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高密县后,治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属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市东南)。
西汉,高密县先属渐担医指读节罗距胶西国,改高密国(俱都城阴城)。
新莽天凤元年,改高密曰章牟。东汉复称高密,属高密国(煤我久垂响开都城阴城)。
三国时,高密县归魏,属城阳郡(治东武,今诸城市)。
西晋怀帝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高密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其上属皆相因袭。南燕亡后,又归东晋,属高密国(都黔陬,今胶州市黔陬村东)。
南北限同朝时期,南朝宋时,高密县属高密郡(治桑犊,今潍坊市坊子区泉河头附近)。北朝元魏、北齐、北周时,高密县仍属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阴城;北齐移治东武,今诸城市)。
隋文帝统一全国,高密县移治今柏城镇故献。初属密州,复改称高密郡(俱治东武,今诸城市)。
唐建国,高密县治移今市区(战国前夷维国都计排饭散城,汉为夷安县治)。初属高密郡,改称密州,又改州为高密郡,后又改称密州(俱治今诸城市)。
五代时,高密县上属仍为密州。
北宋与金,高密县属密州(仍治今诸城市)。
元代,高密县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明代,高密县改属莱州府(治掖县,今莱州市)。
清,初沿明制,光绪三十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改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辛亥革命推翻帝章七制后,高密县先属胶东道(治今烟台市),1925年,改称莱胶道。1928年裁道,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1938年,日军入侵高密后,至1947年全境由中国共产党解放,此间曾有共产党领导的县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县政府(驻南乡王十字庄)并存,还有伪县政府(驻县城)。
1944年9月,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在王干坝(今属姜庄镇)一带建立高密县政府,同年11月撤销。1945年7月,在县境西乡成立高密县人民民主政府,同年12月撤销。是年8月在沟里路(今属胶州市)建立潍东县民主政府,9月改称高密县。以上之民主政府,俱属滨北专区。是年11月,在胶县朱家屯成立胶高县政府,辖胶县和高密县部分村庄。后县政府迁至夏庄(今高密市夏庄)。1949年撤销胶高县时,原属高密的部分村庄复回高密县。胶高县,先属南海专区,1946年规投士改属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论商露得剧须胞征和国建国,高密县初仍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顾推析财约头刚万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高密县均顺次属之。
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县级),以高密县的行政区所举移座其不那危域为高密市的行政区域。高密市归潍坊市代管。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1581年(明万历九年),机村德层平度州双丘社并入高密后,为85社。
四隅:即在县城设东隅、西隅、南隅、北隅。
六乡:分别为泽民乡、龙德乡、久敬乡、务本乡、潍川乡、郑公乡。
清初沿呀占云紧义耐明制,全县时辖4隅6乡84社(双丘复归平度州)。兼领车辋、坊岭2屯,灵山卫改归21屯。清朝中叶,原泽民乡分为泽南乡、泽北乡,共4隅9乡,分领83社(车辋、坊岭2屯改称乡,店西社撤销)。泽南乡辖正苓芝、西苓芝、伏家庄、官庄、夏庄、北直、河西7社。泽北乡辖亭口、大成、姜家庄、李仙庄、周家庄、魏官寨、城子7社。其余5乡辖社未变。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乡称区。4隅称城区,由泽北划出泽西区,全县划为11个区。即:城区、龙德区、泽南区、泽北区、泽西区、车辋区、坊岭区、务本区、久敬区、潍川区、依方列仅即维郑公区。
1928年,将泽西复并入泽北,全县改为10个区,辖253个乡(镇),1023个村。区以序号次第命名。——城区称第一区,龙德称第二区,泽南称第三区,泽北称第四区,车辋称第五区,坊岭称第六区,郑公称第七区,潍川称第八区,务本称第九区,久敬称第十区。民边班区下设镇、乡领村。
1934年,找游城干识顾率台还撤区改乡(镇),座料后又沿前制改设区乡。
1945年向斗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府潍东县建立,9月改称高密县,辖胶济铁路以南原高密县的村镇;同年秋胶高县民主政府成立后辖胶济铁路以北原高密县的村镇。1949年9月,胶高县撤销,原高密县的村镇划回。至此,高密县共17个区,即城厢区、柏城区、张鲁区、河崖区、夏庄区、姜庄区、顺河区、沂塘区、康庄矛并音利财区、坊岭区、中岭区、井沟区、方平区、朱公区、道乡区、呼镇区、城郊区(后又步特改称周阳区)。
1951年9月各区以数字顺序称,即第一区(城厢),第二区(柏城),第三区(张鲁),第四区(河崖),第五区(夏庄),第六区(姜庄),第七区(远者料定顺河),第八区(沂塘),第九区(康庄),第十区(坊岭),第十一区(中岭),第十二区(井沟),第十三区怎百试季皇硫语调坚线声(方平),第十四里坚帝么加众析喜了纪区(朱公),第十五区(道乡),第十六区(呼镇),第十七区(城郊)。
1954年,第一区改称城关区。次年11月,其余各区也改回以区机关驻地命名。只是第七区改原顺河为仁和区果来略,第十一区改原中岭为双羊区,第十三区改原方平为注沟区,第十四区改原朱公谁谁蒸入年绍风为柴沟区,第十五区改原道乡为城律区,第十七区改原城郊为周阳区。
1956年2月,撤张鲁、沂塘、康庄、呼镇4区,将城关区改称城关镇。全县有13个区(镇)。12月,周戈庄区由平度县划归后,全县为14个区(镇)。
1958年2月撤区,划为好见药列钢背会船十仍26个乡(镇)。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成立16处人民公社。初以响亮词命名,次年3月改由公社机关驻地命名,分别是城关公社、柏城公社、大王庄公社、河崖公社、夏庄公社、姜庄公社、周戈庄公社、康庄公社、袁家公社、双羊公社、井沟公社、水西公社、柴沟公社、城律公社、调贵身如声史拒城河公社、呼家庄公无放极初序神仍诗字社。1962年5月增设仁和公社。1964年3月航采,增设大牟家公社。1980年2月,增设土庄、大栏两公社。至此,全县有20处公社。
1981年12月26日,城关公社延触算思不口思钟字训转改为城关镇。次年1月1日,大王庄、城律、袁家、水西公社分别改称姚哥庄、李家营、阚家、注沟公社。
1984年3月,撤公社,改称乡镇。全县划为11振陆镇、18乡。分别是:高密镇、柏城镇、姚哥庄镇、夏庄镇、姜庄镇、大牟家镇、康庄镇、双羊镇、井沟镇、柴沟镇、李家营镇、张鲁乡、河崖乡、大栏乡、被山或仁和乡、咸家乡、周戈庄乡、蔡家站乡、阚家乡、初家乡、高戈庄乡、田庄乡、呼家庄乡、注沟乡、方市乡、土庄乡、拒城河乡、周阳乡、王看座地吴乡。
1992年1月24日,撤销呼家庄乡,设立呼家庄镇。1994年1月18日,阚家、河崖、蔡家站、注沟、拒城河、周戈庄、张鲁撤乡设镇。1994年12月29日,仁和、初家撤乡设镇。
1992年4月,成立高密县经济开发区。
1995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准设朝阳街道办事处,与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实行区街合一的管理体制(2008年7月27日复将经济开发区划出)案错例钟肥冷于响才束。
2001年3月10日,全市乡镇调整为17镇治止损3街道。分别是:朝阳街道、密水街道、醴泉街道、柏城镇、姚哥庄镇、河崖镇、夏庄镇、姜庄镇、仁和镇、大牟家镇、周戈庄镇、康庄镇、阚家镇、双羊镇、井沟镇、呼家庄镇、注沟镇、柴沟镇、拒城河镇、李家营镇。
2007年8月31日,全市调整为10镇街。分别是:朝阳街道、密水街道、醴泉街道、柏城石纪绿刘明镇、夏庄镇、姜庄镇、大牟家镇、阚家镇、井沟镇、柴沟镇。
同时设立胶河疏港物流园区,行镇街职能。
2008年底反,全市共有12个镇街区。分别是:朝阳街道、密水街道、醴泉街道、柏城镇、夏庄镇、姜庄镇、大牟家镇、阚家镇、井沟镇、柴沟镇、经济开发区、胶河疏港物流园区。
截至2016年,清械高密市辖1个开发区、1个高新区、3个街道、1个工业区、7个镇、一个物流园区:难朝阳街道、醴泉街察太旧实春号苏白突变供道、密水街道、咸家工业区、夏庄镇、姜庄指础一流委镇、柏城镇、柴沟镇、井沟镇、阚家镇、大牟家镇、胶河疏港物流园区。高密市政控期够米端音掉控府驻醴泉街道。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高密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莱平原腹地。地理座标为北纬36°怀五善坚密米爱紧通8′44″至36°41′20″、东经119°26′16″至120°0′38″之间。东临胶州市,西界潍坊市坊子区,南连诸城市,北接昌邑与平度市。市境南北最长60.1公里,东西最宽51.2公里,总面积为1526平方公里。市政府驻市境中心偏东、胶河西岸老城区。西距潍坊市政府驻地75公里、省城济南265公里,东至青岛市区70公里。胶济铁路、蓝新铁路,济青高速、平日、沂胶、胶王公路纵横贯通。
地质环境
高密市构造位置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鲁东古隆起区西部、胶莱坳陷之内,横跨高密凹陷和柴沟凸起两个Ⅳ级构造单元。境内底层构造比较简单,三分之二的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以河床和河漫滩相及湖沼相沉积为主;注沟、井沟、双羊、后店、高密城一带有白垩系上统王氏组地层出露,属河湖相沉积;在柴沟——王吴一线,即柴沟凸起的西段,分布有侏罗系上统莱阳组地层;在道乡南部、谭家营和东疃一带,有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小范围出露。
辖区内以盆地沉降中心形成的高密凹陷和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形成的柴沟凸起,组成市域内“丁”字形构造格架。高密凹陷包括柴沟至胶州市以北,平度城以南,西起沂沭断裂带的景芝断裂,东至即墨——朱吴断裂;区内古老结晶基底埋深,大都在7000米以上。柴沟凸起包括胶州——柴沟和二十里夼——百尺河之间的地区,为一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的断块凸起带,宽约15公里。区内结晶地理埋深大约2000米。
地形地貌
境域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在柴沟镇张林村北侧梁尹岭,海拔109.4米。最低点在大牟家镇曹家北近北胶莱河处,海拔7.5米。南北极点高差101.9米。地面总坡度约1/600。具体情况是:南部为缓丘区,属泰沂山区末端,缓丘绵延,地势较高,包括剥蚀残丘和丘间凹地两种微地貌单元。丘陵以山、岭、埠命名,丘间凹地多以洼称。分布在柏城、柴沟、密水等镇街,面积306.71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19.1%。区内多沙质壤土,降水入渗快,易剥蚀。表层冲沟发育,显现水土流失貌;中部为缓平坡区,属滨河平地和低分水岭地两种微地貌单元,地面宽阔平缓。分布于朝阳、柏城、柴沟、井沟、阚家、夏庄、密水、醴泉等镇街,面积为802.6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99%;北部区域为低平区,地势低洼,地面平展,全境河流多汇于此。分布于朝阳区之北部,阚家镇东部,夏庄、姜庄、大牟家、醴泉等镇街为多,面积496.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91%。
气候环境
境域属季风性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大陆度64.5%。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倒春寒。“春分”以后,多西南风,地面温度回升快,空气干燥,常出现春旱。夏季盛行暖湿的东南季风。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炎热多雨,常发生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秋季气温开始下降,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少雨雪,多西北风。
水文环境
土地资源
截至2015年,高密市土地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123733.7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4482.08公顷,未利用地4133.30公顷,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96759.65公顷,园地3605.41公顷,林地6071.05公顷,草地586.0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794.79公顷,交通用地7982.3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549.71公顷,其他土地4000.18公顷。
矿产资源
高密市地处胶莱凹陷,受成矿地质条件影响,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不多,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低,可利用矿种比较单一。截至2015年底,全市只有陶瓷用砂岩1种,现有企业1家,重晶石矿已全部关闭。
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矿化度小于2g/L的浅层淡水资源量。经分析,境内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7亿立方米。
当地水资源总量。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水资源量并扣除重复计算量。境内多年当地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5亿立方米,平均资源模数为18.0万m3/km2。
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经分析,境内当地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1亿m3,可利用率为72.5%。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0亿m3,可开采系数为0.75。考虑王吴水库、马旺水库上游流域面积年均入境水量0.58亿立方米后,高密市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6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3亿立方米。
外流域调入水量。高密市外流域调入水量主要是峡山水库水及黄河水。峡山水库是高密市重要的供水水源,承担着峡山水库高密灌区33万亩农田灌溉、高密市水业公司阚家水厂及城北水库(北湖水厂和孚日水厂)供水任务。高密市可利用引黄济青输水渠道引黄河水,根据潍坊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案,高密市分配的黄河水量指标为1860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动物。分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甲壳)类、昆虫类。其中兽类:有獾、兔、黄鼬、野猫、刺猬、老鼠等;鸟类:分留鸟和候鸟两种。其中留鸟有麻雀、喜鹊、灰喜鹊、乌鸦、云雀(俗名窝来)、啄木鸟、雉鸡、唧唧公、金翅雀、猫头鹰、雀鹰、苍鹰、沙里和尚、杜鹃等。候鸟有家燕、大雁、灰斑鸠、布谷鸟、翠鸟、麦鸡、三道眉、戳口、蓝点颏、红点颏、鹌鹑、白骨顶鸡、鹊嘴、铜嘴等;两栖(爬行)类:有青蛙、蟾蜍、鳖、蛇、壁虎等;鱼(甲壳)类:有鲫鱼、鲤鱼、麦穗鱼、白条(俗名鲋鱼)、马口鱼、虾虎鱼(俗名趴古郎)、黑鱼、黄鳝、泥鳅、鲶鱼、彩石(俗名镜鱼)、草鱼、扁鱼、宽鳍、翘嘴(俗名撅嘴鲢)、白鲢、花鲢、水蜗牛、虾、蟹、河蚌等;昆虫类:有瓢虫、赤眼蜂、蚯蚓、蝈蝈、螳螂、蝉、蟪蛄(俗名唧唧)、蟋蟀、蜻蜓、蜗牛、蚂蚁、竹蝗、土蝗、蚱蜢、蝗虫、天牛、透翅蛾、金龟子、蝼蛄、蝎子、蚰蜒、蜈蚣、土元(俗名地鳖子)、蚊、苍蝇、姬小蜂、黄蜂、蜜蜂、壁蜂(俗名土蜂)、木蜂、啮小蜂、大腹园蛛、跳蛛、人面蛛、棒络新妇、黄刺蛾、褐边绿刺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毒蛾、杨黄卷叶螟、方翅网蝽、柳毒蛾、舞毒蛾、大袋蛾、菜粉蝶、花椒蝴蝶、美国白蛾、春尺蠖等。
植物。分灌木类和草类。其中灌木类:有酸枣、枸杞、柘、黄荆条等;草类:分药用价值类、可食用类和杂草类三种。其中药用价值类:有艾子、蒺藜、地黄(俗名野生地)、半夏、香附、柴胡、马齿苋、蒲公英、薄荷、苍耳、牵牛、菟丝子、车前子、荔枝草(俗名哈马皮)、商陆、月见草、茵陈(青蒿幼苗)、大戟(俗名猫眼草)、地锦草、萝藦、夏枯草、泥胡菜、地榆、萹蓄等。可食用类:有荠菜、曲曲菜、苦菜、小蓟(俗名七七毛)、马齿苋、蔾(俗名灰菜)、苋菜、茴茴蒜、地肤(俗名扫帚菜)、猪毛蒿(俗名蓬子菜)等。杂草类:有芦苇、蓼(俗名水红)、臭蒲、马塘(俗名石草蔓)、板地蓑、地梢瓜(俗名挂蒌)、木贼(俗名接骨草)、白茅、狗尾草(俗名毛谷缨)、莎草、旋复花(俗名猫耳朵)、小花山桃草、小飞蓬、加拿大蓬等。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人口数量
202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85008人。其中,男性429512人、女性455496人;城镇人口526101人,乡村人口358907人。全年出生人口4791人,出生率5.41‰;死亡人口8165人,死亡率9.23‰
2017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94197人,其中男性446165人,女性448032人,男女性别比为99.58(女=100)。总户数331722户,平均每户人数为2.69人。暂住人口登记人数20045人。
人口变动
2017年全市出生人口16936人,其中男8615人,女8321人,出生性别比为103.53(女=100);死亡人口14367人,其中男7816人,女6551人,死亡性别比为119.31(女=100);迁入1968人,迁出3863人。2017年,市公安局联系民政部门,分批次对应销未销的死亡人口进行了清理,故死亡人数有所上升;对接本市征兵部门,针对应销未销的入伍公民进行了清理整顿。
民族构成
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33个民族,其中汉族892475人,占总人口的99.81%;少数民族32个、1722人,其中满族370人,傣族198人,彝族146人,朝鲜族142人,壮族114人,蒙古族115人,土家族81人,景颇族73人,黎族59人,苗族74人,傈僳族58人,回族49人,白族41人,布依族41人,佤族32人,阿昌族27人,侗族26人,藏族12人,拉祜族12人,畲族8人,哈尼族8人,锡伯族6人,仡佬族3人,达斡尔族5人,仫佬族族3人,毛南族3人,布朗族4人,鄂伦春族4人,土族3人,鄂温克族1人,瑶族1人,德昂族1人。少数民族女性1361人,男性361人,少数民族女性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9.04%。
境内少数民族的增加,多因婚嫁入籍。农村少数民族1364人,醴泉、密水、朝阳三个街道共358人。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人员
市委书记 董广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丽
市政府市长 王大伟
市政协主席 刘明伦
综合概述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3.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3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占比由7年的7.42:49.22:43.36调整为7.12:47.53:45.3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比2017年提高1.99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三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61%,拉动4.32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6亿元,增长3%,税收占比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86.4%。民生方面支出45.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2.6%。
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58万户,增长3.4%;注册资本(金)6.0%。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2720家,家庭农场645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8家。
第一产业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9.34万亩,增长1.4%。粮食总产量84.9万吨。据全面统计调查,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83万亩,增长6.9%。
创建省级森林村全市牧业增加值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8%。猪牛肉禽等肉类总产量17.76万吨,增长4.4%。连续12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完成孟家沟水库工程、王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利用亚行贷款地下水漏斗区域综合治理示范二期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设。
第二产业
全市4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5%;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6.9%。孚日、豪迈、星宇等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豪迈海工装备等5个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项目。金永和精工、恒涛节能等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海宇股份有限公司、高密润达机油泵有限公司、山东恒涛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达到我市在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居55位,比上届提升17个位次。年末,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6.38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4.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纳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21家。
支柱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制鞋劳保、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五大产业集群企业发展迅猛,达到36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75%,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70.39%,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2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全市46家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总产值49.96亿元,增长17.0%。期末从业人员9822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2.90万平方米,竣工115.13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亿元,增长8.4%。其中,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1亿元,增长11.4%;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45.5亿元,增7.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1.5亿元,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12.4%。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4亿元。其中,出口116亿元,增长8.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27亿元,增长51.7%。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科技事业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新上科技计划项目62项,其中省级9项,潍坊市级12项,本市41项,争取潍坊市以上无偿资金和科技奖励资金713万元。获得潍坊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潍坊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新审批潍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7家,其中省级企业研发机构9家。新认定潍坊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备案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新组建潍坊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1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
全市共申请国内专利1363件。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统筹推进“专利奖”评选、知识产权贯标和质押融资工作,专利授权总量8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2件,发明专利授权116件。万人专利拥有量为4.29件。
全市新增国内商标注册1625个;新增新创山东名牌产品1个,总量达到13个;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达到36家,市级32家。
教育事业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29处,在校学生119190人;其中,普通中学35处,在校学生48306人;职业中学3处,在校学生9926人。小学段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段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4%。教育事业费用支出16.71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7.49亿元。新一轮校舍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高密市开发区小学等24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校舍21.6万平方米,全市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2018年高密市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居全省137个县(市、区)第一位;通过潍坊、省两级检查验收,成为向教育部推报认定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高密学校
全市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70处,病床4923张,卫生技术人员5119人,乡村卫生室486处。投入资金185万元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17个村卫生室。5家公立医院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镇分级诊疗稳步实施。
体育事业
年内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20多场次,承办潍坊市级以上高端体育赛事20场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全市运动员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荣获金牌12枚,银牌16枚,铜牌7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36枚,银牌36枚,铜牌19枚;在潍坊市年度锦标赛获金牌324.5枚,银牌115枚,铜牌146枚。向潍坊市级训练单位输送。
民生保障
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3元,比上年增加2201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67元,比上年增加2624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8元,比上年增加1283元,增长7.6%。
2018年末,全市领取养老保险金离退休人员达到20.85万人,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3.5万人。全市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达到1199家,全年征缴保费
2018年全市城乡低保对象10697人,其中,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月人均补助,集中供养
全年发放助残致富资金20.6万元,助学金,残疾人托养资金
城市建设
。顺利完成205处城建尾留拆迁基本完成。改造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5%。“三清一增”集中行动扎实推进,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
环境保护
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污水管道改造、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全民共治的环保大格局正在形成。
全年降水量达808.2毫米,年平均气温13.9℃,日照时数2524.4小时。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人文遗产
茂腔: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当时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纪念会刊”提到:山东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替农村中有灾难疾病的农民开锁还愿的迷信活动,唱腔称为周姑子调,后来在高密及周边地区演变为戏剧,由于该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茂”音同,取“茂”是愿该戏发展茂盛。因此将其名称定为“茂腔”。
高密剪纸:剪纸是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较之其它诸如民歌、民乐、民间书画等艺术门类,它似乎从未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而被加工改造过,故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相对保持着长时间稳定性、纯真性和传承性。剪纸艺术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各地人民无不植根于自己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忠实地展示了彼此不一的使用价值、寄情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五彩缤纷的剪纸艺术天地里,高密剪纸独具一格,以其在艺术处理中所体现出来的“金石韵味”,尤为世人瞩目。
生活习俗
服饰
服装:境内居民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衣着观念上,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别。城镇显得开放,农村则有些保守。旧时,一般说来“穿衣吃饭量家当”。除了富裕之家外,以求遮体暖身,耐穿实用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衣着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满足于穿好,到追求时髦、美观、新颖,求新、求美的衣着观念增强。服装的花色日渐多样,质地日趋高档,款式日见新颖。除了农村少数老年人以外,人们一般不再自做自穿,大都选购,或到裁缝铺请裁缝加工。衣着观念的更新,在青年男女中最为强烈,特别城镇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的风气日益浓烈,服装款式翻新换代的节奏日渐加快。从进入21世纪的着装习惯看,青年男女喜欢着运动式、休闲式服装,以体现青春活力,潇洒浪漫;中老年则喜爱穿宽松、舒适的运动服、休闲装,表现出庄重大方,古朴典雅,又新潮。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着装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角色变换”心理。即老年人着青年款式的服装,以款式新颖、色调明快显示老年人的“年青”,而青年中,则喜穿中老年款式的服装,来显现青年人的成熟、老练、学者风度。服装新潮多从少数青年中兴起,然后再从城镇逐步波及乡村。20世纪90年代始,人们注重服装多样化的同时,个性化、高档化更加突出。许多青年男子在春秋季节穿西服,系领带,老年人钟情于宽松舒适的休闲装、运动装、中山装等。牛仔装仍是少男少女的首选。女装虽以西服为主,但其式样、风格各异。追求个性化的女士喜穿紧身衣裤、短裤、短上衣以及各种裙装、旗袍等。冬季着棉衣棉裤者逐渐减少,穿羊毛(绒)衫、毛裤者增多。外套以羽绒服、风衣为主流。穿裘皮大衣、皮衣、羊绒大衣者日渐增多。服装面料有化纤、棉麻、纯毛、纯棉、丝绸等。20世纪80年代化纤品盛行,色调以暗色低调为主。90年代,毛呢衣料、纯棉、丝绸布料备受青睐。颜色以艳丽明快色彩为主流。
鞋帽:20世纪80年代,春秋季穿鞋以布鞋、胶鞋、旅游鞋、运动鞋、皮鞋为主。冬季多穿棉鞋或皮棉鞋,青年妇女穿高跟鞋。夏季老幼穿凉鞋或拖鞋。90年代,人们注重鞋的质量和款式,舒适、轻便、美观的鞋类为首选。款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高跟、半高跟、粗跟、坡跟品种繁多。颜色除黑、棕色占主流外,红、黄、白、蓝、紫等彩色的时装鞋,备受男女青少年的青睐。人们室内穿的各式拖鞋,健身穿的运动鞋、休闲鞋,旅行穿的旅游鞋备受欢迎。在农村,人们下地干活穿胶鞋、运动鞋、轻便实惠,舒适耐穿,很受欢迎。袜子由机织线袜逐步代替尼龙袜。城镇女性着裙装则穿长筒袜。绝大多数男人常年不戴帽子,有喜欢戴帽的大都戴鸭舌帽,棒球帽。女子喜欢各式无沿帽,冬季戴自织的毛线帽,农村惯用方巾蒙头防风寒。后兴起羽绒服,衣帽一体,美观大方。夏季,中青年、儿童时兴太阳帽、旅游帽。入冬以后,有部分人围围巾御寒,不分男女老幼。
首饰:80年代,女性时兴戴耳环(坠),戒指等,多为银质。90年代,流行项链、戒指、手链、耳环、手镯等。男子(多为经商者)主要戴戒指,佩以领带、领结、胸章、领带夹等。饰物质地有金、银、玉、水晶石、白金等,农村仍以银质居多。
美容美发: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讲究发型。男性多留分头、平头和背头。女性则时兴烫发、卷发和染发。烫发、卷发的发型有波浪式、爆炸式等;染发以棕黄色为主调,另有红、黄、紫等发色,因个人喜好而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女性为主体,对护肤美容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各式护肤美容化妆品,进口的、国产的,名目繁多,深受女青年的喜爱。美容美发店应运而生,吸引着城镇女青年纷纷登门。美容有去皱、增白、祛斑、纹眉、纹眼线、纹唇线等。去医院隆胸、去皱、拉皮等复杂手术者日益增多。
饮食
境内居民饮食习惯,东部和西部,城镇与农村虽然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属北方型。传统餐制,一般全家共桌,一日三餐。城镇居民讲究膳食结构和营养成分,一般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规律。农村居民对午饭较为重视。早餐加稀饭或粘粥,佐以咸菜。午饭常有蔬菜,兼有鱼、肉等副食品。晚饭一般加稀饭、小菜或蔬菜副食。饭菜素来节俭,无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之风。但待客则丰盛实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粉、大米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食品,玉米、大豆、小米、地瓜以及豌豆、绿豆等成为人们调剂口味的辅助食品。传统的家常饭,农村多爱吃以“发面”蒸制的馒头,不愿吃“发面”的则擀单饼、面条。城镇居民喜欢吃馒头、米饭、包子、火烧、面条等食品。星期天,节假日,招待客人,出门远行则吃饺子、馄饨、面条改善生活。有“出门饺子,还家面”之俗。昔日粗粮制作的饼子、窝窝头及地瓜、小豆腐,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饮食。
境内居民的口味,酸、甜、苦、辣、咸五味兼备,多数“口重”。以咸为主。因此,日常就餐除了蔬菜以外,常以咸菜、虾酱、大葱、大蒜、大酱、咸鱼、虾皮下饭。随着生活的提高,副食品的增加,居民口味渐趋清淡。
饮水,农村居民多饮井水。地下水含氟高的地区、经过除氟改水多数饮用自来水。城镇饮用自来水,有的饮“矿泉水”“纯净水”。城乡居民不仅有以茶待客的习惯,而且饮茶已成嗜好。多喜欢饮“花茶”“绿茶”,饮茶时有时备有瓜子、花生等茶肴。
宴席,城乡居民,遇重大节庆,婚丧嫁娶和招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宴席宾主座次有序,一般客厅在正屋,用方桌或圆桌,左(东)为上席,右(西)为次席。主家坐下席。农民家宴有的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宴席力求丰盛。传统宴席,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一次上齐。4盘4碗者名曰“四喜”,或“四季平安”,6盘6碗者名曰“六六大顺”。再高层次的或8盘8碗,或10盘10碗不等。所上饭菜盘碗(碟)有宜双忌单之俗。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酒以白酒为主,啤酒为辅。女客则饮饮料或果汁。饭前同饮叫做“全家福”。宴席上的礼俗很多,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示礼貌。敬酒让茶各有定俗。敬人喝酒,有自己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也有同饮的,还有晚辈对长辈双手举杯敬酒的。但敬酒必饮双杯或3杯,双杯意为吉利,3杯寓意友谊。敬酒之后,主客礼让慢饮,无暴饮暴食之风,让客人酒足饭饱为度。随着生活的提高,宴客饭菜逐渐在花色品种和味道上提高档次,讲究炒菜与汤菜并重,海鲜与土产并举,外来菜与地方菜同上。席间礼让之后,多采取“对饮式”,使宴席节奏加快。
居住
境内居民习惯多户聚居,自古形成自然村落,而各户又自成院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住宅建设渐趋宽敞、明亮、豪华、实用。20世纪80年代,城镇旧式平房已陆续翻盖,传统的“四合院”已不再建,有的建设为住宅楼。随着旧城区的改造,新建了居民住宅楼群,称为居民小区。城区居民喜欢住单元成套的楼房,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水、电、暖、气等设备齐全,舒适方便。老年住楼房图方便,喜欢住一楼,多数喜欢住三楼,其次是四楼或二楼,美其名曰“金三”“银四”。小城镇居民爱住单门独院的平房,上有前出厦,下有花墙,放置花卉盆景。个别富裕居民有建别墅式住宅的。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2000年,城镇职工取消福利性建房,住房全部实行商品化。城镇建起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花园小区,大都是单元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面积不等,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住房追求发展趋向是:住房面积逐步扩大,装修追求美观、环保,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在农村,居民陆续翻盖旧房或建新房。从20世纪60年代起,住房实行由村镇统一规划,按指定地点,每户盖正屋4间或5间。独门独院,院落房舍布局仍随旧俗,四邻大同小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建房讲究明亮、实用。农村因新婚子女多与父母分居,加之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三四口人为一家庭者居多,旧式的四合院住房已被淘汰,在有限的宅基地上,房舍建筑渐向豪华型发展。一般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屋顶红砖红瓦呈红色。前出厦的4间或5间正屋,一明间,两套间,用于居住和会客,另一间外开门作仓库。大门朝南开,门楼设在院子的东南方,栏圈设在西南方。除大门和栏圈外,东西南三面以院墙封闭,较之四合院,房内与院落显得宽敞明亮。农村富裕户,有的将平房翻建为楼房,仿城市楼房样式设计建筑。还有的到城镇购买单元楼房,城乡居住,亦工亦农,非常体面和自豪。
建设房舍,是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图平安吉利,建房仪俗多沿其旧。凡新建房者,宅基地确定之后,大多请富有经验的工匠先行规划,择“吉日”破土动工。盖房需雇请匠人,请邻居亲友帮工,房主为表谢意,分铺基、上梁(起屋)、完工3次设酒菜招待,亦兼庆贺。上梁也选定“吉日”后举行。梁柱、脊檩上多写“上梁大吉”等吉语。上梁后鸣放鞭炮,主家分喜烟喜糖,赠匠人红包酬金。竣工后,习惯在新房中宴请工匠帮工,叫做喝“完工酒”。
乔迁新居多在吉日黎明前举行,称为“不露富”。贴门联:“但愿捧仁里,岂敢言乔迁”。主人请邻居喝“认邻酒”,意在和睦相处。亲戚朋友带上礼品登门祝贺,叫做“烧炕”。
出行
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的近行代步工具,富裕家庭骑上了摩托车。农村青年人,喜欢骑车赶集上店,走亲访友,上坡干活,外出办事。城镇居民也骑车上班、走亲访友。外出远行则乘坐汽车、火车。进入90年代,公路四通八达,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各种型号的小轿车、面包车遍及城乡。尤其公交车发展迅速,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镇乡村。有条件的老年人爱骑“老头乐”、脚踏三轮车外出购物办事情。跨入新世纪,时兴电动车,深受男女青年人的青睐。旧俗,外出远行习惯遵守“待要走,三、六、九”,意义吉祥平安,而忌初一、十五出门,亦有“七不出门,八不还家”之说。在饮食上讲究“出门饺子,还家面”,一是改善生活,二是祝愿外出平安,归来顺利。此俗今多不讲究。
休闲娱乐
自20世纪80年代,居民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老年休闲活动喜欢棋类,青年多玩扑克牌、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镇录放机、影碟机增多,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老年人喜欢戏曲节目,爱听京剧及茂腔,吕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青年则喜爱体育节目和流行歌曲。有不少球迷,凡有球赛电视转播,必看,有的看到深夜。还有不少青少年男女,都有各自的追星“偶像”。少年儿童则热爱动画片,如《大闹天宫》等。但只能星期六、星期天限时看看,以免影响学习。农村在农闲季节,组织文娱爱好者排练节目,在春节、元宵节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在城镇,老年人早晨参加自己喜好的体育锻炼,称“晨练”。有的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有的做健身操。戏曲爱好者,有的在京胡伴奏下,唱京剧;有的清唱茂腔、吕剧。不搞文体活动的便以散步,健身强体。
境内居民,历来有植树养花之习,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养花渐趋高档,品种名贵,四季有花。特别新年、春节、室内布置几盆杜鹃、仙客来、兰花等花卉盆景,既美化居室,又净化空气。寒冬腊月,鲜花怒放,郁郁葱葱、春意盎然。节日送鲜花祝亲友节日愉快,体面大方,已成时尚。
人们渐习惯女养狗,男养鸟。凡养鸟者,追求鸟、笼俱佳,方显得体面。如笼好鸟次,或好鸟无好笼,会遭议论。养鸟爱好者,在城镇以离退休职工居多。养鸟的种类,主要以画眉、百灵为主。早晨傍晚遛鸟。或三五爱好者,将鸟笼挂于树枝,任其鸣叫。有的手提鸟笼,前后摆动,遛鸟又健身,一举两得。养狗,看家护院,古已有之。狗是主人的忠诚卫士,素有“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的俗语,狗被誉为“忠臣”。曾因其伤人扰民而被禁养,但禁而不止。今喂养看家狗的越来越多。自90年代起,城区兴起“玩狗”热,即养宠物狗。带着一只名贵狗过市,主人自豪,他人赞誉。因此,“玩狗”之风日盛。
社交礼仪
婚嫁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人们对婚嫁礼仪甚为重视,视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礼仪。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择偶和举行婚嫁外,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抛弃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自由恋爱或由婚姻介绍机构和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择偶,其婚嫁礼仪也采取喜事新办的方法来举行,这些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里只对高密传统的婚嫁礼仪做一些介绍。
提亲,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其父母早就托亲朋好友为子女介绍对象,称为“提亲”。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女方聘媒向男方提亲叫“倒提媒”。这样有失“女尊”之嫌,遭人议论。介绍人多为成人之美的亲戚朋友。另一种介绍人属职业性质的媒人。事成之后,除了谢媒宴之外,还可得到一定数目的酬金。这种托媒介绍是找对象的主要形式。
通媒相亲,男女双方经介绍人撮合,认为条件合适,然后择吉日相亲。多为男方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做客,其目的是让女方家人看女婿。女方家人中意后,择日由家人陪同去男方家看家,俗称验亲,实为考察。只要无异议便在男方家吃饭。此后,双方便商定定亲事宜。
传柬定亲,俗称“投契”。婚姻确定后,男方按一定格式写好“媒契”,上书男方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内容。最后题“敬求金诺”,家长签名。以示庄重认真。备上“四色”礼,由男方家长择吉日送至女方家。女方收礼回契,格式内容同上,女方家长在媒契上书“仰答玉音”并签名。双方以此为婚据互存,以防反悔。改革开放后渐不行此俗。
定亲礼品历来备受重视,随着生活的提高似有大操大办之势。“四色礼”或“八色礼”中必备鲤鱼,寓意“富贵有余”。除化妆品外,必备红色包袱,意为“包福”,腰带和扎腿带意为“带子”,早生贵子。还有送红包之俗。红包有大小两种。大包少则两三千,多者万儿八千,送给女方家长置嫁妆;小包送给未来儿媳的开口钱,俗称“问钱”,叫一声爸或爹,就是999元,意为九九长远。
选择喜期,订婚以后,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请卜者查定喜期,俗称“查日子”。男方将婚期通告女方,并附“迎婚帖”,上书坐床、上下彩车的方向及送迎男女相宾的所忌属相。今多男女双方共同商定喜期,或取双月双日,或择“五一”“十一”节假日,婚庆、节庆相逢,更增加喜庆气氛。喜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告知亲戚朋友,亲朋则前往祝贺。前往女方祝贺的称“点茶”,到男方祝贺的名曰“送大饭”,街坊邻里贺喜,称为“送小饭”。贺喜多以礼金为主,礼品为辅。喜主则分期设宴招待宾客。迎娶前要布置喜房,张贴喜联、喜字。在民间结婚为“红公事”,尚“红”忌“白”。红色象征吉祥幸福。新娘穿红色婚纱。对联、喜字用大红纸书写,称“喜对子”。窗贴红窗花。喜联内容寓意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结婚尚“双”忌“单”。成双象征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合婚庆典,改革开放以后,迎娶程序逐步崇尚时代精神。在农村,男租小轿车迎接新娘。新娘有娘家人陪送。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仪式,举行“拜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宽心面”,共饮“交杯酒”。之后,开始“闹喜房”。闹喜房男性长辈和兄长不得参与。闹房者嬉戏新郎、新娘,花样颇多,热闹非常,尽兴方止。在城镇,婚庆一般在酒店、招待所举行。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结婚录像,搭彩虹门,放鞭炮,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另有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选择旅游结婚,既观光又新潮,一举两得。
生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后,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儿女双全”“子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逐步转化为少生、优生、优育,从城镇到乡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已成风尚。
新婚妇女怀孕叫“有喜了”。为确保胎儿安全,在家庭中得到许多照顾。定期到医院查体。分娩一般去医院。
新妇生孩子,叫“坐月子”。小孩降生后,即到岳父家“报喜”。无论生男生女,亲友均贺称“添喜”。富足之家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请酒,招待贺喜亲朋好友、邻里,叫“过三日”。食“喜面”、并分赠“喜面”和“红皮鸡蛋”,以示吉祥如意。生男8日,生女9日,小孩姥姥家送鸡蛋、红糖、小米、猪蹄等营养滋补品,俗称“送汤米”。
婴儿出生一个月内由长辈起乳名,俗称“起小名”。婴儿命名极为慎重,讲究新潮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尤崇尚“盼盼”“融融”等迭字名。因户口管理的需要,早已婴儿出生后不再乳名、大名分别起,而是只起一个名字报户口。叫做“连名起”,并且一字名已不鲜见。
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娘家接母子住“满月”,父母喜气盈盈,殷切照顾母子,并赠给小外甥长命锁等,以示“长命百岁”。
婴儿百日时庆贺,俗称“过百岁”。一般在99日庆贺,取“九九长远之意”。是日,姑、姨、姥姥家及邻里齐往祝贺,送小孩衣物,有“姑的褥、姨的袄、妗子送鞋穿到老”之说,寓意小孩长命百岁。
礼节
人们历来崇尚礼仪。除婚、丧、祭祀沿袭跪拜礼俗外,盛行握手礼。下级见上级、群众见干部、路遇熟人均握手问候,显得亲切大方,谦恭热情。在农村,祭祖、丧葬仍行跪拜礼。
待客,如事先得知,主人须在门外相迎,请客先行,主人随后,客人上首坐。双手敬茶、敬烟。设宴招待来客,客坐首席,客则礼让辈尊年长者居首席,依此坐定,殷勤敬酒侑食。劝酒有先喝为敬之礼,务使宾客酒足饭饱。席间,斟酒要循长者先,晚辈后之序,晚辈不能让长辈斟酒。在为客人倒茶斟酒时,有酒满、茶浅之俗,否则认为不敬。就餐时,应先拿食物予客。客人吃完饭,主人再放碗筷。客去,让客先行,并送至大门外。如乘车,则为客打开车门;如骑自行车,则代推送行。
与人讲话冠以“请”字,接受别人帮助,说“谢谢”,接听别人电话,首先说“您好”,路遇熟人,应主动招呼问候或招手致意,告别时,说“再见”,儿童多说“拜拜”,约会如果迟到,则说“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已习以为常。若骑自行车,遇见熟人则下车致意。让道,一般空车让载重车,下道车让上道车,礼让先行已成为行为规范。
称谓
民间称谓,有亲属间的、有朋友间的、有邻居间的、有师徒间的以及生人间的几大类。其中又有长辈、晚辈之别,男性女性之分,书面和口头称呼也不一样。
高密对长辈称谓: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父母称爷(或爹)、娘,少数称叔(或大)、婶子。城镇已习惯称爸爸、妈妈。伯父、伯母称大爷、大娘,叔父、婶母称叔(或大大)、婶子(或称娘娘)。姑夫、姑母称姑父、姑(或姑妈)。舅父、舅母称舅(或舅舅)、妗子(或舅妈)。姨夫、姨母称姨父、姨(或称姨妈)。男女结婚后,夫系亲友,妻随夫称;妻系亲友,夫随妻称。兄嫂称哥哥、嫂子;兄嫂对弟弟、弟媳一般直称其名。姐姐、姐夫,妹妹、妹夫称呼不变。对晚辈称名。
非亲属人际称谓:同龄人互称为姓前加“小”或“老”字,如“小李”“小王”或“老李”“老王”。对男性长者多于称谓姓前加“老”字,如老李大叔、老王大叔,或直呼“大爷”“伯父”“大叔”“叔叔”;对女性称“大娘”“大婶”“大姨”“阿姨”,或称谓前加姓氏称为王大婶、李阿姨等等。对上下级、干部和经济工作者间的称呼,已打上了等级地位和商品经济烙印的称谓。在机关、事业单位,对有职务者必称长、主任、书记;对副职称呼习惯不冠“副”字,而职务前冠姓氏,直呼李局长、王主任;还有更简单的称呼,连“长”字也去掉,直呼“李局”、“王科”,更显亲切大方,不俗套。在企业把厂长、经理的称谓逐渐改为“老板”或“老总”;对企业管理人员据其职务称“总管”“领班”等;对工人多称其“师傅”。对经商者,一般称“老板”。对商业服务性行业中的年轻女性一般称为“小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流的增加,对男性的称呼,不论长幼均称“先生”,女性则称“女士”。
寿诞
俗称“祝寿”“过生日”。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老人生日这一天,已分家、出嫁或在外地谋生的子女务必全家都到,以示隆重。亲戚间的平辈、晚辈、及老人友好均前来祝贺。给老人祝寿忌间隔,直到老人寿终。若有遗忘,子女谓之“不孝”,亲朋谓之“失交”。因故缺席应提前告知。主人设宴款待亲朋,称喝“长寿酒”、吃“长寿面”。为老人祝寿,寿礼中必有“大寿糕”、已成习俗。祝寿酒宴,有的在家,有的在酒店举行,儿女欢聚一堂,有的还照“全家福”或录像,让老人享天伦之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给孩子过生日之风逐渐盛行。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格格”,备受宠爱。从周岁连过3个生日已成定数。届时,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两个祖孙三代齐聚一堂,为“小寿星”贺岁,且此风渐趋隆重。祝寿过生日,忌喝粘粥,谓之喝“糊涂”忘了生日;忌吃包子,谓之气包,生气之包,不吉利。
丧葬
丧葬之俗,由过去的繁琐铺张,渐趋文明节俭。老人亡故之后,由村里红白理事会帮助料理丧葬事宜。进入20世纪80年代,继续推行殡葬改革,对死者先行火化,然后再葬。旧的迷信丧葬习俗虽逐渐淡化或革除,但儿女侄孙晚辈仍遵“重孝”“偏孝”惯例穿白戴孝。重孝者三年不贴春联,一年内不走亲访友,春节不拜年。丧仪通常有着衣、报丧、入殓、火化、殡葬、祭祀等程序。
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亲属均守护在身旁,听其遗嘱,并请邻人为病人净面、着新衣,叫“穿送老衣裳”。病人停止呼吸,儿女亲属全家举哀。门上贴白纸,晚辈着孝服,城镇晚辈多臂佩黑纱,守灵待吊。丧主派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日期讣告亲友。
停灵时间,少则1天,多则3天。然后到市殡仪馆火化。不少家庭死者火化后,将骨灰连同盒一起放置棺木之中入殓。儿女为死者设灵堂、摆香案、供祭品,烧纸钱、哭灵磕孝头,举行告别仪式。殡葬之日,亲友挥泪再祭。有的死者子女雇八抬大罩,请吹鼓手吹奏哀乐,并扎制马(男亡扎马)牛(女亡扎牛)、僮男女,众晚辈护灵柩至公墓下葬,焚烧车马、僮男女,祝愿死者一路平安,早升天界。城镇居民丧事从简,老人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向遗体告别之后,举行火化,有将骨灰盒存放在殡仪馆者。
葬礼之后,祭礼之俗颇多。有3日“圆坟”祭,“五七”祭(俗称“上五七坟”)、百日祭(也叫“上百日坟”),尔后“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均致祭。特别“五七祭”“周年祭”“三年祭”“五年祭”“九年祭”为大祭,儿女要备祭品,扎制车马及器具以供亡者享用。
岁时节庆
高密区域内的民情习俗虽然都属齐俗范围,差异不是很大,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各区域受周边地区影响,从而产生了繁杂多样的民情习俗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原本土生土长的地方风情,又增添了许多外来习俗,使风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又叫阴历年,是一年当中是最隆重最富有特点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各地由于文化习惯不同,又各自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民俗习惯和民俗活动。
在高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新年后的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传统上,“腊八日”过后,城乡居民便开始忙年,购买、赶做新衣,操办年货。市场上、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市民争相选购,一派节前热闹景象。碗、筷、烟花爆竹、年画、香、纸必购,寓意欢乐喜庆,家庭兴旺。家家蒸饽饽、蒸年糕,取意“年年登高”。做豆腐,借“都福”谐音,祈求全家幸福。年前有打扫卫生之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高密人有“过了腊月二十三,天天都是好日子”的说法,因此,腊月二十三日前后,家家户户清扫房屋,粉刷墙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春联也称对子,是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和表达祝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高密人讲究大门对、屋门对等样式,颜色为大红,以北乡夏庄、姜庄所产红纸为上。除春联外,还要多贴“福”字。墙壁、门楣、水井、花墙、影壁、器物各处都要贴,有些人家特意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挂起书写有先人名讳的轴子。傍晚,男子整装率儿孙去祖坟祭奠,烧纸、放鞭炮,请先祖亡灵回家过年。晚饭后,男子提灯笼按既定的财神方位,到十字路口、村头,迎财神,祈求财神保佑,来年发财。女子在家做菜肴、包饺子。菜肴必备“合菜”“鱼”,以求“合家祥和”“年年有余”。饺子以素馅为主,并特意包上一定数量的“枣”“钱”“糖”“糕”。分别寓意,吃枣过得好;钱为财宝,有发财之意;糖是甜的,意为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包糕,寓意步步升高。
是夜,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亦称守岁。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饮团圆酒,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或其他春晚节目,欢度除夕之夜。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便下饺子、发纸马、放鞭炮、敬天地、接财神、祭先人、叩头礼拜,祈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数量不等的磕头钱,也称“压岁钱”。
正月初一,男女循序出门拜年。传统拜年礼俗日趋淡化、简化。以敬致问候、祝福取代叩拜之礼。或电话拜年,或发短信、电子邮件祝福。给古朴的拜年礼俗赋予时代特色。初二、(或初三),家家户户吃肉饺子、烧纸焚香、鸣放鞭炮“送年”,也称“落影”,送祖先回冥界。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由过去“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之俗,改为“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走亲访友之风日盛,礼品规格不断升华,持续时间大为延长,直至正月十五仍为拜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后,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由放法定假3天,另加顺延和提前两个双休日,共7天,俗称春节黄金周。从2008年,国务院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进行了调整,其中将春节的法定假日向前提前一天,将除夕这一天作为法定假日,使人们能更加从容的安排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民间俗称“过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是传统民俗大节,是日,城乡居民盛行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元宵节又称灯节,自十四至十六日,城乡集镇街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期间,城乡居民除家家户户挂灯以示庆贺外,还要举办灯会,人们纷纷走向街头,举行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民间杂耍文艺活动。城区举行盛大灯会,道路两旁悬挂各式彩灯,沿街灯火辉煌,燃放烟花爆竹,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叫做闹元宵。是日晚,乡间有挂灯照灯之俗,照灯,即晚上提着灯笼到处照。若晚无风,谓之“收灯”,兆“五谷丰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闹元宵之俗日盛,是时,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民间俗谓“龙抬头日”,也称“青龙节”,是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一则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意为大地回春,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一则龙主雨水,敬龙祈雨。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主雨水的龙能兴云作雨,风调雨顺,滋润万物,五谷丰登,使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是日清晨,农村民间有“打囤子”之俗,人们在院内、大门口、场园,用草木灰画圆圈,俗称“打囤子”。囤内画一“十”字,放置五谷杂粮,祈求丰收。此俗已渐湮。是日,城乡居民有炒食黄豆、黑豆、地瓜豆、糕豆之风俗传统,俗称“炒蝎豆”,寓意炒死蝎类毒虫,避免蝎子蛰和毒虫害。此外,民间还有二月初二男性理发的习俗,一是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二是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一年有好的开始,带来一年好运。
清明节: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由于两节相邻,所以人们有的称过寒食,有的称过清明。旧时民间有食冷饭的习俗。清明与寒食节是给先祖添土上坟、祭奠先人的日子,俗称“春祭”。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工厂有清明节组织干部、职工、青少年和各界群众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的传统。习俗早上吃单饼卷鸡蛋,喝稀饭。家家户户折柳枝、松柏枝、拧柳哨。柳枝、松柏枝或插于大门口,或头戴柳枝去郊外踏青。节日里,荡秋千之俗盛行。秋千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摆动的秋千,一种为形似伞状的“转秋千”。男女老少,穿红着绿,各展技艺,欢声笑语,风情尽致,煞是热闹。清明节期间放风筝是居民的传统活动习俗,风筝种类繁多,有蝴蝶、八卦、蜈蚣等。祖孙、父子为伴、孩童相聚结伍、花红柳绿,五彩飞扬,从城镇到乡村,俱有放风筝的,且越来越盛。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早饭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一则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则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窗上方有插艾蒿、小孩手脚腕有带五色线绳之俗,意为驱防毒虫,除瘟避邪,此俗在民间至今流传。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是日,家家吃面条,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俗。夏至节后第三个“庚日”即“入伏”。这一天是初伏的开始,为夏季进入高温季节。是日城乡居民有食凉面之俗,名曰“吃了入伏面,夏天少出汗”之说。
财神会:农历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为“财神会”。城乡经商者均供奉财神,摆宴庆贺,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节日期间,商家有放鞭炮、办宴席庆贺之俗,连续3天晚鞭炮声此起彼伏,犹如过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特别是人们对财富追求欲望的增强,此节俗越办越隆重。非经商者也有崇敬致贺,以望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大节之一,有“八月十五似小年”之说。节前以月饼馈送亲友,互祝全家团圆。是日晚,有合家围坐聚宴赏月之俗,一家人边赏月,边饮酒边食月饼,共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中秋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又称“鬼节”。有上坟祭祖之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冬季寒冷天气已到。是日民间上坟祭祖遗俗尚存。“冬至饺子,夏至面条”,是节有吃饺子防冻之说。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日”。城乡居民多于是日清晨喝以小米、大米、大豆、小麦、绿豆、赤豆、豌豆、花生米等8种杂粮加大枣熬煮的“腊八粥”。腊八粥高密人俗称“腊八煮”。“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指春节将至,要提前办年货、做新衣、迎新春。
辞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送灶君上天庭赴会的日子,故称“辞灶”。民间有用麦芽糖做成的糖瓜祭灶之俗,于是日晚于灶前供之。用糖瓜作供品,寓意要粘住灶君的嘴,使其少说话。燃放鞭炮,烧纸钱,送灶君上天。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吃饺子,分食供品糖果。旧日民间过春节最核心的活动就是送神、迎神和敬神,辞灶就是先把灶神送上天庭赴会,然后带领诸神返回人间,为让灶神在天庭玉帝和诸神面前多加美言,以保佑家庭平安、财源广进,因此,人们对此节甚为重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大年,故有过“小年”之称。民间有过了“小年”到大年,天天都是“好日子”的说法,因此,过了辞灶就开始忙年,此俗历史悠久,相沿不衰。
新兴节日
元旦:公历1月1日为元旦,又称“阳历年”或“新年”。城镇亲友之间互赠贺年卡,或发电子邮件,或打电话、发短信贺年,已成为贺年新时尚。机关、团体、企业、工厂、学校、部队,悬灯结彩,大门口悬挂“庆祝元旦”横幅,升国旗,挂彩旗。召开各种座谈会、茶话会,或开展文体活动为节日助兴。按照国家规定放假一天,连同两个公休日,走亲访友,或外出旅游。
国际劳动妇女节:公历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来临,各单位妇女放假半天,举行纪念活动。召开报告会、座谈会、联欢会、纪念会,表彰各界妇女中的先进人物,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外出旅游等。
植树节:1982年,国家公布每年3月12日为全民“植树节”。届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部队、学校、工人、农民进行义务植树活动,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节日期间盛行外出旅游,适婚青年多于此假日结婚。各单位组织庆祝活动,召开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中国青年节:公历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一般称“五四”青年节。是日,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学生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等纪念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自愿参加“献爱心”为民服务活动。
护士节:公历5月12日为护士节。届时组织纪念活动,表彰先进护理医务工作者。
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各小学、幼儿园组织演唱会、联欢会、看电影等庆祝活动。各级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向学校、幼儿园赠送纪念品,以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建军节:公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日,驻军和地方均举行庆祝活动,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慰问驻军、搞联欢,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增进军政、军民鱼水之情。
教师节:公历9月10日为教师节。是日,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召开庆祝会,表彰先进教师,赠送奖品、慰问品、纪念品等。各级党政领导慰问新老教师,召开座谈会,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示尊师重教。学生给老师送贺卡,献鲜花,以表达敬爱之心。
国庆节:公历10月1日为国庆节。机关、部队、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放假。各单位升旗、张灯结彩、悬挂“庆祝国庆”横幅,举办各种形式庆祝活动,节日气氛热烈隆重。节日期间,合家外出旅游观光、走亲访友已成时尚。
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老人节。届时,社会各界开展尊老活动。城镇走访慰问老职工,开展送温暖,关心老职工安度晚年。不少乡村办了敬老院,节日期间慰问“五保”老人,尊老敬老美德大发扬。
舶来节
情人节:公历2月14日为情人节,改革开放后由国外传入。主要受到城镇年青人重视,并有逐年强化的趋势。是时,恋人、朋友、青年夫妇之间赠鲜花、巧克力、纪念品和贺卡,以示情思。习惯以男送女花,女送男巧克力,并以约会、请吃饭等形式倾诉衷肠、联络感情。
愚人节:公历4月1日为愚人节。改革开放后由国外传入。是日,城镇个别青少年以愚弄人的方式开玩笑,或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以体现洋节的快乐。
母亲节: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改革开放后由国外传入。是日,儿女为母亲购买衣物、首饰等小礼品,或送一束鲜花,以示对母亲的孝心和尊敬。在城镇中为母亲过节的渐多。
父亲节:公历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改革开放后由国外传入。是日,儿女送父亲一份礼品,或献一束鲜花,以示对父亲的孝心和崇敬。
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为圣诞节。是基督教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改革开放以来,圣诞节前,教友和同事、师生、朋友之间有用相互发贺卡,赠送圣诞小礼品的形式,以增进友情。不少商场超市、宾馆为烘托圣诞气氛摆放圣诞树、圣诞老人,搭建圣诞屋,赠送圣诞头扣、圣诞小挂件、圣诞老人墙饰、圣诞帽等,宾馆则送圣诞晚餐,展示圣诞情怀,寄托爱心。
方言俚语
高密方言,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周边地区影响,境内也有差异。按语音发音的差异和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说法,可分为中片、东南片、西南片、东北片和西北片五大方言片区。其中,中片包括城区、康庄镇、姚哥庄镇南部、柏城镇北部、仁和镇、姜庄镇、呼家庄镇北部;东南片包括柏城镇南部、拒城河镇、李家营镇、柴沟镇东南部;西南片包括呼家庄镇南部、柴沟镇西南部、注沟镇、井沟镇、双羊镇、阚家镇;东北片包括夏庄镇、河崖镇、姚哥庄镇北部;西北片包括大牟家镇、周戈庄镇。
高密美食
高密炉包: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始于清代年间,在民国时期有着独特意义的形势盛行,用来走亲访友的礼物送给朋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位于县城南河湾的林三炉包,更是名冠城乡。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现在,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馅的品种多样,调制讲究,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密烧鸡:到高密,吃烧鸡,倪家烧鸡吃不腻。所谓倪家烧鸡,就是高密市姚哥庄镇倪福明制作之烧鸡。以其独特的香味,赢得了许多回头客。倪家烧鸡是倪福明制造的,他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作烧鸡、烧肉,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倪家烧鸡选择本地产、生长两个月左右的小公鸡为原料,并佐以花椒、大料、桂皮等辅料,经精心制作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外行美观、肉质细嫩,香而不腻,回味悠长。现在倪家烧鸡的制作工艺已由倪福明传给其子倪献顺,在姚哥庄镇开了倪家烧鸡店,日销烧鸡百余只,主要销往高密城乡。
高密烧肉:高密烧肉是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的特色美食。高密烧肉肥而不腻,口感好、味道香、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烧肉作为传统名吃,一直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而高密烧肉秉承先煮后烧的传统工艺,真正实现了脱油脂,堪称色、香、味俱佳,其肥而不腻的口感也成为高密烧肉的一大特色,素有“不吃烧肉不算到高密”和“五十里闻香”美誉。高密烧肉能成为高密市的特色美食之一,与别的烧肉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用多种中草药浸制,经过洗、浸蒸、煮、熏等多种复杂工序加工而成。在高密市的大小饭店,都有这么一道菜,那就是黄瓜拌烧肉。香喷喷的烧肉加上清爽的黄瓜,实在是简单又可口的家常菜。烧肉用的是猪耳朵连带着猪头肉,切成片,肥瘦兼有,黄瓜切成块,胡萝卜和韭黄切成丝,再加入葱、蒜、辣椒、酱油、少许醋,一起搅拌,最后装完盘,再在上面撒上点白芝麻,就上桌了。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五龙河湿地公园
刘氏家族于明代弘治年间由安徽省砀山县迁入逄戈庄村,起初以种田为生,自四世始陆续有人考为秀才,从此步入诗书继世、从政为官之道。逄戈庄刘氏历经清朝14代人,近300年,共走出42位举人、11位进士、411位朝廷命官、大夫以上高级命官157人,出任县令官职者54人,良医数人,无一人因贪腐而受到处罚,被康熙帝褒为“清廉爱民”,赐堂号“清爱堂”。
刘氏家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清廉”、“爱民”、“忠孝”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家族兴旺发达、经久不衰与世代传承发展的忠孝家风、清廉官德有直接关系。
为挖掘刘氏家族文化,弘扬清爱思想,传承政德、家风教育,助推文化名市建设,由注沟现代农业发展区党工委与逄戈庄村党支部共同建设了清爱文化园。
编辑本段 历史名人
高密名人
高东岳(1930-)
单秋芳(1971-)
罗相诗(1938-)
张其凤(1963-)
张建中(1929-2013)
单应桂(1933-)
莫言(1955-)
刘统勋(1698-1773)
刘墉(1719-1804)
郑玄(128-200)
晏婴(前578-前500)
刘先志(1906-1990)
林建华(1955-)
刘连仁(1913-2000)
高密名片
中国诗歌之乡 中国象棋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扑灰年画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