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刘邦:成大事者,必要有大格局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06 21:57)
文章正文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刘邦传》。

前半生晃荡,后半生大器晚成,最终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

当你读懂了刘邦,相信成功就是早晚的事儿。

古人言:格局狭隘者,自毁前程,沉稳大气者,百福自集。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这样一位有大格局的人。

他从一介布衣青云直上,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跟他的格局是分不开的。

所谓的格局,不过是一个人内在的气度、远见、胸襟、胆识等素质的合集。

刘邦的格局体现在他的运筹帷幄上,能容言、容人、容事的气度上。

拥有大格局者,才能掌控大局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

三十岁之前,刘邦一直晃荡,还曾一度以“黑社会大哥”的形象带领众多小混混蹭吃蹭喝。

虽然打下一堆白条,却并不惹得店家生气,反而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刘邦仗义疏财,对朋友两肋插刀,对一些难解难分的事情也能机智化解。

卢绾和樊哙这时也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

刘邦表面上看似放荡不羁,却是一种内慧的体现。

此时他的大局观和领导力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转眼到了而立之年,刘邦下定决心求学。

在跟随魏国名士张耳的学习中,他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各方面的修养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无疑为他日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学过后,刘邦重新回到家乡沛县,广交人才,与萧何成了莫逆之交,与夏侯婴成了生死之交,并通过萧何的举荐,成了泗水亭亭长。

在日后的起义队伍中,他的故交功不可没。

秦末秦二世暴政,百姓民不聊生。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起义的热潮。

刘邦当然也在其中。

但很快陈胜和吴广以失败告终。

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格局太小,私心作怪。

他在少年时的口头禅是:苟富贵,勿相忘。

他因家里贫穷而在田头“怅然良久”,一心只渴望“富贵”,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他。

他在起义之初打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其实反应的是他只追求当“王侯将相”,追求功名和富贵,而不追求“天下之主”,显然眼界还是有局限性的。

而刘邦却不尽然,起初他在京城观看了秦始皇出巡,就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他在此后的生涯中一直在践行。

楚汉争霸之前,刘邦走的每一步都算数,都是他为自己走向巅峰铺的路。

他知人善任、用人之道和政治决断都跟他的远见分不开。

正是他的远见决定了他能走向权力的高峰,让他在人生的多个危难时刻力挽狂澜,转危为安。

拥有大格局,必要容人、容言、容事

唐太宗李世民感佩刘邦:

“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陈寿在《汉高祖论》中评价刘邦:“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终不为人下。”

刘邦的为人之道和用人之道充满智慧。

在刘邦西征之路的陈留之战,他当时求贤若渴,一听说哪里有人才,就会主动去拜访。

但是,受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他对儒生并不感冒。

郦食其想施展一生抱负,决定亲自上门去刘邦那里应聘,求得一官半职。

然而,郦食其还没进大门,就被轰了出去。谁让他是个儒生呢?

幸亏郦食其头脑灵活,马上用“糖衣炮弹”打通了刘邦的一个侍卫。

这侍卫好说歹说,刘邦才决定会会这位狂生。

郦食其走进刘邦的大本营,见刘邦正躺在铺着貂皮的大椅上打着盹。

两个侍女端着一盆水,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他洗脚。

“小生这厢有礼了。”郦食其抱拳哈腰道。

刘邦一动也不动,假装什么都没听见。

见刘邦不理自己,郦食其索性大声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您这么劳师动众地带兵到这里来,究竟是想帮助秦国,还是想打败秦国呢?”

“废话!”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厉喝道:

“可恶的儒生,秦王把天下百姓害得这么凄苦,现在天下义军四起,我怎么还会去帮助秦国呢?”

郦食其见刘邦“醒”了,并不惊慌,慢条斯理地说道:“你既然是想反抗暴秦,就不应该以这种态度接见长者!”

刘邦见他谈吐不凡,心知此人并非等闲之辈,于是赶紧站起身来,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他上坐。

郦食其见刘邦态度恭敬,便开始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

他先是分析了天下局势,然后又聊了聊自己的战争方略和对排兵布阵的见解。

刘邦听后高呼过瘾,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正是有了郦食其的计策,刘邦才能智取陈留。

刘邦对待人才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身边智囊团队伍的壮大,即便语言或者行为上有所唐突,只要能有好计谋,他都躬身请教,并向郦食其赔礼道歉,可见刘邦的气度是不凡的。

他能做到容言和容人。

当年刘邦在沛县当沛公时,同乡雍齿与他不对付,还曾经多次反叛他,他也念着故旧之情,待他功成名就后,不仅没有要他性命,反而封他为侯。

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有容人、容言、容事的能力。

拥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事业

推翻秦朝的统治后,昔日的盟友项羽成了西楚霸王,而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此时迫于形势只能听从项羽的分封,汉中成了刘邦的驻地。

蛰伏汉中的刘邦并没有停止奋斗,他在这里收获了大将韩信。

并通过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成功“出逃”,并开启了与项羽的正面交锋。

韩信带领汉军取得了一场场胜利,为了刘邦鞠躬尽瘁。

一次,韩信率兵成功攻下齐国。

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很委婉。

大概意思是说齐地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而且齐人个个都很善变,如不立一个齐王,恐怕很难镇住他们,为了齐地的稳定,我愿先代为管理齐地。

信虽然写得很委婉,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韩信这是在逼刘邦封他为齐王。

韩信这么做也是为了投石问路,试探刘邦对自己的态度。

当韩信派的人把信送到刘邦手里时,刚刚伤愈的他因为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心中正憋着一股气。

他一听说韩信想做齐国的“代王”,脸上顿时就乌云密布起来:

“我现在困守在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他不但不派兵来支援我,还想自封为齐王,真是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

刘邦的反应把信使吓得脸色发白、心头发颤、腿脚发抖,心里道:

“我怎么这么倒霉来送这封信啊,这次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键时刻,又是张良和陈平起作用了。

不过,碍于信使在场,张良和陈平没有说话,而是用肢体语言进行暗示,两人一左一右使劲地踩了刘邦一脚。

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回头见张良和陈平的眼神马上会意过来,话说到一半立即改口道:

“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韩将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代理的呢?”

“原来如此,虚惊一场啊!”这下信使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放心地回去交差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刘邦的顾全大局和审时度势避免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发生。

要知道当时韩信的声望是极高的,他善用兵法,并骁勇善战,连之前的老东家项羽也曾派人来劝降。

但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并做了齐王,才将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刘邦这一方。

四年多的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落下帷幕。

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

写在最后

格局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论年轻,刘邦不如项羽,论作战能力,刘邦不如项羽骁勇;

但刘邦的远见和气度远在项羽之上,他能容言、容事、容人,这是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关键。

凡事看得远、想的深,格局自然一点点建立。

当一个人的远见和格局超乎常人,那么他不会被一时的得失困扰,更不会抑郁不得志。

人生的舞台很大,不要因一次争吵,让你的情绪处在濒临崩溃。

请记得,大度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也许下一秒你的宽容和大度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成大事者,懂得不给自己设限,打破既定的不安和心灵的枷锁。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尘埃虽小,也能点亮灰暗的天空。

从此刻起,做一个情绪稳定,有大局观的人,不困在形形色色的庸人自扰中。

允许一切发生的同时,积蓄让自己内心变强大的力量,谋划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刘邦的成功逆袭告诉我们,有一种成功叫大器晚成。

我们都不是刘邦,但我们都是如刘邦一样的普通人。

人生轨迹或许不能复制,但是他的深谋远虑和大局观却能流传万世。

当你觉得人生快要熬不住时,不妨翻开这本书《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跟刘邦学习成事之道。

原标题:《刘邦:成大事者,必要有大格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