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今年出圈的城市,年轻人明年还买账吗?|湃客Talk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04 08:21)
文章正文

去淄博吃烧烤、去石家庄听摇滚、去大理找“有风的地方”……2023这一年,“网红城市”火了一拨又一拨,但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网红城市”为何能戳中年轻人,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在新的一年保持“长红”?

《湃客Talk》年终策划,我们重申与世界的联系,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btr以及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曹柠一起盘点今年出圈的城市,探讨“网红城市”应该如何留住年轻人。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今年出圈的城市,年轻人明年还买账吗?|湃客Talk

2023年,“网红城市”的变迁

从标志景观到生活场景,城市的“网红基因”已经变了。——张志安 

今年爆火的淄博、石家庄和大理,我都去过。

我去曲阜开会顺道去淄博,骑车找了一家烧烤店,不是大众路线但也非常热闹;去大理的时候,我正好带着学生调研,但太网红了,熟悉的景点都到不了;还有石家庄,我不是因为摇滚,而是因为博物馆去的,刷新了我对整个河北的认识,决定每年要去一次。

此外,那些“长红”的城市今年也去了很多次,比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重庆、成都等。

我在广州待了10年,在上海待了20年。广州citywalk没有兴起的时候,我带着大家到中山大学来“找鬼”,了解中大建筑背后的“鬼故事”,从中大出来还可以沿着珠江边走走,这是第一条线路。

还有第二条线路,从孙逸仙纪念医院、圣心大教堂,到沙面,最后一站是白天鹅宾馆,沿途可以看到很多近现代建筑,感受改革开放的印记。第三条线路是北京路和附近的两座寺庙——光孝寺和六榕寺,了解六祖慧能的故事。

现在,城市里能让人去参与、体验分享的场景越来越多,共同构成了各种持续不断的网红基因。

我们前段时间做了一份有关城市新媒体形象的报告,发现过去在大众媒介中受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最主要是有一个城市景观,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比如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但现在社交网络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很多是生活场景,不再只是城市的标志景观。

这些场景往往跟人的消费体验和情绪价值非常相关,而且是可参与、可进入、可分享的,这样就可能带动整座城市。

身为一个上海人,我经常“旅游”的地方是在上海。——btr

我去年年底去了一次长沙,晚上吃饭的一条街上人非常多,售卖的猪油米粉爽辣到整个人都有点发辣,便宜又好吃。

朋友还介绍我去了长沙的一个废弃动物园,有一些艺术家在那里搞了个插画展。废弃的围墙有一个缺口,还有一条指示的路,那些插画就安置在原来安置动物的场地里,比如海豚表演的剧场。那里草长得好高,天气又很好,有种世外仙境的感觉。这一个保存得非常好的遗迹,让城市变得更有意思的案例。

其实,身为一个上海人,我经常“旅游”的地方是在上海。以一种游客的心态,带着照相机,每次逛都能发现一些新鲜的地方。

我小时候是住在瑞金二路、淮海路附近,那块街区弄堂还一直存在,我小时候有一个玩耍的方式,就是去穿弄堂。所以,如果我来搞一个上海的citywalk,就要带大家去穿一些你不知道能够穿通的弄,这是一种发现的乐趣。

你深入到一个城市真正生活的地方,就能看到一些真正的市民,也可以跟他们交谈。比如傍晚的时候走在弄堂里,有干煎带鱼的味道,各家的味道汇聚其中,可能因此回家烧饭就有灵感了。

社交网络参与城市形象的建构,制造了很多奇幻体验。——曹柠

我今年去的所谓网红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因为慢而出圈,比如说泉州和景德镇。

我看到一个社交平台上的数据,国庆热门目的地搜索量前十,景德镇排第九,上海排第十。排名靠前的肯定是那些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但景德镇这样体量的城市,居然已经从小众到大众,甚至有点出圈。

我发现,现在所谓的“网红城市”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很宏大的景观,或者是一些非常大众的目的地,反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或者说是因为某种价值观认同而产生魅力的小众地方。

比如景德镇的好玩就在于你慢下来,去过一种在地的生活,探访手工匠人的工作室,或者跟材料发生关系,而这恰恰是高速流动的城市人群平时最忽略的一部分。同样的,泉州也是这样。

现在,社交网络上的短视频也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建构,制造了很多奇幻体验。比如我刚从北京回来,最近北京大雪,我去东华门外吃烤鸭,看到满街都是“皇阿玛”在走路,还有很多《甄嬛传》里的人物,这些是人们出于对故宫景点的兴趣,还是对模仿cosplay体验的兴趣,其实很微妙。

“网红城市”为什么能戳中年轻人?

“网红建筑”搭建了一个“舞台”,很多人会来“表演”。——btr

上海网红建筑武康大楼所在的那个路口,永远涌着好多游客,因为大楼视角的关系,拍摄者必须要趴到地上,才能拍出全景。

我蛮喜欢去路口看他们拍摄时的动作,有些人还会专门去拍这些拍摄者,这就形成了一种滑稽的嵌套关系。

这个地方就像一个街头剧场,显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有的人还会指导拍摄者如何取景,我看到有些老阿姨就会指导那些笨拙的男性同伴,有时还骂一顿,特别有意思。

有一次,有个合唱团到路口唱了一首歌,很多人围观,他们唱完就走了。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老爷爷牵着一只羊驼经过那里。

一旦这个路口有了这样一种剧场属性,舞台就形成了,很多人会来“表演”。这似乎给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城市,蒙上了一层虚构的色彩,在一个瞬间你可以扮演别人,可以做一些像表演一样的事情,所以我能理解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路口。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路口本身具有一种隐喻的含义,就是四面交汇之处,又非常的奇幻。

在上海,大家对老建筑的热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是看建筑风格本身,有一些做字体的朋友会去拍招牌脱落后的字体影子,还有人专门研究老洋房。

建筑本身有历史、文化等各种属性,就像Photoshop的图层一样,有的人可能只关心这一层,有的人关心那一层,说不定以后会有一个新的“武康大楼”诞生。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小地方?可能就要跟别人不一样。——曹柠

除了网红老建筑,今年演唱会也带火了一些城市,年轻人会不会为了一个乐队冲去一座城?会,我觉得很正常,我们可能越来越不把理性当回事了。

参加演唱会就像一场集体疗愈,最终获得的是一种集体心灵的共通,暂时忘却了小我,融入了大我,一起嗨歌很释放。

之前周杰伦在上海开演唱会,很多人没有买到票就在外面唱,那一幕很感人,不在于对偶像的崇拜,而在于人和人的交流可以很真诚、很简单,好像“五湖四海皆兄弟”。这也是那些音乐节、艺术节、戏剧节最想创造的一种氛围。

年轻人钟爱的是感觉——如果一个城市能够跟一种情感暗示联系起来,说明它的城市营造或者业态是非常成功的。

今年走红的很多是中小城市,一开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便宜,后来发现不仅仅是这样,比如景德镇体量很小,但涌入那么多顾客,会把餐饮住宿等各种价格抬到比较高的位置。

那为什么大家还愿意去小地方?我觉得是大家已经不相信整齐划一的叙事了,我们可能更想要跟别人不一样,更想要标榜自己。

真正“长红”的城市,已经证明了“红”的要素。——张志安

要跟一座城市相遇,你需要一个理由,往往是一个场景,比如武康大楼或者淄博烧烤。

我的家乡安吉现在就很火,它成了全中国县域面积里咖啡馆的密度最大的地方。在安吉余村,年轻人会从事短暂的线上办公,他们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数字游民。

再说淄博烧烤,直接的理由就是便宜、爽、有互动,提供情绪价值。还有一点是大家忽视的情感积淀。当时,淄博政府请大学生吃了一顿啤酒和烧烤,这是一种在结构性的情感当中注入了连接的基础,等大家春天再回去。

尽管现在淄博不像过去那么火了,但没关系,曾经火过总比不火好,对淄博来讲已经成功了。

今年走红的这些城市有不同的策略,像西安或洛阳会给你提供体验消费的场景;福州或泉州的美食便宜,当地的文化还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网红城市明年应该如何发展?那些真正“长红”的城市,比如成都、西安、重庆、上海等,已经证明了它们有一些标准性或者比较典型的要素。

首先,它让你把生活、工作、消费整合在一起。其次,年轻人有留得下来的可能性。另外,各种场景足够丰富。

返乡还是“回笼漂”?让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

走出八平米,你觉得这里是“我的”,就产生了归属感。——btr

今年出版的新书《东京八平米》,说到的八平米只是一个空间上的限制,其实你在一个大城市生活,面对各种不同的限制,有时你的创造力会受到压迫。但对一些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来说,反而激发了创造性,会把八平米变成像几十平米一样的体验。

我们所谓的“家”不仅仅是你的几个平方,还可能包括你的社区,你对面的一些小店,附近的一些朋友……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生活。

如果一个上班族每天沿着一条路走到地铁站,乘地铁到办公室,他可能对反方向几站路的地方都是陌生的。所以我们说的上海可能不是同一个上海,他可能就把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定义为上海,可能也就是五公里范围。

我们要做的,可能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地方,使得你的上海变得更大一些、更好一点,比如变成十公里。你走到一块地方会觉得这块地方是所谓的“我的”,你就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归属感。如果只是客居在一个地方,没有这种“我的”感觉,可能体验就会差一点。

如何选择城市,在于年轻人能否看到自己未来想要的样子。——曹柠

我是一个“沪漂”,就在梧桐区工作生活,但我真实的“附近”并没有社交媒体或者书里写得那么美好。我需要跟弄堂大爷说,“能不能把音乐小点声”“您家做菜能不能把窗关上”。它是特别有烟火气的,但其实第一反应是恼人的,但我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知道大爷的故事,我就有了这个“关系”。这些“熟人”可能能帮你一些忙或提供一些善意,这会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认同感,“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两年流行说“逃离北上广”,最近又开始说“回笼漂”,我觉得这还是太媒体化的造词了。年轻人更向往更开放或者更个体的生活状态,而哪里能够这个东西提供?答案还是大城市。

所以,所谓“回笼漂”不代表他们否认这些认同,可能只是想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找一下状态,回去继续卷。

如何选择城市?我觉得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你在这个城市能否看到自己未来想要的样子。也可以说,可能看过世界,然后选择生活。

我在鹤岗有两个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生从事建筑行业,爱好哲学,他平时“打灰”(注:浇筑混凝土),年收入也有百万,同时研读黑格尔哲学。我问他,会不会觉得这里没有人能跟你讨论哲学?他说,只要半年去一次北京或者跟一些老朋友定期联络就行。

而他的妻子,就借助流量平台卖当地的农产品,做得非常好。而且,他们深切地爱着那片土地。

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一种主体性。——张志安

对大部分人来讲,去一个城市可能要综合各种因素,年轻时候偏向于创业和工作,慢慢稳定下来后偏向于家庭、考虑孩子教育等,然后年纪再长一点会考虑医疗。

比如我住的南丹路附近医疗资源很丰富,要是手割破了走几步就到龙华医院;要是有心脏或其他疾病往前一个路口就是中山医院;要是“脑子坏掉了”,宛平路600号(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在旁边。

尽管我现在用不上,但感觉将来摇着躺椅看着窗外的时候,手里只要摁个救命器,一有问题,红黄绿三种灯就能把我往不同的医院送。

所以,人在每一个阶段,其实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一种主体性,最后还是想成为自己慢慢摸索想要的样子。

那城市给我提供什么?简单来说,还是给我提供一种相对自由的松弛感,由此我就能比较长长久久地把这个城市当成我的生活方式。

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只是去短暂旅游,那社交平台上的新场景会让你想去,但如果想去短暂工作,比如做数字游民,就得要考虑配套,离大城市不远,成本相对低。

如果你是去定居,吸引大部分年轻人的还是一二三线城市,大家会根据自己卷的愿望、卷的能力、卷的状态,最后来选择。

【时间轴】

02:23 长沙废弃动物园里的另类艺术展

04:13 泉州和景德镇,如何因“慢”出圈

07:21 上海人在上海“旅行”,教你穿弄堂

11:56 广州Citywalk:到中山大学“找鬼”

14:22 从光启墓到百代小楼的“生死之旅”

20:01 网红城市的前世今生

26:49 年轻人为什么钟情于老建筑

31:31 一场演唱会为何能带火一座城

35:05 淄博烧烤走红背后的情感积淀

47:23 从东京八平米到上海梧桐区

58:32 如何找到“理想之城”?鹤岗夫妇的启示

01:00:01 明年还想去哪些城市看看?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实习生 / 卜艳艳

监制 / 徐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