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解码江苏“十三太保” | 南通:“近代第一城”何以“文体两开花”?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8-07 23:08)
文章正文

实业与教育相继有所成之后,为进一步启迪民智,张謇于1905年自费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发祥于此。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写了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参访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游客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增长科学知识,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写的对联张华著《张謇传》插图

张謇对南通的现代化改造远不止于此。1906年,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建立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测候机构,并于1916年创办军山气象台,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测候人才。1911年,为改善医疗条件,张謇引进完备的设施,创办通州医院。为了改良戏剧艺术,移风易俗,他于1919年创设倡导先进文化的“更俗剧场”。

为“弥缝其不及者”,张謇在南通陆续创办了育婴堂、公厝堂、养老院、残疾院、贫民工场,以及收留流浪乞丐的“栖留所”,助其自食其力,南通也成了当时国内唯一街上没有乞丐的城市。

1926年8月初,发着高烧的张謇冒着酷暑,带病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随后,他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20多天后的8月24日,这位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呕心沥血,为家乡南通劳累一生的老人溘然长逝。

他常自勉:“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在《致各省教育总会发起词》中,他说:“谋一国之事,须有世界眼光,谋一省之事,须有全国眼光,谋一县之事,须有一省眼光”。

在故土南通,他不仅以超越一省的眼光谋划、力行,还以超乎时代的远见与勇气,将落后闭塞的江海之隅,打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范本”。

孙中山1922年在上海会见张謇之子张孝若时,一再问候张謇,并谦虚地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南通博物苑时说:“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

南通濠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濠河风景区网站

如今,漫步濠河两岸,南通博物苑、五公园、伶工学社,还有数不清的大小校舍,南通遍布张謇一生功业的无声纪念碑。

主要参考资料:

张华:《张謇传》

张孝若:《张謇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