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53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主题定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这两天,强对流天气席卷我国南部,让南方不少省市“很受伤”,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可见气象和大家的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一提到天气预报,总会有人条件反射般地吐槽:太不靠谱了。那么天气预报到底靠不靠谱?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到底有多少?
第二天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85%
但未来4-7天准确率为70%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12月13日至15日这段时间,预报说杭州连续下雨,但是却偏偏出了大太阳。那段时间,朋友同事们一见到我就吐槽:“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那么, 气象预报到底是怎么预报的?真的像段子里调侃的,降雨概率是靠预报员举手表决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省气象台解释说,预报首先是要有观测仪器,最简单的就是百叶箱里的温度计了,更厉害的比如卫星、多普勒雷达等,目前浙江已经建成了以7部天气雷达和1800多个自动气象站为主要内容的气象观测系统,监测空间密度从30公里缩小到7.3公里,时间密度从6小时缩小到10分钟甚至是1分钟。
有了这些科技手段,还要有历史的观测数据。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只有1951年以后的气象观测数据。就像看病一样,虽然有CT和X光技术,但是还是需要水平很高的医生,做气象预报也一样,我们也需要一支优秀的预报员队伍,由预报员结合经验,做出未来的天气预报。
我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到底有多高?从我省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得知,我省预报第二天的阴、晴、雨、雪状态,准确率在85%左右;而未来4~7天的天气趋势预报准确率大约为70%。
3年后,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要提升5%,不仅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的预报准确度高达九成,连第二天的气温预测偏差也不超过2℃。
对杭州来说,到2015年,暴雨等灾害天气综合预报预警准确率达65%~70%,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
浙江省气象局局长黎健说,浙江的预报水平在全国属于相对比较好的,但是浙江是自然灾害大省,气象部门还要继续努力。
边缘天气和夏季小范围雷阵雨最难预报
城市高楼增多等加大预报难度
24小时内晴雨85%的准确率,也许有人觉得并没有那么高,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
昨天新浪网推出了一个策划专题,分析了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省气象局减灾处的工作人员孙佳怡认为这个分析“靠谱”。
根据分析,首先就是大家的要求更高了。大家可能不光满足于第二天一个笼统的预报,更想知道准确到某个时段的天气情况。这也给气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杭州市气象台推出了未来24小时每三个小时的天气预报,就是把未来24个小时分成了8段,每段都做具体预报。
不过大气系统复杂又多变,完全掌握天气变化的秘密以人类目前的手段还做不到。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曾说过,有两种天气比较难预报:一是处于某个天气系统边缘时的天气,二是夏季小范围的雷阵雨天气。而冷空气的预报相对来说准确率会高一点。
大家认为预报不准的第二个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导致预报准确率下降。杭州气象站观测资料证实,杭州城区风力逐年下降,重要原因就是城市高楼增多,导致空气摩擦力增大,风力便不断减弱。这些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帮凶。而2000年以来杭州灰霾天数急剧增加,促进了杭州高温区的形成。这些变化都加大了天气预报的难度。
大家觉得预报不靠谱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相差很大。就拿杭州的夏天来说,这几年基本上都会出现38℃~39℃的高温天气,个别年份甚至出现40℃的气温,但是大家身体感觉的温度往往超出了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其实为了保证世界各地的气温观测标准一致,气象台预报的温度是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像杭州市区的气温就是以馒头山观测站草坪上百叶箱里的温度为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的心理因素,报得准是常态,报得不准的却容易被记住。这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道理。
明天会出太阳,未来一周多雷雨
这段时间,雷暴、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突然多起来了,昨天上午在江西境内出现了强回波,下午起逐渐进入我省,先后影响衢州、金华、丽水、绍兴等地。昨天下午2点30分,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15时55分更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今天,省内的雷雨基本上都会停了,浙北北部地区阴到多云,其它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傍晚到夜里转阴到多云,基本上还是比较好的天气,只是风力比昨天要大,户外感觉会比昨天冷一些。明天全省多云,应该能够见到太阳,气温并不会升高多少。今明的最高气温在13℃左右。
未来一周雷雨天气还是会不时来打扰一下的,不过中间也会出太阳,还算是正常的春天天气。记者 逯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