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持续“在线”,衣服难干,玉米地里的庄稼还在苦等天晴,这是陕西多地民众近期的共同感受。
根据陕西省气象局发布的消息,今年陕西省出现1961年以来第二强严重连阴雨。2025年华西秋雨(陕西区)呈现开始早、雨期长、累积雨量大、暴雨频发、极端性强等特点。
©图:新华社 邵瑞
截至10月11日,秋雨天数已达40天,较常年偏长16天。秋雨量达常年秋雨总量的2.9倍。
这场连阴雨不仅是陕西一地的极端现象,更是我国北方降水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01
雨带北移:陕西秋雨的历史坐标
陕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郝丽指出,今年华西秋雨于9月2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0天。截至10月11日,秋雨长度已达40天,较常年偏长16天。
全省平均降水量31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6倍,为1961年以来第2多,仅次于2021年。
空间分布上,累计降水量大部地区介于100~400毫米,汉中南部、安康西部部分地区达500~700毫米,最多镇巴841.6毫米。
9月以来,陕西已出现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偏多3.3次,排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
02
气候变迁:北方降水格局重塑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解释,今年秋季以来,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持续偏多,出现历史罕见的连阴雨天气。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副高异常的偏强、偏北。西太副高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偏西,这一特征从夏季持续到秋季。
强大的西太副高引导其西侧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北上,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降水。
最近10多年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等地,较之本世纪头10年和上世纪90年代明显北移。
03
生态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方城市的“甜蜜烦恼”
降水增多为北方生态带来了转机。长期干旱的西北内陆由此迎来了久违的绿意。毛乌素沙漠已经快成为真正的森林。华北地区长期缺水的状态也得到了缓解。
对于北方的粮食生产来说,降水北移更是“天降甘露”。塔克拉玛干沙漠试种水稻成功,粮食主产区北扩趋势明显。
毛乌素沙漠变迁对比图
持续阴雨天气导致陕西省秋收秋种偏慢,经济林果品质下降。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潘宇鹰指出,近期阴雨天气对秋收秋播与经济林果成熟采收有一定影响。
一方面,阴雨天气影响秋粮收获进度;另一方面,土壤持续过湿对已播作物出苗不利,未收在地秋粮发芽霉变风险增加。
另外,北方城市排水系统按干旱气候设计,遇到强降雨就极易堵塞泄洪。如郑州投资534.8亿元建设的“海绵城市”,在2021年单日624毫米降雨量面前“停摆”。
04
未来展望:适应新气候常态
陕西省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刘嘉慧敏表示,本月未来,陕西省大部依旧以阴雨天气为主。
潘宇鹰建议,全省未收获地块抓住降雨间歇抢收秋粮。加强农机调度避雨抢收,已收秋粮及时烘干晾晒。
应对雨带北移,需要基础设施升级:北方城市需重构排水系统,提高极端降水应对能力。
生态精准治理方面:沙漠绿化需结合水土保持工程与本土植被培育,避免盲目扩种高耗水作物引发盐碱化。
气象学家指出,最近10多年我国汛期多雨带较之本世纪头10年和上世纪90年代明显北移。这标志着我国降水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面对这种变化,陕西省的连阴雨可能不是孤例,而是未来北方气候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