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陈仓(周秦文化的发祥地)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7-27 15:46)
文章正文

通很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肥种

贾村1963年出土的两周文物稀世珍宝"何尊"价值息伤定校赶跳另但压断兰连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桥镇村境内中发现的"华夏第一瓦"声名大振。久负盛名的还有黄梅山和白荆山等。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曾至黄梅山避过暑、练过兵。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等古遗迹福三路至今可鉴;炎帝之母安嬁氏生前居住过的白荆山遗址尚存。姜嫄圣母像古已有之,唐、上情宋、明、清尤为盛行纪欢了度讲己坏,有碑可见。实属文化瞻仰、旅游、休闲、避暑之佳地。

夏商(前21~前11世纪),本境为雍州域。《尚书·禹贡》载"脱帝收响客正破翻技黑水西河惟雍州"(今宝鸡地区及甘肃南部),建有姜氐城、姜姓国和黄帝后世所建的陈国。

商末,本境为周之虢国,姬姓,系文王母弟虢叔(亦社困必探说虢仲)封地,世称西虢。西周亡,周平王东迁,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故城在今县人民政府驻地虢镇。后迁队护克镇当护盾渭河南上阳,号南国。

西周(前11世纪~前771),本境为西周王畿之地。今境内磻溪乡一带为井封国,金陵河以西至陵原乡一带(中心在清涧河两岸台地)为伯所封之国,贾村原及千阳县南部一带为矢(zè)国,宝鸡市渭河南至散关一带为周臣散宜生之散国。

春秋(前770~前476),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救周和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以岐西之地,但其地被戎、狄占据。秦襄公于十二年(前766)率绿载耐决兵自陇西伐戎,至岐而死。其子,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大胜戎人,扩地至岐,十九年(前747)筑陈仓上城而居(陈仓故城分上、下二城,下城为后来晋魏时筑。秦宁公二年(前714),自陈仓东迁,都于本境东之平阳邑(今阳平镇一带)。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小虢,于虢故城置轴府讨金某括影介迅模斯虢县。秦德公元年(前6洲少第渐室作设天误美断77),迁都于雍城(故地在今凤翔县东南)。秦在平阳邑建逐艺核映都共37年。

战国(前475多指科既免民医剂判语~前221),秦孝公时(约前3哥百又61)在本境中部设陈仓县(县治在今宝鸡市东),以陈仓山得名。

秦(前221~前20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虢县、陈仓县属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内史领辖。

西汉(前206~8),景帝二父轴银初利阿年(前155),设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村合翻钱浓看前104),改右内史为右扶风,治所长安,领21县,虢施胡规速英时县属之。本境西部为郁夷县地,中部仍为陈仓县地,二县俱属右扶风。

新政(8~23)、更始(23~25),政区沿用西汉,无变更。

东汉(25~220),废虢县,辖地并入雍县(县治在今凤翔县南);郁夷县亦装市程践子贵再知废人汧县(县治在今陇县东南)。本境东部、中部、西部分属雍县、陈仓县、汧县。西汉右扶风罪速沉春为船改为扶风郡,治所移槐里县(在今兴平县东南),辖雍、陈仓、汧等县。

三国(220~265),物慢本境政区未变,仍与东汉时同,仍属扶风郡。扶风郡属曹魏所设十二州之雍州,雍州治所长安城。

西晋(265~316),咸宁四年(278)于本境东置城县,不久废陈仓县。本境仍为雍州扶风郡之雍县、陈仓、汧县辖地。扶风郡治所移池阳(县治在今泾阳县东南)。

东晋、十六国(317~420),后赵建平二年(331)考减改他越缺互反拿吧废陈仓县,辖地分别并入雍县、汧县。

东晋永和七年(351),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于本境三交城(今固川乡坊塘铺)设武都郡。前秦甘露元年(359),于本境设苑川县,武都郡治印师征盐所置此。

北魏(386~534),孝明帝时于本境南由谷口置南由县,县因谷为名,故城在今境西之香泉镇。太延知元二年(436),迁武都郡于古虢城,即今虢镇。太平真君六年(445),于本境东之平阳设平阳县,故城在今阳平镇。苑川、南由、平阳三县属武都郡辖。坐按检的单战取置几京孝昌二年(526),在本境西北长蛇镇(今县功镇附近)设长蛇县,属东秦州陇东郡领辖。

西魏(534~557),大统四年(538)于古虢城设洛邑县百随稳迫溶差是长;撤销南由县,其地并入长蛇县;平阳县改名郿城县,迁县治至旧眉县城。大统十五年(549),迁苑川县于陈仓故城,改名陈仓县,岐州武都郡治陈仓斯款散处山充交至往县。

北周(557~581),天和三年(568)于陈仓县兼设显州,次年撤销。同时,于洛邑县兼设朔州,建德年间(572~578)废。天和四年(569),撤陈仓县,其地并入洛邑县,岐州武都郡治洛邑县。大象二年(580),复设南半时获述深三天在由县。长蛇、南由两县属陇州陇东郡领辖。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油反宪朝板撤销长蛇县,并入南由县,其后分出复设长蛇县。十八年(598),长蛇县改称吴山县,取县西吴山为名。同年,分洛邑县西部复设陈仓县,大业九年(613)县治迁入留谷城(即今宝鸡市区)。大业三年(607),洛邑县改称虢县。虢县、陈仓县、吴山县、南由县均属扶风郡领辖。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分南由县东部设长蛇县,贞观元年(627)改为吴山县,上元二年(761)改吴山县为华山县,不久又复称吴山县。元和三年(808),撤南由县,辖地并人吴山县。贞观七年(633),虢县并入岐山县,天授二年(691)分岐山县地复设。至德二年(757),二月十五日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十八日以陈仓山有鸡鸣之祥瑞又改名宝鸡县。唐时,虢县、宝鸡县属凤翔府领辖;吴山县、南由县属陇州领辖。

五代十国(907~960),今陕西境内秦岭以北属梁、唐、晋、汉、周。唐天佑四年(907),李茂贞开岐王府。后唐同光二年(924),李茂贞向后唐称臣,改封为秦王。时,虢县、宝鸡县属凤翔府辖,吴测态食引宽批跟定操留表山县属陇州辖。

北宋(9清刻60~1127),开参李际依扬沿继看怕声宝二年(969)分吴山县西部地设陇安县,以境内陇安关得名,县治即原南由县。虢县、宝鸡县属秦凤路凤翔府辖;吴山县、陇安县属秦凤路陇州领辖。

金(1115~1234),陇安县、吴山县曾并人汧源县(今陇县),大定二十七年(1187),吴山县分出复设,太和八年(1208),陇安县分出束两亮倍外什约复设,吴、陇二县属凤翔路陇州辖。虢县、宝鸡县属凤翔路凤翔府辖。

元(1271~136担呼国里8),至元年间(1264~1294)废虢县,照做均来项谁状重河降为镇,辖地并入几款绿宝鸡县,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优条川以差绍进室况日局省凤翔府辖;至元七年(参交脸燃打什副感1270),撤销吴山、陇安二县,其地并入汧源县。

明(1368~1644),宝鸡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辖。

清(1644~1911),宝鸡县属陕西省凤邠道凤翔府辖。

民国(1912~1949.9),宝鸡孙动心县属派改谈省总掉县属陕西省关中道辖。二十二年(1掉又司933),撤销道一级设置,宝鸡县直隶陕西省辖。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935~1938),先后在省下设置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宝鸡华危紧谓子序质编今某县属陕西省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辖。三十年(1941)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由凤翔迁来宝鸡县城(即今宝鸡市区)。

1948年4月26日早晨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次解放宝鸡县城,28日撤离。此间,设宝鸡县人民政府。1949年7月展先使势矛们带犯14日,宝鸡县第二次解放,遂设宝鸡市与宝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石羊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川兰比沿厂轻费马挥民共和国成立,11月宝鸡县人民政府由石羊庙迁驻虢镇,本县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管辖。

1950年1月1日,原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改称陕西省宝鸡分区。宝生春金费奏找称鸡县属宝鸡分区辖。10月11日,陕西省宝鸡分区改名宝鸡专区益钟甲酸线洲鱼乎太,宝鸡县属宝鸡专区辖。

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宝鸡县直隶陕西省管辖。

1958年11月9日,撤销宝鸡县,其地并入宝鸡市。

2003年,取消宝鸡市宝鸡县建制,设立宝鸡市陈仓区。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陈仓区辖15镇、3个街道办事处、332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总人口60万,总面积2580平方公里。2003年撤县设区以来,陈仓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2005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突破西山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成立了西山工委、建委,赋予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政和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专门负责西山7镇130个行政村扶贫开发工作。2008年6月,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陈仓物流园区管委会,负责陈仓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工作。2010年1月,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对千河、磻溪、天王、钓渭四镇94个村实施整建制托管。截至2013年,陈仓区管辖11镇、3个街道办事处、238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总面积2057平方公里

宝鸡是炎帝的出生地,此地建有炎帝祠,是海内外华夏儿女祭祀圣地。在宝鸡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炎帝母亲任姒,听说有一处满山遍野长着荆条地方,距她的住地仅有一天的路程。一年初的春暖花开季节里,任姒兴致盎然地来到这里,果不其然,满山遍野的荆条盛开着艳丽的白花,繁花一片,如雪似霞的景色,使任姒喜出望外,情不自禁的动手采摘几朵,结果乐极生悲的事发生了,一脚不慎踩空,滑落到深涧沟壑,不幸身亡。为此,这里建了一座"炎母殿",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祭祀。

白荆山地处宝鸡市桥镇,而桥镇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东、西、北皆为沟壑,自古取水困难,靠天吃饭,大旱来临,祭天祈雨,当地人自嘲:桥镇无桥。

据推测,这可能与炎帝之母任姒葬于此有关。《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蟜氏,生炎帝、黄帝。"《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人,有蟜氏女,名女登,又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氏焉。"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少典氏系炎帝之父,蟜氏系炎帝之母。蟜为野蚕类,有蟜氏是我国历史驯化蚕类发明养蚕丝和制衣的先进氏族。因炎帝之母葬于此地,起初,人们以蟜氏葬于此,便有了"蟜冢"的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久而久之"蟜冢"演变为"桥镇"。

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延续了数千年,炎母殿进一步佐证了历史轨迹,2004年宝鸡市在此建立了文保所,并立碑记说明。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宝鸡市陈仓区

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东经106°18′24″-107°34′58″,北纬34°7′24″-34°44′38″之间。南依秦岭与太白、凤县毗邻,北靠陇山余脉与陇县、千阳、风翔县接壤,西沿渭水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清水县隔河相望,东与岐山县相连,三面环围宝鸡市全台区、渭滨二区,东西长约119.49公里,南北宽约67.78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区22公里,东距省城西安147公里。

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至13度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为610至697毫米。

编辑本段 人口

1953年,通过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查得本县总户数为75651户,总人口361772人,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全县人口净增30211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过快增长的现实问题。宝鸡县属农业县,经济发展缓慢,信息闭塞,居民观念不新,加之对人口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新的矛盾认识不足,盲目认为人口多是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优势,因此计划生育在建国初期未被提上相应的议事日程,致使人口仍处于盲目增长状态。

宝鸡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推行并取得突出成就阶段、艰苦爬坡和走出困境阶段、健康发展阶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

(一)起步阶段(1962-1970年):

三年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时期过后,随着国民经济艰难恢复,城乡居民生活初步改善,结婚生育人数大幅度上升。在"人多力量大"的政策鼓励下,补偿性生育高峰不期而来,人口出生率直线上升。1963年,本县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是年下半年,本县成立了九人组成的"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先后培训了计划生育骨干,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1964年,县人委决定在川塬12个公社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生产队成立计划生育小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标志着计划生育在宝鸡县逐步开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计生机构瘫痪,此期受极左思潮影响,本县计划生育工作被迫中断,人口出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1966年-1971年的六年中,净增70796人,年均净增人口11800人。1971年当年出生人口18250人,出生率高达33.1‰。其后12年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后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

(二)全面推行并取得突出成就阶段(1971-1979年):

1971年7月8日国务院下发[1971]51号文件,作出人口控制规划,要求在"四五"期间将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5‰以下,并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政策。1973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实行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在全国计划工作会上,人口增长指标被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务院[1973]88号文件要求各级迅速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机构。 1973年2月,县革委会按照指示,成立了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革委会主任冯俊华担任。1974-1978年工作主要转入落实"晚、稀、少"政策。此期由于政策正确,组织机构健全,宣传教育广泛深入,技术指导服务上门,群众积极参与,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解放以来持续走高的人口增势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由1972年的30.76‰下降到1978年17.49‰。

(三)艰苦爬坡和走出困境阶段(1979-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生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1年3月正式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写入了新修改的《宪法》。省市政府正式把控制人口列入各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建立人口承包责任制,做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规划、同步实施、同样考核、同等奖罚。县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认真贯彻"三为主"工作方针,狠抓三支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和"创三无"活动,建立了"一卡六册"的登记制度,全县通过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六清两落实"活动,计划生育工作秩序得到了有效整顿。一孩夫妇由1979年的10822对增加至1983年的32235对,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由1979年的1403人增加至1983年13536人,全县计划生育率由1979年的64.6%上升为1990年的88.8%。

(四)健康发展阶段(1991-2000年)

199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并每年召开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全县上下进一步加强了对计生工作领导,各级始终把落实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和"一票否决"的"三个一"管理机制。1994年开始推广汉中经验,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三为主"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发展壮大队伍、逐步完善计生政策、整顿生育秩序,继续健全计生工作制度。1997年底,本县通过省上"三为主"县验收。计划生育工作基本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下降,200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8‰,计划生育率达到99.14%,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和重点对象"三查"率基本达到要求,计生工作形成稳定良好的工作格局。

(五)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1年--2010年)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年本县启动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活动,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实施意见》,管理与服务并重,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创建活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三批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优秀乡镇。为了力促创建工作,县上组织21乡镇党委书记赴江苏、山东考察计生工作,召开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优秀乡镇工作现场会,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2002年底,全县36个乡镇均创建达标。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命名本县为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

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2001年,县政府出台《宝鸡县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兑现落实对计生户的优待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2003年3月,在全县推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各乡镇结合实际,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推进了计划生育法制化进程。2004年区计生局分别在县功、周原、钓渭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试点。是年,区委、区政府出台《计划生育工作"三线"考核办法》和《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实施意见》,在全省首家建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2005年4月,区计生局在磻溪镇召开"加强二胎生育管理与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现场会,推广了磻溪镇的典型经验。是年,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始建立,以奖励少生代替处罚多生,引导更多农民少生快富,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的质的飞跃。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启动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2008年,陈仓区从"积极培育典型、抓好典型带动,争创工作亮点"的思路出发,把创建计划生育示范镇示范村作为带动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为2010年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 经济

工业

陈仓科技工业园区完成合同引资20.3亿元,到位资金9.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0%。周原、阳平、县功等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北方动力、青啤宝鸡公司、群力电工、秦川格兰德等重点驻区企业周边环境极大改善,我区荣获全省发展中小企业贡献奖。大明天地建材城、宝鸡会展宾馆、陈仓购物中心、千渭汽车交易市场、宝鸡再生资源物流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宝鸡丰田汽车4S店项目开始营业,举办了两届宝鸡市汽车展销会。

农业

夏粮连续九年丰产丰收,陈仓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65亿元,建成日光温室1305亩、大棚1360亩,蔬菜、果园种植面积分别达8.2万亩、2.82万亩,在第五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节上,勇夺红富士金奖、嘎啦银奖,国人菌业获得第三批全省示范园命名,成功承办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暨宝鸡市三夏农机化生产现场会、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

编辑本段 政治

主要领导

区委书记:贺向东

区委副书记:苏国宝

区委副书记:王万庆

区委副书记、市西山建委主任:严录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西强

区委常委、副区长:惠军岐

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李省堂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沙红梅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魏林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卢剑平

编辑本段 社会

文化

文学

文学

文学吴双虎: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5月,散文集《陈仓八景》出版,2006年3月长篇小说《红月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被《宝鸡日报》连载,此作品荣获了宝鸡市文艺创作三年规划评奖优秀作品二等奖;2008年1月,与董珠课合著的《谭筱原诗词校注》一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显 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官宦人家》、《雪腥血冷》、《万历风雨》和《红颜无泪》,2007年1月,长篇小说《交易》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大门大院》。2007年5月,被中共宝鸡市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有突出成绩的文学艺术家"称号。

强 文:字远之,2006年12月,《远之诗联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 默:原名黄培德,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诗刊》、《江南》、《文学家》、《北方文学》等国内、外文学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等各类作品900余件。曾获陕西省文化厅及其他省市级文学作品创作奖十余次。2005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术委员会聘为艺委会委员。

韩自兴: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散文》、《草原》《延河》《艺术界》《秦岭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五百余篇,逾百万字。先后出版了《哲人的魅力》、《永远的水手》、《寂寞红尘》、《笑傲人寰》、《梦幻流年》、《最后的家园》、《飘逝的女神》、《我的思想笔记》、《故园遗梦》等九部散文集。

田 溪: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多种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50余万字。人物特写《衣带渐宽人不悔》获《文化月刊》与《社会文化》联合征文二等奖。

田虎林:短篇小说《中午的云》、《雨季的电话》、《状元》、《特务》等先后被《秦岭文学》采用,评论《也谈陕西作家》、《文化、金钱和权力》等先后被《陕西日报》、《宝鸡日报》采用。

书 法:

贾思复:2007年7月作品入选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办的"陕西首届军旅书画家作品展", 2004年10月作品荣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铜奖。

王全兴: 2005年8月在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办的"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12月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赛"中获佳作奖。

符 浩:2007年4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2007年2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展",2007年10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

孙振刚: 2005年12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书坛新人新作展",2007年4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2007年4月作品荣获《美术报》举办的"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三等奖。

赵会科2007年7月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7年6月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首届书法篆刻临作展"中获优秀奖。

刘永军:1998年10月作品入选中国化工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98中国化工书画艺术展", 1998年5月获"宝鸡市第三届职工书法展"一等奖,2000年5月作品入选宝鸡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市文联举办的"宝鸡市当代书画精品展"。

李 荣:2000年6月在陕西省广播电视厅举办的"三颂杯"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3月在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西安碑林杯"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孙安林:2000年10月作品入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2007年6月作品入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首届书法篆刻临作展",2007年1月在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群艺)馆书法干部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龙春生:2007年8月在"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书画大赛"中获金奖。

杨 军:2007年5月在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2007年4月在湖南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举办的"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

美 术:
姚宗浩:油画作品《五曲湾…最后的冬日》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1年油画作品《西部热土之二--土地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1年11月油画作品《暖风吹到黄土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油画大展》。

胡丽华:2007年7月国画作品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陕西分公司、陕西书画院宝鸡分院举办的"新华保险杯"第四届书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2007年国画作品《银花芳菲》荣获"中国五大镇山第四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美术作品展"特别奖。

索胜利:2005年12月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赛"中获佳作奖。2007年7月国画作品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陕西分公司、陕西书画院宝鸡分院举办的"新华保险杯"第四届书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张 妮:2006年9月绘画作品《马蹄莲》入选政协陕西省委举办的"和谐陕西"优秀书画作品大展。2006年7月绘画作品《马蹄莲》入选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建党85周年"美术作品展。2007年6月绘画作品《香风》入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陕西花鸟作品展览"。

李秋红:2006年2月国画作品《秋林私语》入选"陕西省文化(群艺)馆美术干部作品展"。2006年4月国画作品《十月黄花》荣获"宝鸡市群文系统美术作品展"二等奖。2004年10月国画作品《醉仙图》荣获宝鸡市教育局举办的"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书画展"三等奖。2005年7月国画作品《秦岭人家》荣获共青团宝鸡市委主办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书画大赛三等奖。

陈 羚:2006年4月国画作品《相约北京2008》在"宝鸡市群文系统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2004年10月国画作品《昔日》入选宝鸡市教育局举办的"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书画展"及作品集。

摄 影:
刘跃峰:《麦子熟了》获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在《人民摄影报》举办的"晋城在线杯"摄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陕西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获得优秀奖。

王小平:《小本生意 》获宝鸡市摄影大赛二等奖,《藏民风情》在陕西省"金渭湖杯"摄影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张志科:选送的6幅作品在中国国际艺术联合会、中国国际新闻社、中外精英杂志社举办的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摄影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

戏剧 影视:
2006年宝鸡市新声剧团(宝鸡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团去广州市番禹区参加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优秀入围奖。

2007年7月宝鸡市新声剧团(宝鸡民间艺术团)参加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民间民族歌舞精品展演"活动,编排参演的西山民歌《扬燕麦》荣获了"金荷花奖"。

秦 锐:创作的小品《门对门》分别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大赛三等奖、陕西省第十三届群星奖一等奖;创作的大型历史剧《书童斩主》、《活祭国舅》获宝鸡市戏剧创作二等奖;创作的小品《牵挂》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及陕西省农村小品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届获得市委、市政府文艺创作三年规划评奖优秀作者奖。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毛思科:创作的小品《请瓜娃》等获宝鸡市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

刘永康:创作的小品获宝鸡市戏剧小品评选二等奖。

田 溪:2007年与王长虎执笔创作了50集电视连续剧《秦穆公》剧本。

2006年7月,在宝鸡市首届美食文化节秦腔大赛中,马小课、蔡莉、容红霞、郭伟华荣获一等奖,李侃红、余敏利、马凤玲、邓小静、王水利、杨志乾荣获二等奖,蔺燕获少儿组一等奖。

2007年7月,在陈仓区"昌炎杯"第三届群众秦腔演唱大赛中,王水利荣获业余组金奖,蔺建让、王别成荣获业余组一等奖,谷飞荣获专业组一等奖。

音 乐:
魏晓军、赵光明作词、王景文、齐向阳作曲的原创歌曲《西镇吴山》被《音乐周报》(2005年12月30日)采用,并参加了中国五大镇山第四届西镇吴山文化旅游节文艺晚会演出,现为吴山森林公园旅游宣传歌曲。

魏晓军作词、王景文作曲的原创歌曲《和谐新陈仓》作为陈仓广播电视台建台50周年暨陈仓区2006年春节《盛歌陈仓》联欢晚会的主题歌,宝鸡电视台公开播出。

田治瑞:创作编排的音乐情景剧《三只美丽的大眼睛》荣获宝鸡市《交通安全法》宣传文艺汇演二等奖、区级特等奖。

2006年8月,在宝鸡市首届美食文化节歌曲大赛中,王东科、张科锋、黎建斌荣获二等奖。

2006年8月,在宝鸡市首届美食文化节歌手大赛中,王东科、张科锋、黎建斌 荣获二等奖。

2007年8月,在陈仓区"职教中心杯"第三届群众歌曲演唱大赛中,赵亚扣荣获金奖,魏永莉、张科锋荣获一等奖。

舞 蹈 类:
杨亚兰编导的舞蹈《红红的日子》荣获2005年宝鸡农村信用合作社"庆国庆·赞改革·信合之光"文艺调演三等奖。

董瑜虹编导的舞蹈《红旗颂》荣获2007年陕西省建设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

区文化馆小太阳舞蹈学校排演的少儿舞蹈《马勺脸谱》、《快乐的小马驹》先后荣获了2006年、2007年东方之星艺术盛典暨第二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陕西赛区金奖。

曲 艺 类:
魏晓军、郎文光创作的群口快板《陈仓赞歌唱起来》参加了陈仓电视台2006年春节"盛歌陈仓"联欢晚会演出,并荣获了2007年宝鸡市文艺创作三年规划评奖优秀作品三等奖。

魏晓军创作编导的相声《夸夸咱们的信用社》荣获全市信合系统"庆国庆·赞改革·信合之光"文艺汇演三等奖;创作表演的相声《家乡美》参加了陈仓区2007年"廉政文化进农村文艺巡演"等多次演出。

民间工艺美术:

李继友:2005年5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请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6年12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卫红指:2005年4月被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王卫东:2005年5月被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9月剪纸作品《姜子牙》在宝鸡市文联主办的 "西凤杯"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张 星:2006年3月被宝鸡市艺美术协会授予"宝鸡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3月被选入2008北京奥运会民族民间手工艺展示活动。

卫生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成效显著,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人口计生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优质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开展,参合农村居民49.2万人,参合率稳定在98.6%以上,全区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4亿元,被民政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编辑本段 教育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区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千渭初中建成投用,室内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心和亚行贷款陈仓小学项目主体完工,12所镇街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高考成绩再创新高,虢镇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顺利通过预验收。

编辑本段 相关战争

暗度陈仓

主词条:暗度陈仓

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陈仓之战

主词条:陈仓之战

公元229年年初,蜀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以千余之兵拒守诸葛亮数万大军,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因粮尽而乘机退兵。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历史文化

西镇吴山

吴山坐落于宝鸡市陈仓区境内,雄峙于陇山山脉的南部,总规划面积3340公顷。2000年始建并投入运营,旅游区内设有五峰景区(会仙峰、灵应峰、镇西峰、大贤峰、望辇峰)、滴水观音、影视基地、吴山老庙、千年毛栗林、真人洞、黑虎殿、灵官殿、栖霞岛等三十多个旅游观光项目,已累计投资1200万。

磻溪镇宫名胜景区:

磻溪宫位于陈仓区磻溪镇,是道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潜心修道之处。宫址四面山塬环抱,溪水旁绕,山静水凼,邱处机在山修道栖居长达6年,有"宝鸡第一道场"之称,现有凤女楼、老子道德经、八棱石经幢、邱处机内传碑等遗迹及具文物价值。项目策划占地约320亩,总投资500万元。

灵宝峡谷--大水川草场:

位于陈仓区香泉镇。灵宝峡谷集奇、险、透、幽为一身,大水川草场原始植被状态良好,草地一望无际,各种野生动物品种丰富,极具旅游情趣。项目策划占地约710平方公里,总投资8800万元。

白荆山遗址

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桥镇村境内中发现的"华夏第一瓦"声名大振。久负盛名的还有黄梅山和白荆山等。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曾至黄梅山避过暑、练过兵。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等古遗迹至今可鉴;炎帝之母安嬁氏生前居住过的白荆山遗址尚存。姜嫄圣母像古已有之,唐、宋、明、清尤为盛行,有碑可见。实属文化瞻仰、旅游、休闲、避暑之佳地。

庵坪避暑山庄:

庵坪避暑山庄位于陈仓区坪头镇、青山绿水、奇花异草,浓阴敞日,气候宜人,是广大游人避暑纳凉,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项目策划占地8000平方米,总投资9800万元。

九龙山名胜景区:

九龙山各胜景区位于坪头镇,文化建筑兴盛于唐代,建有二宫六殿,32处楼阁庙宇,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稀少。景区内九峰汇集,状如莲花盛开,形似九龙腾空,美不胜收,令人赞不绝口。项目策划占地约580亩,总投资1.2亿元。

民间文化

社火

宝鸡社火

宝鸡社火

社火属于祭祀文化范畴。人们期待新的一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人丁健康,逢正月十五前后,装扮成各路神仙、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在街道庭院游转,以避邪驱鬼图大吉大利。社火游演阵容庞大,百面锣鼓震天动地,千面彩旗猎猎舞动,火铳鞭炮轰鸣震撼。社火必须以社为单位组织,但往往在晚间进行,需点上火把照明,所以群众很自然地把这类活动称之为"社火"。几千年来社火表演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不光晚上进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马社火、车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社火、血社火等等。

陈仓区是社火艺术之乡,各村都有耍社火的传统和服装道具。区文化文物旅游局成立了民间社火艺术团,对传统的民间社火进行了艺术创新,使这项古老的艺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绝,不只是春节时表演,现已成为舞台和广场表演的艺术形式,先后应邀赴德国、泰国、香港等地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热烈欢迎。

马勺脸谱

李继友制作的马勺脸谱色彩鲜亮、线条明快,地域色彩浓厚、审美价值高。曾

马勺脸谱

马勺脸谱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特别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优秀创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家及院馆收藏。

泥塑

卫红指的泥塑作品以精制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物面部表情,提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叹。他的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民间艺术绝活大赛一等奖。其中《陕西风情系列》、《七十二行系列》获宝鸡市"艺林杯"、"多新杯"工艺美术作品特等奖、一等奖。

剪纸

张翠香的刺绣作品、杨清俊的布制品、王卫东的剪纸作品也远销海内外,这些精品成为陈仓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西山刁鼓

西山刁鼓发源于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水柏村,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唯一性的特点。根据考证,西山刁鼓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刁鼓是与历史悠久的地社火、笑谈(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小对对戏)相伴着流传下来的,社火中没有鼓就烘托不出来那种热烈的气氛,慢慢地鼓也从单一的伴奏,逐渐演变出了表演功能,就成了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带有舞蹈动作的刁鼓。在徐州双沟画象石上有一个建鼓舞场面,西山刁鼓非常类似与汉代的建鼓舞。

西山群众都非常喜欢这项大家都比较懂的民俗传统文化,逢年过节香泉村村都要耍刁鼓,主要是随社火队一起进行游演,有时也单独表演。西山刁鼓有着其独得的艺术风格,耍刁鼓时鼓手、敲锣者、打镲者都要装扮,造型分为鼓手、猴儿、捉扇子手、抬鼓者,所用道具有:①、鼓、鼓槌;②、镲(铜钹);③、平面铜锣。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将鼓抬起,大都放在鼓架上,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既争抢之意,当地也叫"猴儿刁梨"。

编辑本段 陈仓旅游

历史悠久,至今有多处历史遗存和文物保护区域。据传,贾村以北的桥镇,是上古有桥氏部落领地,故本地在上古时就有人类居住。整个贾村塬周边,至少在商晚期西周初期就有村落城垣,塬东部的灵龙、上官、扶托村,南部的戴家湾墓地,西部的金河,北部的桥镇都有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玉器、兵器和石器出土。

1965年,在贾村村出土何尊一件,底部有122字铭文,其中第一次出现了词组"中国"二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的名称。铭文也记叙了周文王、武王和成王传承的序列,以及筑造"成周"(今洛阳)的历史。故被视为镇国之宝。1969年,这个塬区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1973年又发现了青铜器"夨王簋盖";1983年浮托村还出土了青铜器"夨膡盨"。

这些夨器有的时代较晚,和其它器物所反映出这个塬区的主体时代特征不太相符,但其在贾村塬的不断被发现,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一部分学者经过对这些夨器的初步研究,认为汧河流域是夨国的封地,贾村塬一带应是西周时期夨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一些学者认为,贾村塬及其西北部的吴山,属于西周早期的夨国封地。关于夨国,有两种解释,一说为虞国,一说为吴国。有学者根据西周"太伯奔荆蛮"认为,泰伯就是逃到了岐山以西的吴山一带,故为吴国。周立国后,康王改封其地为江苏宜地,也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吴国姬姓,故而,后有与姬姓晋国结亲不允的记载。

宝鸡市陈仓区位于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西端,南依秦岭,北靠陇山,西沿渭水,东连岐山,川原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西山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互为补充,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配置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游客接待框架。全区现有国家3A级景区一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三星级旅游宾馆饭店2家,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

上官遗址、西周遗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贾村村1963年出土的两周文物稀世珍宝"何尊"价值连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桥镇村境内中发现的"华夏第一瓦"声名大振。久负盛名的还有黄梅山和白荆山等。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曾至黄梅山避过暑、练过兵。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等古遗迹至今可鉴;炎帝之母安嬁氏生前居住过的白荆山遗址尚存。姜嫄圣母像古已有之,唐、宋、明、清尤为盛行,有碑可见。实属文化瞻仰、旅游、休闲、避暑之佳地。

全区共有各类景点及旅游资源26处。国家3A级景区姜子牙钓鱼台集姜太公隐居垂钓、文王访贤,古文化、古遗址、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景观和山峰、溪水、瀑布、奇石等自然山水的自然景观于一体,久负盛名;西镇吴山自古以来被历代皇帝视为镇国靖朝之灵山,是吴姓氏族的发源地。景区奇山怪石、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形成了融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秀、青城之幽的独特景致,享有"二华同高,五峰挺秀"之美称;与钓鱼台一河之隔的潘溪宫因道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这修道长达六年之久而有"中国西部第一道场"的美誉,是著名的"宝鸡八景"之一;西山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著称。大水川草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森林茂密,草场广阔,风景如画;灵宝峡状如巨壁逼空,势如柱天,气吞日月,雄伟壮观;安坪自然风光四季如画,农特产品品种繁多,名贵药材遍地丛生,野生植物屡见不鲜;九龙山地势险峻,山清水秀,九峰汇集,相依相抱,状如莲花盛开,又似九龙腾空,山水林木崖峰窟洞各有天地,无一雷同,美不胜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陈仓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的重大决策。以姜子牙钓鱼台旅游风景区为龙头,以吴山开发为重点,以周秦汉唐文化深层次发掘为主线,以一点三线为目标的旅游发展框架已具雏形。

在川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以关中旅游环线为依托,钓鱼台景区为龙头,以点带面,将磨性山、南昌宫、禅龙寺、潘溪宫几个景点有机组合,化零为整,形成合力,整体打造,突出人文历史和道教文化这一亮点。

陈仓区西山地区既是绿水青山、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健康美食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西部山区地处陇山耕作区腹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植被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和休闲观光的绝佳之地。在西山旅游资源的整合中,区委、区政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自然风光为背景,以西山文化、西山民俗和西山文物古迹为依托,计划开通宝鸡---县功---香泉---坪头---宝鸡的西山旅游环线,将西山开发建设成融观光、休闲、度假,避暑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最终打响集观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山地生态旅游、古镇古村旅游等多种旅游活动于一身的"中国宝鸡西山游"的旅游品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