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0 2020年,江苏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正式跻身GDP万亿之城俱乐部。2024年南通GDP增速为6.2%,增长速度位居国内万亿城市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在1.24万亿元GDP中,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比超过了20%;从2021年开始,南通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成为推动南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深度报道掘金蓝海:调研“万亿之城”向海图强的南通样本
距离江苏如东海岸线五十公里外的黄沙洋海域,拥有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送出的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800兆瓦。其柔性直流海上换流站大约15层楼高,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体积最大的海上换流设施。风场发出的电能就是通过它转换成直流电后输送到陆地。
这座海上风电站所采用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输电技术。如果把电流比喻成水流,那么柔性直流技术就相当于一个精准的“拦水坝”,能够精准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使水库水位更加平稳,还能够减少一半的电力传输损耗。
如今,南通已建成26个海上风电场、1406座风机,装机容量598.3万千瓦,约占全国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的13.5%。今年上半年,南通沿海风电叶片装卸量突破740万吨,同比增长10.91%,创历史新高。
海上风电要想传输回陆地,离不开一个重要的通道——海底电缆。
三峡如东海上项目的直流海缆长度达到108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柔性直流输电电缆。位于南通的生产企业目前正在以每天3公里的速度稳定生产中国电压等级最高的500兆瓦海缆,全长接近50公里,总重量超过7000吨,总价值大约5亿元。
截至今年6月,江苏南通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664.6万千瓦。
除了海上风电产业,海上光伏项目也发展迅速。如今,南通市共布局33个海上光伏项目,总规模达1144万千瓦。随着越来越多光伏项目不断落地,新能源产业的集群效应也日益凸显。
一家光伏玻璃生产企业投资38亿元在南通通州湾建起了生产基地。
一家海工装备总承包企业在南通启东市建起了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最大吨位、最大储气量的新型浮式液化天然气平台。
在江苏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沿着17公里绵长的海岸线望去,仅吕四港经济开发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就聚集了近五十家规模以上企业。
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海江:这五年来我们一共签约了临港的产业项目29个,整个产值600多亿元。
如今,南通的海工装备和船舶制造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2022年,通泰扬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南通船舶海工总装、配套及相关规上企业共440家,实现产值突破2000亿元。
在南通,得天独厚交通运输条件,正在给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便利。一家钢铁企业通过海运运输原材料产品,减少倒运次数,每年能节省将近两亿元的物流成本。
一家建筑公司制造厂承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的钢箱梁生产运输,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梁,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共分为54个梁段,如果采用传统陆路运输,要被拆解成六千多个模块,运输到现场再进行组装。六千多个模块需要六千多辆次的卡车来装载运输。而通过海运,运输成本能降低50%以上,工期能提升70%以上。
一家盾构机维修企业为了解决高昂的运输成本,也专门选择在南通通州湾建厂。现在,在距离企业的生产车间不到两百米的地方,一座自有航运配套码头即将开始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比陆运节省30%至50%的运输成本。
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赋予南通发展海洋产业的先天优势,“海洋蓝”成为南通经济的重要底色。2024年,南通市GDP同比增长6.2%,分别快于全国、江苏省1.2、0.4个百分点,列全国万亿城市第2位。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超2600亿、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江苏省南通市委书记 吴新明:南通下一个万亿增量就在沿海,沿海地区一方面我们有将近13万亩可利用的土地开发空间,而且开发强度不到20%,这就是我们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围绕我们南通的一些地区特色,加快推动海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重大产业的发展,以产兴港、产业兴港、产城融合、产港城融合是我们现在的重要抓手。我相信海洋强国战略,向海图强,在南通也会结出非常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