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2025玉溪“三农”工作干字当头 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和美乡村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2-22 04:54)
文章正文

春风再绿大地,田畴耕作正忙。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农业如何增效益、农村如何增活力、农民如何增收入?近日,玉溪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增强做好新时代玉溪“三农”工作的使命担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玉溪实践提供基础支撑。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红塔区春和街道黑村社区现代化设施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玉溪市坚持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位置,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玉溪市将抓实“三条线”——守牢不返贫底线,巩固增收基础;强实带农联线,激发内生动力;畅通就业专线,拓宽增收渠道,下更大力气抓农民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要让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就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把各类经营主体、资源资产、产业、群众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助力农民增收。如何以“真联真带”回答好省委提出的“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玉溪市已有一些有益探索。元江茉莉花“631”利益联结机制去年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近4000万元,澄江蓝莓“315”共富机制带动群众稳定就业,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村集体创收100万元以上。今年全市将围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的目标,进一步健全涉农企业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同时挖掘财产性增收潜力,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积极发展蓝莓贷、柑桔贷、鲜花贷等支农助农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种养综合收益。

大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是农民富农村稳的关键举措,是玉溪市主抓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春风行动”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中,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玉溪市民政局、玉溪市农业农村局、玉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集中开展就业岗位归集、劳动者就业意愿摸排、岗位推送、劳务对接、招聘活动、技能培训以及困难人员帮扶等,目前已举办招聘会83场次。玉溪市将通过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加大劳务品牌、乡村工匠培育力度,带动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因地制宜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闲置帮扶资产盘活力度,加快建设“家门口的产业园”,提升扩容“就业帮扶车间”,提升劳动力就地吸附能力。

现场镜头

澄江市:打造蓝莓“315”共富机制

澄江市以抚仙湖保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多措并举推进基地建设,以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推动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主阵地,探索出三种联农带农模式:招商引资建联农带农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建联农带农模式、村办公司自主经营建联农带农模式。

在招商引资建联农带农模式中,澄江市引进北京中链达通(澄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口镇海关社区稗子田小组实施澄江市数字化设施农业生态蓝莓项目,项目总投资2.75亿元,种植蓝莓2145亩,探索形成“14315”政村民企银联动共富的蓝莓产业发展。“1”即一条数字化品牌生态链,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的方式,实现育种、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控品溯源。“4”即对蓝莓建设、育种、生产、销售四个环节进行细分。“315”即3个“15”共富机制:产业合伙人享有85%的收益,项目方享有剩余15%的收益作为管理费用;项目方从自己的收益中按1.5元/公斤的标准支付管理费用到村办公司;产业合伙人最低只需支付15%的现金承包费,剩余85%的承包费由银行贷款承担,且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项目建成运营后,盘活地租收入365万元,可孵化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11人,带动群众稳定就业110人、季节性用工900人,每年预计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村集体创收100万元以上。

华宁县:创建“柑桔人”省级劳务品牌

华宁县打造“华宁柑桔人”劳务品牌,积极探索“党组织+基层就业服务工作站+人力资源公司”的服务模式,在全县75个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基层就业服务工作站。2022年到2024年共培训柑桔产业工人2.9万人次,5.7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带动10万余人就业,柑桔劳务经济达6亿元。

立足资源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沅润(玉溪)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樱桃番茄种植基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玉溪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保安全为要、以守红线为基、以增效益为本,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着力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我们的‘土特产’不能‘披头散发’进市场、要‘梳妆打扮’建标准,深入实施‘玉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持续打造玉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品牌体系。”玉溪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玉溪市将紧扣“6+N”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优存量、挖掘增量,推动产、加、销“三端”融合贯通、提质增效,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乡村产业新业态是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的源泉,玉溪市通过拓宽乡村服务业范围、发展“土特产”农村电商、拓展乡村旅居新业态,积极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把“家门口”企业培育好,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益,同时鼓励农民参与电商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上行,让更多优质土特产进入全国市场,进驻南亚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位于江川区九溪镇亚洲花卉科创谷的云南桦兰世家花卉有限公司大花蕙兰花卉生产车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时不我待。玉溪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云南花卉种业(鲜切花)实现了约30%的自足率,全省鲜切花种业公司一半以上都在玉溪。此外,玉溪的种质资源还涵盖了烤烟、玉米、蓝莓、野生稻、畜禽、水产等领域。未来,玉溪将把种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激励育种创新,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要素向重点种业企业、重点品种集聚,以种业振兴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玉溪还将以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重点聚焦“三湖”保护治理,扎实推进“三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稻鱼等生态模式,稳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现场镜头

华宁县:轨道运输机省时又省力

春天正是给果树施肥、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节,在华宁县农业农村局亚热带水果示范园,一个小车厢正沿着长长的轨道在柑桔地里穿梭,将农资送上山。这是近年来该示范园进行提升改造安装的轨道运输车,平时用它来送农资上山,丰收季将采摘的柑桔送下山,省力又省事。

华宁县是全国柑桔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优质早熟柑桔示范区及南亚热带名优柑桔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华宁柑桔种植面积15.2万亩,产量47.78万吨,产值14.36亿元,桔农户均收入10万余元。由于大部分柑桔种植在山坡上,种植管理期间种植户需要把肥料、农药背上山,采摘季又要把柑桔背下山,费工费力,轨道运输机便成了种植户的新选择。

2022年以来,华宁县依托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积极宣传,大力开展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技术的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减轻了种植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桔农的生产成本。经统计测算:与传统人背马驮运输方式相比,使用山地果园轨道运输机可以省工三分之一,每公斤节约成本0.2元。截至2024年底,华宁县累计推广安装轨道运输机845台套133887米,受益农户724人,每年为用户增收节支1606.64万元,该项技术华宁县推广应用位列全省第一。

江川区:花漫光山产村融合

江川区安化彝族乡东南部的光山村委会下辖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767户2220人。近年来,光山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自身资源与产业特色,实施“花漫光山・产村融合”项目,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多肉村”农文旅IP,成功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收”,绘就乡村振兴绚丽画卷,先后荣获省级宜居宜业和美示范创建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光山村立足优势,流转土地引入玉溪江川坤宇花卉有限公司,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成立专业合作社与42户家庭农场,现有多肉育苗基地20亩,种植面积达2860亩。打造150亩多肉电创园,培养草根主播,引入专业直播团队,产品畅销国内外,2023年销售额达1900万元。同时,推动多肉产销与田园风光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住宿等于一体的新业态。在人居环境优化方面,光山村常态化开展整治行动,拆除危旧闲房,退出养殖户,利用拆后空地建成多肉庭院超市,鼓励农户打造多肉庭院小景,推进“多肉一条街”项目,实施雨污分流等工程,改善村庄面貌。

光山村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家风活动,加强网格化管理,落实民主制度,推行“五事工作法”和“协商在基层”制度,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党支部获评“玉溪先锋红旗党支部”称号。

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峨山县小街街道永昌社区美丽乡村新面貌。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倡导以共建理事会等方式,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深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抓好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体现的是动态协调乡村外在建设和内涵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营造乡村宜居宜业、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玉溪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就从下大力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深入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推进第三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3个“三年行动”,大力开展以“三清四治两提升”——清理村庄垃圾污水、河塘沟渠、农业生产废弃物,整治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接乱拉,提升农村厕所管护水平、以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引导群众做好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内容列入部门工作职责、纳入评价体系。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三方作用,让村级党组织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进来,大力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自己建”,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花小钱办大事,共建美丽家园,绝不能搞“盆景”搞形式主义。

同时,集中力量抓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稳妥有序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

今年,玉溪市将探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县级供销合作社合作,实体化办好村办公司,用活用好产业、财政、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盘活各类资源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现场镜头

峨山县大龙潭乡:联村抱团激活致富密码

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门户大龙潭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近年来,大龙潭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创新探索“整乡推进、抱团发展”模式。

党建引领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乡党委牵头成立集体经济投资运营公司,采用“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1+7+N”公司联结发展模式,整合社会资产资源,与市场主体合作,成功实现村集体“百万分红”。

为夯实运营管理,大龙潭乡搭建合理股权架构,明晰治理结构,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创新薪酬管理,激发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在项目发展上,坚持以农业产业为抓手,承接新增耕地种植管护服务;把特色烟叶作为关键举措,新建烟叶烘烤及雪茄烟晾制中心,带动就业并加强人才培养;将乡村建设作为基础保障,打造康养中心,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大龙潭乡的成功经验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7个行政村村办公司共同入股成立运营公司,整合资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全乡生产要素统一经营管理。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走出了一条整合闲置资产、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人才队伍的新路径,实现乡级“一盘棋”统筹谋划,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大化。

峨山县小街坝子。 

江川区张家头村:整治“三房”提升人居环境

江川区江城镇张家头村有179户人家502人。这里曾荣获市级党建教学示范点等称号。自2023年起,张家头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凭借“六个一”工作法整治危房、违房、闲房,实现人居环境大跨越。

江城镇设立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张家头村也成立对应组织,明确职责,协同推进。规划先行,严格落实“多规合一”与“一户一宅”,精准排查出82户165宗“三房”,保障宅基地合理审批。

拆除流程规范严谨,遵循“两个一次性”的原则,8步走公开透明。同时,挨家挨户摸底,建立详细台账。为争取村民支持,制定合理拆除和有偿使用方案,巾帼志愿者走家串户宣传,借各类会议讲解政策。

党员干部带头组建16支志愿者队伍,践行一线工作法,村民从“要我拆”变为“我要拆”。通过“三房”拆退管用工作,全村共拆除“三房”82户165宗,腾退大片空间。村子还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农村污水治理、组内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美化等工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庭院美化、田园美化、公共活动场所美化150多场次,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14个,通过清除杂物、清理角落建设“小花园”7处,评选出“美丽庭院”85户,完成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项目,组织村民美化庭院、打造小景观,评选出85户“美丽庭院”。如今的张家头村环境优美,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