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西山并不能不算中国的名山,但它的风景,在于这是一座饱含着人文精华的山。从北京作为都城为起点,西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对于北京来说,它又是一座有着特别意味的山。
(高耸于山巅的玉泉塔,又名定光塔,是为纪念乾隆平定缅甸仰光而建)
“西山”真正开始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地名符号或始于金朝,其地理范围泛指京西山区
辽代实行五京制,南京析津府就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契丹人盛行佛教,现在西山大觉寺的前身清水院便建于辽咸雍四年。虽然辽代的北京文化较盛,但“西山”一词并不见于当时的史籍。“西山”真正开始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地名符号或始于金朝。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在其上,又分别建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及畅春园和圆明园,这些世所罕见的皇家园林,昭显了西山的非凡)
入元以后,西山更加成为元室重要的祭祀、礼佛和游乐之地。据《元史》记载,文宗图贴睦尔曾遣道士毛颖达“祭遁甲神于大都西山”。英宗时,由于皇帝在西山敕建佛寺过甚,引起了大臣们的连连反对。元朝重臣张珪也提到,“建西山寺,损军害民,费以亿万计”。仁宗晚年倦于政务,曾向近臣透露“朕欲为太上皇,与若等游观西山,以终天年,不亦善乎”的想法。再据《饮膳正要》记载,“西山有玉泉,水甘美,味胜诸泉”。以上这些材料显然可以反映出西山一带行宫园林在元室心中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金元时期的西山是泛指京西山区,其核心区为近郊的香山、玉泉山一带,北至今海淀北安河、西至门头沟斋堂,皆为当时人心目中的西山范围。
明清时期存在着“小西山”和“大西山”两种理解
明清两代的存世文献远较前朝丰富,方志、文集、实录、档案等材料中有关西山的内容比比皆是,不少都提到了西山的范围或具体内涵。
文献中能够说明西山地望的,当首推《顺天府志》。如明万历《顺天府志》即有对“西山”地望的描述与“西山”条目的解说:
山之大者,曰天寿,曰红罗,曰玉带,曰瑞屏,曰园亭,曰明月,曰崆峒,皆迤北之名山也;曰雁老,曰五华,曰谷积,曰大房,曰石经,曰龙安,曰独鹿,皆迤西之名山也;鼎峙其间者,曰金山、銀山、龙山、蟒山、螺山、牛山、孤山、盘山、灵山、孔山、瓮山、西山、香山、燕山、碣山,其次则徐无、幽都、鸦鹞、葡萄、白兔儿、玉泉、棋盘、平坡、马鞍、鼠谷,而大汤、小汤、呼奴、莫金,亦其细者也。
可以看出,该志书中虽然没有说明“西山”的具体位置,但却给出了“西山”所在的大致范围,即“迤北之名山”和“迤西之名山”之间,并与金山、瓮山、香山等并列,那么似乎可以推测这里“西山”所在的位置可能即今六环路以内的山地。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西山是北京人秋来赏红叶的胜地。这里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殷红的黄栌与翠绿的松柏,交相辉映。而那掩映在万花丛中的琉璃塔,又为大气磅礴的山色,增添了几许人文的娇媚。琉璃塔位于香山公园内,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也是园内唯一一座宝塔。塔为七层八角形楼阁式,檐部外挑,檐端挂有56个铜铃,每当风吹来时,铜铃齐响,那便是西山之声)
近百年间,人们开始注意区别开“地理”上的西山与“文化”上的西山
民国时期,世人对西山地理范围的认识同明清时期无大变化,也可分为大小两个概念。但此时西方地质地理科学的传入,似乎开始让人们注意区别开“地理”上的西山与“文化”上的西山。地理上的西山也就是“大西山”,它的范围恐怕当时的人也难以给出;而文化上的西山则是“小西山”,其地理范围逐渐明晰,便是现风景名胜集中的西山近山一带。1920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在西山进行考察,在考察成果《北京西山地质志》中,记“京西之山,统名西山,范围甚广。”这里所言的西山,必然是大西山,而至于其地理范围,连专业的地质专家也没厘清。而文化上的“小西山”,我们可见民国《西山名胜记》,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古都以西之山,皆名曰西山……风景宜人者,厥为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及八大处……因名曰《西山名胜记》,以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八大处为主,此外名胜附之。”由此可见,当时西山最著名的景点,也就是现在六环路内,今日所谓之小西山一带。
(辽金时期的广泉寺废址)
(徜徉西山,不经意间你会看到一种别样的建筑-碉楼,那是西山有别于北京任何一处名胜之地的标志。漫布于西山的碉楼,是乾隆为攻克大小金川而仿建的,意在训练八旗精兵爬云梯,攻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