期进化过程。我国碳排放85%集中在第二产业,旅游业若能实现碳汇资源资产化,2030年“碳达峰”后,在碳排放领域或将形成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持续反哺第二产业的态势。这将是中国旅游业继改革开放后对第二产业的再次反哺。

小气候影响大气候,大气候塑造新气象。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是旅游业当前和未来选定的道路。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吴普:

在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气象旅游服务需进一步下沉到乡村地区更细微的末梢神经。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其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和自然灾害风险。

当游客深入乡村,特别是一些地处山区的乡村时,会更明显地感觉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区地形复杂,不同地点存在很大的气候差异,直接关乎旅游安全和体验,需要更加及时准确精细的气象旅游信息和服务。

气象旅游服务下沉到乡村,有助于新发掘一些旅游目的地,也有助于游客提前做好出行规划,还能帮助乡村旅游管理者在极端天气到来前,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损失。同时,还可开发出一些乡村地区特有的气象旅游产品,如星空、物候花期等研学产品。(本报记者李悦整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