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这种常见于险峻山区的道路形式,是在陡峭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在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今人所见关于栈道最早的记载是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以范睢为相,开凿栈道,在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形成独特的山间栈道,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在二千多年前是人类历史上的杰出创举。如今尚有迹可寻的栈道主要有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均系古代自长安翻越秦岭、前往南方诸省的驿道。与古长城相比,栈道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如《战国策·秦策》中秦丞相范睢所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在中国,古栈道与大运河、长城一并,被列为古代三大杰出建筑,在军事防备、物资运输、民间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所谓栈道,即古人为了解决崇山峻岭中的交通问题,尤其像秦岭这样的天然屏障,而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桩,最后铺上木板而成的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专用”道路。为了保障安全,在栈道靠河身一侧及拐弯处,有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还在有些地方的栈道上加盖顶棚。有顶棚和栏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像一长串空中楼阁,被古人称为“阁道”。桥梁是横水而过,栈道是傍水而行,栈道中有时也有加盖顶棚的桥梁,故也称栈道为“桥阁”。据说秦国所修金牛道,便是中国最早的栈道。金牛道又叫“蜀栈”,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其中,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被诗人李白在诗中感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与宝鸡有关的人尽皆知的成语,叫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陈仓”乃宝鸡的古名,此处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指的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峪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源于一段古代历史。当年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大家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结果,最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而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既不想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肯让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其为汉王,以南郑为都城,期图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同时,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表面上服从这个布局,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是为了迷惑项羽,使其松懈对刘邦的戒备,以为刘邦不打算回返了。刘邦到了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商议向东发展、夺取天下之策。于是,韩信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暗中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抄小路袭击陈仓,杀死守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刘邦全部占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军事含义是:在正面迷惑敌人,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该成语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将其引申开来,即以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而使其不备的策略,也可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在使用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直接以“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缘故,还发生了另一个成语故事。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即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二
位于宝鸡境内的秦岭古道、褒斜道以及连接两道的连云栈道,是古代沟通秦岭南北和秦蜀交往的重要通道。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36年川陕公路通车以前,从宝鸡到汉中的交通极为艰难,三国时期刘备退兵入蜀后能够据秦岭天险偏安一隅便充分证明了这个历史事实,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宝鸡据守秦川西陲,南接包括汉中在内的益州13郡,而益门镇则是通往益州的大门。现在的益门镇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搬下山的,而在一座秦岭环抱的孤峰上,在已经被拆迁的“西山堡村”发现了写有“益门雄镇”的石额。据明代成化年间益门籍进士白鸾所做《益门镇记》载:“清江之阴,秦山参差而东,嵯峨压压”而“跬步难进”,“唯一鸟道,出镇之南,天梯云栈,勾连百折,达荆梁,通滇益”。即川陕路通过益门镇后,一路向南修筑了直通汉中的栈道,可见古益门镇有何等重要。当时宝鸡县令许庄闲暇游历益门古镇时,看到该雄关规模偏小,便大行土木,筑成一座雄关,并亲题“益门雄镇”四个大字,镌刻在关前的石牌楼上。
秦岭古道北自陈仓(今宝鸡市东十里之处),向西南出益门镇,沿清姜河翻越大散岭,南下经双十铺折东南进入褒谷直抵汉中。故道比褒斜道坡缓迂回,所以自秦汉以后,大都经故道入川。现代公路交通是在古代驿路交通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目前穿越秦岭的多条公路及铁路与秦岭古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承袭关系,所以秦岭古道旅游开发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可见褒斜栈道开凿历时已久。从西周直至隋唐,褒斜栈道在军事、商贸、通邮及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褒斜道,北起岐山、眉县交界处的斜峪关,南到汉中以北的褒谷,全程249公里。褒斜道南端乃汉中褒河镇,褒河是陕南的一条河,以美女——周幽王的爱妃褒姒而闻名,即 “烽火戏诸侯”里“一笑倾国”的美丽而幽怨的“冷美人”,相传褒姒就是汉中褒河人。此道兴建始于殷周,是古时关中通往汉中、四川最著名的交通要道。褒斜道因沿褒水、斜水而行,两岸多悬崖峭壁,难以修筑道路,故架栈道以利通行。整个栈道上为绝壁,下有滔滔不绝的褒水,修筑难度极大,但经过历代的修造,形成了规模宏大、规制整齐、建造精巧的栈道工程。今人沿着怪石丛立的褒河河谷,可见两边悬崖峭壁上遍布形状规则,大小不同的上、下两排方孔。大方孔为铺设栈道路面所用,小方孔则用来安放支撑路面的支架,形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壮观的空中走廊。汉武帝褒斜栈道再度修复加固,褒斜道之名也由此见于史册。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军北伐,取褒斜道以木牛流马远送粮草北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隔渭水与魏军对峙。历史上该栈道屡建屡少,直至唐代才修成秦蜀官驿大道,五代时又被毁。
东汉永平年间,在褒斜栈道以其直接、通畅、飞檐走壁的特点接通了秦岭天险而走到汉中褒河的时候,却遇到了石山这种前所未有的阻力。于是,汉明帝闻讯后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商议后,下诏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此处开凿了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称为石门。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雅士的题名和留诗,即被历代史家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今人将其通称“石门石刻”。文献记载,镂刻于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永平年间的摩崖石刻对褒斜道南段栈道设施记载最为权威详尽,“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十四所”。1971年石门所在地因修水库,有17万方主要石刻移入汉中博物馆保存。
连云栈道将陡峭崎岖的褒斜道和迂回曲折的秦岭古道连接在一起。它西起凤县的凤州,东至褒城的鸡头关,长约二百多公里,自北魏开通后便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沿途有很多古阁遗址和题刻,如在凤州东边四里处有座险观隘口“心红峡”,峡口窄峭,山势峻伟,相传岳飞后代岳礼所书“心红峡”三字刻于崖壁。
三
古栈道是难得的文化线路遗产,留下了许多问题需要今人思考和解答:一是在那个重型科学机械根本就无从谈及的年代,古人是怎样穿越蛮荒险峻的秦岭?又是怎样给栈道做路线规划?怎样在悬崖上凿孔打桩?如何人工开通石门?古人如何使得一座座木质栈道在山涧水上连成一片直达百里之外?在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如此发达的今天,国内外许多栈道专家和学者苦苦思索、努力求证仍然未知其答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来对许多问题无法解释和说清楚。二是古栈道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因为战国时期栈道已甚为通畅;它虽不像万里长城那样可以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威势的象征,但它不仅使秦岭天堑得以跨越,还沟通了关中与巴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秦岭古栈道起到的关键作用,是把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中国古代的天府之国连接起来,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基地,大批钱粮赋税沿栈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所以当年如果没有畅通的栈道,就很难出现强汉盛唐。三是古栈道精神对今人开放精神的启示。现代许多专家认为,长城的精神在于“围”和“堵”,即以大围墙的姿态拒绝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园”;而栈道的精神却恰恰与其相反,它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有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它甚至可以说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要比今人想象的快捷和方便得多”。只可惜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侵蚀,这些以木头、藤条、绳索为主要原料打造的“高速公路”灰飞烟灭在无尽的岁月里了。
古栈道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线路遗产。文化线路作为一种世界遗产中较新的遗产类型,属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球遗产平衡战略”重点推荐和拓展范围,指的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性和形成基于它自身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以及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在世界上,西班牙、法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已成功地申报了本国的文化线路遗产,中国也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其实,古栈道更符合文化遗产的内涵要求,应当将其加上。日前,国内一些著名专家联名向宝鸡、西安、安康、成都、绵阳、南充等川陕十一个城市发出了《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力求将此难得的文化线路遗产申遗并成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合思想,对今天的旅游审美有着重要的启示。旅游是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对人与环境亲密无间的结合,对沟通人际关系,对人类消除焦虑感、抑郁感,恢复心气平和,意义甚大。可见旅游的美学本质就是追求和谐,而古栈道文化体现出来的和合精神对当前更好地开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首先,古栈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和合”思想,有助于加强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以和睦亲善的方式进入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进入人视野的外在景观——古栈道通过人的感觉知觉,与人的某种情结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物我同一”、“天人和合”的美不可言的境界。“天人和合”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景观的开发,人若想维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以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或其他生命。“天人和合”思想应体现在追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思想与开发原则上,将建筑的人工美与天然环境的自然美交织在一起,形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其次,古栈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和合”思想,有助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为核心内容的关系。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和合、人际和合基础上,先民们才能通力合作建造出神奇的“古代高速公路”——栈道。今天的旅游活动既是个体行为,又是群体行为,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重要平台,而营造旅游活动中轻松、愉快、温馨的人际关系,靠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和相互帮助,否则就不会有旅游的和谐美。而且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地位平等,暂时卸下了社会化的面具,无拘无束,开怀笑谈,在友好的氛围中游览美丽的景观,从而诱发出内在的纯净情愫,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
其三,古栈道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自我和合”思想,有助于旅游者个体变得积极豁达,从而涵养自我、升华自我。自我和合思想是指以“克己”、“自省”、“寡欲”等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修养思想。而只有在战胜自我、清心寡欲、合力奋斗的境界下,先民们才能保持身心平衡、忘掉“小我”,以社稷利益为重,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国家、为同胞修筑栈道。当今从旅游主体自身的追求上,更在意旅游的内涵与在真谛,注重品质与个性,在和谐的环境下得到身心难忘的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从而达到精神昂奋愉悦的状态,进而成为伦理道德上超越完善的动力,使周围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
总之,我们应当认真做好古栈道旅游资源的发掘整合、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延伸古栈道资源价值的外延与内涵,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文化不再像古栈道那样“躺”在地上休眠,要如鲜活的生命一样充分地、美丽地“动”起来!
(此文系作者几年前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征文所提交的论文;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