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出,不少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变化:之前上海“结对子”,对象一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这次对口的大连市却是辽宁省排得上号的城市。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通知要求:辽宁省与江苏省、吉林省与浙江省、黑龙江省与广东省;沈阳市与北京市、大连市与上海市、长春市与天津市、哈尔滨市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消息一出,不少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变化:之前上海“结对子”,对象一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这次对口的大连市却是辽宁省排得上号的城市。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
对口合作可谓“恰到时机”
事实上,有关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对口合作并非突然之举。去年底,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就已提出,组织东北三省与东部三省、东北四市与东部四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相关省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早已陆陆续续在进行中,基本已完成。虽然是“水到渠成”,但是细细品读,此次对口合作依然有着不少亮点。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此次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开展对口合作是一种区别于对口支援(帮扶)和扶贫的新型跨地区合作模式。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新模式?张学良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关。
首先,不同于以往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与经济基础较好,从“结对子”的角度来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扶弱”、“好帮差”。
其次,东北地区面临着特定的转型压力。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2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1个省份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在名义增速低于5%的5个省份中,黑龙江、吉林就占据两席(辽宁因数据掺水,未纳入统计)。二是人口与人才流失压力大,出现了“城市收缩”。张学良解释说,“城市收缩”是一个术语,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以上出现持续下降,就可以说出现了“收缩”。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2000年到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全国318个可用地级/副省级城市中,87个出现了人口的持续下降;在2865个县市(区)中,有997个县市(区)十年人口变动率为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东北地区。三是经济新增长点还未形成,东北地区现在已进入第二个十年振兴期,但是在经济发展上依然缺少“关键一招”。四是需要外生冲击促使内生变化。现在的对口合作,恰恰就是一种外生冲击,“可以说,这次的对口合作可谓恰到时机”。
为什么要让上海与大连结对
上海与大连结对的消息一出,很多上海人在问:为什么是大连?
在张学良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上海与大连都靠海,均是港口城市,地理条件有相似之处;二是大连经济基础较好,有利于在更多层面上进行合作,合作空间大;三是大连是辽宁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战场,可以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对接,学习和借鉴上海的经验。此外,在城市管理、干部素质等方面,两者也有一定的接近性,便于交流和取长补短。
不只是上海与大连,对于此次结对,有关部门事先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及地方,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省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以及合作现状等因素,最终才确定了这一对应合作关系,很多省市此前就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现实合作基础,比如在辽宁省发展的苏商有20万人之多,规上企业2万多家,在江苏发展的辽商也有10多万人。张学良表示,这样知根知底的“配对”,对于合作双方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毕竟这次不再完全是传统上以投项目、给资金等方式进行的合作,当然项目、资金仍然会有,但是更主要的是理念、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合作’方面的对接”。
上海能从这次结对中获得什么
所谓合作,肯定不会是一方得利。上海能从这次结对中获得什么呢?
张学良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上海现在承担着好几个国家战略,如何实现这些国家战略的联动,是上海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比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光靠上海自身恐怕难以施展身手,而东北地区具有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科研能力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基础好等优势,可以有力弥补上海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把视线放远一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如果合作成功,其辐射效应将不局限于这两个地区,长三角整体发展能级也有可能获得提升,对于上海来说“这盘棋就活了”。
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这种新型跨地区合作模式,未来如何走得更好?张学良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传统帮扶模式更为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不同,在对口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口合作不是简单的‘拉郎配’,政府应更多发挥引导而不是主导作用”。在具体做法上,张学良建议上海和大连可以设立民间共同基金,用于两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