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2021年咸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06 15:14)
文章正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省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一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广大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一线职工不辞辛苦、昼夜奋战;社会各界大爱无疆、捐款捐物;全市人民大局为重、默默奉献。正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有全市人民齐心奋战,17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2月11日后无本土新增病例,3月18日起无输入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网越织越牢。

——一年来,我们一鼓作气决战脱贫,拿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想着群众难,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剩余10938户1921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年来,我们全力止滑促升、决战收官,通过“金秋季”招商、“百企进咸投资兴业”系列活动,提振了士气,转变了作风,积蓄了动能,全市生产总值逐季回升、全年增长0.1%,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9%、8.1%。

一年来,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施策纾困解难,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向好。面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前所未有冲击,出台复工复产53条、稳增长24条、支持工业发展20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17条等系列措施,实行“三包三促”责任制,强化工业稳增长支柱作用,争取落实中省工业企业补助资金4.55亿元、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7亿元,新增规上企业87户,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1%。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暖,为主城区商户减免租金3732万元,举办“红五月”欢乐购、陕西面食大会、茯茶养生文化节、国际风筝节等节会展会,大力发展线上消费,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综合收入341.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36户。夯实农业稳增长基础,全年粮食总产170.95万吨、增长6.6%,实现“十七连丰”;生猪产能恢复到常年水平,水果、蔬菜以及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9%、1.2%、4%、4.5%、0.7%。

二是强化项目工作和招商引资,着力增强发展动能。大抓项目、大抓招商,项目专班推进工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38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1.7亿元、占年度计划109.74%,建成146个。招商引资引进合同项目386个、合同引资2431.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实现到位资金825.6亿元。地铁1号线三期开工,渭河高新大桥启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实施一批优功能、提品质的城建项目,渭河南岸河堤路加固改造工程以及彩虹一路雨污分流等10个项目建成。交通设施完成投资98亿元,银西高铁和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三是坚决打赢攻坚战,着力夯实全面小康基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和对标补短,25.17万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帮助销售扶贫产品18.74亿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蓝天保卫战力度持续加大,镇办空气监测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工煤车尘燃”主要污染源治理更加精准有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37.4万户,冬季重污染天气期间实行公交免费,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9%,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1天。隐性债务稳步化解,各类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四是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着力释放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0%,“互联网+监管”扎实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互联网+大走访”优化营商环境做法全省推广。新增减税降费29亿元以上,为企业降低用电用气成本1.97亿元,“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42.8亿元。5G基站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03.99亿元,增长16.5%。

五是兜牢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民生支出333.2亿元,占财政支出80.8%。30件惠民便民实事完成投资116.7亿元。提前10天为市民供暖。出台稳就业26条,“减免降缓返”社会保险费13.2亿元,投入就业补贴资金2.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陕工职院新校区、市特教学校加快建设,高新存志学校建成招生,公办园占比、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超过50%。综合医改不断深化,市中心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建成投用。全国十四运涉赛场馆改造提升按计划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双拥模范城蝉联全国“八连冠”、全省“九连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清仓”、追逃任务“清零”、案件审结率100%,公众对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68%,创历史新高。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国家森林城市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咸阳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复查,彬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回顾2020年,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笃定前行,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任务。

“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工业经济集群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液晶面板8.6代线、正泰智能电气、雷丁秦星汽车、伊利乳制品、隆基5GW光伏、法士特缓速器相继建成,电子显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发展势头强劲,陕煤乙二醇等带动煤炭“三个转化”取得突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6.07个百分点。咸阳高新区综合排名从124位上升到82位。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产业园形成纺织产业和汽车产业双轮驱动,临空经济带拓展发展新空间,三原高新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保持全省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9.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9家,苹果、奶山羊产业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聚集发展,武功、淳化、旬邑、长武等9个县市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增4A级景区7个,旅游总收入达到1281.6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31.4%。商贸、金融以及培训、家政、托幼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5.4:44.1:40.5,第三产业占比较2015年提升6.3个百分点。

“十三五”,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13.29万户、46.54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77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如期摘帽。以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6年增加38天,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20微克/立方米;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累计修复采石矿区15.4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9.8%,森林覆盖率比2015年提高2.86个百分点。

“十三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五链共治、法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省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活力,医药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放管服”改革累计承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27项,政府运行更规范、更高效,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更省心,新增市场主体19.47万户。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十二五”末的28.64亿元增长到103.99亿元。

“十三五”,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省政府批复咸阳城市总体规划,文体功能区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拉开了城市框架;17公里的渭河水生态带成为市民会客厅,“三城两带”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精细,品质进一步提升,道路系统持续优化,公交全部实现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绿化率提高到39%以上,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收效明显,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彬州撤县设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142.6亿元,全市城镇化率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99亿元,乾县、礼泉、彬州等8个县市区通高铁,交通通达率比2015年提高4.19个百分点。水利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94.6亿元,东庄水库开工,亭口水库枢纽工程和红岩河水库建成,232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效明显,泾阳、武功、永寿、三原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十三五”,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5年提高8550元、318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9%以内。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37所,新增学位11.6万个,秦都、渭城新增6所中小学,基本消除“大班额”,13个县市区提前3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提前1年实现义务教育“双高双普”目标。“健康咸阳”扎实推进,每千人床位数从2015年的5.92张增加到6.87张,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8.5%,334家医院实现即时结算异地医保,“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公共卫生体系有力加强,大骨节等地方病有效控制,市第一医院和中心医院分别建成新医技大楼。奥体中心、市民文化中心建成投用,成功举办省十六运。累计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8万套。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

“十三五”,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公务人员“四个意识”树得更牢、“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扎实开展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持续正风肃纪,守纪律、讲规矩、转作风正在成为自觉行动。坚决服从市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务实型、廉洁型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残疾人、红十字、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统计、退役军人事务、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人防、地震、气象、公积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三五”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三五”规划部分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创新潜力挖掘不够,新动能总体不足,县域经济支撑不强。空气质量虽然改善明显,但还没有迎来根本性好转的拐点。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营商环境竞争力还不强,政府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将直面问题,持续加力,久久为功。

二、“十四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快速转型期、势能集聚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全省各地你追我赶,速度慢不行,质量不高更不行。我市大气容量逼近上限,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阵痛会进一步加剧。在看到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机遇。我市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文化科教资源富集、产业转型累积的势能已经形成。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咸阳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叠加放大,特别是,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加快落实,“双循环”背景下的生产力布局、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市承接产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先机凸显。“止滑促升、决战收官”的主题主线,使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要以实干育先机、应变局、开新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

“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增长中高速、有效供给中高端,聚力建设大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合作高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关中城市群科技创新转化高地,勇立潮头、真抓实干,推进咸阳各项事业一路向“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强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理念,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城乡融合要实现新突破,“一核心两示范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新进展,空气优良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社会民生要跨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生活;改革开放要迈出新步伐,营商环境位居西部城市前列,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翻番,开放型经济保持全省领先;治理能力要取得新提升,法治咸阳、平安咸阳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大幅提升。

一是积蓄新动能。以城市经济“万项万亿”增资行动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事,在提档升级上下功夫,推进基础产业固本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增力、新兴产业接续增量,“五主导、四特色、四新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提速增量上下功夫,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围绕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争取一批科技专项,新增一批“民参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380亿元,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以上。在提能增智上下功夫,统筹推进智慧、智能、智造发展,加强新基建布局建设,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新型城镇建设和管理、民生发展、社会治理,培育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高质量发展又好又快,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有效供给中高端。

二是拓展新空间。坚持系统观念,跳出咸阳,融合发展,立体开拓。扩展城市空间,以立体综合现代交通牵引,产城融合推进,引导咸阳城市北上西拓。地上地下齐发力,先地下、后地上,拓展地下、改建地上,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以及高架、立交和桥隧,完善路网结构;加强立体车库、智能停车场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老旧街巷改造,让城市畅起来、活起来、靓起来。整合市域空间,统筹推进礼泉撤县设区、三原撤县设市、兴平撤市设区,构建“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城乡空间布局。开拓外向空间,发挥大地原点、四方等距的区位优势,有效放大国际机场和中欧班列聚集要素、带动升级、扩大开放的牵引作用,加强临空经济带建设,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承接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

三是打造新地标。打造地标园区,实施“两区两园”品牌创造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打造地标产业,使咸阳成为西部电子显示产业强市、西部能化产业强市以及丝路旅游“打卡地”。打造地标品牌,实施质量强市,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培育一批地理文化、产业产品标志性品牌,以品牌彰显城市魅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是谱写新篇章。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每年办好一批惠民便民实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让群众就业更充分、收入增长更快、生活更舒心。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跃升、文化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结构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制度措施协同发力,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咸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进法治咸阳建设,加强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营造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生活。

三、202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标定新发展阶段的坐标参照,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锚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功能定位,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攻方向,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聚智创新,聚焦产业,聚力富民,鼓足起点就是冲刺的劲头,月月有变化、季季见成效,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认真执行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稳增长责任,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稳增长5个工作专班调度落实。强化工业对稳增长的支柱作用,落实“三包三促”责任制,发挥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撬动效应,多措并举稳存量,服务保障40户大企业集团释放产能;不遗余力扩增量,确保51个技改项目、99个工业重点项目按期达产达效,神电智能高压电器、彩虹光电扩能技改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强化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每月集中开工、季度观摩评比。确保38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25.6亿元,促进敏华西北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建成150个。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足用活专项债券。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企业化经营、法人化管理、资本化运营。整合升级融资平台,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质效,力争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振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强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和农贸市场改造,积极发展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扎实开展体育消费试点,提升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假日经济、户外经济。积极策划举办节会展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施现代服务业“千企万店”增效行动,培育限上企业100户。围绕银西高铁培育客流,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支持乾陵创建5A级景区,推进景区提档升级。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企一策支持科隆等企业上市。稳外资,扩外贸,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货物进出口额增长5%。

(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链补链,壮大集群。聚焦打造“五主导、四特色、四新兴”现代产业体系,做强电子显示产业,发挥彩虹光电带动作用,着力发展玻璃基板、液晶面板及下游终端产业。做优清洁低碳能化产业,在发展二甲醚、烯烃、芳烃等精细化工产业上谋项目、抓引进,支持风电、太阳能、氢能产业发展。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正泰、法士特、雷丁秦星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着力发展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和终端制造。做精食品加工产业,支持双汇、伊利等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大力度招引品牌食品企业,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实现代服务业,发挥文化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提升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挥陕西中医药大学科教以及步长、康惠、海天等企业带动作用,着力发展中医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建材纺织产业,以装配式建筑、新型环保墙体材料以及印染、品牌服装为方向,推动建材、纺织产业向下游终端延伸、向绿色高端转型。利用地热、生态以及中医药资源,培育文体康养、体育休闲产业。

项目支撑,招商推动。强化项目专班工作机制,树立以项目比实绩、以招商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提升项目谋划能力,加强项目库建设,制定产业招商地图,选准招商目标企业。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组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4个招商分局。运用“投行思维”招商,依托龙头性、功能性平台企业招商,探索委托授权企业、中介、社团等代理招商,组织开展央企民企进咸活动。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实行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周推进制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0亿元以上。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把与西部科技创新港合作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集成政策、创新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建设,以高新区为核心区,以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文体功能区及兴平市为带动区,全方位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的“新样板”。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有效对接资本链服务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鼓励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化创新生态,培育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云平台服务商来咸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更大力度实施质量强市、人才强市战略,释放人才创造、企业创新、品牌增值活力。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转职能、提效能、强监管、优服务,加快推动“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把建设“数字政府”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一招,确保“数字政府”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领域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完成“僵尸企业”处置。

(三)提升城市品质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强化交通对接先导作用,推进地铁1号线三期建设,开通“绿巨人”西安—咸阳城际动车组。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积极围绕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谋项目、抓招商。围绕大西安,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市场,促进两市创新协同、产业互补。

提升中心城市宜居水平。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城市边界。按照“文城一体、产城融合、城城相连”思路,在发展临空经济上取得突破,把文体功能区打造成以秦为主、兼顾汉唐的特色文化示范区,支撑临空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启动渭河南城改造提升,加强明清古城保护修复。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十大重点项目,规划城市高架、立交、桥隧等综合交通系统,加快推进“三桥三隧”工程,新建城市道路17条,打通断头路16条,新建改建人行天桥12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引导绿色出行。统筹地上和地下,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智慧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7个,新增车位6800个,配套新能源充电桩5000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街一景一特色,改造老旧街巷6条;出台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指导性文件,改造老旧小区78个;实施棚户区改造5个;系统连片实施9个雨污分流管网项目。加快咸阳湖改造提升,见缝插绿,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管理的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深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巩固拓展森林城市以及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城市更生态、更美丽、更宜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发展新优势。抓好国道312礼泉过境段等12个国省干线升等改造和100公里县乡公路新改建工程,建成城西高铁客运枢纽站,再谋划一批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出口、西平铁路复线、新建道路项目以及客货运站和物流园区项目,强化交通物流枢纽优势。保障东庄水库、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建设,加快彬长矿区输配水、蚂蚁沟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引羊济乾”供水工程建成投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各县市积极融入大西安经济圈,对接全市“五主导、四特色、四新兴”现代产业体系和“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空间布局,每个县培育发展2—3个工业主导产业。制定出台园区优化整合方案,鼓励县域工业集中区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开展工业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专项行动,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提高供地率。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县城聚集产业、提供服务、带动乡村的能力。深化扩权强县,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整合升级县域融资平台,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县域全覆盖;引导各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服务网络,破解县域融资瓶颈。制定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计划,严明责任,严格考核,促进兴平、三原重回“十强县”。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促进扶贫产业向特、优、强升级,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与泰州的协作及中国银行的合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工作衔接、机制衔接,促进共同富裕。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粮食安全落到具体地块、制度机制上,启动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工程,粮食面积稳定在501万亩以上,全年粮食产量在170万吨以上。实施高产高效“万元果”攻关工程,优化果品区域结构、品种结构,提升果品效益。实施畜牧转型升级工程,促进生猪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强羊乳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实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板块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石榴、樱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更多农产品品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业向二产延伸、向三产融合,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强化规划引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管和运营并重,完善提升农村水电路气讯及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深化厕所革命;加强引导,落实补贴,确保农村清洁取暖设备安装到位、运行起来。完善设施、健全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加强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遏制高价彩礼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善治能力。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承包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稳步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资金以及资产资源。实施合作社年收入百万行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兴平、武功、三原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五)加强污染防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以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工煤车尘燃”主要污染源,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高标准完成冬季清洁取暖试点任务,开展非电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有机物综合治理,不断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促进空气质量不断好转。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向好。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加大规模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推进旱腰带采石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推进国土绿化,鼓励电力石化企业参与碳汇林建设。认真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三线一单”管控。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抓好就业增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继续采取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提供“一对一”帮扶,强化县城功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条例,坚决治理欠薪问题。落实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农村经济“千村万户”增收行动,让广大群众腰包鼓起来。

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升社保待遇。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支持和规范租赁住房市场发展,解决好青年人和低收入、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继续加强县城以上城区学校和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建成投用新渭城中学。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解决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问题,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咸阳职院二期、陕工职院新校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教师、校长两支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健康咸阳”专项行动,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让群众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身心更健康。做好全国十四运保障工作,举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传承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精心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坚决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和反弹。持之以恒推进安全生产“三防三抓三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清单台账,加强隐患研判、预防和处置。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实施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咸阳。启动“八五”普法工作,一体推进法治咸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投资116亿元,聚焦助推“千村万户”提能增收、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城市环境及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行动、做好全运文化惠民工作、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落地生根。

加强依法行政。严格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推进执法力量下沉。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升政务公开的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强化“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加强平时考核奖惩,落实落细“三项机制”,激励形成大干、实干、苦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公务人员尤其领导干部要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不断提升洞察力、谋断力、创新力、统筹力,着力在懂政策抢抓机遇,懂项目精于操作,懂市场掌握主动,懂金融用好资本上下功夫、学在前、冲在前,干一事、成一事。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巩固深化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成效,坚决肃清流毒;支持纪委监委查办案件,加大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控“三公”经费,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广大公务人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拿出陕西人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奋力建功新时代!

各位代表!咸阳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