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南海,满载5万吨镍矿、从菲律宾出发至阳江港的“海洋之化”轮,没有按计划径直向北,而是调整航线先向西航行,再折向东北。这是气象导航指引的路径,当日,南海水域西风呼啸、浪高4米。航线调整后,船只避开强烈横风影响,于11月30日安全抵达。
11月27日,第十五届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在阿勒泰地区开幕。近年来气象部门评估阿勒泰适宜滑雪旅游的气候优势,打造“中国雪都”品牌,助力当地“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10月11日,北京市召开2021-2022年采暖季热电气联合调度会,按惯例根据气象预测确定供暖开始和结束日期。
……
2021年,“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与此同时,天气,特别是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对经济运行影响持续增大,各级气象部门贯彻落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部署,围绕助力营造安全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经济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推动气象信息向生产要素转变,为经济运行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10月31日8时,三峡水库蓄至正常水位175米,自2010年以来连续12年完成175米满蓄任务。2021年蓄水期间,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密切关注长江上游流域降水过程和蓄水进展,逐日开展精细化流域降水网格预报,为三峡水库安全蓄水提供有力气象支撑。图为10月31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 图/新华社 文/陈亮
预测天时,助力营造安全发展环境
安全稳定的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今年,全球能源价格飙升、极端天气增多,给保障工业生产、民生需求带来很大变数,也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聚焦经济发展的自然“大环境”,中国气象局全力做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多次参与党和国家相关会议,制作《今冬明春我国气象干旱预测及影响分析》《警惕拉尼娜背景下今冬我国气候对社会经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等材料,报送至相关部门,做好重大天气预报提示。
针对能源对经济民生的影响,10月11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全国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做好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工作。12月3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高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气象保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能源部门的合作。国家气候中心参与撰写关于低温影响天然气保供的思考建议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关注,并建立与能源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参加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视频会议。
在北京,气象部门围绕需求提供分区15天逐日、10天逐15分钟精细化预报产品和技术支撑,北京市燃气集团天然气用量预测偏差由8亿立方米减少至1.5亿立方米。在天津,气象部门为中石化天津LNG公司70余艘船舶提供服务,寻找“窗口期”保障船舶安全靠泊和天然气接卸。同时,各地气象部门全力防范雨雪、大风天气导致的输电线路积冰、舞动等风险。
交通是经济运行的动脉,大雾、雨雪、冰冻等天气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安全。去年,公安部与中国气象局在江苏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今年11月4日,徐州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局地小于200米的浓雾,交警根据“恶劣天气交通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中的气象预警信息与现场实况,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试点让处置工作更加精准。”徐州交警表示。在烟台,海洋专业气象台为烟台至大连、蓬莱至旅顺等多条航线船只提供航线预报,帮助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安排航程。在黑龙江,气象部门提前发布冬季流凌预报,为延长黑龙江黑河段和松花江哈尔滨段航运畅流期提供科学依据。
11月19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装备保障团队在云顶和古杨树场馆群,分别完成一套天气现象仪的安装和调试。天气现象仪将结合现有观测仪器和业务平台,向奥组委提供逐小时天气现象实况信息。图为队员正在安装调试位于古杨树场馆群的天气现象仪。 图/王彦朝 文/王旭
趋利避害,护航产业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总量增长,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加。如何降低气象灾害影响,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让气象信息成为生产要素,气象部门一直在探索。
全力保障“减灾就是增收”。今年,包括“7·20”在内的十余次暴雨给河南等地秋收秋种造成严重影响,河南省秋收秋播延迟。10月,中国气象局组织北方冬麦主产区气象部门专题部署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河南省气象部门针对农户“播种晚了、放弃种了”“条件不好、冒险抢种”等情况,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冬小麦科学播种,保住了冬小麦播种面积。
在同样遭遇多次降雨的大蒜之乡江苏邳州,徐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研判最晚播种时间,指导农户在10月23日前完成97%的播种面积;依据气象部门分析得出的“田间涝渍灾害对明年全国大蒜总产量将产生较大影响”结论,今年全市大蒜超计划播种2.1万亩,为明年“卖得好”奠定基础。今年华西秋雨连绵,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主要领导采纳气象专家“红米稻提前在6月上旬移栽完毕”的建议,在秋雨前完成稻收工作。
围绕农产品国际贸易、期货等经济安全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局定期制作国外大宗农产品粮食产量预报,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在广西,自治区气象局依托甘蔗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全球甘蔗主产国蔗糖产量预报,为国家确定食糖价格和进口配额提供科学依据。研发甘蔗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助力甘蔗生产节约成本、提质增效,年均每亩可节约270元,增效2020元。
深入挖掘气候资源。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冰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气候条件是滑雪场选址的重要依据,雪场营业也要看“天”来定,精准的预报帮助冰雪更好转化为真金白银。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首钢园区设立“中国天然氧吧生态馆”专区,特色产品得到高度关注。气象部门创建的“中国天然氧吧”及其衍生的绿色产业链,已成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钥匙”。4月15日,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从北京站出发,载着500余名游客开往“天鹅之城”三门峡市,以全新的旅游体验产品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根据《2020年中国天然氧吧绿皮书》的数据,经济效益前十名地区成为氧吧后,年旅游人数平均增长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有8家氧吧旅游热度较上一年增长1倍,湖南洪江甚至增长了6倍。
气象部门发掘气候资源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提升了巫山脆李、邕宁火龙果、五常大米、苏尼特羊肉等产品的附加值,使其成为多地增产增收的主导产业。
12月3日14时,装载着13万多吨原油的“远尊湖”号油轮平稳停靠在新建成的广西最大原油码头——北部湾港钦州30万吨级原油码头,标志着这一北部湾最大原油码头成功实现投产试运营。钦州市气象局精心组织,主动服务,提前发布专项气象服务材料,在靠泊当日派出党员先锋队到现场开展服务,并在码头安装了移动气象站。全程全天候的气象精细化服务得到充分认可。图/文 李斌喜
服务惠民,为市场主体添气象红利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外贸重要枢纽之一。3月31日至4月2日,宁波出现强海雾天气过程,大量集装箱船只积压。作业时间可以为港口和船只换来“真金白银”。在分片区精准天气预报预警的支撑下,海事、港口高效联动,“抢”出3小时作业时间,有序疏导50多艘借道货船通行、大型集装箱货轮进港,提高了船舶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洋山港,2021年元旦前后出现极大风速11级、最低气温-5.6℃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当天下午撤离洋山港的大型集装箱轮,仍有9艘在作业,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果断建议马上停止作业,精准有力的专业气象服务为集装箱轮安全撤离提供了保障。
台风来临,农家乐业主劝返游客也能获赔?7月26日,浙江省桐庐县“溪山深渡”民宿业主收到全省第一单民宿假日台风气象保险赔款,这是桐庐县气象局联合人保桐庐支公司在原有民宿(农家乐)险基础上推出的新险种赔付的。当节假日遇到台风预警,业主采取劝返客人等应急措施导致了损失便可得到补偿。今年共有21家农家乐获得理赔,总赔付10.8万元。
在更多地区,生产经营得到优质气象保障支持。接羔保育工作是内蒙古杭锦旗畜禽养殖的重要环节,12月7日至8日当地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杭锦旗气象业务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现场交流等做好提示。煤炭开采、洗选、运输常受到强降雨、大风、低温等天气影响,四川省古蔺县两家煤业公司与县气象局签署气象服务合作协议,降低安全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9月8日,山东省冠县气象局服务人员到梁堂镇对夏玉米高度、果穗长、果穗粗、株密度等进行观测。服务人员结合对秋粮作物春、夏两季持续观测情况,分析气象条件影响,向农户靶向发布秋粮生产专题气象服务信息。齐帅 摄影
11月22日,黄河内蒙古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出现流凌,首次流凌日期较常年偏晚2天。为确保防凌安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启动黄河防凌气象服务,跟踪监测黄河封冻流凌情况,与沿黄各盟市气象局联合加强黄河内蒙古段天气气候监测、会商、预测,滚动发布黄河防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为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水文总局水情处、防凌前线指挥部等有关部门及沿黄各地开展防凌工作提供参考。图为11月22日拍摄的黄河宁蒙河段流凌。新华社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供图)
开放合作,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今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国产民机试飞、大气环境适航性研究、推进航空气象领域技术攻关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航空气象科学技术创新突破。
这是气象部门开放合作,推进气象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缩影。在广东,省气象局与通信管理局围绕气象数据应用、联网服务及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生产进行合作。在湖北,流域智能网格预报、洪水天气流型识别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致洪降水的预报精度、延长了洪水预见期,帮助三峡水电站创造年发电量世界纪录。
10月,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发布两份重要文件,谋划“双碳”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通过全国9公里分辨率、10年序列(2011-2020年)的风能资源中尺度数值模拟,对重点区域复杂地形下1公里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场尺度下百米分辨率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开展面向吉林、西藏全域,黑龙江中西部及陕西、海南、贵州等部分地区的9个风电光伏电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及开发潜力精细化评估,为国家战略、能源行业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
各地气象部门积极融入当地“双碳”行动。吉林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省气象局推出气象服务专报,对数百个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区域云量分布、光照时长及100米高空风速、风向等进行预测,助力风光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广东省气象局研发全省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的风能、太阳能数据序列,加强集中式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预报和发电功率预测及运行保障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高质量发展航程上,气象部门必将同向同行,红雨随“新”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吴国生 叶芳璐 李冬梅 张妍 陈晓颖 郭磊 王楠 汪玲玲 叶骏菲 王天巍 刘飞 麻碧华 张晓霞 杨伟 乌雅汗 池再香 吴晓明 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