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重见“齐鲁青未了” 山东泰山交出亮眼“绿色成绩单”

(来源:网站编辑 2025-11-21 16:13)
文章正文

央广网泰安11月21日消息(记者程立龙 通讯员柳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千年前,杜甫笔下的泰山苍翠连绵,是世人心中的生态盛景。可近代以来,战乱与灾荒轮番侵袭,这片曾经的绿土日渐凋零。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山仅存残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青未了”沦为童山秃岭。

图片

泰山十八盘前后变化对比图(央广网记者 唐磊 制图)

如今再登泰山,十八盘的景致早已换了人间。东侧飞龙岩、西侧翔凤岭,曾是崖壁如削的荒芜之地,如今却松柏苍翠、绿意蓊郁。不少游客特意绕到翔凤岭的小路上,以飞龙岩为背景定格美景——照片里,十八盘山路似龙脊蜿蜒伸展,飞龙岩上的松柏生机勃勃,泰山的雄伟与灵秀在此完美交融。

“早些年飞龙岩上就几棵小树,拍出来的照片总少点灵气。这几十年树多了,每一张照片都透着生机。”在十八盘为游客拍照近40年的摄影师老刘,亲眼见证了这片山崖的绿色蜕变。而这蜕变的背后,是泰山护林人近30年的艰辛付出。

图片

黄国强向记者介绍飞龙岩前后的变化(央广网记者 程立龙 摄)

“冬天绑着绳子悬在悬崖上,一镐一镐深挖土坑,用毛石围堰护住土壤,再从山脚下一桶桶挑水上山浇树。”泰山林场南天门管理区负责人黄国强翻着老照片,向记者讲述当年造林的不易。正是靠着这样“悬在半空”的坚守,靠着深挖、客土、毛石围堰等因地制宜的造林技术,1600亩悬崖峭壁终于实现植被恢复,15万株乡土松树在此扎根,“长松入云汉”的古老盛景得以重现。

飞龙岩的蝶变,只是泰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泰山绿化放在重要位置,一场跨越数十载的“植绿战役”就此打响。1955年开始,近万名林业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背着工具、扛着树苗,走进泰山深山。没有机械化设备,他们就肩挑手提运树苗、刨坑整地;没有舒适住处,他们就住进简陋石屋,饮山泉、沐风雨。短短数年,便超额完成绿化任务,在荒芜的山岭上播下绿色希望。1961年,郭沫若登临泰山,目睹满山新绿,挥笔写下“人工方峻极,绿化到山椒”的诗句,赞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泰山山林面积已达18万亩,森林覆盖率飙升至94.8%,植被覆盖率达95.6%,泰山林场也成为山东第一大国有林场。更令人欣喜的是,1.8万余株古树名木在此安然生长,成为生态保护的“活化石”——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有1821株,“秦松”“汉柏”“唐槐”“宋银杏”等23株珍贵古树,更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着泰山的生态底蕴。

“每棵古树都有专属‘身份证’,我们实行‘一树一策’管护,24小时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生长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管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泰山景区遗产保护部部长申卫星介绍。

图片

儿童在泰山岱庙古树下玩耍(央广网记者 程立龙 摄)

为让古树基因永续传承,2022年起,泰山景区启动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育苗工程,精心培育汉柏、唐槐等古树后代,让千年古树的生机在新苗上延续。

樱桃园管理区里,20世纪留存的石屋依旧矗立,默默诉说着当年造林人的坚守;桃花峪苗圃中,泰山花楸幼苗迎风舒展,长势喜人;后石坞深处,参天古树在管护人员的照料下,枝繁叶茂、愈发苍劲……如今的泰山,不仅“绿起来”,更在朝着“美起来”的目标稳步迈进。

“未来,我们要让泰山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展望前路,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孙磊充满信心。

从“童山秃岭”到“绿满岱宗”,泰山用数十年时间书写了生态修复的奇迹。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征程上,作为我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泰山,正以奋进的姿态续写“齐鲁青未了”的新篇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