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武汉生态带重点推进一年 “绿楔”仍难畅快呼吸(图)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20 05:01)
文章正文

 图为:体量巨大的中国长江金属交易中心。这两栋楼均为30层。 (记者李卫中 摄)

 

  图为:武汉生态带及六大绿楔规划图

  图为:在江夏藏龙岛汤逊湖畔,临湖的商品房拔地而起。(记者倪娜 摄)

  图为:三环线生态带沿线嵌入 33座公园。图为常青花园附近的张公堤公园。(记者倪娜 摄)

  记者 李卫中

  【提要】

  又到了武汉“两会”时间。

  去年武汉“两会”,“生态隔离带”是一个热词。当时,市政府工作报告承诺:推进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六条生态绿楔建设,严格锁定三环线生态带;市政协也将“加快武汉生态隔离带建设”列为重点督办的2号建议案,明确提出启动生态隔离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已在禁建区、限建区内的违规项目,应坚决拆除并依法给予最高限处罚。

  一年过去了,六大绿楔、三环生态带推进得怎么样?

  规划

  “绿楔”规划曾获国际大奖

  绿楔,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面对这样一个较生僻的词,很多人会问。

  “绿楔”、“三环线生态带”源于《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在武汉生态框架中,居于城市外围的这六大绿楔从不同方向“楔”入主城区,与三环生态带联结成片,既可以防止六大新城组群连绵成片、无序蔓延,也能将外部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它们能改善武汉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使号称“火炉”的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2摄氏度。

  简言之,六大绿楔既是绿化隔离廊道,也是城市的呼吸风道。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因顺应“低碳城市”理念,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这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

  看起来,真的很美(下图)。

  现状

  “风道”“绿廊”难言畅通

  实际执行情况如何?

  2月1日,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局长盛洪涛介绍,去年全市生态底线区内,工业和仓储项目没有新增1例;既有工业和仓储项目还有1000多个,已决定搬出或转向,“但这是个艰难的过程”。

  本报记者实地踏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三环线生态带建设进展迅速,环线两侧植被正逐渐成环。忧:三环线外的多个绿楔内,仍矗立着不少楼盘、市场,一些整改区和敏感区控制与保护困难重重,“风道”、“绿廊”尚难言畅通。

  武湖绿楔:金属市场搬迁尚无时间表

  武湖生态绿楔紧靠府河长江口和三环线,是规划的城市风道,生态系统极为敏感。正因如此,这个绿楔在地图上用深绿色标注,提示为生态底线区,严禁建设开发。

  然而,在武湖生态绿楔腹地、汉施公路沿线,体量巨大的中国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仍在等待相关部门的续建手续。交易中心两栋30层高楼前停着两台挖掘机。高楼后面,300余间批发铺面、10余栋办公楼早已建成,但无人入住。市场内,8台大型航吊静静矗立,底部锈迹已现。

  据介绍,这个金属交易中心占地2135亩,总投资20亿元,2009年4月28日破土动工,计划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交易市场。2010年8月6日,该中心商业铺面建成开售。目前,100多家商户等待进场。“目前市场还是农业用地,土地虽经公开挂牌出让,钱也交了,但土地调规变性却迟迟办不下来。”中心运营企业办公室副主任周希说,没有土地手续,钢铁加工区不能开建,整个金属市场就“残废”了。

  周希称,土地手续办不了与武汉市生态规划有关。“我们已投入18亿元,不论长期停滞或整体搬迁,损失都很大,希望政府尽快明确后续事宜。”

  黄陂区武湖街相关负责人称,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位于生态底线区,这片区域不能进行建设开发。这个市场实际上已停了,打算搬迁,但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汤逊湖绿楔:“城市风口”高楼仍在长高

  地图上,汤逊湖生态绿楔如同一只巨大的喇叭。喇叭口朝向东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一年四季不停地吹进喇叭口,奋力吹散城市上空的霾。汤逊湖绿楔不仅是生态湿地,还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东南风口。

  2014年12月22日下午,汤逊湖绿楔“喇叭口”正中心栗庙岛上,10余栋高楼正在紧张施工。一公里宽的半岛上,密集着数十栋30层高楼,繁华阵势比肩城市中心商务区。

  阳光100大湖第中心广场上,正在带孩子的居民鲁青说,今年路边的几栋高层刚刚封顶,后面一点又开始施工了,一栋接一栋地建,全年没停过。“岛上就这么大,楼多得密不透风了。”

  栗庙岛上有3个楼盘,都是高层住宅区,均为2009年批准建设。相关开发商称,当年武汉市生态规划尚未出台,这些项目都办理了合法手续。“今年开工的项目,都是原先一起批准的,并不是新批的项目。”

  按照规定,栗庙岛上一部分是生态发展区,可以进行低密度、低强度开发。但动辄30层的高楼显然不符合生态规划。武汉市规划部门称,生态发展区内,历史形成的有合法手续的项目,要逐步整改甚至个案拆除,成为低密度、低强度、高绿量区域。栗庙岛显然属于整改范围,但整改一年,岛上的楼房反而多了。

  大东湖绿楔:地产商钻墙打洞拿地

  大东湖绿楔、后官湖绿楔是武汉东西相对的两个大型湿地公园。武汉市规划部门透露,过去一年,有好几个大型项目打算到这里落户,多位领导出面打招呼。他们施出浑身解数拒绝了这些项目,“得罪了不少人”。

  据悉,大东湖绿楔是地产开发商最看好的地段。目前,东湖严家湖小岛上已建起一些楼盘。生态规划图上,这些地方被标注成了浅绿色,即生态发展区,允许进行低密度生态开发建设。“东湖地区原本应该定为生态底线区,但一些地产项目得到各级领导支持,规划部门顶不住压力,只能以最低限度保护这块绿地。”一位知情人士称,依靠个人甚至组织抵抗多方压力,终有扛不住的一天,立法保护才是最好的办法。

  后官湖绿楔:出台规划细化保护措施

  2014年12月2日,武汉市首个绿楔规划《武汉市后官湖绿楔保护和发展规划》获批,旨在根本解决绿楔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按照上述规划,后官湖三分之一面积只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活动,另三分之一面积可开展观光旅游活动,其余允许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村庄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建设。

  相关负责人称,这个规划细化了绿楔中每一公顷的生态资源、功能分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谁再违规就去跟法律打招呼。”

  青菱湖绿楔:村民还在“盼望”拆迁建厂

  青菱湖生态绿楔位于江夏新城与通用武汉基地中间,靠近主城区的一端是青菱湖,另一端连接着鲁湖,是武汉南部最重要的生态湿地系统之一。3年前,为保护这一重要绿楔的完整,重点项目通用汽车武汉基地在这儿变换了姿势:由东西向布局改成了南北向。

  2014年12月22日上午,青菱湖绿楔中心的江夏区郑店街合力村村口,一对婆媳正坐在家门口扎柴草。媳妇说,去年听说村子要拆迁,后来又没动静了,除了家门口新修的大马路外,生活还跟以前一样平静。

  合力村村支书罗启会说,全村村民一共300户,共1326人,主要从事香莲、菜薹等农业种植。每户年均收入约五六万元。“附近都发展起来了,村里也想发展,但引进工厂要乡里(街道)同意才行。”他坦言,村民们羡慕周围村子拆迁建厂,过上城里人生活。

  罗启会说,今年以来,有好几拨人找到村里,想进来投资建厂,上面一直没松口。他猜测:“兴许这儿是为通用项目预留的用地吧?”

  罗启会的猜测有一定原因:合力村西边不远就是通用基地,东边几公里处的十月村已准备拆迁,兴建中粮等食品加工区。合力村像三明治夹心一样被夹在中间,按常理拆迁建厂似乎是早晚的事。

  不过,根据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合力村恰好位于青菱湖绿楔中部,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或类似的生态项目。

  三环生态带:城市“绿珠串”还有些细

  根据规划,三环线生态带犹如“绿珠串”:三环线内侧50米至外侧200米建成森林带;外200-500米建成生态区;沿线嵌入33座公园。

  2014年12月23日,三环线东湖高新区部分路段仍在进行生态带整修。经过一年建设,三环生态带已基本连成环,东湖高新、东西湖等路段已移植大片树林。驾车绕三环线行走,欢乐大道至文化大道、张公堤区段已成“森林环线”:路旁绿树浓密,犹如穿越森林。

  不过,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附近区段绿色偏少。白沙洲立交一带三环线周边是重点整改区,这儿的房屋建筑紧靠环线,生态带很窄很薄。三环线和平大道附近,一处紧靠环线的工地已经打围,围栏上标示这儿将建一个商业城。除重点绿化地段外,三环线生态带总体仍很“纤细”,有些地方尚不足50米宽,生态功能还未显现。

  加速三环线生态带建设,难在资金。相关负责人称,仅建森林带,不含征地、拆迁费用,至少需投入6亿元。倘若全部按30万元每亩征地,需17亿元。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初步估计,三环线生态带若全部建成(包括森林带、公园和生态区),保守估计需投入超过300亿元。农工党武汉市委员会称,三环线生态带既有项目的搬迁费用也很高,仅某房地产公司一处拆迁费就高达8亿-9亿元。

  武汉市要求各城区担起责任,在“避免被开发商捆绑”前提下克难攻坚,加快三环生态带建设。

  观点

  条状绿楔更需横向补偿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梅称,绿楔隔离带不同于绝大多数城市规划的环状隔离带。绿楔的穿透性强,生态隔离功能更好,但保护的难度更大。比较而言,楔型隔离带的生态控制线回环曲折,距离更长,穿越的地区就更多,保护难度成倍增加。

  楔型隔离带还有一个特点:绿楔以条块状直插中心城区,导致与中心城区距离相同的地块分属控制区和发展区,这极易形成相邻却定位不同的条状地区攀比。青菱湖绿楔的合力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民建武汉市委员会认为,除了严格保护,还要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地方立法“锁”住控制线

  一年来,生态控制线保护意识已深入基层。许多基层单位在工作中自觉拿起了生态规划“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守住花园城市规划,关键是立法并健全公众参与保护机制。何梅透露,武汉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已由政府令上升为人大决定,这在全国城市中还是首例。目前,武汉市已完成了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今年下半年有望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表决。

  立法可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创造条件。有关专家认为,政府应建立一套支持非政府环保组织和普通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在法律底线之前竖起社会公德、集体保护意识的缓冲区,阻止侥幸的不法尝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