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点军区联棚乡福安村的锦瑟时光农乐园里芳草萋萋,鲜花绽放,市民们在这里垂钓、踏青,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时光回转,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脏乱差的生猪养殖场,如今已变成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的美丽庭院。
近年来,宜昌市妇联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支点,组织动员广大妇女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串联起全市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走出了一条妇女赋能、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特色路径。
巾帼力量扮靓家园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走进夷陵区罗家畈村委会一带,家家皆景。石头铺道、植物园林、葡萄藤蔓、木架秋千、鱼池假山,绿树红花与民居相互映衬。“以前屋前屋后农具、木柴到处堆,鸡棚破破烂烂的,现在漂亮得像园林似的!”村民李华芳满脸自豪地说。
这一变化源自市妇联2020年以来开展的美丽庭院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市妇联动员广大妇女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整治村子。各县市区妇联聚焦家庭“最小单元”,鼓励引导广大家庭和妇女群众主动参与“清洁家园”行动。
当“内当家”们成为建设主力军,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拆除乱牵乱挂的晾衣绳,转变生活习惯,积极栽花建小花园,形成了“人人动手、家家参与、户户比拼”的浓厚氛围。
县市区各地注重就地取材,通过生态微改造打造“三小园”(菜园、果园、花园);夷陵区妇联通过“她说·庭院美”短视频展播20期,用身边榜样宣传美丽庭院建设;推行“门前三包+公共片区共管”,实行月度评优奖励。
村民王恩武长期不在家,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村民张阿姨和何奶奶自发带着镰刀帮忙清理,还种上了花朵。“只有大家的屋前院后都美起来,这个环境才是真正的美。”张阿姨说。
目前,全市打造市县乡三级美丽庭院1.9万户,85%的行政村实现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巾帼力量为乡村画卷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环境撬动产业振兴
从“环境美”到“发展美”
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不仅成为乡村靓丽风景线,更悄然变身产业发展的“聚宝盆”。
点军区返乡青年张丽将自家生猪养殖场改造为“锦瑟时光农乐园”,融合垂钓、花海、餐饮等多元业态。如今,农乐园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创收900余万元。
在三斗坪镇黄陵庙村,村民们自发在门前种植三角梅。“村里家家户户靠旅游增收,把院子收拾得干净漂亮,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村党支部书记杨年建说。
越来越多农户将自家庭院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空间,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远安县村民张梅将改造后的庭院经营为民宿,还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以前觉得打扫院子是小事,现在才知道‘方寸之地’也能生金!”张梅感慨道。
为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市妇联创新开设“庭院经济培训班”,培育乡村振兴巾帼力量。2024年,全市庭院经济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2万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枝江的许莉娜、宜都的靳雪丽等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巾帼农人,依托科技力量、手工艺展示、农家乐及特色形式,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耕文明乡风
从“庭院美”到“乡风美”
“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讨论布置庭院的人多了。”夷陵区罗家畈村民李大爷说。随着环境变好,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全村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这场由巾帼力量主导的乡村焕新实践,不仅实现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空间跨越,更催生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升级。
“美丽庭院”建设带来的新气象,让美丽乡村重塑着乡风文明。家园建设美丽了,村民自觉维护性也高了。各村制定的《村规民约》,约定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由自己负责,公共区域划片区共同承担,每月村组织人员到户查看管护效果,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美丽环境的和谐氛围。市妇联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家风培育深度融合,让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成为新风尚。妇女们自发组建“巾帼环保志愿队”,定期开展河道清理、垃圾分类宣传,维护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
数据显示,随着美丽庭院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参与率提升45%。“庭院之美,不仅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和乡风。”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美丽庭院+”模式,让更多妇女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和守护者。
原标题:《宜昌这些地方,美成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