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4-02 08:24)
文章正文

原创 杨绣丽 上海纪实

题记:她是学生眼中的“云朵妈妈”,家长眼中的“秒回老师”,同事眼中的“铁人校长”。她是“红色初心”的播种者、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者、智慧校园的先行者。她就是特级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时代楷模”吴蓉瑾。

1、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一只可爱的洋娃娃

小时候,吴蓉瑾的父亲给她买了一块小黑板做为玩具,她就把这块小黑板当成是她的“教具”。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一只可爱的洋娃娃。

她从小要做老师的梦想就从那块小黑板上萌发诞生了。

那年,是1979年,她刚满5岁。

读小学时,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叫陈佩玉。每天放学,因为父母下班晚,吴蓉瑾总是班上最晚被接走的孩子,陈老师天天都会留下来陪伴她。遇到不懂的题目,陈老师总是停下笔耐心地给她讲解,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宝贝女儿一样。

16岁时,吴蓉瑾遇到了张晓春老师。张老师每次在她的周记本上写下洋洋洒洒的批注,吴蓉瑾离开张老师的办公室,就在走廊上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恩师,让吴蓉瑾心生感怀和感恩,恩师们的关怀和慈爱,包容与鼓励,让她受益无穷。她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一名老师。

1994年,吴蓉瑾从上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踏上了教师岗位。如同一个浪漫的约定,她渴望像她幼年时候崇拜的老师一样,成为孩子们难忘的老师,在小学教育最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人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

2、她能记住女孩子涂的苹果味的润唇膏

吴蓉瑾分配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教书。20多岁的年龄,芳华正茂,年轻有活力。她认真教学,课余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她教学生练习跳绳,参加长绳比赛,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带动孩子们。

吴蓉瑾每天课间休息,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聊聊天、给个温暖的抱抱。女孩子们涂了苹果味的润唇膏,或是换了新款式的头绳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吴蓉瑾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从完全不会跳绳,到跃居年级第一,并最后代表学校去参加了区里的比赛。学生们都感到非常自豪和开心。

吴蓉瑾自己很喜欢看书,经常会和学生分享她看的书。她还鼓励学生们去图书馆多借书、多读书。当时,学生们都以借书证上谁的借书数量多为荣,全班同学也都因此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时,全班同学与吴蓉瑾老师都亲如家人,每学期同学们都会轮流去吴老师家里住一晚,那是大家都希望轮到的快乐时光。一直到吴老师怀孕了,才暂停了这个特殊的约定。

吴老师怀孕后,同学们都很担心她会不会被换到低年级教学,或者干脆请假在家。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吴老师一天不落,在怀孕期间仍坚持为学生们上好每一堂课。

吴蓉瑾走上工作岗位后,她遇到了一位好师傅,那就是程华校长。程华校长,这位五十六岁踏上小学校长岗位的特级校长,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锐意进取,深远思考深深感染着吴蓉瑾。吴蓉瑾希望她自己如果有一天做校长的话,也要做程华一样的好校长。她不敢懈怠、始终向前。

3、站在天井里的老师

2005年,当时已经踏上校长岗位的吴蓉瑾,开始有了一个教育生涯中的转折点。那年,上海市教委推动“馆校合作”项目,吴蓉瑾带领学生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孩子对这段历史有些陌生,对学习参观也没有什么兴趣。

她多了一层深深地担忧:“如果一个中国孩子,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对中国共产党都不熟识,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怀着这样一颗朴素的初心,吴蓉瑾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商量,计划成立“红喇叭”小小讲解队。

当时,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讲解员杨宇,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杨宇第一次走进校园,给学校挑选出的即将参与志愿讲解的孩子们做培训。杨宇满怀信心,为孩子们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一大开会的前后经过,没想到孩子们却一直眨巴着求知的眼睛,似乎没太听懂。

培训结束后,杨宇和吴蓉瑾一起走进了会议室,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校长提议:“这样吧,让孩子们试一试自己写讲解稿可以吗?”

“孩子们自己写,他们可以吗?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能把握这么宏大的历史视角吗?”杨宇将心中的疑问抛了出来。

“他们可以的。”吴蓉瑾校长坚定地回答杨宇,“大人有大人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视角。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关键不是你讲了多少,而是他们能记住多少。”

于是,吴校长领着孩子们开展了调研,一起学党史、一起讨论撰写讲解稿、一起磨练演讲技巧。在她的推动下,全国第一个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导,小学生执笔的儿童版讲解稿出炉了。在普通话版的基础上,孩子们又陆续写出了英语、快板和连环画版,甚至沪语版的讲解。

2006年的暑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小志愿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不过十一二岁,最小的只有八九岁,稚气未脱,却又精神抖擞,有模有样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为观众们讲述一大的历史。

听着孩子们用乡音沪语讲述着党史,让人不由地想,1921年的那个晚上,就在中共一大一间18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也曾是乡音汇聚,湖南话、湖北话、山东话……最终集结成了一个响亮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万岁!

一大会址的修缮原则是“修旧如旧”,大暑天里,在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的环境中讲述建党故事的孩子们,用不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汗水顺着发丝,一滴、一滴汇聚到下巴,再一滴滴打湿校服……

此刻,没有一个孩子叫苦。15个孩子轮番讲述,在赢得了观众一次次掌声后,他们习惯性地望向会址里的小天井。天井里站着一位老师,始终对孩子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孩子们也似乎从她的目光中得到肯定,汲取力量……

站在天井里的这位老师,就是吴蓉瑾校长。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吴蓉瑾见证了这些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被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围拢起来,一场讲解结束,掌声不断,尤其是受到同龄小观众的认可。

一批又一批小讲解员在蜕变和成长,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之举,逐渐演变成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之旅。

十几年间,“红喇叭”社团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讲解场次达到近千场,服务的对象达几万人次。同龄人给同龄人讲述党史,被亲切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

“红喇叭”小小讲解队是吴蓉瑾发起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特色红领巾社团。讲解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陪伴他们的吴校长,却始终如一地默默守护着学生们每一次的精彩绽放。

4、“小小讲解员”,是多么令人骄傲的身份

红色教育不能只是普通的“我说你听”,吴蓉瑾成为当代红色教育的“领跑者”,她带领小学生们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知行结合,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吴校长说,“这种学习经历本身,帮助孩子们实现了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她打破的不仅仅是纪念馆展厅的“围墙”,更是教育者本身思维上的“框架”,让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喊在嘴上、写在教案里的口号。

近几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也已经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课程覆盖全年级来实施。当年的小讲解员渐渐长大,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有的到中学、大学依旧坚持参加红色场馆的讲解工作。

不少进入初中、高中学习的小讲解员们仍会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培训。因为童年这份经历,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对党的热爱都更真切,更炽热。

如今已在格致初级中学的胡启铖曾很骄傲地说:“小学毕业后,还是会有人在路上叫住我说:‘我记得你,一大会址的小小讲解员,还用上海话讲’。‘小小讲解员’的身份,是多么令人骄傲的身份!”

吴蓉瑾手头珍藏着一本十几年前带学生做的已经泛黄的调查报告,当时,孩子们是多么希望有儿童版讲解稿。而多年的实践也告诉她,孩子们能听懂,更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信仰的传承人。而打开这扇心门的钥匙,要靠教育工作者去寻找。

当年曾经绘制出第一本一大会址连环画版讲解稿的戴橙戎,如今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他至今对当年绘本发布的场景念念不忘:“我很想重回一大,参观一大新馆,并为学弟学妹们重新绘制一本连环画手册,将这精神的力量带给更多的人。”

用理想浇灌童心,用童声传颂信仰,用儿童所能读懂的方式,知行结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切身体验中感知党的历史,这就是吴蓉瑾找到的将信仰的种子播种学生心间的钥匙。

5、“中国人过中国节”

以“红喇叭”为开端,吴蓉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她努力实践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红喇叭”小讲解员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也形成了一批具有红色基因的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吴蓉瑾在学校各位老师的支持下,还试水举办“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那时,每层楼面一个主题、每个班级一项展示,用游园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可以穿梭每个教室玩各种游戏、体验中华文化。

有一次,学生们用沪语表演七十二家房客,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真是太新鲜、太兴奋的体验了!

有一年,学校办“中国人过中国节”游园迎新活动。操场上的“人气王”是一位在学校附近摆羊肉串摊的师傅。寒风里,羊肉串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师傅喜滋滋地说,来上海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走进一所名校,被这么多可爱的孩子围绕着,凭借自己的劳动受到厚爱,收获尊重。

某一年“中国人过中国节”游园会后,吴蓉瑾发了这样一张图——人群散去,一个女孩一声不吭,回教室拿了扫帚,清理着地面。女孩“最美逆行”的身影,被偶然路过的吴蓉瑾捕捉了下来。她说,每一缕微光,都值得被放大。

6、小雨点萱萱的“晴雨表”

吴蓉瑾一直在探索情感教育,用爱来温润孩童心灵。她曾在学生中进行情感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一成左右的孩子完全不会表达内心的想法。小学生有四种情绪较普遍存在:一是不会主动关爱别人、体谅别人;二是冲动、任性,缺乏自制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三是情感的感受能力较差;四是怯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吴蓉瑾认为,情感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展的地步。它的目标在于以情育人,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情感,让他们能够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它的核心就是以每个学生为本,去研究关心每一个不同的人,呵护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的根本是人。吴蓉瑾追寻教育初心,在全国率先提出“教有真情,育无止境”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情感教育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

2004年开始,吴蓉瑾每周都会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桥梁,至今也已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

每到雨天,早上如果在学校门口那个红色的大雨棚底下,学生们会听见吴校长的唠叨:“进了雨棚,收伞,边收边走,伞尖朝下。”这是教会孩子们注意细节,考虑到身边人的感受。

2007年冬天,学校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校园义卖会。因为吴蓉瑾当时执教的二年级,一个名叫萱萱的女孩得了重病。消息传开,短短几天,师生和家长便捐款近7万元,孩子们还用萱萱的画设计了新年挂历,为她筹款。

小萱萱因为病重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最后一个春节,是在吴蓉瑾和老校长程华的陪伴下度过的。萱萱父母提出,将剩余的捐款成立“小雨点基金”,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孩子。

萱萱的离开,给孩子们留下的不仅是悲伤——在那节情感教育课上,吴校长读萱萱的作文:“秋天来了,小雨点看见小树叶一天天枯萎下去,心里很难过,每天都在哭,小树叶用最后的力气安慰小雨点说,你不用担心,明年我会再回来的!”她告诉孩子们,虽然萱萱的座位空了,但她的坚强、善良会一直被大家惦念。

吴蓉瑾曾经与学生们做了一个约定,他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给她,可长可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做评语。她把这些情感交流的文字称为 “晴雨表”,不管他们写了什么,在吴校长工作的每时每刻,都能在她这边得到回应。

萱萱也留给吴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晴雨表”。萱萱的“晴雨表”上,贴着很多折纸爱心和五角星,萱萱离世后,像是有心灵感应般,吴老师将它们逐一打开,发现里面写满了“吴老师,我爱你”“吴老师,我想你一直是我的老师”。

在吴蓉瑾珍藏许久的“晴雨表”里,从一篇篇“笔谈”中,她给孩子们“揪”错别字,圈划好词好句,耐心地示范写作。她用红笔写就的评语,时常比孩子用铅笔写就的文字还长。

有孩子告诉吴老师,能参加模型小组活动,心里太高兴了!她鼓励孩子:“要好好学哦,我还希望你去参加比赛呢!不过胆子要大一点,记住,有我呢!”

有孩子告诉吴老师,鼻子下面有颗痣,去医院开了刀,心里特别紧张,而且缝针的地方好痛啊!她对孩子说:“吴老师的心都疼了。别吃酱油烧的东西,不要激烈运动,少出汗。”

孩子们也不怕给老师挑刺。比如,一次,她写的“话不长”乍一看有点像“活不长”,被孩子调皮地圈了出来。第二天,她认真订正,并赶紧认错,孩子大笔一挥,回复,“没关系!”

有一年,卢湾一中心小学来了位特殊的一年级新生——洛洛。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吴老师接纳了小洛洛,为了让他避开无法参与的体育课,也为了让他交更多朋友,特地为他定制两周一换的特别课表。无论他的轮椅车行驶到哪个班级,都会受到明星般的欢迎。

逢年过节,卢湾一中心小学倡导每个家庭都去拍一张全家福,吴蓉瑾告诉爸爸妈妈,“父母相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她欢迎家长们找她谈心,但有一个“条件”——无论双方在育儿问题上有多少纷争和矛盾,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必须手牵手,重温恋爱甜蜜。

7、她的窗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云朵宝宝”

吴蓉瑾的微信好友都知道,她是个“微信狂人”。她开设了很多“固定栏目”,记录身边点滴。比如“某某老师晒作业”,呈现的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卢湾一中心以你为荣”,那是毕业生的成长记录。最特别的是,每天零点,她总是准时打卡,通过朋友圈给当天过生日的教职员工送上祝福。

吴蓉瑾的微信名叫“云朵”,她的窗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云朵宝宝”。她不仅夸赞“小白云”的轻盈美丽;更会在“小乌云”低垂欲雨时提醒他,别忘了,你镶着金边,你的背后藏着一道光。

每天清晨,吴老师第一个到校,朋友圈会看到熟悉的“爱的学校”。每天夜晚,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朋友圈留下“爱的走廊长又长”,她总说,家长们只要晚上还没看到我发微信,就能在学校找到我。

关注吴蓉瑾微信朋友圈,看见她戒咖啡的打卡会觉得奇怪,试图靠咖啡治愈偏头痛的她怎会在那段时间戒了咖啡?原来,那是她和一个毕业生之间的约定。

那段时间那位学生生病了,不吃饭。吴校长就跟她约定:“我坚持一天不喝咖啡,你就要把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吴校长每一天的打卡都是在告诉学生,“我和你一起在努力,加油!”终于,她用400天的坚持换取一个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毕业小卡片上有她的微信二维码,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有很多学生毕业后都长期跟她保持联系。

吴校长的微信里不断跳出加好友的提醒,很多都是毕业的孩子加了吴校长的微信,“我一直在线。”吴校长并不怕烦琐,她只担心学生们遇到困难、苦恼时找不到她。

甚至不少并非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的家长也经常会慕名来找她寻求教育指导,尽管这些占据了她许多个人时间,但她始终甘之如饴。因为爱生如子,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

因为微信回复及时,她被家长们称为“秒回老师”。

8、“乡村学校”

吴蓉瑾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她的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在她的不断探索中,情感教育的内涵更加广泛,逐步延伸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后勤保障,成为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

吴蓉瑾倡导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她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特长、可能是兴趣点、可能是隐藏的情绪、可能是独特的品质,找准这个“穴道”点下去,学生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办一所有爱的学校、做一名仁爱的教师,是吴蓉瑾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校长的初心。对于这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人格与情感的健全是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必修课。

吴蓉瑾和老师们一起完成了2本研究专著和几千篇案例,帮助青年教师学习、设计相关课程,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惠及学生10万人次。

十几年来,吴校长带领着团队,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民族情感、生命意识、自我约束、热爱科学、关爱他人、勇敢坚毅、责任意识、感受快乐……”构成了包括八个板块,二十个专题,既有预设,又有生成内容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体系。

2018年,嘉定区与黄浦区合作开办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建校第二年,吴蓉瑾作为特级校长流动到嘉定卢一实小担任校长。

新校园刚启用时,六个教学班的校园空空荡荡,一群来自于五湖四海、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让不少家长心存疑虑。而3年后,这所“乡村学校”已经在吴蓉瑾的带动下,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得到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在吴蓉瑾的倡导下,嘉定卢一实小构建“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开设了棒垒球、军事历史、足球、羽毛球等70多门兴趣课程。许多家长感叹,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们在学校就可以享受那么丰富的兴趣教育。

吴蓉瑾还积极地把情感教育带入了学校管理,创建“人才小市场”,实现了教师与岗位间的双向选择;创立党小组长岗位,将党组织建在了年级组上,真正做到抓队伍、提素养。

几年间,嘉定卢一实小涌现了4名区骨干教师、2名区园丁奖获得者、5名镇骨干教师、8名镇优秀教师,逐渐在家门口“闯出了”名堂。

兼顾两个校区的科研、备课、培训,送教下乡、出差走访,校内校外忙不停,千头万绪捏在手,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5个小时,她被同事们称为“铁人校长”。在永不停息的奋斗中,吴蓉瑾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也将大爱播撒四方。

吴蓉瑾到过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去过250余所学校,用足迹在祖国大地上推广先进教育理念、践行教育均衡理想。

每次赴贫困地区授课结束,她都没有片刻停留,常常选择连夜返回上海,为的就是第二天一早可以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到来。她说“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心呵护,我只能把24小时当成48小时用”。

吴蓉瑾用仁爱之心践行着一名教师的初心,用真情、真心、真诚,关心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成长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情感教育”远不只是一门课程,她早已成为卢湾一中心小学办学的核心理念,成为学校每一项举措、每一次活动的底色。爱的校园由吴蓉瑾带着大家亲手打造,用心呵护,而每一位老师都是情感教育的载体和桥梁。

情感教育,也是卢湾一中心小学给予每一个离开她的孩子无论多久后忆起母校都有的那一份内心温暖。这份温暖会给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带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9、“云课桌”“云厨房”“彩云图书馆”……

科技赋能教育,助力优质均衡。上海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二十年前跟随上海教育先行先试的脚步,吴蓉瑾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探索。

吴蓉瑾决定以自己的远见、担当和勇气,以开拓者的姿态投身教育改革攻坚。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大力探索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云课堂”教学模式将改革要求转化为一线工作方案。

最初开始探索时,由于社会上对于信息技术的不了解产生了不认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平板电脑第一次被用于课堂教学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吴蓉瑾甚至打过退堂鼓。但是想到,如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家门口的学校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摇篮,这些坎就不算什么了。

于是,学校以“云课堂”为载体,开始了持续性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她探索的“云课堂”,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她建设的校园充满智慧,用数据读懂孩子成长规律,智联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初的“云课堂”是借助于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到后来,吴蓉瑾带领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自主研发“云课桌”“云厨房”“彩云图书馆”“云手表”“云剧场”“云随行”等架构校内物联网采集数据,这些产品均申报了专利。

直至今天,“去屏化”“无感知”“护隐私”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勾画学生的数字画像,“云课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云课堂”不断迭代升级,从1.0版本到3.0版本,始终走在全国信息化教育前列。吴蓉瑾一直在积极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技术的力量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最初使用平板电脑,后来,直接在纸面上书写,由一支“云笔”即可实时记录并反馈答题情况。数学有没有跳步骤,写字有没有倒笔顺,老师都能实时掌握,一目了然。

体育课上,胖乎乎的小男孩跳着绳,被老师喊了停,因为他佩戴的“云手表”监控到,男孩的心率已经很高,如果再坚持运动对身体无益。

吴蓉瑾相信,技术的革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老师更清晰地看见孩子们在哪里卡了壳,哪里遇到了困境,从而,更真实地读懂孩子,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每年来到卢湾一中心小学参观的约有2万人。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部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就曾走进过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园。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在他所撰写的《超越PISA》一书扉页上写下了长长的文字:“卢湾一中心小学为打造21世纪的学习环境起了引领作用,把新型科技和学生所需要的认知社会技能和情感价值,进行了融合,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云课堂”不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课堂,也影响和改变着许多薄弱地区的学校。吴蓉瑾曾经多次去外省贫困地区开设讲座,授课,和很多学校一起积极探索线上教学,多次开展“云教研”活动。“云课堂”模式已被上海、青海、陕西、贵州等全国250余所学校学习与采纳,吴蓉瑾很高兴能用自己的行动实现教育均衡理想。

10、为孩童的一生,打下温暖的底色

吴蓉瑾的探索实践,正有力推动着学校育人方式的深度转变。她的情感教育研究成果获评首届“中国气派”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创造教育成果奖。“云课堂”研究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云课堂”模式已被全国250余所学校学习与采纳。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我经常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作为年轻后辈,吴蓉瑾正是这样一位师者,为孩童的一生,打下温暖的底色。

吴蓉瑾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工作着,那是因为她知道,身为人师,有些事情她必须做,这是她的责任,这份责任已经融入她的血液,化作一份炽热的情感,让她面对每一天,每一张笑脸。

吴蓉瑾很感谢一直默默在背后支持她的家人。她的先生只要不加班,下班后一定会来到她的办公室,陪伴她一起加班。吴蓉瑾一直坚信,具有健康情感的教师才能给予孩子正能量,给予孩子温暖幸福。

2021年9月,全国妇联授予吴蓉瑾“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2022年3月,吴蓉瑾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宣部、全国妇联授予其“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

对吴蓉瑾而言,这些荣誉是党和人民给她的肯定。她认为,这些荣誉不只属于她,更属于千千万万耕耘奋战在基础教育战线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们。

在吴蓉瑾身上,你能感受到情感的温度,更能感受到师道的传承,师风的浸润。教有真情,育无止境。她就像一朵云,满怀温柔,又充满着力量。她将以此为新的出发点,继续以探索和担当,攀登教育创新实践一座又一座高峰,去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杨绣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人》杂志副主编。崇明区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集十多部。其中多部作品获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2015 年至 2021 年连续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永不褪色》《蹈火英雄》《风展红旗》《医者长征》军队四部曲。2019 年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被列入“四史”书单。2023年出版长篇纪实作品《永生—王孝和的故事》。作品曾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比赛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诗歌奖。获2022年度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荣誉表彰。曾赴越南参加第二届亚太国际诗歌节,赴俄罗斯参加第二届青年作家论坛。诗集《雪山的心跳》被翻译成维吾尔语出版。

上海纪实

华语文学网出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