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18年6月14日)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31 06:41)
文章正文

  1、解放日报: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当中软环境非常重要,请问一下市交通委的领导,在航运中心建设当中怎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呢?

  谢峰(市交通委主任):航运中心建设我们以前侧重硬件,有多少码头,集装箱吞吐量是多少。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越来越注重软件的发展,就是平时说的软实力,包括航运服务业方面的发展。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功能提升、规模拓展都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现在考虑着手在三个方面持续改善航运领域的营商环境。

  一是推动港航业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函文件中港航业审批改革要求,在浦东新区试点开展港航业审批改革方案,重点做好港口经营业务审批实施告知承诺。同时,还将进一步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力争取消或调整一批港航业审批事项,优化审批制度流程。

  二是优化口岸监管模式和服务环境。推进“大并联”,实行报关报检“并联”、通关与物流作业“并联”;完善和规范口岸收费,简化单证办理;推进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完善政府承担查验作业服务费的机制和办法;规范港口收费,努力降低港口物流成本。

  三是进一步完善口岸信息共享机制,各个部门都有大量的信息,有很多数据,我们把这些信息和数据开发出来用于多部门共享。比如说大力推进设备交接单和提货单电子化。前者已经启动试点,后者正在研究,希望有所突破。希望在政府的推动下,以企业为主体,力求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软环境得到优化。这些对航运中心的发展,从未来来看是越来越重要。

  2、上海交通广播:有一个问题问一下上海机场集团的领导,上海航空枢纽的建设目前到了哪个地步?包括未来发展的情况?机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服务单位,接下来进入梅雨季,航班保障方面有什么举措?如何提高机场旅客出行的服务满意度呢?

  王吉杰(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上海航空枢纽建设从2004年开始,上海机场集团作为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重要承担者,以服务国家民航强国战略,以及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提供最佳的航空服务保障。近年来做了几项工作:

  在枢纽设施建设方面,从虹桥机场的1座航站楼、1条跑道,累计投资近700亿元兴建、改建、扩建枢纽基础设施,满足持续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目前上海两大机场拥有4座共132.7万平方米的航站楼、6条跑道、3.4平方公里的货运区、56个全货机位,年客货设计保障能力达到1亿人次和520万吨。浦东机场第5跑道预计年内投入运行,在建的浦东机场三期工程计划明年9月建成投运,浦东机场年客货设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届时两场年客运设计保障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虹桥机场T1航站楼B楼将于今年下半年改造完成投入运行,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将全部完成,服务品质将得到整体改善。

  在枢纽运营规模方面,2017年,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年客货吞吐量达到1.12亿人次和423.18万吨,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4和第3;有110家航空公司开通了上海的定期航班,联通全球47个国家、297个通航点,其中国际航点133个;上海机场年客货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机场的9.8%和26.2%,国际客货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机场的26.6%和48.2%;浦东机场旅客中转率达到12.0%,虹桥机场快线及准快线航班比例达到73.8%。货运方面,浦东机场成为同时引进UPS(联合包裹)、DHL(敦豪速递)、FedEx(联邦快递)三大货运集成商入驻建设地区级转运中心的机场,中货航、国货航、南航等主要国内航空公司也把80%以上的全货机运力集中在浦东机场。目前,有39家航空公司在浦东机场运营全货机业务,全货机通航全球66个航点。抢先布局,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冷链、地面物流等产业链延伸,引进新型承运人及战略合作伙伴。PACTL冷鲜处理中心、顺丰国内快件分拨中心已在浦东机场投入运营,俄罗斯空桥航空已与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助力中俄空中通道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关于航班正常的问题,大家知道2017年年初上海两场航班正常率偏低,在各方的努力下,最近得到比较好的提升。关于上海两场航班正常率的提升,主要的做法我介绍一下:

  在去年的9月份,以长三角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市政府、部队、民航华东管理局、民航华东空管局、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协调推动下,研究出台《上海机场提升航班正常性专项工作计划》,《计划》明确,到2019年,浦东和虹桥机场放行正常率分别达到75%和80%。同时构建了三个层面协同工作机制来推进航班正常性工作:一是市政府层面建立了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联席会议机制,二是民航华东管理局牵头建立了航班正常管理协同机制,三是上海机场集团依托空港社区联建共治委牵头建立了两场航班正常性工作协同指挥平台,在多方协同决策、多措并举下,空中临时航线、等待空域的使用效率和地面运行保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两场的放行正常率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2017年第4季度,浦东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85.65%,虹桥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92.17%;12月份,在全国21个协调机场中,浦东机场放行正常率89.60%、排名升至第14位,虹桥机场放行正常率94.60%、排名攀升至前所未有的第1位,均创下了全年最高纪录。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两场的航班放行正常率持续巩固。未来3个月将经受雷电、暴雨、台风天气的严峻考验,上个月在民航华东管理局的领导下,民航各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恶劣天气下不正常航班的应对方案,力争在恶劣天气下把航班正常性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在这里要对航班正常率做一个说明:一是上海两场航班正常率的提升是在全国所有机场航班正常率都在提升的大环境下取得的进步;二是我们的进步是在市政府、民航局、民航华东管理局的领导下,在部队的支持下,以及在民航华东空管局、联检单位、航空公司、机场等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旅客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下取得的;三是目前我们取得的成果非常脆弱,尤其是在应对恶劣天气方面,所以,在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公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谢谢!

  3、新民晚报:有两个问题想请问一下张林副主任,上海在海空枢纽及集疏运方面有什么规划?另外,在港航业绿色发展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张林(市交通委副主任):关于第一个问题,海港枢纽方面主要是完善海港枢纽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在全国打响蓝天保卫战的今天,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做这几件事,一是加快启动小洋山北侧支线码头建设,为江海联运、提升水水中转比例提供有利支撑。二是尽早启动外高桥八期建设,为外环线内相关码头调整做准备。同时,推动芦潮港铁路中心站提高利用率,这也是加大铁路分担力的重要措施。再一个,继续推进内河航道建设。五是完善外高桥地区的路网建设,改善港区周边道路的交通环境。六是加快建设长江口南槽航道一期工程。

  航空枢纽刚刚王总已经说了,加快推动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以及虹桥T1航站楼改造工程。同时,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建设,更好提升两场辐射长江三角洲的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上海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绿色港口建设。政策引导和强化监管双管齐下,上一轮绿色港口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就,大家都在相关媒体报道中都了解到。新一轮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出台,上海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入推进绿色港口建设。一是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鼓励集装箱运输“弃陆走水”。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推动长三角地区集卡新能源替代和集卡环保标准的提升,这是国家“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工程。

  二是实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力争港口内集卡尽早实现全面“油改气”改装。通过限制作业量来取缔违法作业码头。

  三是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到2020年,争取本市50%以上的已建集装箱、邮轮等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研究本市靠港船舶强制使用岸电措施,逐步提高岸电使用率。

  四是全面实施港口船舶污染物规范处置,推动内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免费接收机制。

  4、澎湃新闻:我想问上港集团领导,去年洋山港四期开港自动化码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上海港有什么样的新举措呢?接下来上海港在长三角一体化以及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方面,还会有什么新的计划呢?

  严俊(上港集团总裁):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不外乎有码头运营的自动化、远程操作、远程诊断、物联网、互联网感知、智慧监管、大数据、可视化等内容。上港集团在打造智慧港口,将围绕“3E”的战略目标进行。首先是港口运营上卓越(Excel),其次是在生态圈构建上开放(Extend),再次是在可持续的创新业务上拓展(Explore)。为了做到“3E”级,将围绕“五个化”:码头智能化、海运物流协同化、国际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场景普及化、数据服务创新化展开。比如说洋山四期,从投入规模上来说,洋山四期3250米岸线,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也是技术最领先的,同时也是智能环保的。到今年5月底,总共作业干线船舶近200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万标准箱,最高单船桥吊平均效率达到39.88自然箱/小时。至6月末合计有13台桥吊、70台轨道吊、80台AGV投入生产,最终将形成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和130台AGV的规模,将达到630万标准箱的能力。

  同时,还在一些传统的码头上开展智能化的改造,譬如说在外高桥二期,对轨道吊进行改造。在外高桥四期进行轮胎吊远程操作改造。所以说,智慧港口建设任重道远。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建设智慧港口要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通过建设好几个平台来实施。

  首先把现有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提高,如受理中心平台已经承接了全上海港93%以上的业务量,同时也提升了单证的周转效率。

  第二,继续深化集卡预约平台的建设,通过运用IT、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港口行业运营模式,实现集卡进提箱预约管理,优化配置机械设备和道路资源。

  第三,目前正在进行试点的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平台,改变了依托纸质单证实施集装箱物权转移的主要模式。我们试了长锦、美森两家船公司,从目前取得的效果来看,相当不错,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因为可能会颠覆原来的传统模式。目前在这个平台上注册车队2969家,注册车辆3万余辆,注册司机4.5万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加大压力测试,扩大试点范围,争取早日在上海港全面推行设备交接单的电子化。

  第四,建设长江港航综合服务平台,希望加大对长江流域的辐射,让长江流域的客户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货物可视化,包括货物状态跟踪、选择船公司等一系列业务开展都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以后长江的客户托付集装箱,就像买一张机票一样可以在平台上自由选择。

  另外,我们和上海海关、中远海运集团全力打造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希望能够从签订合同开始,到装船、发运、放关运行等所有数据纳入到统一平台,形成科学监管、智慧监管。

  上海港60%的集装箱货源来自长三角地区,我们也非常重视与周边省市和兄弟港口的联动和协作。去年,浙沪两地签署合作备忘录,集团将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加强战略合作,全面加快小洋山开发建设;同时集团与江苏省港口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三方将在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们正抓紧落实浙沪两地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成立合资公司,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岸线联动开发。同时加快落实与江苏港口集团、中远海运集团三方签署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推进与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的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影响力和服务能级。

  去年7月21日,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集团联合沿江13家港航企业成立了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集团为理事长单位,这个航运联盟主要目标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推进整个长江港航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做三件事:一个是构建长江分级转移体系,推动舱位互换和优化点对点服务;二是加快推进江海联运船型标准化;三是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打造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创新长江江海联运的运营模式。

  5、上海电视台:想问一下上海海事局的领导,请您介绍一下“E航海”的具体内容,怎么提高航道利用率和航运管理水平?

  吴红兵(上海海事局副局长):根据上海水域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基本开发成功了洋山“E航海”的示范区,在长江口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是E航海的创新试验区。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从基本建成的洋山E航海的示范区来看,目前主要是完成了这几项工作,第一项是开发了港口的信息综合显示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把港口作业、引航作业、海事监管服务和保障中,涉及到和航行安全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共享。

  二是基于海上北斗高精确的定位网络,开发应用了船舶智能导航设备,已经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这个智能导航仪主要是在实现船舶智能导航用途外,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帮助船舶进出港口和靠离码头。

  三是利用固态数字雷达,这种雷达可以对小目标进行跟踪。船上都会安装自动识别系统,如果没有安装的船舶怎么办?通过固态的数字雷达就可以把这类船舶的实时位置反馈给周边,使附近船舶能够识别,为洋山港通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科技的创新研发的一些产品。

  在长江口“E航海”创新试验区建设当中,下一步要建设六块内容。第一块是由国家投资,现在已经开始建设对整个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主要是集中在长江口和洋山,这两个系统全面进行改造,改造完以后将对洋山港和进出上海港所有的船舶,运用信息化的科技手段进行监管。第二个方面,在长江深水航道现有的导航灯浮、灯船上安装六个水文数据采集设备,还在一座灯船上安装实时气象数据采集设备,将这些水文气象信息实时传输给船舶和监管部门,为进出深水航道的船舶在监管和服务上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服务。第三个方面,下一步在深水航道内要实现重要航段CCTV覆盖,并且将CCTV的信息全部接入VTS交管中心,交管中心能利用VTS和AIS的电子数据和CCTV的态势画面,对深水航道所有进出船舶进行多数据路径、多方位、多维度的监控。第四个方面,无线专网,目前在深水航道内的公共网络尚覆盖不足,信号联通时断时续,下一步准备建立无线专网,就是准备打造海上WIFI,建设完成以后可以实现稳定的无线通讯。第五个方面,为在深水航道内进行引航服务的引航员配备智能导航仪,在导航、助航、定位上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技术支撑。最后是准备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综合的发布平台,按需服务,为港口、航运企业、安全监管等各方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通过这六个方面的举措,下一步将在长江口“E航海”试验区当中逐步推进,相信“E航海”的建设,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谢谢!

  6、上海证券报:我的问题是问上港集团严总,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上港是首家整体上市企业,赋予了很多深化改革的空间,有很多都是上港开始尝试的,比如说员工持股,未来有什么突破?近年来港口资产整合加速,您觉得主要基于什么样的行业背景,上港未来在国际化环境下有什么整合动作呢?如何扩大上港的影响力?

  严俊:2017年集团净利润突破115亿元,今后几年将围绕巩固主业,适当多元的战略去开拓经营。相信整个经营水平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

  对于国企改革,目前从市委、市政府、上海国资两委近期都开展一些调研,上港集团以前做了很多尝试,这次希望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国资委的指导下,在中央有关精神的号召下,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具体内容现在还在谋划当中。

  港口整合方面,主要是关于集团三大战略的实施,长江布局基本完成,东北亚战略主要是以洋山为中心的枢纽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集疏运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应对未来洋山港面临的竞争挑战。国际化战略也进行了尝试,这几年也在进行海外的并购、开拓。相信用不了多久,会得到一些新的新闻点。

  7、东方网:谢谢主持人,问一下张总,上海航运指数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未来有哪些举措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呢?在航运衍生品方面有哪些探索的举措呢?

  张页(上海航交所总裁):谢谢你的提问。前面也讲了软环境,我个人认为软环境需要软积累。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也是我们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软环境之一,软环境是需要媒体共同呼吁的。软环境建设和上海服务业建设,比如记者朋友提到的上海航运指数,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伦敦没有多少吞吐量,但还可以保持那么大的影响力,这是这么多年所积累起来的。

  “上海航运指数”这六个字已经注册商标了(SHSI),今后希望媒体配合我们,就叫“上海航运指数”。我说三句话:“打上海品牌,发中国声音,做国际标准”,这就是上海航运指数的整体设计。在发展指数过程中,是从1998年最初的一个集装箱指数发展到现在的17大类。早上,2018年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有很多特色,甚至有很多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比如中远海运是全球最大的船公司,上港集团连续8年集装箱吞吐量第一。上海航交所代表一方,也是航运服务业,我们不能自称是全球第一的航交所,但可以说是全球唯一做这个事的航交所,我们有中国特色。

  首先,指数类别丰富。20年来,上海航运交易所持续研发创新,至今已经形成了涵盖集装箱、干散货、油运、买卖船、船员薪酬、“一带一路”等完整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包括了17大类指数,200余个指标。全球没有一家发布指数类别超过15类的,而上海航交所有17类指数。所以,在覆盖指数类别上上海已经是国际领先了。

  第二,从表征到标准。一般价格指数的高低,代表行业的景气度。而上海航交所指数不仅发挥了晴雨表的作用,而且直接做标准了。举个例子,一个集装箱从上海港运到鹿特丹,过去签合同要确定运价,如1000美金一个集装箱,而现在只签到鹿特丹的运量,不讲多少钱,结账的时候看上海航交所的指数是多少,这就是标准。现货“指数挂钩协议”作为市场标准被买卖交易双方广泛使用;集装箱指数挂钩协议业已成为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运价备案的标准被大量引用。而在我国沿海煤炭海运市场中,挂钩协议的使用比重达到了40%以上。

  第三,从标准到交易。也就是说直接拿指数做交易。你第二个问题,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国际上第一个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合约是以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作为结算标的的。上海在运价衍生品方面已经探索了八年了,我们准备着十年磨一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运价衍生品交易一定会带动上海的软环境走向世界前列。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交通委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