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道丨古也悠悠,今也悠悠青林口
2020-07-16 13:51
点击收听
朗读:格岩
四川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旧称青林场,地处梓潼、剑阁、江油三县交界处,人称“鸡鸣三县”之地,位于蜀道剑门关的南端。
青林口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盛于明清。据清代《梓潼县志》卷五载: “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舆,往来不绝,通衢也。”青林口联络着陕西、甘肃与四川的商贸交通,通往陇南、关中和成都平原的三条古道相连于此,成为古蜀道上一条繁忙的文化和经济线路。
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陕西等五省移民纷至沓来,在此安身立命,许多人开始做起生意,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的集市,一时间商贸发达,店铺林立,马帮悠悠,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当地土特产源源不断销往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了明清时期著名的商贸口岸,素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
如今在青林口,依旧开设有许多商铺,大多数以售卖茶叶、木耳、中草药等土特产为主,而制造业、金融业和纺织业,早已凋敝。
以“古”著称的青林口,古镇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铺面为木板门,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川北集镇风格。
由于客商往来频繁,陕西、湖广等客商的大会馆相继建立,让这里成为中国各地建筑文化的荟萃之地。从文昌宫、妈祖庙、南华宫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一楼一底民居,也可以一窥当时的繁荣。
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青林口至今仍然可见红军当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以“红军桥”为代表承载的红色文化,也为青林口增添了壮丽的人文色彩。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青林口“逢会”的日子,十里八乡都要来赶场、看热闹。其中最出名的青林口高抬戏,被民间称为“桌子戏”,由湖广移民符璋带来,至今已传承三百年,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青林口开始种植桃树,到如今已有6000多亩,每年3月,青林口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节日期间有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各式表演,观演赏花两不误,热闹程度非凡。
青幽巴山之腰,潼江河岸之上,古街古树古建筑错落其间的青林口村,灰墙黛瓦,门户幽深,树木葱郁,溪流淙淙,远远望去,仿佛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卷,尘封着古蜀道的千年余韵。
古也悠悠,今也悠悠。青林口村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后又被评为“四川最美古村落”,再次擦亮青林口的靓丽名片。于游人来说,这里有可端详可凝视的文化存在,可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岁月沉淀。
文 | 六柒 设计 | 木子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