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陕西宝鸡市渭滨区:构建“四大体系”充分释放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08 10:18)
文章正文

渭滨区作为陕西省宝鸡市主城区,因地处渭河之滨而得名,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53.6万人,共有56个社区。小区多、居民多、人员流动大、服务需求强、群众要求高是渭滨区社区的主要特点,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效能不足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渭滨区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四大体系”,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精准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一核多元”组织体系强化支撑力

一是夯实社区党建基础。成立渭滨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定期研究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依托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党建综合体建设,统筹协调辖区驻区单位、市级包抓单位、党建联席成员单位发挥共建包抓作用。进一步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实现“一肩挑”,同步推进社区物业“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吸纳物业企业人员到社区担任“委员”,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同时,定期开展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督察检查,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更加有力。二是撬动资源共商共建。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小区自治组织、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党建服务共商共建”机制,赋予其收集居民意见、督促物业整改、破解物业服务难题、绿化提升、消防安全等职责,共商共议社区发展。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组建群团组织355个,聚集青年、妇女等各方力量,以群建促党建。三是融合“三新”组织联建。在全区各街道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同步建立党支部,搭建活动阵地,派遣党建指导员,配备全职工作者;依托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全覆盖建设“红色驿站”,在银行、酒店、餐饮门店拓展打造“红色驿站”20多个。先后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施意见》《院落微治理指导意见》《党员“四进”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把“三新”组织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纳入镇街党建任务清单,组织“三新”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活动90多场次,汇聚“三新”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力量。

(二)构建“链式联动”管育体系增强战斗力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将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镇街领导干部下沉社区讲党课110余次,先后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杭州、厦门、重庆等地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每年专题举办社区党务干部培训班,社区党组织立足“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积极“走出去”开展现场教学、警示教育等131批次,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二是抓实素能提升。搭建社区书记交流平台,举办“聚力抓五优 奋进现代化 打擂争先锋”活动3场次,常态化举办新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集体谈话培训,开办“社工夜校”,通过集中讲座、社工沙龙、开放空间、陪伴督导等形式,持续提升社区干部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累计开展社工培育活动99期次。各镇街结合实际,围绕“课堂赛学比提升、基层赛干比能力、年终赛绩比成绩”,分别搭建实践舞台,组织交流、研学等活动30多场次,全面提升社区干部能力素质。三是注重激励关怀。全面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工作者调整岗位等级、续聘解聘、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着力打造“全科社工”队伍。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谈心谈话机制,动态掌握工作人员思想变化和工作状态,积极营造关心关爱氛围,树立陈勤莉等一批社区服务典型,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同时,加大对社区干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推荐力度,20多名社区干部先后被招录为镇街公务员和事业人员。

(三)构建“多网融合”治理体系提升凝聚力

一是构建党建阵地网格。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广泛整合资源,投资1100多万元,规划“1+N”党群服务阵地建设体系,积极对接驻区内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开放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等党建阵地,提供学习资料及党课资源;对小区内仓库、自行车棚等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利用建筑架空层空间,打造主题院落、红色楼道;在公园、广场等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依托岗亭、休憩区等建立“党群服务亭”,打造红色服务空间。通过共建、联建、改建、新建等,打造区域明确、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站(点)217个,各个阵地连点成线,实现了全域覆盖。二是构建服务管理网格。明确区级网格(街)长包抓结对责任,建立区委常委包抓镇街,区级领导“一对多”包抓社区,区级部门“多对一”结对帮扶社区的“3+1”运行机制,全面引导和监管社区工作。搭设“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架构,延伸党建触手,建立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明确网格职责清单,筑牢“红色阵地”。整合政法、城管等网格,推动社区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三官一律“四支队伍”进网格,形成多方参与、专兼结合的网格员工作体系。三是构建基层自治网格。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打造“十小自治”新模式,拓展线上线下渠道,自下而上建立小区居民微信群639个,开发推广“悦桥南”“随手拍”等手机APP7个,成立居民自治自管组织575个。同步建立“居民议事会”“红色小院会”“板凳会”等制度,嵌入居民自治网格,广泛收集群众各类问题诉求和困难,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构建“供需平衡”服务体系激活驱动力

一是征集“微心愿”。始终将满足群众需求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核心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群众关心的健康、养老、就业、娱乐等问题,在每年年初集中开展一次“微心愿”征集活动,通过入户走访、邀请群众代表参加社区工作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建立群众心愿单,结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公开公示心愿完成进度,并通过分发心愿贴、开通心愿热线等,常态化征集群众心愿。二是推动“微治理”。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区级层面,聚焦数据汇聚融合搭建联动联治平台,整合养老、医保、司法等系统平台,实现社区代办事项“一站式”办结,同时将“渭滨城市之眼”市民随手拍、“城市慧眼”视频抓拍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触手。社区层面,深入挖掘辖区内退休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热心群众等人力资源,组建社区“顾问团”,成为社区服务治理的参谋助理及志愿先锋队伍,依托网络网格及居民自治组织等,帮助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以“微治理”撬动“大幸福”。三是领办“微项目”。每年组织开展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十件实事”活动,健全一线问需、承诺践诺、群众评议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全区在小区绿化、养老服务、文化活动、化解矛盾等方面,每年完成项目560个,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社区通过“双报到”平台实时发布项目认领清单,各包抓联系单位及在职党员,根据自身职能优势,主动领办项目,累计完成小区绿化、道路硬化等项目60余个。

三、取得成效

(一)社区党组织组织力进一步加强。在社区服务治理工作不断向小区、住户延伸的同时,党组织也从社区延伸至每门每户,有效将辖区内党员、单位在职党员及流动党员等凝聚在一起,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力,形成了社区工作合力。目前,各社区“两委”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干事创业劲头十足,实现了党建引领“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成为了“五级”网格的调控中枢,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社区服务质效全面提升。以“四大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问题快速发现、信息共享直达、办理协同高效的基层善治新格局,城市精细化平台共受理案件4.7万件,办结率达到99.8%。在职党员、公职人员通过“双报到”进网入格,开展志愿服务累计超过6万小时。联动民政、人社、司法等多部门,通过设置小区“流动办公桌”延时服务,开展红色组织、队伍、活动、文化“四进”小区活动800多场次,新建社区工厂10个,化解矛盾纠纷410件次,树立“桥之音”“爱心义社”“健康小屋”等服务品牌10余个。

(三)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印发《党建引领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三无”小区治理的实施方案》,发挥小区党组织、“红管家”队伍、居民自治小组作用,采取拆墙并院、连片联管、服务社指导和提供低偿托管服务等方式,推动153个“三无”小区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社区治理“离案”服务经验做法——“581(我帮你)院落服务合作社治理‘三无’小区难题”,获评陕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共享数据,进一步完善快递小哥、市民“随手拍”、职能部门“接单办”、居民群众“网上评”的应用场景,加速“线下+线上”全面联网融合,以数字化治理,推动破解难点堵点问题。

四、经验启示

(一)构建“四大体系”组织建设是根本。通过抓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和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社区党组织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这启示我们,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最突出位置,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主线,坚持不懈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质量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要推进“核心领导—权责配置—能力发展—合作运转—责任追溯”的整体安排,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考评体系,整体推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多重成效和多种效益。

(二)构建“四大体系”贯通联动是关键。通过抓多部门协作、“双报到”制度落实以及吸纳各级党组织、党员共同参与,在线上线下搭建起基层治理合作平台,让智慧向基层聚集,让资源向基层倾斜,赋能基层治理。这启示我们,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定要善于整合和撬动各类资源,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专业社会组织等,以公益联盟、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形式链接辖区资源,逐步支持和培育各类专业化、多元化、自治化的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加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党员等专业化培训,深挖辖区内人才资源,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三)构建“四大体系”群众参与是保障。通过抓网格化管理、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建设群众议事亭、制定议事规则等,引导群众成为小区及社区治理的新主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启示我们,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势必要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力量,进一步搭建多元化协商平台,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明确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统一和规范赋权事项、参与形式、实践流程等,切实保障群众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要不断健全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造服务品牌,及时总结推广基层首创经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