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福建:统筹山海、城乡、工农关系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来源:网站编辑 2025-11-20 16:14)
文章正文

近年来,福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关于“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示范”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山”与“海”双重资源,秉承协作优良传统,发挥经济大省优势,聚焦“全域整体、全面协调、全民共享”三个示范,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主攻方向,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有效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设区市比值为2.05,均衡性水平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经济大省中居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为1.72,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以新时代山海协作为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强化两大都市圈牵引作用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涵盖沿海所有城镇,经济总量分别约占全省的1/3和1/2。福建坚持全省“一盘棋”,着力推进两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2021年和2024年相继出台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发挥福州、厦门牵头协调作用,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实施福州滨海快线、厦漳泉城际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区域性人才集聚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增强协同化发展能力。发挥两大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圈内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等充分流动,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协同效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强化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福建坚持强化老区苏区内生发展动力和帮扶协作相统一,健全革命老区苏区发展促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步伐。实行省领导挂钩帮扶机制。安排38位省领导分别挂钩38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组织192个省直单位部门挂钩帮扶,加大政策、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2019年以来累计支持挂钩帮扶项目4000多个,落实挂钩帮扶资金150多亿元。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沪明(上海—三明)、广龙(广州—龙岩)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大力实施产业、民生项目,为老区苏区发展注入活力,2024年龙岩、三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福建民营经济活跃优势,采取结对共建、投资兴业、捐资捐物等方式,推动3788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兴村”3288个,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帮扶项目资金166.1亿元,捐赠公益帮扶资金64.8亿元。

(三)强化山区沿海对口协作。切实念好“山海经”,加强山海统筹、功能互补,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拓展山海产业合作“新载体”。在原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共建产业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厦龙合作区、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南平(福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等6个重点“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创新协同管理、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等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畅通山海交通互联“大动脉”。持续打通跨区域“断头路”,高效联接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等节点,建成“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实现全省铁路环形闭合。打造山海携手惠民“连心桥”。推动山海基础教育结对共建、高等与职业教育互融互通、研学实践互动共享,组建山海医疗跨区域特色专科联盟,打造高端药物制剂、光电信息技术、轻合金技术等山海协作创新中心,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人才交流培训等系列“组团式”帮扶,促进民生领域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

二、以县域为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推进城乡一体布局。把县城、乡镇、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分级分类推动城乡差异化发展,构建设区市中心城区(发展拓展区)—县城(打造设区市副中心(培育县域副中心或中心镇城乡空间体系。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市级中心城区相毗邻、城化基础较好、发展动力较强的县,做好城市产业转移、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逐步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成为与城市互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拓展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与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的县,进一步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增强辐射作用,建设成为设区市副中心。人口总量较少、净流出比例较高的县加强规划统筹,推动组团发展。在历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县,保持县城合理规模,增强特色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沿海常住人口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经济强镇,开展小城市建设,打造县域副中心。人口产业资源条件较好的镇,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片区联建方式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心镇。人口规模小且净流出的乡镇,鼓励抱团发展,兜牢民生、安全基本底线。实施一村一策。制定《福建省村庄分类工作指南(试行)》,以县域为单位将全省14424个村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海岛发展类、侨台赓续类、收缩待定类、搬迁撤并类9种类型。编制《福建省乡村建设导则(2024版)》,明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村庄规划编制、建制调整和用地、资金等政策制定。目前,全省共22个县(市、区)开展乡镇片区联建、15个县(市、区)开展村庄撤并,有效探索了区域抱团、联动发展模式。

(二)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坚持县域重点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两手抓,促进城乡居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大力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让进城务工的人有活干。出台《关于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各县(市、区)改造升级林竹、水产等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纺织服装、集成电路、能源石化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全省共建设县域重点产业链164条,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24年11个县域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国第7位。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让留在乡村的人有钱赚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小而精的乡村富民产业,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绿色化生产、规范化发展、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升级,全省打造农业产业强镇10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532个,有力促进农民增收,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5元、增长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围绕人口配、公共服务跟着人口走,不断提升城乡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品质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针对快递进村难题,推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以县域为单位,把客车、货车、邮政、快递等业务进行捆绑,开通融合线路540条,建设乡镇服务站超700个、村级服务点超8000个,实现全省建制村农村客货邮服务全覆盖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县域统管、国有投资、专业化管护,推行大水源连通、大水厂供给、单点式补给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加快实现城乡饮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价格、同服务,目前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分别提升至95.6%和71.6%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等化”。采取以强带弱、区域联合、资源共享等方式,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461个,建立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796个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目前全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占比81.5%。推进中小学教师编制在县城、岗位在乡村的“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快实现县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织密乡村养老“服务网”。发展“农村互助孝老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务,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升级乡镇敬老院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幸福院,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超80%

三、以“人地钱”为着力点强化支撑保障

(一)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4年达291亿元,到“十四五”末全省比例达50%以上。2024年统筹整合部门资金25.6亿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创新乡村振兴贷等特色贷款产品,截至2024年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

(二)加大城市人才下乡力度持续下派“一书记三大员”,累计选派2.2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1.4万多名科技特派员、6352名金融助理、1153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下乡。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每年培育“新农人”6万名以上。深化闽台乡建乡创,累计引进170支台湾文创团队和629名台湾建筑师驻村开展陪护式服务。

(三)加大农村用地保障力度。出台农村一二三产项目报批规定,制定保障农村发展用地实施细则,编制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流程“一张图”,按“一县一清单”单列5%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2024年以来全省审批乡村振兴新增用地1813亩,供应土地2.1万亩。对村民住宅新增用地实行指标单列、实报实销、应保尽保,2024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批新增宅基地1586宗、5262亩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