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第三节 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2 08:13)
文章正文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于19937月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 611公顷,其中太白山区面积1620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一、境界范围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山南坡、清水河上游,北、东以秦岭大梁为界,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厚畛子林场相邻;西接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以黄桶梁、光头山(鲁班峰)为界,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3°43′——33°50′和东经107°40′——107°49′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524米(青龙寨)——2904米(鲁班峰)。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置及分布情况见图7-1-3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图

  7-1-3

  二、生物资源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经纬度跨度不大,自然植被分布地带性特征不明显。但区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形成极其多样的生态环境。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依海拔高度,自下而上可分为落叶栎林带(海拔1524米~1900米)、桦木林带(海拔1900米~2500米)、针叶林带(海拔2500米以上)。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1238种,其中种子植物1158种,蕨类植物80种;野生资源植物有1318种,按其经济用途分:野果植物36种,淀粉植物62种,油脂植物98种,芳香植物79种,野菜植物38种,药用植物约500种,纤维植物78种,鞣料植物92种,树脂、树胶和橡胶、硬橡胶植物9种,观赏植物295种,有毒植物31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1种。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285种(含亚种),其中鱼类5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5种,兽类72种(含亚种),鸟类188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0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4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19种。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中心地带,森林覆盖98.3%,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至关重要。据2001年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有野生大熊猫28只,是全国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区域之一。

  三、保护对象

  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走廊带,使秦岭脊椎动物种群(尤其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种群复壮成为可能,并发挥出桥梁和纽带作用;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古县城遗址及诸多人文遗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功能区划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两大功能区。核心区面积5275公顷,占总面积的41.8%;实验区面积7336公顷,占总面积的58.2%

  2003年,保护区申报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将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调整。老县城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面积3659公顷,占总面积的29%,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重点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以及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缓冲区,面积3387公顷,占26.9%;实验区,面积5565公顷,占44.1%

  20036月,周至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南太白山(周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又在实验区内划分出生态旅游景区,包括老县城与都督门之间沿湑水河两岸宽500米,长约10公里的范围,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实验区面积的8.98%,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6%

  五、管理机构及人员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属正科级林业事业单位,隶属周至县人民政府管辖,保护区经费纳入周至县地方财政预算。周至县林业局主管保护区的业务、人事调动、劳动工资等。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设在周至县城西关,内设政保科、财务科、综合科,下设老县城中心保护站、秦岭梁保护站,实行管理处、保护站两级管理模式。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编制20人,现有职工39人,其中行政干部8人,专业技术人员8人,工人23人。2009年。管理处主任李保存,2010年主任吴明,副主任李东群(工程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