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气象局2019年1月新闻发布会
12月28日,中国气象局举行2019年1月新闻发布会。请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叶殿秀出席发布会,盘点2018年天气气候,展望2019年元旦假期天气,介绍2018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 中国网 张钰 摄)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振林: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2019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叶殿秀。今天发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2018年天气气候盘点以及2019年元旦假期天气展望,二是2018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三是回答记者提问。好,下面我们先请张祖强先生介绍有关的情况。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岁末年终的时候跟大家来回顾盘点2018年全国的天气气候情况,在这里想借这个机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气象新闻发布工作、气象信息传播工作的大力支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全国天气气候特征。2018年,全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偏高,春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2018年(1月1日至12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10.3℃,较常年(9.7℃)偏高0.6℃,其中春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除新疆北部部分地区偏低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内蒙古中北部、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大部、江苏大部、上海、浙江东部、青海南部、西藏中北部和西部等地偏高1~2℃。
年内,全国有57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等省。全国有402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及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盆地等地。2018年,全国有10站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北方偏多南方偏少。2018年(1月1日至12月27日)全国平均降水量671.1毫米,较常年(628.4毫米)偏多6.8%,其中夏秋季降水偏多,春季偏少。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西北中东部、华北西北部、东北中北部及四川盆地西部、西藏西部、海南等地偏多2~5成,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新疆西南部、青海中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辽宁中部、新疆东南部地区偏少2~5成。
2018年,全国共有68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多站出现在暴雨少发地区,如辽宁庄河(196毫米)、黑龙江伊春(133.1毫米)和庆安(132.9毫米)、内蒙古开鲁(135.1毫米)和乌斯太(94.3毫米)、新疆皮山(74.7毫米)等。全国有51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出现在华北东部及四川、青海、云南等地。今年汛期(4-9月),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其中体现在暴雨过程频繁,重叠度高,极端性强;台风生成登陆多,登陆后北上影响范围广、降雨影响重;高温过程开始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方面。
2018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全国共发布预警256554条,其中气象发布249941条、非气象行业发布6613条,非气象行业包括国土3644条,林业1839条,水利360条,海洋165条,交通150条,环保134条,外交113条,住建81条,人防53条,卫计委23条,公安20条,农业20条,其他11条。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256554条,其中,国家级发布1276条,省级发布9846条,市级发布41904条,县级发布203528条;包括红色预警4279条,橙色预警44458条,黄色预警145520条,蓝色预警61750条,未知级别预警547条。全国共发布红色预警4279条,其中国家级发布19条,省级发布310条,市级发布892条,县级发布3058条。红色预警主要包括暴雨、大雾、高温、台风、森林火险、地质灾害、暴雪、道路结冰等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12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事件及影响。首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2018年12月1日-27日,全国平均气温-3.2℃,较常年同期偏低0.3℃。西北大部及西藏南部等地较常年同期偏低1~4℃,局部偏低4℃以上;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东北大部、华南东部及云南、浙江大部、江苏、青海南部等地偏高1~4℃。12月,全国有154站次日最高气温超过当月历史最高值,其中有26站次日最高气温超过当季历史最高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福建、内蒙古;有3站日最低气温突破当月历史最低值,出现在西藏。全国有163站极端连续降温幅度达到极端降温事件,主要出现在东北东北部和西部、华北南部及山东、江苏、云南、西藏等地。
其次,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018年12月1日-27日,全国平均降水量15.9毫米,较常年同期(9.1毫米)偏多75%。东北、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南东南部及青海中部和西部、新疆西南部、西藏西部、贵州大部等地降水偏少2~8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黄淮、江淮、江南大部、华南中部和南部、西南西部和南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偏多5成至2倍,江淮东部、江南东北部及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部、西藏南部、新疆东部、甘肃西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12月,全国有32站日降水量超过当月极大值,其中有11站突破当地冬季最大值。
12月,全国出现2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5-11日和25日开始至今。5-11日,全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其中5-8日,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东北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中部和东部、华南及贵州等地气温下降8~12℃,部分地区降温12℃以上;新疆、甘肃、北京等10个省(区、市)有31站次日最低气温突破12月上旬历史极值。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出现中到大雪,局地暴雪;贵州和湖南西部局地出现2~4天冻雨。此次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记录的特点。25日至今,全国又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25日至今,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吉林、辽宁、山东半岛东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超过8℃,内蒙古中东部和辽宁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超过12℃。甘肃中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河南中南部、湖北中北部和山东半岛北部等地降雪或雨夹雪,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超过10毫米。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日最低气温跌至-30℃以下,黑龙江北极村25日的日最低气温达-40.0℃。
12月,中东部地区共出现2次区域性霾天气过程,分别为11月30日-12月3日和12月19-22日。其中11月30日-12月3日,霾天气过程覆盖范围广,污染程度重。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中西部、安徽和江苏北部、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共62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受其影响,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大量延误和取消,多条高速公路关闭;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中旬末,西藏部分地区发生雪灾。17-19日,青藏高原东部自西向东出现一次较强雨雪天气过程,其中西藏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大雪,西藏察隅、隆子等地出现暴雪。受其影响,西藏山南部分地区遭受雪灾。
下面介绍12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2018年12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海啸、暴风雪、高温、冰雹、雾等。海啸:12月20日,印尼巽他海峡发生海啸。据报道,截止25日,已造成42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暴风雪:12月9-11日,美国东南部地区遭受暴风雪袭击,造成至少3人死亡,电力供应中断,交通事故频发,航班取消。高温:12月中下旬,巴西遭遇高温热浪袭击。其中里约热内卢极端最高气温达40.6℃。受其影响,罗德里戈·弗雷塔斯泻湖大量鱼死亡。12月下旬,连日高温造成南非水利枢纽瓦尔水坝水位降至平均水平75%以下。冰雹:12月20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冰雹袭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雾:12月17日,荷兰出现大雾天气,受其影响,约100架航班取消,数千名乘客滞留。
我们来看一下12月气象条件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北方冬麦区大部水热适宜,利于小麦分蘖和安全越冬。目前,西北地区、华北、黄淮大部冬小麦处于越冬期,江淮、江汉、西南地区大部处于三叶至分蘖期,全国冬小麦苗情以一、二类苗为主,总体苗情好于近五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大部墒情适宜,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水热条件利于小麦分蘖和安全越冬。上旬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由于前期抗寒锻炼较为充分,对冬小麦影响不大。华北北部冬小麦已经进入越冬阶段的麦田,由于降水偏少,干土层不断加厚。
南方大部多雨寡照,不利作物健壮生长和林果采收。12月,江南、华南北部和西南地区南部出现25~250毫米降水,雨日数有9~2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4~15天,日照偏少3~9成,阴雨寡照不利于油菜健壮生长和柑橘等经济林果采收。12月上旬,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出现降温雨雪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不利,部分温室大棚受损;贵州和湖南西部出现冻雨,对部分晚弱苗的油菜生长不利。西南地区大部气温和日照接近常年同期,光温条件利于油菜和冬小麦生长。目前,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油菜大部处于第五真叶至移栽成活期,总体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比例高于上年和近五年同期。
12月上旬,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致多地交通生活受影响。12月7-11日,湖南遭遇今年入冬后首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遭受低温冷冻灾害。湖南电网最高负荷达到2833万千瓦,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值,并逼近2900万千瓦的最大供电能力。12月上旬,受连续强冷空气影响,江西赣北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区经济作物和林木受灾较重,供电线路受损。庐山遭遇今冬首次寒潮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侵袭。冰冻过程严重,导致庐山景区暂时关闭。上下山公路实行交通管制,山上出现多处树木倒伏,引起供电中断。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元旦假日及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元旦假日期间(12月30日至1月1日),受强冷空气持续影响,南方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7℃;30-31日,华南北部日最低气温将降至0℃以下。30日,黄淮南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中北部、贵州南部和东部、四川盆地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新疆西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江南东北部局地有大雪;福建北部、华南中西部、云南中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31日至1月1日除华南南部有弱降雨外,全国大部降水稀少,无大范围雾、霾天气。此外,受冷空气和南海热带低压共同影响,我国南部海域将出现风雨天气。
未来十天冷空气势力较强,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预计,1月3日之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强,南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7℃;之后,冷空气势力减弱,南方地区气温逐步回升到正常或偏高状态。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未来10天,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25毫米,其中,江南南部、华南等地有30~50毫米,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29-30日和2019年1月4-5日。29-30日,川西高原、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先后有降雪或雨转雪,西南地区东部至江南北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29日,贵州中南部、湖南南部局地有冻雨。此外,29日至1月2日前,南方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7℃;30-31日,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南岭一带。1月4日起,江南、华南等地还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
未来十天冷空气势力较强,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预计,1月3日之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强,南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7℃;之后,冷空气势力减弱,南方地区气温逐步回升到正常或偏高状态。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未来10天,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25毫米,其中,江南南部、华南等地有30~50毫米,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29-30日和2019年1月4-5日。29-30日,川西高原、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先后有降雪或雨转雪,西南地区东部至江南北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29日,贵州中南部、湖南南部局地有冻雨。此外,29日至1月2日前,南方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7℃;30-31日,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南岭一带。1月4日起,江南、华南等地还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
预计1月份,新疆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不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及牲畜安全越冬。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南方大部气温和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利于油菜、蔬菜等作物生长。西南地区和华南南部降水偏多,可能对在地作物健壮生长略有不利。建议:北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范大风降温降雪的不利影响。北方各地要做好设施温棚、牲畜圈舍的加固保暖工作,降雪过后及时清除积雪,防止温棚和圈舍垮塌。北方冬麦区做好越冬期的田间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各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覆盖、镇压、增施农家肥等措施保温保墒,尤其是需加强晚弱苗和旺苗的分类管理,防范遭受冻害。南方地区应做好清沟理墒,且注意防范寒冻害。南方降水偏多地区注意及时清沟理墒,防范湿渍害的不利影响。冷空气来临前可采取覆盖、熏烟、施热性肥等措施防止露地蔬菜、经济林果等遭受寒冻害。
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下旬,2019年春运即将开启,各地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对人体健康、能源供应、交通出行、假日出游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防范低温雨雪对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中东部地区须防范雾和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月,仍是雾和霾天气发生较为频繁的时期,各地须防范对道路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高速公路、航运部门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确保交通安全。
下面,我来为大家揭晓“2018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山竹’强势登陆粤港澳大湾区”和“超强台风‘山竹’重创菲律宾”分别成为2018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国内外天气气候事件。2018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有:1.“山竹”强势登陆粤港澳大湾区;2.历史最热夏季拉响33天高温预警;3.琼州海峡大雾锁航班强留上班族;4.气候变暖诱发冰崩或致雅江堰塞湖;5.沙尘暴袭击北方PM10浓度飙升;6.1月底寒潮侵袭中东部引发暴雪;7.三台风一月内接连“光顾”上海;8.夏季黄河上游降雨多兰州看海;9.初夏南方连续强降水致多地内涝;10.春寒来势凶猛致中东部严重冻害。
2018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有:1.超强台风“山竹”重创菲律宾;2.2月北极圈出现史上最高气温;3.夏季北半球出现严重“高烧”现象;4.加州坎普山火肆虐天堂镇痛失家园;5.特大暴风雨致普吉岛游船倾覆;6.日本遭遇35年来最重暴雨灾害;7.台风“飞燕”两次登陆重创日本;8.暴风雪刷新美国东海岸低温纪录;9.3月寒流横扫欧洲多国;10.南非遭遇23年来最严重干旱。
陈振林:
谢谢张祖强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各位媒体朋友在提问之前通报一下自己的机构或单位。
北京青年报记者:
您好,我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气象局昨天举行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我想问一下40年来气象部门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气象服务?第二个问题是12月份全国经历两次比较强的寒潮天气,有两次持续的低温状况,那1月份这种类似的寒潮是不是还会出现,而且之前有预测说1月4号北京会出现下雪,不知道这个预测是不是真实的?
张祖强:
谢谢你的问题,谢谢你关注中国气象局的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关于成就我们专门有一个新闻通稿,也推出了相关的报道,但是我还是非常乐意在这个地方再回顾一下气象部门的主要成就和工作进展。气象部门是服务国计民生的部门,40年来,气象部门观测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了地基空基天基三位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气象部门建设了5万余个智能气象站,实现了降水量、温度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素的观测全覆盖,观测的数据分辨率高,精度也很高。其次,气象部门建立了一系列探空站,包括遥感观测,雷达、飞机等。最后,也是最突出的就是我国气象部门建立了风云卫星观测体系,目前有8颗卫星正在应用中,实现对全球和区域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连续观测,同时,风云卫星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也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公众提供服务。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的预报能力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已经从以往的主要依靠预报员的经验预报变成了以数值预报和定量预报为基础,再加上预报员经验对预报结果进行校正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数值天气预报为公众提供服务。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中国气象局运用智能网格预报,提供5公里网格分辨率精细化的预报,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支撑精准扶贫,因为很多贫困村存在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精细化的观测可以帮助地方气象部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第三个方面是从服务的层面。我们现在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全部覆盖各省市县,确保气象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权威地发布到千家万户,权威地告诉老百姓,老百姓可以更加及时有效获取预警信息,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同时气象部门除了避害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趋利,怎么把气候资源用好,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气象人始终追求的目标,所以说大家可以看到最近这些年在风能、太阳能绿色发展等方面,气象部门进行了精细化的风能太阳能评估,为电力部门有的放矢的去选择风电厂,选择太阳能的发电厂提供科技支撑。
近期,气象部门在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国家气候标志认证,包括天然养吧、最适宜的度假城市、避暑之都的评比,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让社会公众知道哪些地方的气候条件比较好,适合度假或避暑等,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气候资源。所有的这些观测预报服务的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人才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开展了重大科技的攻关行动,在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同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科技和业务能力也在迅速提升,从人才和科技这两个方面来支撑气象事业的发展。在这里,我只能非常简要地给你回顾一下,更多详细的情况可以看看新闻稿,也可以跟气象部门联系采访,谢谢。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
我来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记者提到12月份的两次寒潮过程,第一次是5号到15号,第二次就是25号开始到现在。在这两次寒潮过程当中北京都没有出现降雪,雨雪主要是在黄淮以南地区,刚才记者说北京1月4号可能会有降雪,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哪儿来的,从目前的天气形势分析,未来4天北京可能不会出现降雪。气象部门也在加强北京地区有关天气情况的监测和预报分析的研判,如果北京有出现降雪的苗头,我们会及时对外发布预报信息,谢谢。
央广记者:
央广记者提问,我的问题也是与降雪有关。入冬以来在南方有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降雪,但是在华北地区反而降雪偏少,这个原因是什么?另外,北京已经连续多少天没有降水了,干燥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
王维国: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要出现降水的天气条件至少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水汽来源,再一个就是冷空气的配合,冷空气可以使水汽凝结形成云形成雪或形成雨。入冬以来,尤其是这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来自海洋的水汽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没有抵达华北地区,而是都停留在黄淮及其以南。而且这两次寒潮的冷空气与水汽主要是在南方地区交汇,所以在5号到11号寒潮过程时,安徽、江苏南部、浙江北部这些地方都出现了降雪,本轮寒潮过程今天南方雨雪天气刚刚开始,预计湖北、湖南、江西北部、贵州等地,也会出现雨转雪的过程。在这两次过程当中暖湿气流比较弱,不能抵达华北地区,从而造成12月华北地方出现降水比较少的情况。北京上一次降水是12月3日,从那之后再没有出现降水,截至今天28号已经有26天没有降水了。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加强研判,如果有降雪预报信息我们会及时对外发布,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来自凤凰卫视的记者提问,本周北京的气温是历史同期的相对较低的,请问在座的专家,对城市公众会提供什么样的御寒服务,这对我们克服低温天气有什么样的帮助?
张祖强:
气象部门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提供监测预报预警。您可能也关注到了北京市气象部门在电视上及时发布我们的大风寒潮预警,特别是北京卫视一直挂着大风和寒潮预警标志在屏幕上,这有助于老百姓及时掌握气象预警信息,知晓现在处于大风寒潮的预警过程当中,老百姓会合理的安排出行,尽量避免严寒天气出行。因为天气预报与防寒保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气象局以及北京市气象部门也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为煤电气的调运及时提供短期、中期或者是长期的天气预报,保证老百姓温暖过冬。北京市气象部门也会把相关的信息及时报到市政府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会形成联动机制,城管、民政等部门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暖工作。
陈振林:
实际上,供暖系统也会根据气象信息进行一些调整。包括提前供暖,遇到强寒潮天气他们会加大供暖力度,这都是部门联动的例子。
光明日报记者:
我是光明日报记者,想问的是据了解今年夏天气温偏高,刚才张司长提到今年我国极端事件整体呈增多趋势,能不能介绍一下气象部门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方面的经验呢?谢谢。
张祖强:
我简要汇报一下,今年汛期天气是比较异常的,暴雨台风多,北上的台风也多,气象部门每年在汛期来之前都进行动员,中国气象局局长进行部署,相关的职能司、省市县气象部门全部靠前指挥,一线气象工作者加强值班职守。除了各方面重视,把老百姓安危放在心上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加强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努力确保灾害性天气看得见、报得准、发的出,这个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经验。通过刚才说的三位一体观测体系的建设,通过数据预报预测,再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把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给老百姓,这个是我们的基础,是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防范极端事件的基础。第二个就是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我们有不同的服务策略。首先是面向社会公众,通过各个媒体传播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遇到重大灾害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把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老百姓,使老百姓能够有效获取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避灾措施,减少灾害影响。最典型的是上次强台风来的时候,我们通过预警发布让老百姓能不出门的就不要出门,该储备好食物的就储备好食物,减少无谓的伤亡。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各级政府部门,他们是我们总说的关键少数,通过做好面向各级政府各级党委的决策气象服务,来为各级政府有效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应对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部署,提供科技支撑、科学支撑、决策支撑,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防灾减灾的利益。
第三个方面对有关部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与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多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加强跟部委的联络,把信息通报给有关部委,及时采取有关的应急响应,避免了一些行业的灾害损失。通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可有效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是我对今年防灾减灾的一个经验或者是总结,谢谢。
中国旅游报记者:
我是中国旅游报的记者,元旦来临,我想问一下各位专家对公众出游有什么建议?
王维国:
元旦小长假刚好遇到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在元旦期间,天气比较寒冷,公众出行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因为南方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范围比较大,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降雪可能会对这些地区的交通影响比较大,要注意路面积雪结冰的情况。有些地方下雨导致地面湿滑,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最重要的,公众出行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陈振林:
马上就要进入2019年了,我们今天对于2018年的天气气候进行了整体的回顾,通过国内外十大事件的评比把全年全球天气气候情况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新年到来之际,我代表中国气象局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气象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新的一年里我们也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共同营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也衷心祝愿各位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