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凤翔泥塑的文化历史及创新发展之路!
2021-06-26 17:33
探索凤翔泥塑的文化历史及创新发展之路!
“凤翔彩绘泥塑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艺产品,造型多样,形态逼真,表现手法率真朴实,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傅功振对凤翔泥塑给予高度评价。
凤翔泥塑邮票羊大型户外雕塑
“凤翔泥塑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流传,至今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胡新明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六营村挖出过汉唐墓穴,出土的人畜造型跟凤翔泥塑极为相似。在他看来,凤翔泥塑的外型具有典型的汉唐特色,可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985年赴日本考察、表演、讲学。 1987年当代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来访,并题字勉励。 1989年赴中央美术学院讲课,并现场表演制作。 1989年2月1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来家观赏考察,并给予鼓励。 1994年10月文化部授予其泥塑《老虎》等四件作品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殊荣。 1994年受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赴香港办展,并演示讲学。 1996年受香港市政总署的邀请再赴香港参展。 1998年参加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民间艺人精品展。 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古城西安,胡新明夫人敬玺萍及九岁女儿圆圆为克林顿作现 场表演,克林顿夫妇给予高度赞扬,并和其女儿将胡新明的《千千结》、《小勺脸谱》一直佩 带胸前,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将其制作的《斗牛》送给克林顿总统。2002年4月30日作品《五毒青蛙》、《关公钟魁》等数拾件作品被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评为金奖。2002年创 作的泥塑马和2003年创作的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局选为马年邮票主图案和羊 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并荣获全国首届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和陕西省首届旅游产 品设计大赛银质奖。2003年创作泥塑"戏洋洋"被中国第八届戏曲节选为吉祥物。 2003年十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国文化年"艺术演讲。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迎来3万多名游客,凤翔泥塑不仅引来宝鸡本地的游客,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凤翔泥塑作品销售可观。凤翔泥塑有怎样的历史渊源?怎样更好地保护传承凤翔泥塑?
国庆节前,我国数位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凤翔县六营村,举行了凤翔泥塑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在赞赏凤翔泥塑艺术魅力的同时,围绕凤翔泥塑的历史、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宝贵建议,助力凤翔泥塑的发展。
关于凤翔泥塑文化起源的探讨与交流
一个个造型夸张而形态威风凛凛、造型可爱的“泥耍活”,一笔笔深邃而传神的纹饰,一项项传统手作的工艺,让人不禁对凤翔泥塑的渊源产生了好奇。
有一种说法认为,凤翔泥塑起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军队中的第六营士兵屯扎在此,其中有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士兵,他们有制陶手艺,和土为泥捏出泥物件。后来,士兵转为地方居民,他们利用当地特有的黏性强的板板土,制作出有民俗文化风味的凤翔泥塑。
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凤翔泥塑植根于先秦文化沃土。上世纪70年代,赵丛苍骑着自行车在凤翔跑了几年,看到一大批凤翔泥塑,直觉告诉他,凤翔泥塑的历史更久远。于是,他考察了景德镇与泥塑相关的工艺,发现两者并无联系,翻阅文献,也没有朱元璋屯兵此地的记载。赵丛苍深思之后,提出凤翔泥塑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说法。后来,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发现一秦人墓葬,出土了陶牛、陶虎等文物,牛的抽象造型和老虎身上的斑纹,引起赵丛苍注意,坚定了凤翔泥塑植根先秦文化沃土的观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说,凤翔泥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存在争议,他认为凤翔泥塑有可能产生于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战国中期,瓦当出现之前,跟泥塑相关的文化元素还未闪现出来,战国中期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一批文物随之出现,比如在雍城发现了虎头虎脸等,甚至发现了人俑,与凤翔泥塑有相似性;第二个是魏晋时期,也出现了虎脸,表达对权力的崇尚;第三个时期是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出现了社火脸谱,有遮面的木面、泥塑面等物件。田亚岐认为要确定凤翔泥塑的历史年代,还需寻找更多证据,梳理各种相关文献,尤其要注重考古材料的印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新明从事了40多年泥塑制作,他认为,凤翔泥塑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孕育的过程。凤翔泥老虎的面部构造和表情,不是那种萌态、媚态的美,而是一种很狞厉的美,跟青铜器上饕餮的狞厉是一样的,鲜明地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青铜纹饰特点。凤翔泥塑还具备汉唐遗韵,延续了汉唐时期镇墓兽雄壮威武的造型特点,比如汉代卧牛与凤翔泥塑卧牛造型、装饰相似。凤翔泥老虎的耳朵很大很夸张,为什么?胡新明发现这个大耳朵在历史上也有对应的物件,战国时期文物金虎就是大耳朵,非常相似。
虽然,凤翔泥塑起源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答案,但都在指明它与宝鸡深厚历史文化的联系。
保持传统的遗留纹样就是保留凤翔泥塑的文化根源
9月底,六营村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泥塑艺人和泥塑精品,有广东潮安区大吴泥塑、河南浚县泥塑、江苏惠山泥塑、天津泥塑等,各地泥塑作品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凤翔泥塑堪称翘楚,引来近千人围观。凤翔泥塑正因为保持了浓烈的本真味儿,受到了群众、学者的一致喜爱。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凤翔泥塑的这种本真原味呢?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高晋民说:“坚持传承与创新是凤翔泥塑发展的方向,但这个创新必须要来自凤翔泥塑的传统母体。”他建议凤翔泥塑要守住传统,一些老样子很美,古色古香,味道很足。他认为,如今杂艺品对传统泥塑的冲击很大,有些地方的泥塑村受杂艺品、舶来品冲击,特色消失,六营村可纯粹做泥塑,做单纯才能强大。近些年凤翔泥塑在新样子方面有很多创新,但还要做好传统老样子的收集和传承,比如过去的卧牛、小青蛙等形象现在已看不到。多年前,高晋民曾在老艺人家里看到两个泥面具,一个猴头一个虎头,眼部有挖空的洞,如今再也没见过,像这样可赏可玩的老样子,可将其复活。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修建桥小时候就接触了父亲收藏的凤翔泥塑,2017年,他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任务,来到六营村泥塑老艺人胡深家里,对其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见到了一批封神演义主题的泥塑作品,非常美。修建桥认为,凤翔泥塑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急需建立一个凤翔泥塑陈列馆,把身边能搜集到的模具、老样子、图谱等实物,尽早收集、保存、展示起来,这对凤翔泥塑的延续发展作用很大。
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李红军也认为建立凤翔泥塑陈列馆很有必要,比如关中民俗博物馆就是一种很理想的保护方法。李红军曾参与过很多非遗项目的保护,他从其他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路子来看,老艺人在不断离世,老艺人后代或徒弟传承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原味渐失,这告诉我们非遗保护要趁早。凤翔泥塑资源很丰厚,尽早收集整理,可有效保护它的原貌。
凤翔泥塑的文化核心--传承周秦纹饰
对于泥塑艺人来说,凤翔泥塑传承工作的核心是什么?胡新明说:“凤翔泥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文化在于纹饰。”目前虽然有几百人在做凤翔泥塑,但对纹饰大都一知半解,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为此,胡新明收集了凤翔泥塑上百个纹饰,他认为传承凤翔泥塑,离不开对纹饰的传承。
为什么凤翔泥塑传承的核心是纹饰呢?
胡新明说,凤翔泥塑在做的时候,大家用的都是同样的模具、同样的工具、同样的颜色,只有绘制不一样。两个不同的艺人,在同样的造型上,画出来的东西却是天差地别。在胡新明印象中,村里老艺人们以前画的泥塑神奇浪漫到了极致。胡新明展现了凤翔泥塑身上的云纹、蝌蚪纹、锯齿纹、兰草纹、艾草纹、鸟纹、蝶纹等多种纹饰,这些纹饰的画法、所用部位等都有讲究。过去的老艺人能大胆熟练地使用云纹、蝌蚪纹等多种纹饰,现在泥塑艺人仅会使用艾草纹、蝶纹等较少纹饰。胡新明感慨:“凤翔泥塑纹饰的传承是凤翔泥塑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泥塑艺人手艺的高低也在于纹饰的运用。”
凤翔泥塑的创新-激发培养年轻人对凤翔泥塑的兴趣
除过在技艺方面的学习、传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武站认为,凤翔泥塑可以不定期和学校开展活动,请民间艺人给学生讲凤翔泥塑的历史、种类以及承载的美好情感,激发年轻人对凤翔泥塑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了解,同时,应建立产、学、研与一体的全方位的基地,通过学生diy彩绘泥塑的方式让年轻人从新认识凤翔泥塑,并且可以树立创新奖励,激励年轻人去做产品创新,同时培养有能力的年轻人成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储备人才;
凤翔泥塑的文创设计与创新之路
创新也需要种传承文化,凤翔泥塑可以和现代生活消费品结合起来,创作一些新的题材,让古老的泥塑纹样融入生活产品以实现文化赋能国潮。回顾故宫文创的火爆场景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符合可以赋能产品,将传统纹样印于袜子、T恤、裤子、鞋子等实用的产品之上使其赋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活态传承,这种活态传承将会快速传播凤翔泥塑的文化,同时赋能凤翔泥塑产品,让其二者形成互补事态,弥补了凤翔泥塑的缺点,而这些产品可以形成统一化、规模化、批量化、的生产,使其快速引爆市场,同时,凤翔泥塑需要长期在一线市场经营的执业产品经理人,因为他们更懂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能够给产品的创新提出宝贵意见,另外,凤翔泥塑可以开发全国市场,每个一线城市可以建立民俗文化体验馆,或加盟或者合作,让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形成影响力,最后,我们可以运营短视频平台及各种自媒体平台去发布凤翔泥塑的内容、文化、故事等内容,同时可运用抖音平台,建立凤翔泥塑打卡地,塑造数字化的泥塑文化让其客户为产品赋能,同时,可建立直播带货平台,邀请热爱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及创业者,免费为他们提供场地,实现产地化生产、宣传、销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过来,为凤翔泥塑的文化传播创造平台及影响力,让其引爆市场,成为下一个文创产品的爆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