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2023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揭晓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2-08 12:01)
文章正文

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推荐评选活动于日前结束。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2023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为持续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评选出的全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是2023年就业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和突出亮点。

2023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一、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内蒙古自治区将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法治化和制度化水平。吉林省实施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开展“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推动就业政策实现精准“滴灌”。河南省开展“三包三联”活动,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确保就业创业政策落实、重点企业用工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示范创建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质效。广东省大力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出台文件从8个方面明确18项措施,支持育儿妇女就业,促进实现公平就业。海南省与粤桂湘鄂贵川琼等七省市建立信息互通、培训互助、工作共商、资源共享、常态互动机制,助力跨区域高质量就业。重庆市加快推进数字就业,重构工作体系,再造业务流程和重塑运行机制,补齐就业服务短板,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贵州省出台高质量充分就业“1+4”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动,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青海省大力实施就业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完善“七项机制”,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实施就业创业优先工程,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增收致富。山西太原市与晋中、忻州、吕梁、阳泉四市签订推动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就业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推动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湖南湘潭市构建“社区主体+人社专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多元服务,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示范单元创建活动。广东深圳市在香港设立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促进深港青年协同创新深度交融,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充分就业。重庆大足区强化渝鲁川家政服务区域协作,带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四川成都市武侯区以“站点靠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为理念,创新打造“武侯就业小站”,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服务模式,落实落细政策,支持企业稳定扩大就业

各地不断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模式,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山西省运用“助企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实施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项目,推动政策创新,有效化解风险。江西省推动数字赋能,重塑业务流程,打通跨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五类就业补助资金线上直发,实现了全链条闭环管理。湖北省创新“创业担保贷款高效办”服务,推广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线上担保、线上放贷的电子化审批模式,将贷款资质审核下沉,实现贷款申请就近办。重庆市设立“稳岗贷”系列金融产品,以企业稳岗就业数据为准入、授信审批为依据,对实体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四川省完成“一库一平台”建设就业创业数据向部端归集工作,实现历史数据全部归集、新增数据实时归集。陕西省印发全省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文件,并针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就业创业增收行动,持续稳定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并印发南疆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措施,有效提升南疆地区就业水平。江苏扬州市开发《就业创业政策电子口袋书》,面向不同服务对象推送24个高频就业创业政策事项,实现“政策要点一点即出、业务经办一键直达、线下渠道一目了然”,一站式引导使用者享受线上线下就业服务。重庆九龙坡区积极探索本地企业就近用工、本地人员就近就业服务机制,实现企业和人员间高效互动、精准匹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以“三聚三力”为抓手,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以高水平服务稳岗扩岗。

三、观念引导,模式创新,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

各地强化观念引导,创新工作模式,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天津市发挥社会组织引领作用,搭建高校和企业供需交流对接平台,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吉林省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服务工程,强化市县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慢就业未就业和立志到基层服务毕业生实习。黑龙江省出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强化观念和就业帮扶,促进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尽早实现就业创业。浙江省征集聚焦主业全域覆盖优质岗位,构建全省联动面向全国招聘格局,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多元招聘模式,建立内联外通有效触达协作网络,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山东省构建“政府主抓+行业主导+企业主体+高校主责”工作格局,实施针对性政策和专项行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人数和落实率双增长。湖南省举办湖湘名企名校行活动,征集全省优质岗位,面向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名校招揽人才。广东省开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湾区行”系列活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海南省与省外高校共建引才工作站,扩大海南省招才引智“朋友圈”,拓宽省外高校学子来琼就业创业通道。重庆市把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采取“三位一体”方式畅渠道、优服务、促就业,就业帮扶工作取得进展。青海省拓宽市场化渠道,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北京西城区以父母心换位思考,以“三有”提质、“三早”赋能、“三会”聚力、“三力”增效,跑出西城加速度;昌平区打破户籍界限,将驻昌高校非京生源毕业生纳入区级实习补贴政策范畴。辽宁大连市强化部门协作,打造“大才兴连”工作品牌和尊才爱才浓厚氛围。江苏无锡市编制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科学预测未来人才招聘趋势,为高校调整专业和产业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徐州市辐射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打造“1+9”高校毕业生招聘矩阵,形成聚揽人才、就业先行新布局。湖北宜昌市发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功能,推行标准化创建、差异化服务、动态化管理、一体化发展,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典范。广西南宁市靠前做好签约联动、上门服务、对口扶持工作机制,通过产业引才、基层聚才、青年成才做好融合文章,通过制定服务模式做实保障文章。西藏山南市采取基地建设、区外管理、回访考察、就业见习、稳定就业、转型升级、组团就业等措施,助推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

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各类人才发展

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助力各类人才发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建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加快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优势互补,打造三地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安徽省举办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人力资源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峰会,聚焦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举办专场招聘、项目路演、招商推介等活动,搭建重点制造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供需对接平台。江西省通过成立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专班、技工教育联盟,建立技能人才需求清单发布机制,出台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办法等措施,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河南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劳动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实体作用,出台“硬核”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水平。甘肃省建成“甘肃省技能大师之家”,突出示范引领、技能传承、技术攻坚、宣传展示、交流桥梁五大功能,着眼“家”定位,提供全方位服务。青海省主办第二届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新动能,激发行业发展新活力,推动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开展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级评价工作,实行“差异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山东潍坊市创新“零星学堂”“能工巧匠工作室”等培训载体,推动社区居民向“社区工匠”转变。广西玉林市打造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创建“技能培训+技术改造+就业服务融合联动、市场化技能人才全链条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紧缺技能人才。四川达州市探索推行职业培训“管办分离”新模式,主动改革放权,激发培训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强化跟踪监测,全面提升培训质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实施系列人才项目,形成以人才链促进创新链、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聚集人才闭环生态圈。江苏、湖北、四川等省份举办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开展专场招聘、供需洽谈等活动,打造展示交流、对接合作平台,提升市场化就业服务水平。

五、依托资源优势、数据赋能,推动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提升

各地依托资源优势、数据赋能,创新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山西省统筹资源,开展强基层、建站点、就近办、优服务专项行动,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街道、社区。上海市依托大数据支撑及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融合线上“大数据”与线下“铁脚板”,打造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江苏省打造“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省求职招聘业务一网办理、全省共享、标准统一、服务规范。江西省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加强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山东省开展“智慧人社”建设,建成全省统一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就业服务工作新形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造“职在新疆”直播带岗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新品牌,实施农民工安“薪”无忧民生工程,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北京朝阳区构建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双轮驱动”就业服务模式,构建“大就业”服务格局。内蒙古乌海市打造多层次、广覆盖、智能化“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办成事”。辽宁沈阳市实行“6+5+N”工作模式,创建“五送”服务机制,构建“多元赋能”交互体验,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沈阳样板”;营口市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可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江苏苏州市上线“政策计算器”,形成政策汇总分类、平台宣介、数字识别精准投放,直达企业和个人一体化运作模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江西南昌市开展“洪漂人才荟”夏季星空夜市招聘会、洪城就业“职”通车活动等,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山东烟台市构建“9+N”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企业、常住适龄劳动力实名制“数据湖”、枣庄市创新开发“枣工快递”小程序构建“即时响应、分级受理、部门协同、全程追踪”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等,创新数字赋能就业服务新模式。湖北襄阳市推进“创业集聚区”建设,依托社区居委会、红色驿站等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将全链条创业服务下沉到社区,提供便捷服务。广东佛山市推出“佛山职有你”行动,实行“职有范、职有型、职有为、职有心”四项重点服务,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职业指导服务“佛山范本”;潮州市打造“就业在凤城”就业服务项目,推动就业服务下沉,提供精准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促进供求双方精准匹配,以村居“小服务”改善就业“大民生”。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创新打造“就业超市”,解决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问题,构建全域全时、线上线下、就近就便就业服务新格局。贵州六盘水盘州市在合作的金融机构信贷窗口设立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中心,方便创业人员就近就地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陕西宝鸡市将群众“上早市”“逛夜市”与求职需求相结合、集市经济与网络招聘相结合,把政策和岗位送到群众身边。甘肃酒泉市开发上线“码上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对企业岗位及群众就业需求自动匹配、主动耦合,实现从“人找岗”向“岗找人”转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克达拉市打造“就业便民服务圈”,以“就业大篷车”为载体,实行“1+N”模式构建“四梁八柱”,开展系列就业服务。北京房山区建立“9+13+N”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高位调度、广西来宾市推进人社服务e站进闹市、四川成都市完善“蓉易就业”基层服务机制,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六、推进劳务品牌壮大升级,充分发挥稳促就业功能

各地加速推动劳务品牌升级,发挥劳务品牌稳就业促就业作用。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搭建省际劳务协作平台,通过培育家政劳务品牌,指导企业间品牌间开展协作,实现精准匹配和对接,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在京就业。黑龙江省通过分类培育、分层次选树、组织竞赛、政策资金扶持、提高技能含量等举措构建具有龙江特色劳务品牌体系。浙江省举办劳务品牌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会,以赛促创、以赛促建、以赛促兴,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劳务品牌,引领劳务品牌质量数量双提升。安徽省深入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助力餐饮行业稳就业,提升行业技能人才待遇地位。湖北省将劳务品牌创建主体下沉至区县,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劳务品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海南省深挖特色劳务,统筹同类资源,突破产业规模和劳动人口限制,解决劳务品牌“散小弱”、同质化竞争、影响力不足问题,打造“琼字号”劳务品牌“样板间”。青海省“青海土族盘绣”项目入选“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大型融媒体云推荐活动,增强了品牌影响力,提升了稳就业促增收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人社部、农业农村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集中展示分享各地开展劳务协作、培育劳务品牌经验做法,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发展壮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河北内丘县走出“文旅名片推广,劳务品牌创建,群众就业增收”新路子,打造“内丘富岗种果人”劳务品牌,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湖北黄冈市以“职业+企业+产业+就业”链式思维服务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促使职业技能培训和带动就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务经济收入实现新突破;潜江市组织开展“劳务品牌走进大湾区”展示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承接大湾区投资和纺织服装产业回归。海南文昌市依托文昌鸡全产业链和链上节点企业,以立足三农融合三产为抓手,全力打造“文昌鸡师傅”劳务品牌。贵州黔东南榕江县、台江县围绕“村BA”“村超”带来超经济流量赋能,与推动零工市场、劳务品牌、地摊经济有机结合,开辟新业态就业增长点,拓展岗位,助力就业增收。甘肃陇南市精心打造陇南电商劳务品牌,带动大众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特色山地农业和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七、创新劳务协作模式,破除体制障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各地创新劳务协作模式,促进返乡创业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河北省创新“人社+金融”工作模式,研发推广“人社惠农贷”,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省开展返乡入乡合作创业行动,以“1+3+N(n)”形式发挥合作企业引领帮带作用,带动返乡入乡创业,帮扶集体经济增强,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安徽省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促外出、拓就近、稳岗位、保兜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南省大力培育“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引领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四川省构建“县级国有劳务公司+乡镇劳务专合社+村社劳务经纪人”全链条劳务服务模式,助力农业产业化用工。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实施“铁杆庄稼保”政策,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吉林长春市开展“春风篇、挂锄篇、开镰篇、冬学篇”系列活动,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多维合作服务用工衔接机制;舒兰市打造白鹅产业链,采取“政府+公司+村集体+养殖农户+脱贫户”运营模式,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江西宜春市坚持“五个导向”,探索打造高质量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助力乡村振兴。山东德州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集成改革,创新推出8方面24项举措,有效集聚资源,补齐服务短板,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贵州黔南州打造劳务协作三维站点,以“四个一”工作法实现“一站连两端”服务功能,为省外务工人员搭上“连心桥”。云南楚雄州永仁县以“幸福里”租赁社区为载体,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痛点问题。陕西安康市发展“归雁经济”,采取政策指引、资源统筹、服务保障、品牌示范等措施,让返乡创业有沃土有舞台有劲头有样板;汉中市突出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平台承载、融资赋能,打造优质创业环境,助力返乡创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昌安镇把果蔬产业作为抓手,推进“一团一品”建设,以“小西瓜”撬动富民强镇“大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河南省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组建省际劳务协作联盟,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组建“京津冀鲁苏”劳务协作联盟,湖南省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海南省组建劳务协作联盟,健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机制。

八、加强零工市场建设,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各地推进零工市场建设,规范和完善灵活就业市场环境,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山西省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列入民生实事,推进建设省市县三级零工市场,并同步建成全省共用信息共享零工市场信息平台,提升供需对接效率。内蒙古自治区将零工市场建设作为干部基层调研课题,纳入人社系统结对帮扶基层必问、必查、必调内容,现场解决困难问题,实现零工市场旗县全覆盖。吉林省加快“96885吉人在线”平台建设推广,探索搭建线上零工市场。江苏省推进“一县(区)一零工市场”建设行动,拟建成100个以上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实现县区全覆盖。福建省打造“网购式”线上零工平台,构建“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引入第三方线上支付结算功能,减少薪资纠纷,推出零工特色险种,开展用工数据链条全程监管,维护零工人员合法权益。西藏自治区建设“西藏数字零工市场”,试点推出藏文版系统,破除传统“零工市场”弊端,为供需双方搭建平台。天津滨海新区以“政府+企业”“线上+线下”“市场+点位”模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为灵活就业求职者提供有温度就业服务。辽宁朝阳市建设标准化零工驿站,推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运用组织化市场化方式,优化服务保障,完善政府、中介与零工市场相结合劳务资源产业化开发体系,促进人岗需求衔接。江苏苏州市打造“综合性零工市场+专业性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市场体系,建设要素多元、特色明显零工市场,满足企业个性化用工需求和就业者多样化求职需要。浙江宁波市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推出普惠型综合商业保险“灵活保”,有效保障16周岁至65周岁灵活就业人员零工权益;金华市婺城区创新构建“零工市场+”服务体系,织密零工群体劳有所得保障网,打造零工群体就业增收实现共富“婺城样板”。广东深圳市布局“1+10+N”零工市场体系建设,坚持数字人社提速度、拓宽平台增温度,推进特色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江门市创新打造“233”工作法,推出人社与邮政系统共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深度和广度。广西靖西市、贵州黔西南州探索建立“零工市场”就业服务新模式,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

九、精准施策,加大帮扶,助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各地聚焦就业困难群体,精准有效施策,加大帮扶力度,助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内蒙古自治区出台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十条,办好“十件实事”,帮扶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安徽省聚焦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创新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基层,推送到“云端”,实现精准帮扶。福建省开通“就业一键帮”在线申报平台,推动脱贫人口实现“一键”享受就业服务,助力有就业培训意愿脱贫劳动力动态100%实现就业培训。江西省以完善政策有体系、精准帮扶有力度、劳务协作有渠道、技能培训有路径、鼓励创业有平台、公岗安置有保障为抓手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山东省创新打造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推广“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安全简易就业项目。海南省以形象化品牌化方式开展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晴天行动”,发挥乡镇就业服务平台、就业驿站、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等作用,就近就地实施帮扶。四川省部署“四类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成立就业帮扶工作专班,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甘肃省创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发挥其托底就业作用。黑龙江牡丹江市在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社区设立“找不到工”服务窗口,架起重点群体就业“直通桥”,实行一处登记、快速发布、多点联动,帮扶重点群体人员实现就业。山东滨州市盘活闲置场所,建设“社区微工厂”,探索“家门口就业”新路径,并建成家庭微车间,为无法在微工厂集中工作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