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元,这是青岛刚刚交出的电影国内票房成绩单。
3月11日下午,香港国际影视展“世界电影之都”——青岛影视推介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山东馆”举行。
3月11日,第28届香港国际影视展期间,“山东馆”展区举行了“世界电影之都”——青岛影视推介会。
推介会上透露,从2015年3月,张艺谋执导的《长城》在东方影都开机算起,已有包括《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第一部》《独行月球》《疯狂的外星人》《万里归途》《一出好戏》《刺杀小说家》《莫斯科行动》《涉过愤怒的海》《热辣滚烫》《警察荣誉》《南来北往》《问心》《不完美受害人》等近300个影视综项目在青拍摄,其中,已上映电影累计贡献国内票房超300亿元。
无论从哪个维度考量,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值得说道说道。“片约不断”、好戏连台,青岛做对了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梦工厂”,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说,“青岛是一座为电影而生的城市”。
青岛,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浪漫的海边、静谧的八大关、起伏的老城区、退役的老机场……让“青春”“悬疑”“科幻”等各类型影视题材都能就地取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大量影视经典作品来到青岛取景拍摄,这些年青岛“入框”的影视剧更是不胜枚举。
青岛还是影视明星的梦工厂。从早期的崔嵬、王隆基,到后来的唐国强、倪萍、宋佳,再到黄渤、黄晓明、夏雨、任嘉伦、王晓晨等,青岛籍明星成为影视界耀眼的存在。
始于颜值,成于才华。这座城市不只“上镜”而且“入戏”。
青岛与电影之间结下了百年不解之缘——青岛有中国现存的第一家商业电影院,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到自然去》、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第一部唱响国歌的影片《风云儿女》,都是在青岛拍摄制作。
电影与青岛彼此成就、共荣共生。立足深厚的电影文化底蕴和发展土壤,在世界电影版图上,青岛有了更清晰的坐标——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
青岛一跃成为电影“梦工厂”,仅有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远远不够,随着2013年青岛影视基地在西海岸新区落铲奠基,开启了青岛打造世界一流“梦工厂”的追梦之旅。近年来,青岛将文创产业作为城市功能提升的战略抓手之一,把影视产业作为文创产业勇立世界潮头的突破口,打造“电影之都”新高地。
走过十年,青岛影视基地已逐步形成以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辐射青岛全域的发展规模,是山东省影视基地“1+N”核心区。目前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已集聚影视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700亿元,拥有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国际VR产业园、山工艺青岛产教融合基地、清华美院青岛艺科院等影视相关项目,以及藏马山影视外景地、青岛电影学院、西区片场、有道有具片场等项目。辐射带动市南中山路历史城区、城阳东唐影视产业园、流亭机场航站楼、胶州胯骨轴胡同等特色园区和取景地发展,青岛形成体量庞大、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影视产业布局。
电影完全融入青岛城市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青岛城市文化中的鲜明刻度。
从“青岛摄制”到“青岛出品”,增加“含青量”提高“话语权”
在电影产业全链条中,“出品”是内容背后的资本控制方,具有绝对话语权。比如博纳、中影、万达电影、光线传媒等,都是电影出品方,从产业角度看,他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拥有几个有实力的出品方,就有了电影精品内容和产业发展的“王牌”——既能将电影票房和剧本改编小说、网络平台付费观看、电视播映版权、电影周边产品开发等收益留下,也有利于统筹全国优质创作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很多城市不遗余力引进、培养头部影视出品方的原因所在。
从“青岛摄制”到“青岛出品”,一直是青岛影视行业力推的愿景。
青岛每年都会接待一大批剧组前来取景拍摄,这些大大小小的影视剧组,不仅为青岛带来了“星”流量,更把青岛的美景、美宿、美食带入大银幕、小荧屏,不仅拍火了八大关、星光岛,也拍火了流亭机场、海上嘉年华、红树林酒店、后石沟村等一批城市和乡村外景地,成为游客喜欢打卡的网红地。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周边形成服化道摄录美、文教卫食宿购等一站式的配套体系,一批影视制作人扎根青岛,“青岛摄制”声名远播,带动灵山湾隆起形成具有时尚活力的产业新城。
打造“青岛出品”,青岛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市、区两级财政组合扶持,真金白银支持优秀影视作品创作生产。2022年出台的《青岛市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方式支持若干部重点影视作品摄制发行,努力彰显青岛元素、青岛故事和青岛主题,不断提升“青岛出品”影响力。今年3月西海岸新区出台的《支持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的若干政策》及其《实施细则》,被业内誉为西海岸影视政策3.0版,坚持对“青岛出品”按生产环节实施精准扶持,鼓励影视企业、项目、技术、人才落地,培育影视产业的根脉。
政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截至目前,青岛影视基地核心区已集聚影视企业近1000家,备案项目360多个。2023年,青岛出品、摄制的影视作品上映27部。
随着一批本土影视公司的崛起,例如《封神第一部》出品方之一青岛海发影视文化、《超能一家人》出品方之一东方影都影业、《海洋传奇》出品方黄海影业等,青岛电影力量逐渐渗透到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青岛的技术、人才、文化等幕后要素也全方位融入产业,电影的“含青量”不断增加,产业链不断完善。
从“作坊式”到“工业化”,打开电影新“视”界
和其他七大艺术不同,电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百年以来,电影业在银幕上呼风唤雨、爆炸飙车、枪战肉搏,然而它幕后的痛点却很少被观众所知。
比如,有业内人士调侃,投资电影,只知道谁导演谁主演,眼睛一闭就砸钱,超支、超期成为行业痼疾;在买煎饼都刷二维码的年代,剧组工作人员还用箱子装现金,给群演发劳务费……艺术要天马行空,生产却不应随心所欲。在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引领的电影业4.0时代,行业期待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和标准背后的效率。
在青岛摄制的《流浪地球》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曙光,《封神第一部》的成功,更是极大推进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
分工是工业化的核心,也是关键。当年,经典电影《小城之春》只有13个工种支撑。如今,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工种越来越多。随着《封神三部曲》、《刺杀小说家》和《独行月球》等一批国产大制作落地,预置雕刻师、道具篾匠、虚拟拍摄、DIT(数据影像工程师)等细分工种都在青岛参与中国电影工业化实践。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完成的电影《封神三部曲》,使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10000平米、6000平米等10个大体量摄影棚,在产业园外景地、星光岛、藏马山搭建跑马场、朝歌城、西岐城等外景地,剧组最多时有2800多人同时工作。
电影工业化同样需要科技手段为拍摄制作提供“百宝箱”。上海美术电影厂创作动画经典影片《大闹天宫》时,全厂上下花费4年多时间,手绘原稿几十万张。如今,拥有40个国际顶配影棚、32个配套置景车间、1万平方米高科技单体摄影棚的东方影都,通过动作捕捉、三维扫描、LED、“穹顶光场”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等国际化先进设备构建最先进的虚拟化制作平台,两三天内就可以生成好莱坞级别的数字人头部动态与静态资产,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中国需要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作为支撑。打磨好“工业化”这个工具,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更多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
从“专业嗅觉”到“风口思维”,探索之路永不喊“卡”
文生视频等新力量破土而出,一场巨变正在电影行业内发生。业界有一句话:技术是电影发展的火车头。电影业一向紧跟科技进步,不断呈现新的魅力。今天,工业逐步迈入智能化时代,电影工业也正迎来一场整体变革。
青岛既是电影史的见证者,也是风口的“逐浪者”,曾靠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专业嗅觉,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数个第一次。未来,电影创作的天地有多宽广,依然取决于城市的眼界有多大——
技术迭代,无疑是未来电影行业发展新引擎。曾经,国外视效大片让国产电影望尘莫及,数字化拍摄及后期制作成为中国电影的“痛点”。2021年春节档票房季军《刺杀小说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它的成功让业内人士看到国产电影“一只脚迈进了数字化制作的大门”。如今,“科影融合”已经覆盖中国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西海岸新区影视政策3.0版,提出支持影视数字技术、支持重点园区和平台建设、鼓励新兴业态发展。
国产电影拥有亿级单位的影迷,一座城市发展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不仅要厚植文化底蕴,涵养产业生态,还要在题材多元、风口多变的时代里,敢于追风口、抢赛道,这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眼光、视野、胸襟。
随着一部又一部国产视效大片的成功,青岛影视基地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摇篮”。依托城市丰富的取景资源,青岛是影视人眼里不可多得的影视之都。当下,网络微短剧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风口”,西海岸新区《支持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扶持微短剧基地建设,连续3年每年给予基地运营方最高150万元资金扶持,扶持优秀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短剧、微短剧创作生产。每一项政策都是对市场动态、企业心态、产业走势的研判,对未来机遇的捕捉。
一部电影讲述一个故事,而对于青岛来说,“城市故事”一直在热映中。斑斓的光影,正勾勒着城市更美好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