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从这里腾飞
2018-09-11 04:49
宝鸡:从这里腾飞
——试探宝鸡市行政中心选址、建筑及功能
乘西宝高速汽车西行,将至蟠龙大桥,向北望去,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这就是宝鸡市行政中心。
宝鸡市行政中心竣工于2007年12月。总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广场绿化面积近9万平方米。集市级党、政、群等1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在此办公。政令法规从这里发布,经济文化政策在这里决策……。这里是宝鸡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之地。
一
宝鸡市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西端,渭水之滨,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交汇地带。南据秦岭,北依黄土台塬,群山西合,平原东开,山环水绕。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为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凹平,西窄东宽,大体呈东西展布。
市行政中心地处市区东部的戴家湾地区。其地理环境,三面环水一面塬,即南有渭河,东有汧河,西有金陵河,北为蟠龙塬(古称“陈仓山”)。远眺渭河南是逶迤起伏的秦岭。比起市区西部的狭窄,渭河南的缓坡地,戴家湾地面开阔、平坦,北面塬坡平矮,亦无水患滑坡之虞。有水则有灵气。临近的多条河流,给这里带来了天地间的勃勃生机。多样的地形地貌,四季分明的暖湿气候,造就了戴家湾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据考古发现,在戴家湾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其20世纪30年代编写的考古报告《斗鸡台东区墓葬》(斗鸡台是十里铺和戴家湾地区的泛称,实为一地)一文中,在记述斗鸡台地理背景时说:宝鸡县北部自东而西形成三个“原”,即“周原”、“西平原(包括贾村原)”和“陵原”。而考察宝鸡县境“重要城镇则分布于渭河北的三个‘原’的南坡下面,即中部北部的中间地带。例如,阳平和虢镇位于周原的下面,底店镇位于西平原的东南角下、汧河入渭之处,而现在的宝鸡县城则位于陵原的南端。其原因,据我们推测,川地交通便利,而有水患危险;原上于此相反;原下的阶梯地带,无二者之短,而又每嫌地势狭窄,不易展布。故此少数位于坡缘下面的空旷之处,便成为历来建设城镇的理想地点,斗鸡台位于西平原南坡下的中央地带,即属于此类少数地点之一。故其为古遗址是有其适宜的地理条件的。”又说:这里“面对鸡峰,雄奇秀丽……地势环境,堪称优异。”从苏先生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戴家湾一带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为人类宜居宜耕之地。
从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来看,大至国家首府小至村落和家庭,对其选址、定位是非常重视的,往往视为头等大事。不说国外,就依我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建都、迁都,都有其深刻的地理和历史因素。西汉建都长安的故事就是一例。所以,在此方面我们的先人创立了阴阳、五行、风水之说,总结了一套风水理论和建筑选址实践经验。至今还有其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若从风水学文化的角度考察,戴家湾建设的市行政中心,其地理位置符合住地和建筑选址于“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绵延十多里的蟠龙塬横亘于行政中心之北,是为主山(靠山),即“龙脉”,是此地文化的标志物和文化脊梁骨;汧河、渭河、金陵河环绕于行政中心之东、南、西,是这里形成“澳位”、“汭位”、“合口”,具有“金城环抱”之意,为收锁堂气之吉地。尤其是横贯市行政中心前的渭河,随着橡胶坝的建成,将出现一片缓流、平静的湖面,这正体现了古人所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吉地不可无水”的建筑选址理念。蜿蜒起伏的秦岭犹如屏障一样迎面耸立,意为朝山(向山)。其形特异奇秀,对于文化基址行政中心的文化特色具有主题的象征意义,其气象开阔、宏伟和壮丽,构成了一幅 “天人合一”的美好境地。以阴阳五行学说考察,行政中心居(山)南水北,负阴抱阳,于此,构成了阴阳交融、平衡、平和之气。
所以我们说,市行政中心的选址正符合古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的主张。(《管子·乘马》)
二
戴家湾地区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追溯宝鸡的建城历史,考古发现距今7000—5000年前在市区有北首岭、福临堡等聚落遗址80多处。聚落犹如城市形成之胚胎。传说中伏羲、黄帝“都陈”(“陈”指“陈仓”),炎帝都“姜氏城”,即今姜城堡。姜城堡为新石器遗址,挖掘发现有124平方米的大房址。
宝鸡建城历史,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是秦文公四年(前762)建的陈仓城,距今已有近2800年的历史。其城址就在今戴家湾北塬之下,即“约位于汧水与金陵河两河入渭处的中间地带”。因其陈仓山山名而名其城为“陈仓城”。以后,陈仓城作为陈仓县县治一直沿用于隋大业十年(614)。由于文献的缺失,史书只有“营邑之”等文字记载,而其城布局、规模未有文字留存。虽经千余年的沧桑变迁,但城遗址仍存。
在秦文公后,陈仓城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远不如在战略上的地位。文献记载,其著名事迹有二:第一次在楚汉之际。汉王刘邦采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雍王章邯激战于此,汉高祖“遂定雍地,东至咸阳”。第二次是诸葛亮与魏将郝昭激战于此,因魏军早有防备,在其西毗邻又筑“陈仓城”(历史上称其为“陈仓下城”。遗址今存),“亮围二十余日不克,乃走。”
陈仓城的选址完全体现了传统建筑学思想。从地理环境上说,为“汧渭之汇”,背山、临水,朝山,是块风水宝地;从文脉上说,为先祖非子养马之地,秦襄公“始国”之地,亦是秦人走向崛起之地。
秦文公营建陈仓城后为君近五十年。这里成为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人以此为基地,“以兵伐戎”,收复周地;继秦襄公设西畤以祭白帝而又设鄜畤等,创立了独特的“畤”文化;刻制石鼓,创造了石鼓文字等等。
尤其是在秦文公十九年(前747),“获陈宝”,即今人所说“流星”、“陨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就是说祠建在陈仓城之北的山上,即今蟠龙塬上。尽管秦人尚有“唯雍四畤上帝为尊”,但还是以“光景动人民唯陈宝”(《史记·封禅书》),于是,陈宝祠在“海内外神祇中,除天、地、灶王之类,似建立最早。”所以,“在我国古代的神祇祀典中,恐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苏秉琦文集》(一),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在以后的《汉书》、《水经注》、《括地志》《列异传》等书中,逐步将“陈宝祠”名演化为“陈宝鸡鸣祠”、“陈宝神祠”、“宝夫人祠”。又传说“童子”化为“雉”,又“化为石,置之千渭之间。” 所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也就成为唐人改“陈仓”为“宝鸡”的依据。尽管在数千年的演化中,陈宝和陈宝祠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不仅体现了“秦人社会中某种原始的习俗和信仰”,而且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以至于被西汉王朝列为国家祭祀,影响到魏晋直至隋唐时期。
陈仓城和陈宝祠的历史沿革为戴家湾地区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今日之行政中心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渊源。
三
市行政中心的建筑群按其形体和用途可分为四类;一是楼房,二是广场(包括绿化),三是道路,四是雕塑。这四类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有中国传统宫廷式的规整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广场式的开合建筑风格,较好地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建筑布局上规整开合、突出主体。若以道路为线条,以一号楼和蟠龙塬大踏步为中轴线,东西向陈仓(北)、行政(南)两条大道与南北向东西行政道路形成为一个“井”字形,一号楼正好坐落在井字的中心部位,2、3号等楼位于井字的东西两侧。广场和北坡大踏步分别置于井字的南北两面。这种布局,既有传统的规整,但又不封闭(开合);既突出了主体建筑(一号楼),但又有序安排了其他建筑物。广场和大踏步南北布局,2-3(南面)、4-5(北面)号楼分别东西对称,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造成开阔、疏朗的空间。2、3、4、5号楼又与一号楼分别形成南北两个马蹄形,从风水学上考察,具有聚气敛财之意。在南北中轴线上,以一号楼和蟠龙塬大踏步顶端牌坊形成两个建筑高潮,上下对应,高低错落,似一条巨龙腾跃出水(渭河)而南北向卧于戴家湾大地。广场西南(宝鸡市工人文化艺术中心)、东南(xxx酒店)两座形体硕大的建筑,相对于主体楼不仅有左“青龙”(木)右“白虎”(金)之象征,而且有平衡南北轻重的作用。蟠龙大桥,飞跨两岸,不仅方便两边交通,而且有烘托行政中心建筑之意,也显示出此地之重要性。若要从风水学上说,此桥与下游的卧龙寺大桥又形成上下两个“水口”,一进一出,既聚又输,为“吉地”之象征。
二是在建筑造型上稳重严肃、雄伟壮观。从整个楼群来看,其造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门前两侧有立柱(1、2、3、4、5号楼),楼体坐落于高台之上,巍峨高大,体现了传统建筑稳重、严整的特点,而淡雅、福建香槟红的色调,又体现了现代人简单、大方、清爽的审美需求。楼顶饰有三四米宽的瓢檐,似传统建筑中的飞檐,既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气势,再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阶,又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无重压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美学效果。这正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从楼与楼之间的布局关系看,亦不失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谦和揖让、错落有致。以一号楼为例,两翼矮于中间主楼,形成三重,突出了中间主楼之雄威。2、3、4、5、6号等楼均低于一号楼,且在形体上也有所不同,有方形、长方形,也有刀把形,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形成既统一又多样灵活的风格。这种风格特点还体现在群楼的内部结构,有庭堂式,也有天井式;既有使用性,又有观赏性。
三是雕塑造型高大恢弘,内含丰富。宽厚博大的浮雕墙,挺拔耸立的华表柱,冲天而飞的“火凤凰”,厚重稳健的“大克鼎”,凌空欲飞的石牌坊……点缀群楼之中,不仅丰富了行政中心的文化内涵,而且对楼房建筑起到烘托和映衬。
四是广场草坪、树木相间,楼房周围绿树成荫;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多端;楼面、楼顶和广场、道路霓虹灯相映成辉。这既显示出场所的最大自然化,形成为一个自成天地的生态环境,又体现出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生活。
四
行政中心至今已运行将近五年。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它在提高宝鸡城市文化品位、带动市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副中心—宝鸡大城市等功能方面发挥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宝鸡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文化除了自古留传下来的地下(文物)和思想观念等文化外,还有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即建筑文化。这个建筑文化不仅包括古代建筑,也包括当今建筑。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或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群,就像是一首音乐,一部交响乐,同样给人以美感,带来美的享受。我市自上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大型建筑及建筑群,如“天下购物中心”、“开元商城”、“市电力大楼”、“石油高层小区”、“三迪小区”等等,但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建筑形象、工艺材料等方面都不能与市行政中心相比。就是与中、西部同类城市相比,也是无出其右。所以从其建筑本身来说,五十年也不落后。
二是带动了市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市行政中心未建之前,宝鸡市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市区经二路、东风路、清姜及姜谭等一带,而大庆路以东的斗鸡台、戴家湾等地发展缓慢,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住宅小区和商业、餐饮市场。但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和使用,仅仅只有五六年的时间,这里却是一栋栋住宅楼拔地而起,陆续建起了“三迪”、“兰宝”等小区,大型商贸城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不仅如此,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同时,随着蟠龙大桥的通车,也带动了东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蟠龙塬的开发建设。随着戴家湾、东高新区人流、物流、商流等日益兴旺,不久,这两处地区将形成宝鸡市又一个商贸中心。
三是扩大了城市规模。过去的五十多年,宝鸡城市规模始终维持在二三十平方公里以内,人口仅为四五十万,而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拉开了城市骨架;随着东扩南移北上,使城市面积迅速增加到8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近100万。为下一步将宝鸡建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打下了基础。
总之,行政中心从选址到设计,从建设到管理体现了决策者的胆识,设计者的睿智,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管理者的心血。其建筑,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从城市建设来说,它是宝鸡城市地标式的建筑;从宝鸡城市形象来说,又是宝鸡城市形象的象征。
(作者系宝鸡市社科联研究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