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整合资源 常熟董浜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18 22:00)
文章正文

■CUBN记者 温艺晗 综合报道

近日,江苏省南部有个小镇出了名。当兄弟乡镇都在忙着建工厂、忙着招商引资的时候,它却  在农业上动起了大手笔:邀请专家对土地调研、整合当地资源优势、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小镇就是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

目前,董浜镇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万亩蔬菜示范区、优质水稻种植区、葡萄果品生产区”三大农业基地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格局。“曹家桥”蔬菜、“乐百姓”大米、“徐市”葡萄等农产品行销省内外,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不断拓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09年,董浜镇农业总产值达3.16亿元,常年蔬菜面积3.75亩,蔬菜年产量达到23万吨,亩均产值6106元,葡萄产出1000吨,亩均产值9500元。广大农民从现代高效农业中大受实惠,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

完善基础设施

采访中,董浜镇委员会陈邵东书记告诉记者,在苏南地区,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无力应对,导致大片土地荒废。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在土地上的投入太少,设施不齐全。

在邀请专家对董浜土地进行调研后,专家的一致肯定让董浜镇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的信心。专家表示,董浜镇的土地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蔬菜生产能力可以解决100万人口的常年供应。

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董浜镇开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002年,董浜镇建设了1.6万亩的蔬菜基地,2007年基地被正式列入苏州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近年来,董浜镇共计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用于示范区农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目前示范区内道路畅通,设施齐全,大棚设施栽培面积达2400余亩。

陈书记说:“搞高效农业,设施必须到位,规模必须大。而这个投入比较大,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董浜镇先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再通过农户承包、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搭建蔬菜大棚,从事现代设施农业。如今,农田里已经是大棚遍布,设施农业初具规模。

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又一大问题。董浜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由政府投资,引进节水灌溉装置。在全镇建立26座节水灌溉基地,灌溉面积达1.2万亩,设施配备直接通往每个农户的地头。陈书记表示,节水灌溉有三大好处,一是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灌溉变得轻松容易;二是节水灌溉用水量少,带走的土地养分也就少,保证了土地的质量;三是节水灌溉费用低,灌溉的水来自附近的河流,农户只需要承担电费,每吨水只要2分钱,一亩地一年也就20块钱。陈书记说,董浜镇今年计划再建设泵站12座,到时我们董浜将有水泵站38座,实现区内节水灌溉面积全覆盖。投资150万元的节水灌溉控制中心即将完工,届时将对每座泵站实行电脑实时监控,这项技术设备在全省尚属首家。

整合资源 统一管理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组织发展农业,是董浜镇的又一特色。董浜镇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和发展,逐步促进由农户单个种植向集体规模种植方向转变。

在董浜镇红沙金龙稻米合作社里,不同规格的已经包装好的无公害大米摆放在仓库里等待装载。合作社社长王建文告诉记者,金龙大米这一品牌如今已经打响,稻米非常畅销,常常供不应求,几乎是零库存。

红沙金龙稻米合作社的成立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任红沙村党总支书记的王建文面对着苏南地区土地少且不集中、剩余劳动力都是中老年人、粗放生产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的情况,与村支部商量后,成立了常熟市第一家集体经营的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为此,合作社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和技术指导组,加强管理和监督。现代化设施搭建好之后,农民来合作社从事种植,合作社按日为农民付工资。

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抛荒现象,土地利用达到最大化。此外,由合作社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农民无需担心产品的销售问题,种地变得轻松又省心。目前,董浜已累计成立农民“三大合作”组织47家。借助集体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合理分配劳动力

现代农业示范区里,56岁的董浜镇北港村村民顾淑英正在大棚里打理茄子。她告诉记者,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去工厂上班,闲在家里又没事做。于是从去年开始,她以每平方米3元的价格承包了4亩地,和老伴从事大棚蔬菜的种植。12个大棚里,每年可以种植三茬蔬菜,2009年,每亩地的纯收入达1万多元。

65岁的石宝生原是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带领老百姓从事蔬菜种植。他是村里有名的种菜能手,同时也是示范区技术培训的对象。在他的精心栽培下,蔬菜一年可以种到六茬,一亩地的年收入达1.5~2万元。

走过万亩蔬菜示范区,在田里干活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董浜农务中心的王主任告诉记者,镇里的年轻人都在工业园区上班,老年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他们而言,在田里干活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为了让他们轻松种田,快乐劳动,镇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减轻他们的体力劳动。

在董浜镇里睦村的一个农贸市场外边,几个老人正在给莴苣去皮,一边劳动,一边说笑,欢乐的气氛引来记者的驻足。经了解得知,她们当中年纪最长的已经81岁了,年纪最小的也已经67岁,她们正在对收购后的莴苣进行简单的加工,完成后将送往昆山、上海等地。简单的劳动、聊天说笑,还可以拿到一点工资,劳动带给她们的是一种不一样的快乐与充实。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