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林
近日,我读到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明、宜都市档案馆原馆长向光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李金涛主编的《三线建设史料选编》第一辑《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报纸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倍感亲切。
该书收录的宜都市档案馆馆藏珍贵三线建设史料,记载了20世纪60年代在焦枝铁路大会战中宜都民兵师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已逝去的峥嵘岁月。
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50多年过去了,但我参加“7013”工程、焦枝铁路和鸦官铁路建设的那些往事,历历在目,像电影幻灯片一幕幕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一、初涉尘世:主动投身“7013”工程建设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至1980年,党和国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运动。
那个年代,我国数百万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兵,在“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祖国内地参加三线建设。生逢其时,我幸运地成为了这千万人次民兵中的一员。
宜都是鄂西三线建设重要区域,我参加三线建设的第一站就是积极投身“7013”工程建设,该工程位于今宜都市聂家河镇。“7013”是当时的工程编号,国防编号为“712”,1968年1月至1975年9月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一二研究所(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7013”工程于1968年5月动工兴建,1974年基本建成,投资总额1557万元,总占地面积358亩,总建筑81栋,面积72149平方米。该所建立不久,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宏观政策的调整,便整体调迁到今武汉市洪山区。
1969年春节期间,我听说聂家河“7013”工程要来我们云丰(今赵家垱)大队招民兵,待遇还不错。劳动按照一级劳动力回生产队记工分,每月还有6元钱的生活费。这批民兵由大队会计徐德松带队。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就心动了。当晚,我就找到大队会计。我说:“德松大叔,听说过年后,您要带队到“7013”工程搞建设,我想报名去。” 德松大叔开始有点犹豫,认为我年纪小,又还在上学。后来,他见我虽然年纪小,但长有一米六几个头,要求参加建设的心也诚,加上我们生产队还有一个名额,他便答应了我的请求。
1969年3月4日,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也是改变我人生的日子。这一天,我避着父母,拎了一条洗澡的毛巾,带上几件换洗的衣服,偷偷地爬上了接民兵的解放牌汽车。
那天,我第一次离开家,人生地不熟,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当晚,我和同去的民兵们夜宿,在聂家河镇上渔洋河旁一块水稻田上盖的工棚里,地上用脚一踹像棉花,软绵绵的。更深夜静,孤独一阵袭上心来,我感到后悔、惧怕、无助、思家、想念亲人交织在一起,泪水湿透了衣被,整整一夜都没合眼。
那一年,我仅14岁。这么小的年纪,为什么偷跑去参加三线建设呢?现在看来原因有二:一是穷怕了,穷则思变。1955年春,我来到这个世界,遇到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概在我5岁左右。那时饿肚子的情形,在我幼小心灵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记得吃集体食堂时,人饥饿到了生命的极限,只要是能填饱肚子的,什么东西都敢吃。我就吃过榔树皮、琵琶树皮、刺果米、棕树米、稻草淀粉做的粑粑。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我们家因为家大口阔,8口人吃饭,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挣工分,在生产队里是一个大缺粮户。目睹家庭的困难,为帮父母挣工分糊口,我就有跑到外面去闯一闯的欲望。二是认为读书无用,耽误青春。我在读小学时候,就碰上“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整天不是参加游行,就是搞集体劳动;读书没有正式教材,老师也没有心思教。后来,读初中一年级(当时叫7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复课闹革命,在学校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这也是偷跑出来参加三线建设的另一个原因。
我在“7013”工程参加三线建设的时间不长,总共只有五个多月,但让我尝了什么叫“累”,什么是“苦”的滋味,这就是我奉献的青春。
在“7013”工程参加三线建设,有三点是我至今都还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生活条件艰苦
当时,“7013”工程建设按照军事化管理,民兵队伍按师、团、营、连、排编制,住宿、开伙以连为单位安排。我们是王畈(今松木坪镇)团永丰(今观音桥)营第二连,由我们云丰大队(今赵家垱)、高农大队(今袁家垱)、全农大队(今泉水垱)、兰凤大队(今鸾凤岭)、联丰大队(今彭家冲)五个大队民兵组成。起先我们住的是用油毛毡搭在水稻田的工棚。后来,因为劳动工地变化,我们就搬到河对面老百姓民房里去住,男同志在堂屋里搭地铺,10多人挤在一起。住不下的,就搭梯子住在堂屋的楼上。女同志安排住在内屋里,也是10多人挤睡在一起。
吃的粮食是我们家里人先把粮食挑到当地粮管所换成支拨,再由我们自己带来交食堂换饭票。交多少支拨,就可以领多少饭票。蔬菜是食堂弄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因食用油缺乏,食堂弄菜基本上是水煮盐拌,大锅煮的萝卜、白菜像喂猪食一般,非常难吃。特别是水煮芹菜,更难下喉。由于油水不足,许多长痔疮的人,痔疮经常发作。记得有一个叫彭运吉的民兵,痔疮老是发作,流血不止,叫苦不迭。
(二)工地劳动强度大
当时劳动任务是以排为单位安排。我们云丰(今赵家垱)大队,也就是云丰排,参加“7013”工程的共有12人:一队有郑必虎、万元秀(女),二队有徐德松和我,三队有彭运吉、彭运根,四队有艾建国(女),姚永朴(女),五队好像是徐绍业、王明信,六队是王秀兰,彭先传。这12人中,数我年纪最小,大家对我方方面面都很关照。
当时,聂家河大桥正在修建之中。我们云丰(今赵家垱)排的劳动工地是修桥北连接桥头的公路,开山炸石,挖土推土是我们每天劳动任务。开始,我同民兵们一样上工地挖土、挑土、推土、抬石头。白天搞得腰躬背驮,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每天的土石方任务才能完成。我初涉人世,从来就没有吃过这样的苦,累得晚上睡觉翻身时,感觉全身上下像散了架一样,疼痛难忍。
后来,排长见我年纪小,有些吃不消,便把我安排到郑必虎他们钻炮眼的那一组,让我钻炮眼掌钢仟。开始,我胆子小,生怕八方锤一下锤到自己手上,战战兢兢地经常闹些笑话。后来,时间一长就慢慢地习惯了。在钻炮组劳动,最危险的算是点炮了。每天中午和晚上收工时候,都要放几发炮。我第一次参加点炮,听到点炮号一响,拿着导火索的手就发抖,吓得汗直流,硬是点不着。郑必虎见状,飞快地跑过来帮我点着,方才帮我解了围。
(三)文化生活贫乏
在“7013”工程建设中,我们白天拼死拼活地劳动,晚上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记得兰凤大队(今鸾凤岭)有个叫胡传华的民兵,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既会蔑匠手艺,白天帮连里编箩筐,还会跳狮子舞。有一天晚上,有人提议要他跳个狮子舞大家看看,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不过他向连长郑必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狮子皮,二是要有锣鼓乐器,三是要给他配一个玩尾巴的人。连长笑着满口答应。立即安排人拿一床花被子当狮子皮,安排几个人拿洗脸盆和漱口瓷缸子,用筷子敲打当乐器,又叫我跟他着搭档玩尾巴,不一会儿都准备好了。随着“厂厂尺,厂厂一厂一厂尺”的锣鼓声,我抱着胡师傅的腰就跟他跳了起来,跳得有板有眼。一下子把一屋场的民兵,还有房东老小,几十人全都吸引过来看稀奇,场面热闹极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后来,隔三差五的晚上,我们就跳狮子舞解乏。一直到那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传来,团里统一要求唱革命歌曲,编葵花,跳忠字舞,文化生活才有了一些改善。当时,大家学唱的一首歌《满怀激情迎九大》,我现在还记开头的几句:“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激情迎九大,迎九大,我们放声来歌唱,来歌唱......。”
我在“7013”工地一直干到8月底,由于学校老师多次上门做我父母的工作,要我回家上学,父亲也多次催促我回家。我只好离开“7013”建设工地。
参加“7013”工程建设,作为我踏入社会的第一站,这里遇见的人,这里发生的事,让我终生难忘。
二、召之即来:积极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
焦枝铁路自河南焦作经济源、洛阳、南阳、襄阳到湖北枝城(今宜都市),是我国继京广铁路之后修建的第二条南北向国防战备干线铁路,全长753.3千米,从1969年11月动工兴建,于1970年7月修成通车。
焦枝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大工程,此线纵跨豫、鄂两省,穿越豫西丘陵、南阳盆地、湖北荆山、江汉平原,沿途有许多工矿业城市和历史名城,对晋、豫两省煤炭向东、南外运、南阳油田开发、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和促进豫、鄂两省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2月,正是焦枝铁路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全线“七一”通车,时间紧,任务重。宜都民兵师接到省指挥部和宜昌分指挥部命令,要求各民兵团增加建设力量,从后方新调集一批民兵上工地参加建设。
召之即来。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积极报名。2月28日,随着这批新上民兵一起到达枝城镇,参加焦枝铁路建设大会战。
通过参加焦枝铁路建设,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军事建制,管理严格
在焦枝铁路建设中,我们被统称为民兵,实行的是跟部队一样的编制。以县为单位叫民兵师,以区为单位叫民兵团,以公社为单位叫民兵营,几个生产大队组成民兵连,生产大队为民兵排。我们所属是宜都民兵师、王畈(今松木坪镇)民兵团、永丰(今观音桥)民兵营二连一排。民兵指挥部的行政首长,都是由地方党委、政府委派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宜都民兵师师长是彭兆榜,王畈(今松木坪)民兵团团长是李传发,永丰(今观音桥)民兵营营长是柴清玉,二连连长是裴锦贵。这些领导在铁路建没工地上,不只是发号司令,而是身先士卒,给下属们做榜样、当表率。如我们王畈(今松木坪镇)民兵团在三板湖大会战中,团长李传发同民兵一样早上工,晚收工,推土、挖石,身体力行,废寝忘食,样样干在前,他这种苦干实干的作风,深受全团民兵们的赞扬。
(二)纪律严明,奖罚分明
参加焦枝铁路建设,强调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无故不得请假。为了做到行动步调一致,每个营都安排有一个司号员,上工,收工一律听号令,不得迟到早退。军事化管理,连早晨起床,晚上睡觉熄灯都是听号令。那时,我人年轻,早上起床爬不起来,就十分讨厌吹起床号——“哒哒,哒哒,哒哒嘟,嘟哒嘟哒哒”。有人搞笑,就把号声编辑成段子:“连长,排长,起来催猪,猪在床上。”这样一来,大家在笑声中立马都起床了,开始了新的一天。
焦枝铁路建设注重政治建路。指挥部十分注重民兵的政治学习,加强民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同时,纪律很严格,该处罚的处罚,该奖励的奖励。一次,我们永丰营有两个民兵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并产生了肢体冲突。结果是双双受处分,通报全营,以儆效尤。对表现很好,学习积极,遵守纪律,出勤出力的人,就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记得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活动中,我们永丰营就有姚永根、李祖展、胡家振、王秀兰等22人还得到了师部表彰。
(三)大干苦干,无私奉献
当时我们参加焦枝铁路建设,全体人员从来都不计报酬,再苦再累,也不当逃兵。记得我们永丰(今观音桥)营在三板湖大会战中,全营指战员都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顶风冒雨,苦干巧干。为了赶进度,坚持起早晚归,个个都是天不亮就上工地,天黑了还战斗在工地。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在这次大会战中,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天上午,我用鸡公车正在推土,一不小心车轮碰到前面一块石头,车轮掉进沟里,我人朝前一匍,车把手上栓背带的钉子压在我右手中指上,鲜血淋漓,同志们带我到工地指挥部卫生室进行了包扎,至今还留有疤痕。回到工地后,排长叫我休息会儿,我看见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觉得自己手受了伤,但肩膀没有受伤,就捡起扁担挑土去了,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为此,还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1970年9月初,接到师部通知,我们参加焦枝铁路全部人员成建制转到宜昌,参加鸦官铁路建设。
三、转战宜昌:鸦官铁路显身手
鸦官铁路是焦枝铁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它东起焦枝铁路的鸦雀岭站,西至宜昌县(今夷陵区)官庄,正线全长约为37千米,其中在宜昌市内的路段约为6千米。1970年9月动工兴建,1972年10月1日全线通车,结束了宜昌城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焦枝铁路建设期间,为了确保葛洲坝水利枢纽、核工业部827厂和六机部宜昌403厂等三线工程的物资运输需求,决定修建一条专用铁路支线直达葛洲坝工地。
湖北省为了配合兴建宜昌钢铁厂[原址选择在宜昌县小溪塔],并开发该厂所需的原料基地官庄铁矿,要求将这条铁路支线延伸至宜昌县的官庄。因此,这条鸦雀岭至官庄的铁路支线被正式命名为鸦官铁路。
1970年9月初,我们到了宜昌鸦官铁路工地,我们民兵连的食堂工棚就搭在过去的大寨路(今宜昌东山大道)旁一个姓汤的老板门前道场里。我们男同志都住汤家堂屋里,全都是睡地铺,也叫统铺。
头一次到宜昌城区,我们这些乡巴佬就像是陈焕生进城,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
我们住户旁边就是原来的宜昌市牛奶厂,每天早晨都有一股鲜牛奶味道随风飘来,大家感到很新鲜。第二天,我们几个好奇的人,约了一起到牛奶厂参观。走进厂房,一股牛奶的香气扑鼻而来,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汤老板房屋旁边种的是甘蔗,我们老家不种甘蔗这种植物,大家看见甘蔗也都感到很稀奇。甘蔗没有成熟,恨不得撇一根来尝尝鲜。
我们住户的后面山坡上,种有不少的柑橘。那时我们宜都还没有种柑橘,更是感到新奇。听说宜昌窑湾的橘子好吃,就是没有品尝过。当我第一次吃到宜昌窑湾的橘子,那种清香、甘甜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参加鸦官铁路建设,历时近两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以下三点:
(一)政治建路氛围浓
到宜昌鸦官铁路开始一段时间,连长见我年纪小,安排帮助食堂打杂,主要是和一个姓吴同志,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平时就叫他“老吴”。我天天与老吴拖板车到窑湾一带收蔬菜,买南瓜、萝卜等,一天拖一板车蔬菜回来,保证食堂供应。
后来,连长见我有点文化,脑筋也还灵活,就把我调去当连政工员。那时修鸦官铁路突出政治建路,每天整队上工,由一人在前面扛着红旗引路,后面的人除了带好劳动工具以外,还要一人扛一块标语牌,一个牌子写着一个字,诸如“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浩浩荡荡上工地。
我当政工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办黑板报、写通讯报道、喊土广播。黑板报用搭油毛毡棚的席子,做成活动黑板,每天抬到工地上。上面除了刊登好人好事外,还公布每天劳动进度,以及某排、某排、每天土石方完成的情况。写广播稿,是现场采访,获取材料后,就用钢笔写成表扬稿,送到团指挥部广播室进行广播。我们连的民兵们,如果听到我写的表扬稿,大家干活的劲头就会更足。每天还要不定时地喊土广播(话筒),其内容就是如“某某人推土,车子跑得快,装得满,装得多,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之类的话,达到鼓劲加油目的。
那时,我们宜都民兵师建设工地,就是现在的东山宜昌老火车站,当时红旗飘飘,喇叭洪亮,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政治建路氛围非常浓,大会战场面十分壮观。
(二)大战孔阳岗热情高
1972年下半年,为了迎接鸦官铁路“十一”顺利通车,我们王家畈(今松木坪镇)民兵团调到万寿桥那边一个叫孔阳岗的地方,参加宜都民兵师大会战。
那时候修铁路全部靠人海战术,除了路基辗压有几台拖拉机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机械化。劈山、炸石、抬石头;推土,挑土,运土,全靠民兵们肩挑背驮。
大战孔阳岗,师部提出的口号是:“抢晴天,战雨天,一天当两天;白天加油干,夜晚不停战。”我们这些年轻人,由于干的是体力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所以饭量都很大。那时我们连的食堂除了每天安排三餐饭外,每天晚上还增加了一餐饭送到工地。我们每个月60斤大米还吃不够,逼着家里人省吃俭用,挑粮食到当地粮管所去买,转成支拨送到工地来支援我们。
(三)过革命化春节
1970年腊月间,我们都盼望能回家过年,但师部明文规定:“全体民兵必须在工地上过革命化春节,任何情况不得请假。”这年过春节我们违犯纪律偷跑回家过年,差一点被处分。
在1970年春节期间,有许多部队和地方文艺团体到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30”工地慰问演出。腊月二十八,一个文工团到葛洲坝工程工地慰问演出,连里通知我们去看戏。
那天,天空纷纷飘着小雪,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想回家过年的缘故,节目的内容看过了,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一场戏下来仅记得一句台词:“稀奇、稀奇、真稀奇。”
在返回的路上,比我年纪大的姚永奎、姚宝林一起策划,约我与他们一道偷着跑回家过年。于是,我们一行5个人到宜昌九码头花了九毛钱,都买了到枝城的轮船票,上船时间是正月初一凌晨4点。
那年春节,连队食堂春节供应物资是大年三十每人安排是半斤盐肉和半斤豆腐,大年初一供应有4两白糖和4两糯米。
我们几个人心里揣着偷跑回家过年的秘密,大年三十把肉和豆腐吃了。晚上,又把糯米煮了,吃了个精光。个个口里边吃,边念着在葛洲坝看戏听来“稀奇、稀奇、真稀奇”的台词,还在后面加了一句:“三十的晚上吃糯米”,个个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
夜里,我们一个个假装睡觉睡得沉沉的,有的还假装打鼾,以掩人耳目。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度时如日”的感觉。
到了深更半夜,我们一个个轻手轻脚地爬起来,一口气跑到九码头,生怕有人追来了,直到上了船,心才落了下来。
我们坐了几个小时的船,天亮后轮船在枝城港靠岸。我们下船后接着就转乘汽车,正月初一上午9点左右就到家了。
正月初五,我们那几个偷跑回家过年的人归队后,民兵连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办我们的学习班,要我们人人做深刻检讨,挖根求源,方才过关。
1972年下半年,我从宜昌鸦官铁路建设工地回家,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通过在三线建设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锤炼,自己不断成熟起来,特别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成长。
回农村后,我刻苦学习农活枝术,熟练掌握了耕田、赶糙、扬掀等农活技术。从生产队里保管员、记工员干起,后来还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1975年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农村党员。同年4月,我被提拔为村党支部副书记。5月,又被县委组织部选拔为半脱产干部,任命为永丰(今观音桥)公社党委副书记。从此,我步入了40年的从政之路。
四、情系三线:主编《三线建设在宜都》
如果说三线建设是时代记忆和国家记忆。那么,三线建设在宜都,就应该是宜都记忆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三线单位进驻宜都的就有三八八厂、二八八厂、二三八厂、七一七所、七一二所、六〇七队、〇三油库、枝城桥工段及三线工程——焦枝铁路和枝城长江大桥等。
多年以来,宜都三线建设单位的信息流、物质流、技术流、人才流,为宜都当时的“五小工业”乃至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由此,奠定了宜都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宜都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留住三线建设在宜都的记忆。2017年5月,宜都市政协文史委决定编辑《三线建设在宜都》一书,时任文史委陆帮全主任找上我,要我担任该书的执行主编。当时,我已经退休了,听说是编辑关于三线建设的书,我感到亲切,便欣然接受了。
《三线建设在宜都》一书,我们从动议、筹划、约稿、采访、组稿、撰稿、编辑到付印,历时近两载。
该书分为《三线情愫》《创业纪实》《难忘岁月》《鱼水情深》《人物风采》共7个部分,精选稿件64篇、图片40幅(不含插图),约31万字。全面翔实地记述了三线建设在宜都的奋斗足迹和发展历程。
编辑《三线建设在宜都》一书,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成书后,让我还是有些成就感。同时,也让我积累了一些编辑方面的经验。
(一)上门求教,送征稿函
2017年6月13日,我与时任宜都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陆帮全、原主任原杜平,司机小高一行4人下武汉,走访了二八八厂、二三八厂、七一七所、七一二所等单位领导,征求他们对编辑《三线建设在宜都》的意见,并向他们一一约搞。从武汉回来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上宜昌,找三八八厂、六〇七队等单位座谈。后来,又分别到留在宜都的〇三油库、枝城桥工段等三线单位送《征稿函》,做到了家家到、户户落,不掉一方一户。凡到之处,均受到了三线单位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精细审稿,确保质量
通过近半年时间地广泛征集稿件,到2017年底,我们共收到来自各三线单位或个人撰写的稿件80多份,收集各类珍贵照片近百张,为编辑成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严格按照政协文史资料编辑的“亲历、亲见、亲闻”原则,认真整理每件文稿,对不符合要求的做到宁缺毋滥。另外,还收到一些空洞无物的文稿,也没有采用。对一些写的人和事,有些模棱两可的稿件,直接找到当事人核实,搞准确了再编入。如现居武汉的三八八厂退休干部杨跃萍,她曾担任过三八八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手头资料多,写作能力强。加上我们过去人也熟悉,我一次向她约4篇文稿。对文章中一些把握不准细节,我多次通过电话询问和微信交流,做到核实无误。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编书的质量。
(三)克服困难,按时交稿
宜都市政协文史委确定出书时间在2018年上半年,时间紧,任务重。三十多万字的审稿、编稿、校对、改错和编审工作量大。为了赶进度,我每天从早上开始编辑、审稿,中午也少休息。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由于坐的时间长,把我的老毛病——腰椎病搞犯了。到宜昌市中心医院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腰椎第4、5节突出,压迫坐骨神经,行走十分困难,需要在医院里治疗近两个月。在此期间,为了不耽误编辑工作,保证出书时间,我是每天上午搞理疗,下午带病坚持上电脑看稿子,一篇篇文章审读,一个个字地校对,没有半点松懈,终于按时完成了编辑任务。
我通过编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奋力拼博”创业精神。
有幸参加三线建设,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如今,三线建设已成为了过往,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和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当前,深入挖掘和利用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继承与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对新时代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