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3D立体交通”为南京疏堵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12 05:09)
文章正文

2023年12月20日,我市又一条免费过江通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实现隧道双线贯通。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南接同步在建的惠民大道地下互通,北接横江大道、江北大道互通,2025年通车后,可有效分流南京长江大桥、定淮门长江隧道的密集车流,疏解主城过江交通压力。

2023年12月28日上午9时,地铁7号线南段投入初期运营,其中3站为换乘站,岱山片区从此纳入南京地铁线路网。

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上天入地”构筑交通大格局,同时以微改造疏通“毛细血管”,再辅以智慧化、精细化管理——近年来,南京构建出一套庞大而精密的3D立体城市交通体系,道路通行效率持续提高,百姓出行幸福感不断提升。在2023年11月举办的“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上,南京交管部门披露,在交通流量大幅上升的状况下,南京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全国排名却创下三年来的新低。

路网扩容  

上到立交互通、下到过江隧道

大项目构建交通路网新格局

作为拥江发展城市,南京迫切需要解决跨江交通问题。

“以前过江只有一座南京长江大桥,现在选择可多了。”家住桥北高新路的林静已在栖霞区工作了十余年,经历了过江最难的时期,也见证了十余条过江通道的陆续建成,“尤其2022年底燕子矶长江隧道通车后,我过江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了。”

2022年12月通车的燕子矶长江隧道是南京第五条免费过江通道。开通半个月,与之相距2.7公里的八卦洲长江大桥日均流量便从约9万辆降至约7.5万辆,成功实现“减负”。

过江,越来越便捷!

由过去几年建成一条,到后来每两年至少建成一条、每年至少开工一条,十多年来,南京投用的过江通道已增至13条。“十四五”期间,我市预计将再建成3条过江通道,开工2条过江通道。

为疏解过江车流量,与燕子矶长江隧道“配套”规划并同步开通的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建设了3条城市隧道和一座晓庄互通立交。从新庄立交高架一路沿快速路再经燕子矶长江隧道,可直达八卦洲与江北,主城“井”字快速内环至此实现完整闭合。尤其是晓庄互通立交,地上地下共7层,实现8个方向互通,有力提升畅达的城市路网服务水平,完善城北交通路网。

而城市的另一端,宁马高速公路上,还有一座拥有17条匝道的“巨无霸”立交——油坊桥互通。其2021年全面建成通车后,南京西南片区百万市民直接受益,从河西、岱山、板桥新城前往市区,早晚高峰可节省半小时左右。

油坊桥互通还与八卦洲长江大桥、绕城公路、江北大道、江心洲大桥共同构成南京绕城公路环线,不管市民身在南京城何处,只要进入城市快速路,绕城公路环线最远两头开车1小时内可达。而绕城公路环线和绕城高速环线又一起将南京城周边十余条高速公路连接成网,有效缓解市内交通压力。南京“两高两快”的城市路网格局基本成形。

空中,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上车流不息;地下,串点成群的城市隧道里“暗流”奔涌。隧道因位于地下而具有车流不受红绿灯限制、噪声小的优势,成为我市主城内规划快速路的首选。目前南京城市隧道规模在全国排在前列,仅由南京城建集团隧桥公司负责管养的城市隧道就达45座(不含过江隧道),总长度近40公里。

“上天入地”的还有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从2022年12月底到2023年12月底,南京先后开通地铁1号线北延线、7号线北段、7号线南段。12条地铁线“成网效应”加速释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居民提供出行的“最优解”。

与此同时,打通断头路的进程也在加快进行。去年11月30日,又一跨区断头路绿都大道(宏运大道—董村路)建成通车。截至目前,全市列入计划的50个断头路项目,仅余12个未完成。

从过江通道到快速路建设、轨道交通,从空中到地下,从“井”字快速内环到绕城公路环线、绕城高速环线,共同构筑出南京庞大的交通骨干网络,日夜不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输送着“血液”。

微治理  

改造103处小微堵点

“小手术”带来提高通行效率的大成效

站在集庆路与水斋庵相交处,眼前是个丁字路口。绿灯亮起,行人、骑车人通过斑马线,有序进入慢行道。而此前,这里是一段台阶,上面还立着一棵树和一根信号灯杆。骑车人嫌麻烦,直接在红绿灯左拐进入快车道,导致人车争道形成拥堵节点。去年,此处被纳入小微堵点改造项目,拆除台阶,移走树木,信号灯挪至右侧绿化带内。缺口打开了,拥堵现象也随之基本消除。 

近年来,我市采取增减机动车道、增加非机动车道、利用中分带调整调头车道、优化公交站台等局部改造措施,实施小微堵点改造,用“小切口”“小手术”,实现局部交通环境的大改观。

2023年度全市共完成17处小微堵点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小微堵点改造项目103处。尤其是针对中小学周边道路拥堵问题开展小微堵点改造,共调整公交站台、专用车道8处,改造学校附近道路绿化带、隔离绿道14处。

用“微手术”去除“梗阻”,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交管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2021年初,我市首条“上下学高峰潮汐车道”在江宁区文心街启用,原来要走20分钟的路,潮汐车道启用后通过只要2分钟。

还有交管部门在全市多个路段推出的“时段性禁止标线”“拉链式通行”“定向车道”“潮汐+可变车道”等疏堵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日常交通管理也变得更加灵活、便捷。

“小手术”打通了“梗阻”,微治理实现了大效益,既解决眼前的堵点,也推动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整体提升。

公交出行  

换乘中心陆续建成、上线9条“小蓝鲸”微循环公交……  

更多市民选择低碳出行

在高德地图推出的2023年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南京多项指标表现较好,其中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在特大城市区间位居首位。

作为特大城市,公交优先是治堵的根本之道。2017年,南京便荣获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全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更是高达75%。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延伸和补充、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元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据统计,2022年,南京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12.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超过340万人次。

引导更多市民公交出行,必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规划的几大“P+R(停车+换乘)”换乘中心中,春江学校和聚宝山人防停车场、浦口交通综合换乘中心已开放。“以前到雨山路坐地铁,没地方停车,乱停乱放容易吃罚单,只能开车从应天大街隧道过江。”一位车主告诉记者,现在换乘中心离地铁站近,费用也不贵,非常愿意停车换乘。未来,随着马群、金马路和竹山路换乘中心的建成投用,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衔接将更加紧密。

为了促进公交、地铁接驳“少换乘”甚至“零换乘”,截至去年10月末,结合轨道新开线路、新建小区和保障房片区,我市已优化调整(新辟)公交线路69条,其中涉及衔接地铁和住宅片区68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南京公交集团推出2023年民生服务品牌“小蓝鲸”微循环公交,串联起周边居民区、学校等场所,减少市民通行时间,实现“地铁到站、公交到家”。

“微循环公交到家门口,到地铁站方便多了。”住在南湾营片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到百水桥站乘坐S6号线上班最方便,但是从家到地铁站有2公里左右,比较尴尬。现在有了203路微循环公交,时间可控,也不用开车去挤马群枢纽和中山门了。

目前全市已开通9条“小蓝鲸”微循环公交。而“定制公交”“响应式公交”“网约公交”等更多公交“新玩法”仍在不断“解锁”中……

公共交通的多向努力,让越来越多市民愿意选择绿色出行,在减少了机动车使用频率的同时,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专家观点

开展体检,全面评估城市交通

交通治堵需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陈学武认为,交通需求是多元化的,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主城区开发强度较高,交通压力大,解决之道应是公共交通为主导。轨道交通是轴线交通,还需要“最后一公里”的衔接,形成地面公交、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的互相融合、相互衔接。

2024年起,住建部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陈学武认为,治理城市病,交通体检是重要一环。他建议南京开展一次全面的城市交通评估,依托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全方位评估公共交通出行水平,找出制约的问题症结。“城市交通的结构、设施、方式都在变,城市也要根据交通时代特征提前谋划,包括编制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为未来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系统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治理方向和指导。”他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