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08 09:33)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它关系到未来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关系族人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可以说都城选址充满了生态地理条件、礼仪规范和天人相应的文化意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众多影响都城选址的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因素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包括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等方面。史书记载,秦人早期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形式,后以“收周余民有之”的形式继承了周人的农耕经验,在岐以西之地从事农业生产。之后,秦人以军事形式逐步向东扩张疆土,历经八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

咸阳位于泾渭交汇的大三角地带,平原广阔,具备“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军事、经济战略条件。更大范围看,战国时期流行一种对关中的笼统比喻,即“四塞之国”: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咸阳所处的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为固的山川之胜,与秦同时代的其他诸国相比是首屈一指的。再加上又是以土壤肥沃著称的“陆海”,“咸阳(今咸阳窑店镇一带)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适在秦岭怀抱,既便利往来,又便于取南山之物,若浮渭而下,可直入黄河;在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就是通往函谷关的大道。”商鞅变法之后,甘茂、郑国更修田律,筑堤引水,引泾灌溉,咸阳一带的农耕生产更加成熟,富疆无敌,物产丰饶,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表明当时国家的礼祀中心,也转移到了咸阳。《史记·封禅书》中列述了秦人经营的关中祠所,都暗示了西雍祀所地位的下降,说明咸阳在秦神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上升。

秦的先人从秦孝公开始,在咸阳这个地方发展壮大,励精图治,变法图强,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进程。秦孝公的筑冀阙宫廷,“因北陵营殿”,就是在秦咸阳城址北部的咸阳原上下,分布着密集的大型夯土宫殿建筑。在宫殿建筑的中轴线附近,有一组高台宫观,分跨在秦时就存在的一条原谷道两侧,东西对峙,与跨越谷道的飞阁形成一组对称的高台宫殿。这组宫殿高居于咸阳原,俯瞰渭河,远眺南山,气势恢宏,充分显示出秦始皇之前的秦人在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大手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消灭一个国家,就把这个国家的宫室复制在咸阳北的台塬上,既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激励,因而形成咸阳“高台榭,美宫室”的宏伟壮观局面,在许多方面都把战国以来的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水平:既有庞大的宫殿群显示皇权的威严,又有壮观的市容市貌标示都城的地位;既有绝佳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文景观的依托,又有营造的人文景观反衬自然景观的秀丽。

统一以后,秦始皇为了强调君权神授,依照“象天法地”的思想设计都城,使咸阳的整体布局与天象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将“人界”与“神界”高高在上的统治权威相呼应。首先是将“咸阳宫”与天帝居住的“紫宫”相对应。“紫宫”即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又称中宫,北极居其中,众星四布以拱之,也可称作天极。地面上,咸阳宫在渭水北岸,为皇帝所居,以其为中心,各宫庙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构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格局。渭河象征着天上的银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冬季初夜,横亘天际,各个星座分布于河中及其两岸。地面上,渭河东西横穿咸阳,南北两岸宫庙台苑建筑错落有序,与天上群星上下交辉,垂直相映,渭桥则象征着天上的阁道星。

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国之都共计144年(从秦孝公迁都计起)。秦朝灭亡后项羽火烧阿房宫,咸阳成为一座废都。汉朝在咸阳南郊的小村庄——长安村一带发展起来,慢慢发展成古长安,再发展到今天的西安市的区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