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盛世修新志 功业在千秋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15 23:30)
文章正文

  编者按历时12年,上海市二轮修志工作圆满完成,218部共3.21亿字的志书成果全部出版。盛世修新志,功业在千秋。志书全面记述了1978年至2010年上海市行政区划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深入阐释二轮修志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邀请专家学者以笔谈方式对志书的编纂过程、主要特点、理论价值等进行介绍。本报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共同奏响修志交响曲

  ■王玉梅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承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有力见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工作。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1月,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同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印发志书编纂规划和编纂实施方案,对二轮修志的总体目标任务作统一部署。2016年1月,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编好地方志”。同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明确“全面完成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

  其间,上海多次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和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加强整体部署与协调推进。市委宣传部先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重点单位修志工作进度,解决难点、重点问题。

  为保证志书编纂质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先后制定志书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编纂行文规范、志书评审验收办法、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志书出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全过程严格把控志书质量。志书编纂单位与出版印刷单位认真负责、深度合作,集约化作战成效明显。至2021年底,上海二轮志书编纂任务全面完成。2022年9月28日,上海召开二轮修志成果发布会。

  二轮修志是全市数万名修志人员历经12个严寒酷暑,1100多位行业领导和修志专家参与评审,13家出版社、10余家印刷单位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其间,上海修志人本着对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甘坐冷板凳、不计得与失,青灯黄卷、孜孜以求;上海出版印刷人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严守质量,如期完成任务。

  12年的修志历程,犹如一首交响曲,开始像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河,最后奔腾到海、万流归东。在奏响修志交响曲的过程中,上海各行各业展现出高度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风范,共同演绎了上海修志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方志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记录好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的光辉历程,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发挥积极的“志力”作用。

  (作者为上海市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

  记录上海的高歌猛进

  ■徐建刚

  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是一部既体现传统志书文化传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百科全书”。它的全部编纂完成和出版发行,是上海文化史上一项值得庆贺的大工程。

  二轮志书覆盖范围起于1978年、止于2010年,所对应的时间段正好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结束、上海世博会举行。这30多年,是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30多年,是上海高歌猛进的30多年。方志作为记录地域、时代发展的资料性文献,无疑是记录这一历史变革的合适载体。

  一是覆盖全面,内容丰富。

  二轮志书包括市级志书、市级专志和区县志书。这三大系列基本涵盖了上海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反映了1978年至2010年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在总体规模上,超越了上一轮志书,且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一些重点领域和重大事件。

  比如,专门设置《中国共产党分志》类别,分为“综述”“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党史研究”和“党校”等卷,更加丰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如,专门将“地理”“气象”“人口”和“民俗方言”等单独成卷。

  二是分类科学,布局合理。

  作为一部当代人新修的志书,二轮志书既沿袭上一轮修志时的基本传统,符合志书的体例和要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1978年到2010年,上海市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行业类别、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布局分类、合理设篇是一大难题。

  二轮志书在各卷具体设计上别具匠心,市志各卷按“综合自然类”“政治部类”“经济部类”“文化部类”和“社会部类”归类,并专门设置“总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图表”和“大事记”专卷,既有提纲挈领之用,也为深入查找史料提供了方便。特别是,按主题设置的“上海特奥会分志”“开发区分志”“浦东开发开放分志”“黄浦江分志”“私营经济分志”和“外资经济分志”等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区县志作为续修志书,基本上做到了衔接有序、详细全面。

  三是资料丰富,权威可靠。

  全面记载是志书的基本要求,真实准确是志书的质量要求。在二轮修志中,主持负责的有全市170多个委办局、区县和事业单位。同时,编写依据都为权威档案资料。参加这一工程的人数多达数万,大都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实践者,对关键环节和重要史料把握有序、落笔轻重有度。这让二轮志书有着不同于传统志书的“历史现场感”。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传承与创新方志文化

  ■王为松

  地方志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既是哲学社会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学术养料和基础支撑。

  读方志之记述,寻哲学社会科学之过往——

  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如果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那么阅读当地的县志、府志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指出:“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在浙江工作时,他到各地考察,白天调研,晚上查阅市志、县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他专门要求调阅《上海通志》,以全面了解上海。

  地方志包含了大量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记载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上海社科大师张仲礼在《中国绅士研究》中,就利用大量地方志资料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绅士阶层人数、收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在上一轮修志中,张仲礼还担任《上海社会科学志》主编。这部志书记录了近代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并对近70个分支学科在上海形成及发展脉络作了梳理,为了解、认识和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二轮修志提供了重要参考。

  增方志之卷目,展哲学社会科学之成就——

  在二轮修志中,上海市社联承担了《上海市志·科学分志·人文社会科学卷(1978—2010)》(以下简称《社科志》)的编纂任务。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全程指导下,在全市社科界的共同参与下,经过7年的努力,于2021年正式出版。全书共170万字,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

  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站在时代的潮头、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解答时代的问题,涌现出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社科志》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成就的生动教材,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用方志之成果,促哲学社会科学之发展——

  经过12年的努力,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完成。除了《社科志》之外,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也编纂出版专志,在学科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记载了大量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这些志书的编纂出版,必将激励上海社科界弘扬优秀传统、传承治学精神。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读志、修志、用志的基础上,上海市社联将进一步发挥好“联”“研”“普”的优势,与市方志办积极合作,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上海方志文化,做好地方志成果的应用转化。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二轮修志探索“上海经验”

  ■巴兆祥

  上海的二轮修志系列成果求真务实、内容宏富、资料权威,其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颇受关注,有必要进行系统总结。

  第一,独特的总体设计。

  《上海市志(1978—2010)》立足全市,全面系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上海市级专志站在行业、部门的角度,重点记述上海代表性行业、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区县志基于“块”,着力全面记述各区县的全貌与地方特色,构成二轮修志“一体两翼”体系。

  第二,新颖的市志篇目。

  二轮省志采用中篇分志体比较多,《上海市志(1978—2010)》创新性地设计“小篇分志分卷平列体”,为便于承编单位收集资料、提炼特色、提高志书深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金融分志》之《综述卷》《银行业卷》《证券期货业卷》《保险业卷》,《口岸分志》之《综述卷》《海关卷》《商检卷》《边检卷》等,从具体门类上系统呈现上海特色;不设单独的人物分志,而将人物散记于各方志、分卷,为全国之罕见。

  第三,规范而又巧用体裁。

  二轮修志遵循惯例,多种体裁综合应用,并作了多方尝试和发展。《上海市志(1978—2010)》的“述”包括“总述”“综述”“概述”,分别为全志、分志、卷之纲。“总述”“综述”还“横排门类”,设置篇章节,在表述上述、记、志、图、表、录并用,有的甚至还有“人物传”,形成“总述”“综述”中有“概述”,“述”中间用其他体裁的新格局。

  第四,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有机统一。

  二轮修志在全面系统记载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深入发掘上海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聚焦上海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凸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经验”。

  为支撑方志的思想性,上海非常重视资料的收集与书写,以第一手资料档案为主,兼收图像、口述史料、报刊文献、访谈、问卷等,对资料卡片、资料长编、图片资料库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第五,出成果育英才。

  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各级方志机构一边修志、一边重视人才培养,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训修志人员。例如,开办市志培训班、区县志培训班、方志编纂研修班等;鼓励修志人员开展专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涌现出一批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方志专家。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第六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检验编纂出版协同作战力

  ■胡国强

  二轮修志是上海数万名修志人员、1100多位行业领导及评审专家和13家出版社、10余家印刷单位用心用情书写的“众手成志、志载盛世”新篇章。在修志过程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深化与出版界合作;志书编纂单位组织精干队伍,与出版印刷单位一起把导向、抓质量、赶进度,有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二轮修志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市级志书涉及的专业领域广、要求高。为此,市方志办依托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市范围内招聘专业出版印刷机构,制定并严格实施《上海市第二轮市级新编地方志书出版管理办法》《〈上海市志(1978—2010)〉出版印刷版式规定》。在最后冲刺阶段,及时对全市出版单位进行微调,让更多专业出版力量参与到出版环节。

  二轮志书的编纂出版,是对上海方志编纂出版协同作战能力的一次检验。上海对准全国二轮修志完成总目标,设定各个时间节点的子目标、分任务,全面推行分年度目标制,保证按时完成编纂任务。每部志书一般达百万余字,有的甚至超过200万字,大部分志书集中出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给编辑、校对、印刷、装订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各出版社组织精锐力量,成立专门的编辑团队,负责志书的编校工作。各印刷装订单位克服困难,在纸张采购、生产任务安排、仓储运输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二轮志书的出版印刷任务。

  方志编纂出版是小众的,但方志文化传播是大众的。在二轮修志中,上海方志界、出版界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探索方志传统编纂出版的数字化融合发展。修志的目的是用志,有的出版社发挥内容优势,开始向专业出版数据库、专业知识服务平台等转型,为出版融合发展增加新动能。市方志办也展开了积极探索,修志成果除了以纸质图书呈现,也可以在市方志办“上海通”网站查阅数字版。可以说,二轮修志有力助推了传统编纂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轮志书的编纂出版,是对上海出版社流程改进和编辑队伍的一次实战锻炼。作为大型出版项目,二轮志书规模大、整体性强。这促使出版社在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进,对内部工作机制进行优化与协调。同时,二轮志书综合性强,对编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不少编辑在审读加工过程中得到锻炼,不仅提高了审稿能力、统筹能力,工作作风也变得更加严谨细致。二轮修志还为承编单位、出版单位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关系,为出版社丰富了作者资源。

  (作者为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

  为上海研究提供史志资料

  ■熊月之

  曾有人慨叹:“当代史研究比世界史还难。”考其原因,在于当代史研究有三难:一是主干资料匮乏,不少档案特别是关键档案难以查阅;二是受相关环境制约,论述难以舒展;三是诸多当事人健在,持论难以公允。

  但是,当代人治当代史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即研究主体对于研究对象(人、事、物)的在场性,亦即所谓“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还可以加上亲感(对于时代氛围的亲身感受)。这是任何后代修史都无法具备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人治当代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上海是底蕴丰厚、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上海史研究早已成为成果极丰、全球关注的显学。二轮志书门类繁多、内容翔实、价值很高,为上海城市历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宝贵资料。

  自宋代以来,方志内涵与体例大体定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历史典籍。史志自古不分家,二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述对象,关系极为密切,往往互为渗透。可以说,史中有志的内容,志内也难免有史的部分。

  就史志不同之处而言,主要有三:一是地方史主要记述一个地区的过去,志则以记载现状为主。二是史主要记述一个地方长时段的人类社会活动,志则是自然与社会两者并重;史的体裁接近纪事本末体,志则属于书志体。三是史的记载主要依靠史料,辅以考古调查、发掘和采访;地方志主要依靠现存档案资料,辅以社会调查。

  从实践层面来看,地方史研究无法完全离开地方志,地方志编纂也每每含有历史学的视域。上海市方志学界汇聚了一大批有志于史志工作、学养丰厚的学者,所编志书在谋篇布局、史料鉴别、立论置评、遣词炼句等方面每每抱持不言自明的高度期许。上海史学界不少学者也直接参与地方志的工作。史志就像一棵树上的两个分枝,总体上都属于史学范畴,体裁上有所分别,功能上有所侧重。

  志书的三大功能,即存史、资政、教化。其中,存史最为根本,二轮志书在这方面的价值最高。以市志而言,志书从全市高度,以专业、行业条线为纲,全面记述1978年至2010年上海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覆盖面之广,门类之多,内容之实,数据之全,是了解、研究这一阶段上海城市发展之必备资料。

  其中,《浦东开发开放分志》记录了浦东开发开放从酝酿决策到实施推进、深入发展的光辉历程,《黄浦江分志》凸显了上海黄浦江流域在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变迁方面的历史,均展现了唯一性特点。

  以市级专志而言,志书以上海市国企、金融、医院、高校等领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记述对象,成为市志相关内容的有效补充。

  比如,企业类的志书涵盖宝钢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等,高等院校的志书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

  又如,在医院部类的9部志书中,中山医院志、华山医院志、瑞金医院志、仁济医院志、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志等都是该单位首部志书。各志均溯其原始、述其演变,分门别类、论其特点。有些志书所述内容,跨越晚清、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代,多以单位档案为基础,相当珍贵。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办“上海通”网站将所编志书电子文本传输到网上,门类众多、资料翔实,检索便捷、下载容易,极大地方便了上海史研究学者。我们一批学者最近几年一直忙于新修《上海通史》,其下限是2010年,正好与二轮志书下限相同。于是,这轮志书的许多内容便成为我们修史可资依赖的、不可或缺的主干资料。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