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工业(600528)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中铁工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效益提升和价值创造,经营成果稳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一)新签合同额完成情况报告期内,中铁工业完成新签合同额520.12亿元,同比增长1.12%。1.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72.23亿元,同比增长4.80%。(1)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50.02亿元,同比增长4.04%。报告期内,在保持隧道掘进机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传统市场稳定份额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水利、抽水蓄能、矿山建设等新领域市场开拓,特别在水利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湖北、广东等地承揽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持续保持了在该领域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非煤矿山和抽水蓄能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以上,在辽宁、江西等地承揽了非煤矿山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在福建、山东、山西、新疆等地承揽了抽水蓄能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在海外市场方面,实现新签合同额17.3亿元,同比增长35.7%,在上年高增长基数上再次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和大直径隧道掘进机应用方面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技术壁垒高、价值量大的产品占比得到提高,在西欧、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区域承揽了铁路、地铁、高速公路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2)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22.21亿元,同比增长10.23%。报告期内,公司紧抓铁路建设热潮、产品需求增加等机遇,在广西、广东、陕西、上海、江苏等地承揽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搬提运架设备订单,承揽项目四十余个,较上年增幅明显。2.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317.95亿元,同比增长0.37%。(1)道岔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5.19亿元,同比增长7.66%。报告期内,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政策的阶段性调整,国铁集团基建道岔市场逐渐回暖,新建项目数量增多,在国内的浙江、湖北、陕西、重庆、上海、四川等地承揽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订单。在海外市场方面,实现新签合同额4.70亿元,同比增长19.37%,在北美、北非、东北亚、东欧、中东等区域承揽了铁路道岔订单,实现整组道岔首进欧洲市场,并在巩固东南亚优势市场基础上实现在中北美市场的重大突破。(2)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242.76亿元,同比减少1.69%。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持续开展经营“调结构”工作,不断优化经营策略,加大“一包”项目承揽力度,进一步提升新签订单质量;在国内的河南、江西、重庆、广东、四川等地和海外东南亚、南亚、北美区域承揽了公路、铁路建设项目的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订单。(二)营业收入实现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0.67亿元,同比增长4.34%。按主要业务类别划分,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实现营业收入93.09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受益于新签订单的增加以及以前年度销售产品陆续达到收入确认时点,本年实现营业收入79.78亿元,同比增长4.71%;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因上年新签订单减少,部分订单在本期转化为收入,导致本期实现营业收入13.31亿元,同比减少6.18%。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1.52亿元,同比增长4.37%,其中,道岔业务受益于新签合同额增长本年实现营业收入44.01亿元,同比增加3.26%;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受益于近年来国内桥梁钢结构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新签订单转化的增加,本年实现营业收入147.51亿元,同比增长4.70%。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涵盖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道岔、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等业务板块,是国内A股主板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水利、地下空间开发、矿产、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风电、光电、水电特别是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建设领域。公司正在从事的新兴业务主要为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和新型科技环保产业,包括新制式轨道交通车辆及道岔、轨道梁等线路配套产品和环保装备制造、技术咨询等业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由于产品的服务领域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公司同时与建筑业具有密切联系。(一)行业政策方面1.宏观经济政策:2023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指出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财政、金融工具支持的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023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2024年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先发行1万亿元;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制造业相关政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202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湖南调研时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高端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打造更多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要培育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紧紧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战略统筹谋划,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23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2023年1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202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指出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提出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建设能力、数字赋能和科学评估,不断追求卓越、实现持续成功,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六个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2024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具体目标有: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以上,到2024年达到8.1万亿;重点行业呈现规模稳中有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和10个左右千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废旧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研究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抓紧完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要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更新改造。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3.建筑业相关政策:2023年2月,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强调金融部门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工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交通物流项目的配套融资支持,积极支持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边沿海战略骨干通道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等要加大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交通物流项目、交通运输“十四五”相关规划项目等的融资支持力度。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党的二十大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构建;并提出十大行动。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运行效率、整体效益和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35年,各地基本建成人民满意、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2023年12月,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率,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推介等促进民间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会议强调,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铁路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在支持方向上,按照客货并重、新建改扩建并举的原则,支持畅通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骨干通道、强化边疆国防保障的干线铁路项目;支持京津冀等城际铁路项目;支持铁路货运能力提升项目;支持中欧班列铁路基础设施提级改造和重点铁路口岸扩能改造项目。受益于上述宏观经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利好政策,公司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环保设备等产品预计将会在铁路、公路、城轨、市政、环保等行业得到更多应用。(二)公司业务所属细分行业情况中铁工业目前是国内A股主板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四项主营产品——“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架桥机”“道岔”“桥梁用钢铁结构”均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作为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公司各项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1.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近年来,隧道掘进机在铁路、水利、抽水蓄能、矿山建设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应用场景增多,同时市政等传统应用领域仍将保持较大发展空间。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信息快报相关数据,2023年共新增884.5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其中地铁539.50公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1月印发《北京市2024年重点工程计划的通知》,涉及轨道交通项目12项;深圳市发展改革委2022年9月发布《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2023-2028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本次规划包含13个建设项目,规模约226.8公里;此外,据常州地铁集团网站信息,常州地铁第二期建设规划包含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均为地下线,共59.9公里,2023年10月29日,地铁5号线先行段开工建设。预计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仍将为隧道掘进机贡献较为稳定且较高体量的市场需求。在水利领域,根据国家水利部网站信息,2023年国家全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等44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2024年1月,国家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国家水利部提出,2024年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将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西线、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高质量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2024年将开工建设四川引大济岷等工程,推进甘肃白龙江引水、青海引黄济宁等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近年来,盾构机/TBM在水利领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预计未来水利领域将是隧道掘进机应用的重要增量来源。在抽水蓄能领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根据《中国能源报》报道,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建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5000万千瓦、核准与开工规模达到1.6亿千瓦左右,2023年核准电站数量35个,装机容量达45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核准规模屡创新高。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盾构机/TBM的新兴应用领域,规模庞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进一步带动隧道掘进机产业的发展。在铁路领域,根据国家铁路局网站信息,2023年全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45亿元,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新开通高铁2776公里;汕汕(汕头—汕尾)高铁、莱荣(莱西—荣成)高铁、津兴城际(天津—大兴机场)等一批地方投资的铁路开通运营。根据国铁集团网站信息,2024年,国铁集团将加大出疆入藏、沿边铁路等国家战略通道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沿江沿海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建成投产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高铁、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等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强度。此外,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16.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5万公里;截至2023年末,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5万公里。2024年作为各项指标的关键冲刺时期,铁路项目预计将有所增加。当前铁路隧道采用机械法施工逐渐增多,特别是公司大直径TBM在高原铁路隧道、大直径盾构机在城际铁路的成功应用,以及铁路项目建设的推进。预计未来铁路建设领域将是盾构机/TBM及钻爆法专用设备重要应用场景。在矿山能源领域,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23年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煤46.6亿吨,同比增长2.9%,原煤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国原煤产量过亿吨省份达到7个。除煤矿外,公司隧道掘进机还应用于铅锌矿、锂矿、铁矿、磷矿、铜矿、金矿等领域,2024年1月,全国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将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强绿色勘查开发;改进创新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方式,使交易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引导资金更多用于勘查开发。预计未来隧道掘进机和隧道施工专用设备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2.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报告期内,除搬提运架铺等传统优势铁路建设施工领域外,公司积极拓展海工装备等领域施工机械及产品。在铁路领域,《“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16.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5万公里,铁路建设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铁路建设相关工作的落实,“十四五”时期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将迎来大发展,预计未来铁路建设市场的发展将为公司搬提运架铺等设备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海工装备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海工装备市场广阔。3.道岔业务方面:“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投资的逐步加大,地方城际铁路和专用线道岔市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高速铁路正由设计建造阶段转入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并重的阶段,产品监测、维修、更换等“轨交后市场”也有望为道岔市场带来增量需求。4.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方面:在桥梁钢结构领域,近年来,桥梁钢结构行业迎来了基础设施补短板加速推进期和钢结构桥梁等绿色交通基础建设大力推广期,钢结构市场逐步向好,行业呈现加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在建筑钢结构领域,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4亿吨左右,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有利的市场环境助推下,绿色、环保的建筑钢结构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5.新型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趋于多样式并存,相互衔接,互相补充的发展局面,新型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二、三线城市的重要选择之一。此外,在旅游业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客流量也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景区也加大了单轨、空轨等新型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力度。6.新型科技环保产业方面:政府投入、居民的宜居环境需求、社会关注度对大气污染防治、水质污染防治设备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需求增大,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并提出一系列环保处理能力目标。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类别为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和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涵盖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道岔、钢结构制造与安装四个业务板块;另有新型轨道交通和新型科技环保两个新兴产业。(一)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公司是专业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和综合服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我国隧道掘进机产品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步伐,横向形成了“大”“小”“异”不同断面、“横向掘进”“竖井、斜井掘进”不同方向以及土压、泥水、硬岩、多模式等不同地质适应性的全系列盾构机/TBM产品,纵向拓展了设计研发、设备制造、再制造、技术服务、机况评估检测、操作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产业链条。2017—2023年,公司隧道掘进机市场国内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产销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订单总数突破1600台,盾构安全掘进里程近4000公里,并持续保持了在各细分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在水利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抽水蓄能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报告期内,公司在“第二曲线”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水利领域产品应用比例得到大幅提升,在湖北某水利项目上实现了“10中6”、广东某水利项目实现“24中12”的成绩,公开招标中标率近70%。在海外市场方面,在欧洲高端市场、东南亚传统优势市场、中东新兴市场等区域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海外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且逐年提升,公司技术和品牌实力获得客户高度认可。2.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始终保持着在铁路与轨道交通工程等大型专用施工设备研制方面的龙头地位,先后研制出世界最大吨位运架装备、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代表着国内高速铁路施工装备研制技术的最高水平,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积极促进油能向电能的动力转换,为客户提供全场景成套化新能源装备解决方案,推动重大装备的数字化和新能源化。研制出国内首台电驱动千吨级箱梁轮胎式搬运机、12立方绿色电铲、北斗导航+电驱千吨级运梁车、新型纯电动智能装载机等,能源动力功效提高,能耗成本大幅度降低;与新疆多个矿山就煤矿运输形成新能源装备及配套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了“光伏-储能-消纳”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并成功开拓能源矿山市场。(二)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在道岔业务方面:公司是我国最早、全球最大的道岔制造企业,业务范围包括道岔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系统集成、售后服务,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线路轨道系统和工务器材供应商。在道岔业务领域涵盖了高中低速、各种轨型和类型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道岔产品。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高速道岔市场占有率超过60%,普速、重载、城轨轨道交通占有率均超55%。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区域营销和高端营销力度,加强与国铁集团所属各地方铁路局、地铁公司等的合作,积极巩固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同时,加大地方港口、电厂、煤矿及其他大型企业地方专用线的追踪力度,开展铁路专用线等增量市场的拓展。在海外市场方面,加大属地化建设力度,利用泰国维保中心,辐射东南亚市场,并积极开拓北美、北非、东北亚、东欧、中东等区域市场。2.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方面:公司是我国钢桥梁制造安装的龙头企业,大型钢结构桥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公司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并涵盖部分工业厂房、车站、展馆等建筑钢结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经营“调结构”工作,凭借技术、质量、服务、履约等优势,持续巩固国内大型钢结构市场,不断提升“一包”等优质项目订单比例。(三)新兴产业报告期内,公司正在从事的新兴业务主要为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和新型科技环保产业。1.新型轨道交通产业方面:公司在新型轨道交通领域成功研制出悬挂式单轨、跨座式单轨、新型低地板有轨电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车辆,以及新型轨道交通钢梁、钢立柱、道岔等一系列产品,在武汉、合肥建成了两条车辆试验线。本报告期,成功中标清徐两湖联通空轨试验线项目,推进空轨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2.新型科技环保产业方面:公司新型科技环保产业以环保装备制造和技术咨询业务为主,主要涉及水处理、固废处置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可为客户提供设计、技术咨询、建设、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在水处理板块,公司主要聚焦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分散式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及特种废水等领域;在固废处置方面,公司主要聚焦市政污泥等细分领域,拥有小型生活垃圾热解气化装置、污泥深度脱水装置、盾构渣土处理处置装备等核心产品,结合先进技术优势及总承包管理经验,污泥领域中标广东省广州市排泥水处理系统余泥资源化项目;在生态修复领域,公司致力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针对水体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土壤修复,开发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水生态修复领域中标黄河流域山西省永济市伍姓湖岸坡及生态湿地修复、矿山修复领域已实施密山矿山修复等项目。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全球最大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也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生产制造、智能制造及数字化、品牌化等方面优势突出。公司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架桥机、道岔、桥梁用钢铁结构等四项主营产品均通过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认定。公司所属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全国首批200家“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一)技术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含架梁支撑的多油缸支腿组合式低位运梁车”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低压高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破煤岩关键技术及应用”等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曲面独柱型钢塔与超宽分离式钢箱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奖36项。公司盾构创新研发团队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参建的五峰山长江特大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鳊鱼洲长江铁路大桥、平塘特大桥等5项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参建的南沙大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等6项工程荣获“李春奖”,江汉七桥等4项工程入选“中国钢结构金奖”。公司获批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及河南省隧道掘进装备产业研究院。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奖)科技进步奖457项,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8项,中国工业大奖2项,中国好设计金奖3项、银奖1项,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项;公司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86项,其中39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0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6506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0件,国内发明专利1449件;主(参)编国家或铁道行业标准及工法184项,其中国家标准52项。公司拥有技术人员3100人,占员工总量的25%,拥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16人,国家专项计划专家1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5人,詹天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1.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是中国盾构机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中铁1179号”,首次将超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引入深圳地铁12号线沙三站项目建设,对促进地铁车站建设工法创新具有革命性意义;研制的世界首台硬岩泥水平衡顶盾机“中铁1268号”,应用于长沙雷锋水厂原水管线项目,有效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中非开挖、小直径、长距离、曲线顶进等特殊要求,为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城市更新改造等建设工程提供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借鉴与解决思路;首创“暗井掘进机机械法”施工地铁泵房,有效克服了传统冷冻法施工的弊端,顺利完成北京地铁17号线主隧道内两座暗井泵房掘进施工新模式,标志着国内首创的可回收式暗井掘进机取得成功应用;研制的全国首台“大断面、大坡度、小转弯、可回退”矿用TBM“长江号”,应用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高源煤业,有效解决了矿用TBM掘进距离长、转弯半径小、掘进坡度大、存在瓦斯突出风险等施工难题;研制的世界最大悬臂掘进机CTR450,应用于韩国大邱市政下穿隧道工程,其截割功率、单次定位截割范围、整机重量等均创世界悬臂掘进机纪录,实现了国产悬臂掘进机在韩国市场零的突破。2.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工程施工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创绿色装配式综合管廊U盾架管机“雄安号”,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综合管廊施工建设,实现了综合管廊运输、开挖、支护、掘进、架设、侧缝填充一体化高效施工,在装配式综合管廊机械化施工方面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研制的800吨海工起重船,应用于国内第一超水深跨海大桥东吾洋特大桥施工建设,突破了船舶稳定性、船舶自动调平、起重机大型全回转等关键技术,成功入级中国船级社(CCS),极大提升了公司海工产品的研制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研制的国内首台电驱千吨级箱梁轮胎式搬运机,成功应用于雄商高铁站前一标制梁场,首次采用发电机组和锂电池混合动力驱动,设备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开辟了绿色能源工程装备研发新赛道;研制的CCPG500A型多场景智能铺轨机组“鹏来号”,应用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工程铺轨建设,突破了智能走行、智能故障诊断、激光测距互锁等多项新技术,实现了辅助自动驾驶,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施工效率。3.在道岔业务领域:公司作为国内道岔领域的龙头企业,始终坚持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高锰钢稀土微合金冶炼及锻造强化全流程工艺,在大秦和朔黄铁路得到充分验证,延长了铁路辙叉使用寿命,有力支撑了我国的铁路安全运营;研制了匈塞铁路专用道岔,实现了中国设计与欧洲标准有效融合,实现了中国高速道岔对欧洲的首次系统集成出口,对推动中国制造进入欧洲铁路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研发了中国首条纯净钢辙叉生产线,实现了高锰钢辙叉加工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提升我国重载、客货货运、城轨地铁、专用线铁路运力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4.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公司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的技术实力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新型Q690qD高性能桥梁钢成套焊接技术,应用于澳氹四桥钢结构生产制造,为高性能钢焊接安全与质量提供了保障;研发的Q420-Q500级耐候钢与不锈钢复合钢板成套焊接技术,应用于高原铁路大渡河特大桥钢结构生产制造,解决了高强耐候焊材熔敷金属铸态组织低温高韧性、高耐候性难以保证的难题,为高原复杂环境下钢桥建设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撑;研发的HPS485WF耐候钢焊材产品,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帕特洛大桥钢结构生产制造,最大限度改善了高强度大厚度耐候钢钢板的焊接性,填补了国内耐候钢焊材技术空白;研发的大跨度超高钢箱拱桥异位拼装、整体顶推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于绵阳涪江大桥工程建设,首次实现了国内14000吨钢箱梁带拱整体顶推施工;研发了大跨度跨越铁路编组站钢梁制架一体化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于襄北编组站大桥施工建设,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跨越多股道铁路线的施工难题,实现了世界首例斜拉桥齿轮齿轨式转体施工。5.新型轨道交通业务领域:公司研发的国内领先的新型二代挂式可动芯型道岔,具有动力源少、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高、转辙效率高等特点,消减了道岔转辙过程及车辆过岔时的冲击噪音,大大提高了车辆过岔的舒适性,开创了我国悬挂式单轨列车商用的先河;研发的旅游轻型跨座式单轨车辆成套技术,应用于西安曲江旅游景区项目,首次将储能技术和铰接式走行结构运用在跨座式领域,提升了车辆性能和降低建设维护成本,进一步拓宽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谱系和运用场景;研发的齿轨车辆用齿粘一体转向架成套技术,同时开发了国内首个永磁耦合自适应齿轨转向架技术,保持了公司在山地旅游轨道市场的优势。6.新型科技环保业务领域:公司研制的高原环境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应用于2000-4000米高海拔环境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解决了高原高寒、脆弱敏感地区铁路施工建设营地生活污水难以处理造成的环境问题,为高原铁路建设绿色施工提供了支撑;研发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全量化处理技术,解决了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水平;攻克了楼站式渣土处理核心技术,解决了高含粉砂的难题,研制的楼站式渣土处理设备,具有占地面积更小、运维成本更低、安装效率更高等优点,在青岛地铁项目得到成功应用。(二)制造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现有工厂、车间、生产线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生产能力、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关键核心部件自制能力不断增强。1.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拥有23个隧道掘进机生产基地,60多条生产线。盾构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公司积极调整产业模式,从整机组装转变为“整机+关键零部件”并行的发展路径;目前,公司拥有世界首条全自动滚刀加工、热处理、装配、检测生产线,能够自动化生产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的隧道掘进机滚刀,同时拥有多台国内先进的重大型数控机加工设备,智能化大型热处理炉、环保型喷砂、喷漆等配套设备,覆盖了关键零部件的下料、铆焊、机加、退火、喷涂等全部工序;盾构总装方面,公司引入了智能仓储系统、激光检测仪等智能制造和检测装备、系统,逐步实现了产品零部件柔性制造,提升了盾构机总装效率和质量;隧道施工专用设备制造方面,公司在河南新乡建成了水平运输产品的铆焊、轮对及转向架装配生产线,实现设备整体自制能力与常态化环保管控能力的同步提升。公司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一期已全面投产,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和核心部件自制能力,大幅提升了隧道掘进机智能化制造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2023年,公司聚焦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通过搭建智能设计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智慧管理系统和智能运维平台,实现智慧仓储与物流智能调度,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新产业(300832)总装工厂在郑州顺利投产。2.在道岔业务领域: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重载高锰钢辙叉生产基地,具备年产20000组道岔、40000根高锰钢辙叉的能力;拥有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先进的6000吨锻压智能道岔生产线,行业内首台成套自动化合金钢热处理生产线、辊压生产线,合金化高锰钢冶炼和热处理、细晶成形、预硬化等新技术,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拥有国内行业领先的高能数字射线检测中心,具备金属材料及构件的高能数字射线、超声、渗透及磁粉检测等无损检测能力,实现了无损检测需求全覆盖,满足公司各类产品的检测需求;通过全面推广生产信息化系统应用,实现了订单全过程BOM化运行;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优化结构设计及辙叉成型工艺,成功研制了Ⅲ代高锰钢组合辙叉,开启了我国重载高锰钢辙叉最大通过总重“6亿吨”时代。2023年,公司道岔垫板智能生产线正式投产,在行业内首次应用,实现了该领域由传统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变。3.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领域:公司拥有武汉特种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重型厂房和大型全流程生产线,拥有起重运输设备60余台套,大型数控下料机7台,半自动切割机20余台,加工中心、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类加工设备50余台套;拥有自动化焊接设备及系统,建立了数字化智慧生产管理平台,打通了生产现场各种生产要素信息桥梁,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4.在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领域:公司拥有山海关、宝鸡、扬州、舟山、如皋、九江、武汉、南京、中山等生产基地,年产各类钢结构达160万吨,基本覆盖了国内桥梁钢结构市场较集中的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等区域。公司积极推动钢结构加工制造数字化转型,在国内率先建成了首个钢结构智能生产示范线,搭建了国内首个钢桁梁数字化建造平台,可实现制造车间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与控制,开发的超声检测监测系统,实现了多点、异地实时无损检测过程监测,完成了钢结构智能拼接板检测系统开发,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公司加快推动钢结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机械人、BIM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引进先进防污设备,对关键工序进行设备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能源损耗。(三)数字化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行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赋能产业转型与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荣获信息化类荣誉和奖项22项,创历史新高。其中省部级信息化奖项目7项、省部级信息化示范试点项目7项、地市级信息化示范试点项目2项、行业协会/社会力量信息化奖项及示范试点项目6项。“隧道掘进装备全价值链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构建”和“制造领域离散型制造管控与数据池应用”分别荣获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推进“数智升级”,打造中铁工业盾构4.0工厂和“全面打通业务环节,实现盾构精益生产管理”分别荣获E-Works2022年度中国智能制造最佳实践奖和智能生产杰出应用奖。在设计信息化方面,实现常用道岔基础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化,建立了42个钢桥梁模板/族库和三维设计仿真平台,推动设计APP在三维协同设计上的应用,完成了二维标准软件和AFX模块的开发和推广;生产信息化方面,实现信息系统覆盖率趋近100%子企业两家,系统易用性有效问题年度解决率95%以上;盾构4.0工厂制造执行系统和inIot数字化产线全面应用,覆盖率达到93%。(四)品牌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品牌优势和品牌竞争力持续巩固和增强,根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中铁工业品牌价值增至152.05亿元,位居机械设备榜单第5位,连续5年保持增长势头。作为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铁工业积极推动品牌建设与生产经营的紧密融合与互促共进,坚持以精品工程塑造卓越品牌,服务国家建设,一批国之重器参建了滇中引水、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智能架桥机“共工号”入选“2022央企十大国之重器”、研制的全球首台能爬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永宁号”获人民日报整版点赞、建成的道岔垫板智能生产线率先在行业内投产,等等,成为展现公司实力的新名片,品牌新名片不断涌现;组织举办了“2023年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探究中国智造品牌发展之路;积极参加中国品牌博览会,“春风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雪域先锋号”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TBM、“高加索号”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入选“创新100+”精品展区;积极参加中国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北京-青岛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加坡机电展等展会,丰富品牌传播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驰援青海海东抗震救灾、河北、黑龙江抗洪抢险等工作,彰显国企担当。2023年,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中铁工业相关信息超860篇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对中铁工业进行了重点推介,5部作品获国务院国资委评选的“第十届国企好新闻”。公司荣获“品牌价值领跑者”“突出贡献品牌单位”“2023世界品牌路年度品牌”等荣誉;公司工业文化案例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大工至美:人文科技之光”典型案例。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外部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中的“三重风险”依然存在,公司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方面,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经济依然低迷,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碎片化更趋明显,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矛盾并存、预期偏弱、需求不足的现实存在可能得持续一段时间。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的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基建领域进入深度调整期,规模缩水整体增速变低,经营发展处于多重边界条件限制,传统市场规模收缩、新兴市场尚需时间发展,客户对技术、品质、性价比、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增高;此外,产业链资金紧张,市场竞争的难度、烈度空前加大且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从企业内部来看,公司发展面临的经营压力、资金压力、成本压力、风险压力、高质量成长压力陡然激增,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经营拓展、精益制造、大商务管理、资金管控、资源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机遇方面,国际市场仍有开拓空间,国内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当前稳投资、惠民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全年国家铁路预计投产新线1000公里,固定资产投资将达8000亿元以上;公路建设投资有望保持在2.5万亿左右;全国31个城市95个城轨及市郊铁路建设规划已获批复,总规模超9000亿元;全年水电投资保持在4000亿元左右;未来预计各类管道改造10万公里以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重大引调水项目、沿边沿江沿海交通重大项目等重大工程需求旺盛,今年国家将新增专项债3.9万亿元,国内建筑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新基建领域也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和新的“战场”海外市场方面,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我们国际化业务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1.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在市场拓展方面,2023年,国家共批复了5座城市的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包含31条(段)城轨线路,总投资金额4872.97亿元,线路总长592.35公里,包括长沙、深圳、北京、绍兴、常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体量仍然较大;水利水电、矿山能源等领域市场持续扩展,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口径下同)生产原煤46.6亿吨,同比增长2.9%,“第二曲线”市场庞大。在市场需求方面,未来国内外市场对盾构机/TBM产品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国内常规盾构机/TBM市场存量较大,行业竞争将会不断加剧,需要以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导向,以大直径、异形、适应高海拔复杂地质的盾构机/TBM产品研发制造为重点,进行精准有效地创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缩短设计工期、采购工期和降低成本,不断提升“高品质、低成本、智能化”核心竞争力,提供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扩大领先优势。在转型升级方面,未来盾构机/TBM产品将会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实现升级换代,需要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智能控制及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新型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步伐,创新商业模式,提供数字服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2)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在市场拓展方面,根据国家铁路集团相关消息,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2020-2025年每年新线投产里程需达到600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500公里,铁路建设施工的装备需求仍会增加;建筑机械化、工业化、绿色化趋势有助于隧道施工专用设备市场规模升级扩容,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及海外市场将成为重要拓展领域;“十四五”期间,全国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量超100GW,伴随着海上风机价格不断下探及施工成本逐步降低,海上风电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海工和港口装备如岸边式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集装箱起重机等方面将会有更多市场空间。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与通用工程机械产品相比,专用设备的“定制化”特点突出,更强调匹配应用场景需求,成套化、智能化、高端化是新发展方向,适用性强、性能更优的产品具有突出比较优势,要加快提升技术领先优势,围绕特定功能和应用领域提升配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集成服务能力。2.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道岔业务在市场拓展方面,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的基本成型,国内道岔市场进入成熟期,高速铁路由设计建造阶段逐渐转入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短线城际铁路、专用线铁路逐渐成为主要市场,道岔产品监测、维修、更换等“轨交后市场”延伸是重要发展方向,有利于道岔市场扩大增量;得益于“一带一路”沿线高铁项目建设推进和全球铁路维保升级,海外道岔市场将会持续增长。在市场需求方面,产品竞争出现层级差异,其中普速道岔技术及制造门槛相对较低,成本竞争是关键因素;高速道岔、重载道岔仍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竞争相对缓和,需要争取更大市场份额。(2)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在市场拓展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为桥梁钢结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钢结构业务将逐步向市政钢结构、景观钢桥梁、海上风电、光伏等细分领域渗透,钢桥梁维保业务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空间较大;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推动钢结构市场总体规模扩大,其中装配式钢结构将迎来快速发展;钢桥梁维保业务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伴随着竞争伙伴转变市场重心、竞争伙伴数量增加等,钢结构市场特别是中小型及市政项目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市场需求方面,依然保持“强者恒强”的规模效应,“大、新、难、特”钢结构制造技术和工艺要求高,需要持续创新发力,进一步增强技术、质量、成本等领先优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总成本领先是钢结构市场竞争重要因素,需要加强全过程价值链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工法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打造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竞争力3.新兴业务(1)新型轨道交通业务在市场拓展方面,新型轨道交通领域包括磁悬浮、悬挂、跨座、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制式城市轨道交通产品,适用于大城市主干交通支线或接驳线、中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等。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到2025年要实现新增运营里程6000公里,预计“十四五”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累计投资额1.8万亿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提高了地铁项目申报条件,有利于新型轨道交通产品迎来增量;旅游景区、市(域)郊将成为新型轨道交通领域发展重点。在市场需求方面,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和磁浮列车等中小运量交通工具整体处于市场培育期和产品导入期,投资拉动是占领市场的关键要素;在产品开发上,要以“低速、低成本、低运量”为突破口,加快积累相关资质业绩、技术装备、专家人才等要素资源短板,抢先取得竞争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打造,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实现突破。(2)新型科技环保业务在市场拓展方面,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改善的关键时期,在绿色低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重点发力,整个环保产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到2025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住建部陆续出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等系列文件。各个地方政府纷纷配套出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办法》,对地区工程建设绿色施工提出环保要求,将有力带动施工环保细分市场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将深化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治理,同时国家将加快补齐城镇市政污泥处置设施短板,环保设备设施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在市场需求方面,《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环保装备制造业要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发展模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竞争充分,市场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变,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差异化、集聚化发展趋势,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将是重点发展方向,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强细分领域市场。(二)公司发展战略“十四五”是承上启下建成制造强国的重要五年。在“十三五”基础上,公司将锚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瞄准工程装备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大未来发展方向,以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三条曲线”差异化共振策略,持续开展精准的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持续提高经营、研发、供应链、信息化、组织运营五项核心竞争力,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趋势,推动建筑业生产力变革,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十五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公司将围绕客户需求和价值链,服务建筑工业化发展,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集成体系,打造智造型、数字型、平台型工业,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业制造商、综合服务商、投资运营商,建设世界一流“三型三商”高新工业企业。一是坚守制造主业,打造智造型工业。加快重大装备和核心产品技术创新,持续巩固提升关键技术,保持行业引领优势地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完成智能制造总体布局,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高端、高端制造,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服务更多国家重大工程。二是融合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型工业。加速工业互联网在管理、生产、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产品服务领先,拥抱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在工程领域着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管理智慧、生产智能、服务智优的数字工业。三是提供系统方案,打造平台型工业。引领“工法+装备+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发展新方向,培育行业先进的“制造+服务”和“服务+制造”两类工程综合服务能力,围绕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以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系统产品服务为主的工业生态。具体业务板块情况:1.专用工程机械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一是突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持续巩固“卡脖子”技术成果,进一步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课题攻关,推进进口零部件国产化、产业化,确保供应链自主可控,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二是强化市场开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集成服务能力;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快建立完善的服务产品体系,提高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以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形成企业竞争新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发新市场;加快再制造业务布局,提升再制造核心能力。三是强化质量管控,提升制造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加快全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升级现有云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平台型企业,建立产业生态圈。(2)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一是实施归核化发展,围绕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确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路径,侧重实用性创新,提供智能化产品和专业化服务;立足提供施工综合解决方案支持业务,围绕特定功能和应用领域研发定制化产品,提升业务组合产品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快迭代升级,对大型专用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实现“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推进产品高端化发展。三是巩固保持传统市场地位,同时通过优化设计,向非交通领域延伸,大力推广海上风电装备、生产安装平台、施工运维船舶、港口装卸等施工装备,以产品的智能化、大型化、专业化及绿色化为突破口,推动工程施工机械业务向新领域拓展,开辟新市场。四是加快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供比较优势更突出的产品和服务。2.交通运输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1)道岔业务:一是加大在设计、零件通用性、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实力,推进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不断巩固和保持领先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塑造低成本、高品质能力,拓展新应用领域。三是通过整组销售与分层销售的互为促进,强化滚动营销,紧盯“二次开发”,挖掘在建项目市场潜力;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创新经营方式,加快国际市场开发。四是拓展道岔后服务市场,从提供产品向综合服务推进,依托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新产品推广、实地勘察、特殊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保持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利润多元化。五是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强化核心竞争力。(2)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巩固行业领先优势;二是精耕“大、新、难、特”桥梁钢结构市场,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市场的领导地位;在建筑钢结构、市政钢桥梁领域精准发力,在公共设施、风电和海工装备等领域积极突破。三是强化成本管控,有效应对原材价格波动,落实落地精益制造,提升成本竞争力。四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桥梁+”业务模式,向产业链纵向发展,提升盈利水平。3.新兴业务(1)新型轨道交通业务: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以低速低成本低运量高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和首台套落地,打造示范线和样板工程,推动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和工艺,掌握核心技术,以高品质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2)新型环保科技业务:一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基建,在无废城市、资源化利用、绿色建造等方面,加强环保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的前瞻性综合研究,抢占先机为行业绿色制造、绿色施工提供经济、好用、亟需的咨询方案、成套产品和技术服务。二是推动产业由单点治理向系统化、协同化综合治理转变,聚焦污水处理、生态修复、固废治理领域,打造细分行业领先的新锐力量。三是加强产品研发,在固废、水处理等领域,在智能型、节能型环保设备方面实现突破。(三)经营计划2024年,公司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554亿元,营业收入计划315亿元,营业成本计划257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该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经济下行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经营效益等5类风险。1.经济下行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概述:一方面,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世界经济依然低迷,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碎片化更趋明显,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高利率、高负债、低增长阶段;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面临着短期和中长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经济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建筑业、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可能对公司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战略引领,巩固优势产业,稳住基本盘,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做好市场研究,高水平及时识别市场需求的本质和核心变化,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品领先优势,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以大质量、大商务管理为贯穿,打造高品质低成本能力;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客户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开展资金管理的动态测试机制,及时对经济运行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化解;优化创新体系和科研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应收账款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概述:受限于产业链资金紧张,行业整体应收账款呈上升态势;钢结构产品新签合同额占比较大,由于钢结构产品收入成本转化周期长,受施工进度、总包结算、验收计价等因素影响,可能对应收账款回款造成不利影响;隧道施工装备工程服务项目增多,回款周期可能拉长。应对措施:推动经营系统持续抓好合同质量关,从源头强化风险控制,对影响清收清欠的内外卡控点全面加大管控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管控责任;持续推进分类管理,从客户资信、履约状态、账龄长短、金额大小四个维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丰富清收清欠方式方法,依风险等级灵活采取有力措施督查督办;进一步加大刚性考核和激励力度,按照不同产品类别、不同项目状态分类制定清理目标和考核标准,在明确各项奖惩规定及回收期限基础上,根据工作成效进行及时激励。3.经营效益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概述:受市场规模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等综合影响,经营源头创效能力或将减弱;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规模较大,盈利水平相对较低,对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可能带来无法持续增长的风险。应对措施:在研发管理方面,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用技术工艺保障高品质低成本的竞争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大发展方向,助推公司产业升级。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升需求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升级优化经营布局,持续推进经营“调结构”工作,提升经营质量。在成本管理方面,提升项目标前成本测算质量,做好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持续推进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强企业定额管理;完善集中采购体制机制,制定采购限价。在大商务管理方面,加速提升公司大商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行动。4.行业竞争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概述:公司隧道施工装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结构等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市场竞争伙伴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跨国公司等。随着铁路建设投资放开、投资结构和模式不断创新,城轨、市政、公路等传统领域规模缩减且赛道拥挤,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导致公司市场份额降低,产品毛利率下降,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或将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动态优化产业布局,在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上持续巩固和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引领“工法+装备+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发展新方向,不断培育行业先进的“制造+服务”和“服务+制造”两类工程综合服务能力。围绕工程建设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低成本等市场需求,聚焦价值创造和效益提升,进一步强化技术、产品、标准化、质量和精益管理,全方位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客户和市场导向,开展研发管理变革提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为客户提供卓越产品和服务,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精准制定业务策略,在隧道施工装备业务方面,推进基础技术、共性平台开发,加快推进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工程施工机械业务方面,持续巩固传统铁路领域市场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针对性地打造桥梁施工、海洋工程产品系列,研究拓展港口物流等业务,加快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在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上转型升级;在道岔业务方面,要深化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提升研发和检测能力,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力度,在产品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控制方面引领行业发展,持续推进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钢结构业务方面要将打造高品质低成本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保持在“大、新、特、难”桥梁钢结构市场的龙头地位。5.法律纠纷风险及应对措施风险概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治水平、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依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市场条件日趋苛刻,导致经济矛盾堆积纠纷频发;法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如材料结算扣款、工程调概索赔等风险管控不足,因项目款项结算问题可能引起一系列上下游法律纠纷。应对措施:压实管理责任,继续推动所属公司主要领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案件管理抓紧抓实抓细;指导监督各责任单位明晰职责,开展案件管理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权益维护到位;审慎处理主诉案件,规范通过法律途径追索债权,运用经营思维,统筹协调,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积极处理被诉案件,分类施策,积极化解,尽力避免公司被采取保全措施,避免被直接承担责任或承担连带责任;全力处理被执行案件,及时全面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持续推进法商融合、风险内控法律合规一体化建设和合同管理,源头管控增量案件发生;加强培训,以案促管,提升全员法律合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