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谁让毛绒文创席卷全国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22 11:02)
文章正文

特产系列毛绒文创正在席卷全国。

从最早甘博文创的毛绒麻辣烫,到山西毛绒肉夹馍,再到山西毛绒刀削面,天津毛绒煎饼果子……年轻人们沉迷于在各地玩毛绒过家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毛绒特产风靡的背后是毛绒热。在jellycat现象的带动下,软乎乎的毛绒正在跨越年龄层,治愈着所有人的心。

而如果聚焦到文创行业,当毛绒迅速成为时下最具讨论度的一种文创品类,也释放出了文创行业的一些核心变化。

从最早追求文化性的文具,到追求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再到趣味性的盲盒等产品、以及追求社交性的文创玩具之后,「过家家」一般的毛绒文创玩法在满足消费者情绪价值的背后,是其社交性的进一步提升、并开始向互动性进阶。在这个阶段,线下体验和交互是重要的。

同时,不同于以往文创产品所面对的核心消费群体——游客,毛绒特产系列激活了各地市民群体。对特产的认同,意味着对于自己所来之处的认同。借助毛绒玩具这个有亲切感的、相对软性的载体,更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

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的毛绒麻辣烫走红之后,新疆馕饼子、西安绒馍馍、福州佛跳墙等产品各地开花的同时,更多新的、年轻的文创团队进入文创领域。

我们将视线拉回到最早将「毛绒过家家」玩法引入文创行业的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作为成立于2015年、国内最早做文创的团队之一,这个有着年轻血液的文创团队经常走在文创探索的前沿,对于文创行业有着系统性思考。

这并非甘博文创第一次出圈。2019年,甘博文创围绕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创作了当时引起抢购热潮的毛绒绿马。艺术化之后的铜奔马显得丑萌而滑稽,迅速冲上人气和销量榜首,上架半年后销量达近10万件。

这是毛绒第一次作为一种文创品类被大众讨论。绿马的出现,让毛绒不再是属于特定年龄层的品类,它可以帮助文创走向大众视野。也让甘博文创意识到,背后实际上是大众对于文创「社交性」的需求——

社交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梗」的存在,而梗,则体现在形象、名称、文案、宣传等多个细枝末节的流程中,这也意味着,文创走红的关键,不在于毛绒形态,而在于「梗」的艺术。

在绿马之后,甘博文创团队又陆续围绕馆藏文物,推出了鲵鱼、牛哞王等毛绒版文创IP。今年的毛绒麻辣烫,也是由甘博文创团队的「不土特产」系列地方特产的思路衍生而来。

如果说博物馆最初传播的是文物和文化。甘博文创团队逐渐发觉,博物馆也有义务成为整个省的旅游打卡地,或市民心中的文化圣地,本土的特产们同样能够向外传递地方的风土人文,所以提出了由天水的樱桃、古都的花椒,定西的土豆,陇西的黄芪等组成的「不土特产」,这一思路也在毛绒麻辣烫走红之后被全国沿用。

而当毛绒过家家被认为是大众追求情绪价值的一个体现时,甘博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表示,情绪价值实际上只是一个结果,这背后的关键,依然是文创对社交性的追求。

过家家是在「产品本身有梗」的基础之上,对社交性进行的进一步探索——落实到互动体验上。过家家让文化传播不再严肃和生硬。大家虽然知道这些食品和道具都是「假」的,但却会沉浸在过程中,想要去体验、互动、参与进来。

深耕在文创领域多年,崔又心觉得,文创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品,产品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更大的思路是,用创意的方式去展现文化——而过家家这种互动方式,也属于文化创意的范畴。

在推出不土特产系列的同时,甘肃省博物馆同步开设了艺术生活馆,为文创提供更立体的线下体验场所。「文创本身是一个联动大众与地方文化的桥梁,毛绒麻辣烫的火爆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创有机会能够走出博物馆,走出任何一个景区,最终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崔又心说。

以下是《新声Pro》与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的部分对话整理:

当毛绒进入文创

新声Pro:2019年团队就开始尝试给做了绿马毛绒玩具,当时为什么做毛绒?

崔又心:我们从2015年开始做文创,做了很多品类,想尝试一些新的形态。团队成员都比较年轻,大家觉得毛绒比较可爱,可以承载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化。

围绕着镇馆之宝铜奔马,我们总觉得从整体动态、文化属性上,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后来发现铜奔马嘴歪歪的头也歪歪的,想夸张一下,就做成了毛绒玩具。没想到收到了非常多的喜欢。

绿马

新声Pro:在此之前大家会认为毛绒是有限定年龄层次的品类。

崔又心:绿马是一个标志,让毛绒作为文创产品的一个品类,进入到大众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毛绒玩具是各个年龄层都能接受的产品。从形态、品类来说,毛绒很萌,很打动人心;绿马的形象设计得让人看到想笑,很解压。

所以之后就一直在玩具这个品类深耕,做了一系列从馆藏文物衍生出的IP,如牛哞王、飞天、鲵鱼等等,在此基础上,孕育了甘博自己的IP 甘博F4。

新声Pro:现在毛绒成为了一个大的趋势。

崔又心:毛绒可以打动人心,而且现在甘博甚至文创的消费者,消费能力都集中在16到40岁中间的女性,也是我们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用了这种方式去把文化悄无声息的植入。

新声Pro:做毛绒文创的门槛是什么?

崔又心:它是一种很软的材质,更「圆乎乎」,不太能做的严丝合缝、很精致很多细节。所以就需要比常规的类型更有创意。

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毛绒文创,但并不是加上两个眼睛一个嘴巴就可以了。它的表情、形象、动作一定是跟它的文化背景和人设相关的。毛绒玩具对我们来说设计反而是难度更大的。

新声Pro:包括选材也很有讲究。

崔又心:是的,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其实选择毛绒材质是一件很难的事。它有长绒、短绒、泰迪绒等等材质,毛绒玩具不能只用一种材质,材质还要搭配颜色。所以我们的产品团队和工厂反复讨论、打样、调整,大小、尺寸、颜色、材质都要考虑。

比如绿马当时是第一个毛绒文创,我们希望它显得干干净净,所以整体用的是短绒,没搭配太多东西。做麻辣烫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两到三年经验,所以我们就根据每个蔬菜特点做了不同的设计。比如花菜的头我们用的是泰迪绒,年糕白白的,光秃秃不好看,我们就用短绒凸显它的可爱。

新声Pro:毛绒麻辣烫都是用手工制作的吗?

崔又心:从绿马到现在,所有毛绒生产都需要手工介入。稍微一点不合适,整体就会走形。所以我们在产品把控上非常严格。比如西蓝花头上每一个咕嘟都很小,没办法上机器。有时大家会催我们怎么不上货,是不是饥饿营销,不是的,是因为细节太多。

新声Pro:目前你们团队的产品体系是什么?

崔又心:比较丰富,最开始涉及到文具,办公用品,后来拓展到生活用品类,之后是服装配饰类,文创食品类,今年我们线下也重点在做饼干、酸奶等食品。再就是大众熟悉的创意玩具,以毛绒玩具为主,之后也会有一些盲盒拼图乐高等需要DIY的产品。

文创不只是「产品」

新声Pro:毛绒麻辣烫这种玩法是怎么想到的?

崔又心:天水麻辣烫火了以后,我们当时在做不土特产,就觉得为何不把麻辣烫毛绒化?所以就选了几个品类,把它们组合成了麻辣烫花束。然后挂绳、叫号、辣度等等都是模仿线下的做法,毛绒玩具加上现实生活中真的会用到的这些道具,会让大家觉得沉浸感很强。

销售过程,我们想一本正经的去做,所以定制了毛绒的锅、铲子等工具,给大家现场制作。后来被拍到网上,开始发酵。

很多人说陪他们过家家,让传播文化不再严肃,以前都很生硬。但毛绒就很软,大家都觉得假,但又会沉浸,想互动体验,想参与进来。

新声Pro:在做毛绒麻辣烫的过程中,怎么去突出沉浸感?

崔又心:首先员工要有很强的信念感,比如你要把自己当成煮麻辣烫的人,所以要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用夹子,手不能碰菜,不能弄脏,一定是食品安全为最佳目标。

二就是要求一定要有互动性,必须得和顾客互动,沟通,谈话,才能让他们沉浸在这个氛围里。

三就是自我发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这当成开心的事情。所以给她们自由度空间度越大,消费者越开心。

新声Pro:毛绒麻辣烫这件事上,消费者享受的点似乎是从毛绒产品本身转移到了购买这个行为上。

崔又心:我们一直根植在文化创意这个板块,对我们团队来说,文化创意不单单是文化文创产品,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大的方向就是用创意的方式去展现文化,我觉得这种互动创意的方式也属于文化创意的范畴。

新声Pro:情绪价值对于文创消费是一个重点?

崔又心:文创经历了重视文化属性、实用性、趣味性,现在更加提倡社交属性。任何一个文创产品如果有社交属性,都更容易被宣发出来。是否具有社交属性,就看能否流传在文博爱好者、或者不喜欢博物馆的这一帮年轻人群体中,让大家产生分享欲。

社交性体现在创意文案设计这些细枝末节上。比如黄芪我们就做成贱贱的表情,让他拿一个补气的牌子,意思是要给年轻人打气;土豆就要做成呆萌的,百合就做成白白嫩嫩的,冻梨因为它「冷」,所以就要把它的手揣到兜子里。这些就让他们具备了社交属性。

有了社交属性,才能够传递情绪价值。所以情绪价值不是目标,而是通过创意、设计、文案、宣发完成的。在宣发上也要花心思,比如我们拍「重生之我在甘博当土豆」,就说没有一个土豆会逃过甘肃。

新声Pro:对社交性的洞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崔又心:绿马成功之后,我们复盘出来的。当时绿马受欢迎的程度带给我们一定惊喜。从设计上来说,绿马会让人一看就想笑,很治愈,大家还能带着它出门拍照,有陪伴属性。后来随着网友、学者的一波讨论,我们发现它受欢迎是因为它能被大家讨论,这就促使了他具有社交属性。后来我们的产品都会运用这一点。

比如说鲵鱼,本身是彩陶上的一个元素,我们把它提取出来,扩展了「这个瓶子已经带着这个鲵鱼活了5000年」这样的故事。做产品时换一种思路,让鲵鱼斜挎着一个瓶子。所以每个产品都要串联起它本身的文化背景,在尊重和足够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表达。

新声Pro:所以在社交性之下,毛绒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吗?

崔又心:是的,因为它的材质决定它与人更亲近。毛绒玩具是没有边界的。但我们也不能局限在毛绒玩具,整个创意玩具品类社交属性会更强。

新声Pro:每个毛绒玩具的人设是怎么立的?

崔又心: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会给每个玩具一个人物设定,比如一个贱兮兮的人,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宣发也会围绕人设展开。

整体毛绒玩具的品类我们的文案都会写的轻松俏皮一些,有一些谐音梗,让大家口口相传。以及用短视频的方式给每个产品赋予一个故事,一个场景。

新声Pro:不同的平台在运营上有什么侧重?

崔又心:小红书更注重内容,抖音更注重节奏。小红书的素人宣发更强,很多都是自来水帮我们宣传。很多梗也是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

从游客到市民 

新声Pro:今年做不土特产毛绒的出发点是什么?

崔又心:我们觉得甘博作为公益形式的文化传播的场所,传播的不应该单单是文物文化,也有义务去作为甘肃省的旅游打卡地,或是市民心中的文化胜点,去传播本土的特产、文化。

因为甘肃物产丰富,当时就选了天水的樱桃、古都的花椒,还有今年 4 月份火爆全网的天水麻辣烫,定西的土豆,陇西的黄芪等等。反向推动更多市民和游客去了解。

这些平时能入口的食物变成毛绒玩具后,伴随着我们新开的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开业推出。这个场馆整体用文化创意的概念去做场地的设计和后期的运营,文创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版块,希望不土特产随着这个场所的面世,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

因为文化创意本身是一个桥梁,联动大众。博物馆就是用软性的方式让大家认识了解文化。

新声Pro:麻辣烫系列对你们来说有哪些新的启发?

崔又心:我们之前做文创产品,就觉得人群一定就是游客,本身也存在景区里。但不土特产推出后,我们发现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它的接受度和传播度很高,我们意识到原来文创产品可以走出只有游客才会买的壁垒,能够服务于全市全省的不同人群。

借助这些毛绒玩具打动一批年轻人,让年轻人愿意花周末的时间或者平时的时间走到博物馆里,对博物馆文化宣传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艺术生活馆开了之后,会发现兰州本地人和游客一半一半。大家在小红书看到新品后,会来到门口排长队。

再加上这次互动形式受到欢迎,我们发现日后做产品不单单要具备那几个属性,可能还会有线下售卖的形式,有更多的互动性和花活儿。

文创能够走出博物馆,走出任何一个景区,最终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

新声Pro:你们还做过绿马的线下展览,做展览的思路是什么?

崔又心:文创不单单是产品,我们也希望能通过线下落地的沉浸式活动,给大家更全方位的感受,去拓展人群。所以我们会用策展型商业的想法,符合大家拍照打卡的需求,同步做好销售。

新声Pro:之前聊博物馆热,更多单纯局限在博物馆,现在文创会蔓延到整个省或者是整个地方文化。

崔又心:是的,以前本地人可能永远不会去本地博物馆,但现在博物馆越来越打开自己,「放低姿态」,愿意去拥抱所有人,你只要来,我就能给你提供你对应的互动服务。所以现在博物馆在整体,除了文化创意,还有社教、展览等等很多东西。 

做完麻辣烫之后,市场上也有很多毛绒文创出现,能唤起本地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但也考验大家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